編者按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因此,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剛剛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省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今天,本報推出的這篇反映黃河岸邊一個小村莊20多年發展變化的通訊,講述了孫永山、王勤學等農民走出農村「討生活」,返回鄉村「闖富路」的故事,展示了我省「三農」工作取得的成就,鼓舞我們以更有力的舉措、更強大的力量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出走20多年後,孫永山在52歲的年紀,又回到了天盡頭。
2020年12月22日,吃過早飯,孫永山揣上果樹剪,沿著拓寬不久、還未及硬化的生產路,不緊不慢地踱進了自家的花椒地。
凜冽的寒風掠過,指頭粗的花椒枝不時搖曳著,孫永山左手穩住樹枝,右手摸出剪刀,「咔嚓」一聲,一根枯枝應聲落地。2020年4月,孫永山好好拾掇了這塊閒置多年的花椒地,準備當作試驗田練手藝。
2畝地、50棵花椒樹,孫永山繞著花椒樹,或蹲或躬,疏枝格外細緻。幹了一會兒,孫永山直身四望,不遠處的山腳下,裹挾著冰凌而來的黃河低聲沉吟著,似乎在講述岸邊黃土人家生生不息的往事。
天盡頭,是延長縣羅子山鎮寨石村的自然村。這個黃河岸邊的貧困村,曾像它的名字一樣令人絕望。
延長縣曾是延安市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而離縣城80公裡、離鎮政府20公裡的天盡頭更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全村47戶中,有7戶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
孫永山的前半生,都在努力走出天盡頭。
延安電視臺1995年攝製的紀錄片《家住天盡頭》,記錄了20多年前天盡頭恓惶的模樣:村裡人天不明就趕著毛驢去山下搶水,怕去晚了沒水吃。那個半乾涸的泉眼一天一夜只能蓄大概20桶水,刮壞瓢、累倒驢是常有的事。為了打柴,孫永山一家要渡過黃河到對岸的山西大寧縣,一來一回,一整天的時間都耗在了路上……
枯泉汲水,瘠土刨食,老孫家一家老小竭盡所能,僅換得全家溫飽。紀錄片拍完不久,孫永山收拾起行囊,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天盡頭。
打小工、當小販、做小生意……孫永山腦子活泛,辦事靠譜,在縣城站穩腳跟後,他租了房子,把妻子和孩子接了過去。2009年,父親去世、母親進城,除了二哥孫永明,老孫家一家老小先後走出了天盡頭。
但孫永山割捨不下那片生養他的土地。
隔上幾個月,他都要帶著妻子回去收拾老窯洞。在這來來回回之間,孫永山眼裡的天盡頭一步步在改變:村裡通電了!通村路拓寬了、硬化了!修了集雨窖、通上自來水了!村裡來第一書記了!紅薯有客商上門收購了!
天盡頭,脫貧了!
不僅僅天盡頭,2014年到2018年,延長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萬人減少至0.06萬人。2018年9月30日,延長縣在延安貧困縣中率先摘帽。
2020年農曆正月二十,安頓好妻兒,孫永山打著鋪蓋卷重新住進了老窯洞,緊鑼密鼓地開始了自己的計劃:建棚種紅薯,再拾掇起幾年前種下的50棵花椒樹。
「5萬株紅薯苗子賣了2萬多元,紅薯收了1500斤,花椒頭一年掛果,產量不高,但品質不錯。」孫永山小試牛刀,相當滿意。
與孫永山的謹慎相比,50歲的王勤學步子要大得多。
2020年秋天,王勤學揣著賣了10頭牛掙來的15萬元趕到東北,花了4萬多元買回2頭新品種公牛,準備通過雜交改良自家牛群品種。在他家那孔比他年紀還大的舊窯洞裡,王勤學侃侃而談:「新品種價好,咱搞養殖還是得跟著市場走咧!」
儘管還住著當年那孔破窯洞,但如今的王勤學挺直了腰板兒。
王勤學早年也走出了天盡頭。1999年,王勤學跨過黃河到山西下礦,長年的井下生活,不僅沒掙下錢,還拖垮了身體。2010年,心灰意冷的王勤學悻悻而歸,又過起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刨食」日子。2013年,經過精準識別,王勤學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幹部的建議下,他養牛羊、種紅薯,2017年底順利脫貧。目前,王勤學家還有10頭牛、8隻羊,2020年毛收入超過了10萬元。
好日子還在後頭。
距離王勤學的舊窯洞不遠,3排黛瓦白牆的新房已經完工。2020年3月,徵求全體村民意見後,延安市和延長縣兩級政府部門共同啟動了天盡頭村新村建設,投資1200萬元,修建了74間安置房及相應的配套設施。王勤學交了5萬多元,買了一套三室的安置房。「水電都通到家裡,裝修完就能搬進去了。」王勤學非常期待。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天盡頭人的夢想,在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變得不再遙遠。
29歲的寨石村第一書記薛朵朵,還記得第一次走進天盡頭的情形:「村民們還住在老窯洞裡,感覺跟外頭有幾十年的差距。」薛朵朵挨家挨戶走訪,坐在炕頭跟村民們拉家常,想對策:有勞動能力的,幫忙出謀劃策,發展產業;沒有勞動能力的,幫忙落實政策,做好兜底。在她的鼓勵下,鄉親們種紅薯、種花椒、養牛羊,戶戶都有點兒小產業。如今走到哪裡,村民都要誇她一句「好女子!」
2020年春天,延長縣農業部門上門徵求意見,計劃在天盡頭建立一個170畝花椒產業園。孫永山和王勤學早早報了名。孫永山打算把家裡的30畝地都種上花椒,掛果前先租地種紅薯;王勤學決定等搬進新房,把家裡的6孔老窯洞都用來養牛羊,「跟著黨的政策走,肯定錯不了!」
回想著村裡這些年的變化,孫永山心裡無比踏實:雖然回到了天盡頭,但幸福從此沒有盡頭。記者 劉印
【來源:西部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