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黃河流過的村莊》導演常世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奔騰的河流

2020-08-29 發現紀錄片

題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奔騰的河流,無論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住它前行的腳步。

北京的冬天有些寒冷,在這座鋼筋水泥佇立的森林城市裡,人們總是行色匆匆,我也是這行色匆匆中的一員,有時夜深人靜時,我非常懷念兩年裡拍攝紀錄片《黃河流過的村莊》的日子。也許從小在黃河的支流延河畔長大,我對黃河有著深深的敬畏和莫名的親近感,2005年當我第一次站在黃河邊的乾坤灣,我的內心受到了的巨大震撼與觸動,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不息,形成了一幅天造地設的太極圖,甚為壯觀。河西岸是陝西土崗鄉小程村,對岸是山西永和,蒼天厚土,永遠和平,社會祥和,寓意不凡。

更讓我內心受到震撼的是我接下來採訪拍攝的一幕幕,離乾坤灣不遠的延川縣土崗鄉白家山村,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子裡住著二十多戶人家,村裡沒有通電,路也是土路,我找到了村裡小學唯一的老師馮瑞陽,他在這裡已經教了二十二年書了,我到來時他正給只有八個學生上思想品德課《走出黃土地》,在這個學校裡他的全部家當就是三孔破舊的窯洞,一面紅旗,一塊黑板,六張桌子,八個學生,還有每個月幾百元錢,採訪時馮瑞陽哭了,他說農民真苦,孩子們更苦,我再不堅持,這些娃娃們真的要回家餵羊了。我腦海裡當時湧現出上個世紀90年代前輩記者採訪西北放羊娃的一幕:

記者:你放羊為了什麼?

放羊娃:賺錢。

記者:你賺錢為了什麼 ?

放羊娃:娶媳婦。

記者:你娶媳婦為了什麼?

放羊娃:生娃。

記者:生了娃幹什麼?

放羊娃:放羊。

2005年那次黃河岸邊的採訪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農村落後的面貌、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貧富之間的差距,生存環境的影響,我一直在思考中國農村未來到底是個什麼樣?出路在哪裡?這裡的孩子該如何走出黃土地?正是這次採訪也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力所能及用採訪報導呼籲人們關注農村的現狀,關注農村的發展。

無論走的多遠不應忘記出發時的初心,總有一種力量激勵著你前行,總有一種感動溫暖你的內心,不管時間如何推移環境如何改變,我一直奔波在西部農村採訪的路上。2005年至今幾乎所有的省、自治區我都走過,徒步穿越雅魯藏布江到達過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西藏墨脫,騎著駱駝到達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族自治縣皮裡村……

十多年來去西部農村採訪拍攝最多,我用鏡頭和筆忠實的記錄下來那些感人的故事和動容的笑容。拍了二十幾部關於西部山區教育、生態、民生的紀實片子,我去了上千個村莊,看到了農村的貧困落後,也看到農村一步步的改變,這些片子在當年播出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忘不了在青海南部牧區高寒缺氧、大雪封山拍攝風雪中帳篷學校裡孩子們開裂的小黑手;

忘不了平生第一次滑溜索拍攝雲南怒江飛索求學的孩子們驚恐的眼神;

忘不了在四川甘洛縣二坪村爬天梯採訪在懸崖上村莊讀書的孩子們;

忘不了陝西紫陽縣打著火把上學的孩子;忘不了新疆皮裡村爬懸崖、騎駱駝、過冰河的孩子……

這些我報導過的地方,有的有了冬季取暖費,有的修了公路,有的建了索橋,有的蓋了宿舍……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鬥轉星移,時間到了2015年,10年過後,我還是忘不掉黃河岸邊延川縣土崗鄉破舊窯洞裡讀書的孩子和當地的村民們。此時我萌發了一個想法,何不拍攝一部反映黃河流域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巨大變革與百姓真實生存、生活狀態的紀錄片,這一想法得到頻道主要領導的支持,紀錄片《黃河流過的村莊》得以立項。

「裂壁吞沙驚大地,興雲致雨嘯蒼穹「。黃河,這條中國第二長河呈「幾」字形,在廣袤的北方大地縱橫馳奔5400多公裡,以勢不可擋的水勢,奔流入海。天然的大手筆打造了無數的自然景觀,堅韌、包容的黃河文化也如這綿延不息的水流,滾滾汩汩,跌宕赴前,一直鮮活在兩岸人民生活中,深植在人們的心底。千裡長河,澤被兩岸,賦予大地以生命。黃河兩岸的人們依水而居,

不論是採集、漁獵,還是遊牧、農耕,黃河是華夏兒女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根。

去不了的地方是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鄉村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往上數三代,我們的祖輩基本都是農民。一項數據顯示,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承載華夏文明歷史變遷,承載中國農民情感的載體的村莊,從2000年的360萬個,減少到2010年的270萬個,十年就消失了90萬個,相當於每天消失300個自然村落。這其中不乏有些古村落,如何讓這些村莊在保護與發展中得以生存?讓一些非遺得到保護?如何留住鄉愁?如何讓民族文化、民間文化不出現斷層?正如作家馮驥才先生說:「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這些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

黃河題材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她就如一匹奔騰的烈馬,很難駕馭,中國農村又是一個龐大的命題,絕不能有半點褻慢。從策劃到拍攝播出也是歷經磨難波折,遇到資金短缺,故事內容推倒重來,在黃河源頭拍攝的攝製組遭遇翻車,為了拍到日出日落,星空延時,攝影把帳篷扎在了山頭,摔壞了三架無人航拍器。

春節期間,當大家都闔家團聚時,我們還在村莊裡進行緊張的拍攝,有的村莊冬天非常冷,大家只好和衣而睡蜷縮在炕頭的被窩裡。

攝製組成員由60後、70後、80後、90後組成,大家的觀念思想也有代溝,也有碰撞,會對拍攝故事持不同的觀點和態度,我覺的這也是有利於我們的創作。所以紀錄片裡儘量涵蓋了老人、中年、青年的主人公,有固守土地的農民,也有在城市裡拼搏的年輕人,有走出黃河岸邊的大學生,也有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堅守在村裡的鄉村教師……

當拍攝完畢,準備進入後期製作時,我突然陷入了一種迷茫與困惑,我每天在反問自己,拍攝這個紀錄片到底想表達什麼?客觀真實反映當下中國農村的變革,迴避不迴避社會矛盾與現實?千百年來,農村為什麼總是最落後的?農民為什麼總是最窮的?如何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整個人時而亢奮,時而焦慮,有時整夜整夜睡不著覺,內心像一條河流,時而平靜,時而奔騰。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奔騰的河流,每個中國人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就是黃河的「支流」。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一首《黃河大合唱》猶如號角,抒發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唱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陝北東渡黃河時,他深情地望著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面對驚濤駭浪的黃河之水,心潮澎湃,沉思良久,深深地感嘆道:「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

萬水千山,黃河奔流不息,百轉千回,滄海桑田巨變。

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振興鄉村戰略,我想這是對我十多年前在西部採訪對農村未來憂慮的完美解答。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數的中華兒女也從黃河得到了豐富的精神滋養,從大河兩岸走向了更為廣闊的世界,他們不忘初心,反哺故鄉,反哺母親河,在這片熱土上掙扎、拼搏、奮鬥,上演了一個個有關家園夢想的動人故事。

紀錄片《黃河流過的村莊》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解讀黃河流過的村莊,展現村莊裡人們和諧、幸福的生活以及人們的鄉村夢想。紀錄片以小切口、低視角、大主題的方式,對黃河流域的的人文進行深度挖掘,融入時代熱點話題,如農村房子、教育、就業、婚姻、夢想等,展現社會轉型期黃河流域村民真實的生活、生存狀態。

在故事選取上也有「回歸」意識,將拍攝對象準確定位在村莊及村莊裡的人物上,突出時代感和縱深感,增加對村莊和人物的透視力度。同時對黃河兩岸村莊進行科學真實的調研拍攝採訪,關注那些生機勃勃、發展良好鄉村的同時,也關注那些即將消失或者已經成為空殼村的村莊,反映出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的真實情況。給觀眾呈現黃河春夏秋冬四季輪迴,黃河兩岸村莊從上遊、中遊、下遊的整體印象。

紀錄片《黃河流過的村莊》以百姓視角、國際視角、歷史視角、時代視角等四個角度挖掘黃河流過村莊的文化內涵,表達黃河不同的聲音,同時突出了三農聲音,也不迴避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紀錄片裡既有兢兢業業為保護生態的黃河源頭的基層幹部,也有為家鄉發展四處奔走的有為青年;既有為鄉村教育紮根四十年的鄉村教師,也有古老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既有為紅棗賣不出去,為兒子結婚費用發愁的陝北農民,也有從世代居住在黃泛區喜遷新居的農民。反映了黃河流域農民、城市打工者、大學生、傳統文化傳承者、民歌手、基層公務員、鄉村教師等等黃河流域百姓群像。為黃河流域的百姓肖像,就是為中國人肖像,展現他們的生活生存狀態,力爭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村百姓都能找到自身的影子,能引起情感共鳴。反映黃河流域百姓故事,就是展現黃河文化、黃河文明、農耕文明,就是反映新時代的變遷,就是展現行進的鄉村中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就像永不停歇的黃河在砥礪前行,在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今天,在急需文化回歸的時代,我們需要有信仰、有思想、有靈魂、有情懷、有溫度、有溫暖的作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部紀錄片不是鴻篇巨製,它是一部投資非常小的紀錄片,在同類紀錄片當中投資可能只是它們的零頭,甚至經費可以說是捉襟見肘,硬是苦苦支撐了一年多。紀錄片只有日常你我生活中的小人物、小故事。黃河岸邊鄉村平淡的生活、平凡的故事,但他們在自己平凡的世界裡苦苦拼搏奮鬥著,黃河靜靜地流淌,日子年復一日繼續。正如從黃河岸邊、黃土高原出生成長起來的作家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寫:「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奮鬥。」一個村莊的故事就是一部民族史詩,每個人都有夢想與追求。我們紀錄片要做到的就是冷靜記錄、真實記錄、平實記錄,單純表達,為時代肖像,這是我對這部紀錄片最簡要的定位。電視是個遺憾藝術,回過頭來再重新審視這部紀錄片,它還是存在許多缺憾與不足。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紀錄片終於要播出了,悄然間頭上添了些青絲,但總算完成了一個心願和夢想。從黃河源頭到黃河入海口,行程上萬公裡,一年多時間裡攝製組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克服資金和拍攝困難,長達一年多的真實記錄,一個村莊就是一個黃河流域社會轉型時期農村發展的縮影。紀錄片《黃河流過的村莊》是向黃河致敬,是向這片熱土致敬,是向這個偉大的時代致敬,也是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純樸、善良、拼搏、奮進的偉大黃河子民致敬。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奔騰的河流,無論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住他前行的腳步。

相關焦點

  •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村莊》攝製組走進高平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村莊》攝製組走進高平韓家莊12月9日上午,中央電視臺大型系列紀錄片《中國村莊》攝製組走進我市野川鎮韓家莊村,開始為期一年的駐點取景拍攝。《中國村莊》攝製組走進高平市野川鎮韓家莊村《中國村莊》系列紀錄片第一季擬拍十集,從東南西北中不同區域、聚焦最具代表性的村莊、人物及故事,把鏡頭對準中國農村和父老鄉親,真實記錄村莊裡的風景、環境、建築、文化、歷史
  • 黃河流過聊城,寫下一曲水潤澤國的大地讚歌
    黃河呈「幾」字形流經9個省後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其聊城段從河南臺前縣張莊進入陽穀縣,至東阿縣李營流出聊城,全長59.51公裡。這段看似大約僅有總長度百分之一的河段,卻給聊城留下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的人文遺蹟。舊時故道沙窩,如今梨花朵朵千裡黃河奔騰入海,一路上的高山險阻註定這是一段有故事的旅途。
  • 遇見《黃河》|翻騰咆哮的苦難,孕育未來的升騰
    有關一條河和一個民族的故事,就這樣娓娓道來了……10日晚,張繼剛導演作品大型舞蹈史詩《黃河》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歌劇廳恢弘上演。整個《黃河》分為《九曲黃河萬裡沙》《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入海流》三個樂章。如河流的原始一般,完全不藉助高科技,讓舞者用肢體語言,去描繪奔騰咆哮的黃河、去擁抱高空懸蕩的瀑布,竭盡全力與黃河展開搏鬥……越是原始的,越是充滿力量的,越是能直抵人心的。正如張繼鋼導演起初所期待的那樣,「我想讓每個人都能走近黃河。」黃河,曾經是滿目荒涼的,流淌是奔騰不息的,河水並不清澈,是渾濁的。
  • 央視春晚鄭州分會場臺前幕後「大劇透」!導演組:我們「造」了一條...
    為此,河南商報記者探班央視春晚鄭州分會場導演組,為大家「劇透」鄭州分會場臺前幕後的故事。20天時間空地變「鳥巢」被導演組贊為「最強分會場」「黃河從源頭,到壺口瀑布,再到奔流向海的場景,把整條黃河最精華的部分都體現了。」
  • 朱文杰:黃河—中國的一條龍脈(散文)
    黃河九曲萬古流(硬筆山水畫)朱文杰 繪 黃河—中國的一條龍脈 朱文杰黃河,成為中國的一條龍脈!在它的周身,奔流著中華民族沸騰的熱血。 黃河從陝西流過,裹挾著黃土泥沙博大雄渾的豪氣和以濁而化的金氣。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中有:「九曲黃河萬裡沙」。演繹出水與土濃得難以化解的史詩般壯闊美麗的頌歌。記錄著黃河塑造華夏民族性格和血脈的印記,是熔鑄黃河魂魄,體現黃河精神最核心的華彩所在。
  • 小提琴演奏《一條大河》,這麼美,為什麼聽到落淚了(你沒見過的黃河全貌,美哭了!)……
    >我們的祖國,真得很美,願每個國人都對得起她的美麗。李白有一首詩是這樣子形容黃河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天地悠悠,歲月無痕,黃河之水,天上來,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都有一條黃河。也許你印象中的黃河是河水渾濁不堪,流經黃土高原的縱橫溝壑,壺口瀑布的奔騰不息,也許你不曾想過黃河也有綺麗靜謐,細水長流的一面。
  • 莫言做客央視新聞《跟著黃河入大海》
    9月18日從黃河邊走來的諾獎獲得者莫言做客央視新聞《跟著黃河入大海》首期直播節目除了在現場揮灑墨寶他還講了不少兒時對黃河的記憶 莫言的「小目標」是遊黃河喝黃河水長大的莫言遊過黃河嗎莫言對自己的水性有多大把握?
  • 一汽奔騰T99與《奔跑吧黃河篇》攜手向前,繼續奔跑
    近日,浙江衛視王牌節目《奔跑吧》黃河篇閃亮開播,作為《奔跑吧》節目組官方指定用車奔騰T99運動版也將於《奔跑吧》一起攜手向前奔跑。當然,這也不是一汽奔騰與《奔跑吧》第一次合作,在這幾季節目中一汽奔騰作為官方指定品牌也和《奔跑吧》節目一同創造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 黃河70噸「鎮河」鐵牛,「藏」於水中1200年不腐,原因至今未解
    黃河70噸「鎮河」鐵牛,「藏」於水中1200年不腐,原因至今未解,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山川河流,有許多高原平原,這些都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最昂貴的財富,世界各河流流向各國家,中國有很多,有的河透明,細的水長,有的河波濤洶湧如洪水一般,其中最有名的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 「奔騰向東優雅擺尾 神奇畫卷映入眼帘」《跟著黃河入大海》第八期...
    「人說山西好風光 ,地肥水美五穀香」明天(25日)央視新聞 將播出《跟著黃河入大海》第八期節目當黃河與長城「握手」奔騰向東的黃河突然優雅擺尾形成了一個「S」型的灣神奇畫卷映入眼帘河抱著山 山依著河 山水相連這裡有「千裡黃河一壺收」的壺口瀑布
  • 中國詩詞中的十大河流,每一條都波瀾壯闊!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山川水秀,河流眾多,有源遠流長的長江,有中流砥柱的黃河,有咆哮怒吼的怒江,有風和秀麗的珠江……,一條條浩浩蕩蕩的江河哺育了中華民族,養育著中華兒女,千百年來,有許許多多文人墨客都在高聲讚美著,寫下無數壯麗的詩篇。 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詩詞中的大江!
  • 守護黃河奔騰不息的根和魂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 李曉娜)「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民族精神與詩人胸襟碰撞出九曲黃河的盪氣迴腸,沿著黃河逆流而上,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賦予了這條巨龍奔騰的血液和激蕩的根魂。在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農發行陝西省分行既堅持做國家政策戰略的執行者,又堅持做黃河精神、黃河文化的守護者。
  • 清豐,與黃河風雨相伴的柔情歲月
    當長途車行駛在黃河大橋時,突然聽到有人高喊:「快看,快看……黃河……黃河……」。我頓時像打了雞血似的興奮起來,梗著脖子朝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瞬間把震撼了。黃河大橋下的河道寬闊遼遠,汪洋一片,奔騰咆哮的河水像一條褚黃色的綬帶蜿蜒起伏地飄向遠方,兩岸褐黃色的土壤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各種候鳥聚集停留於此,或展翅翱翔,或嬉戲覓食。
  • 黃河九曲第一灣|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大美無言!
    黃河九曲第一灣我欲乘雲仙飛去,直入九霄黃河灣:你若流淌,情緣有宿。我相信生命的精彩是誰也阻擋不了的腳步,正如黃河九曲第一灣的河流,山川阻擋不了,蜿蜒曲折阻擋不了,就連凌遲一般的歲月,亦阻擋不了。黃河蜿蜒盤行在草原上,河流清澈,水勢平緩,遠觀如同銀色綢緞,在夏季的陽光裡,波光粼粼。目光所及,沒有盡頭。
  • 濱州與黃河「似曾相識燕歸來」
    蕭爽知無暑,熙壤慰有秋。月光如練素,星影帶河流。子夜方歸棹,漁蓑隱隱收。」乾隆《蒲臺縣誌》的蒲臺八景有五項與大清河有關,分別是:濟水拖藍、龍湖舉網、石口觀潮、大清仙跡、秦堤晚照,其中的「濟水拖藍」描述大清河在蒲臺城北蜿蜒而過,「清漣澄澈,風靜波平如碧練環繞,翠帶長拖」。其他如《濱州志》《惠民縣誌》《青城縣誌》等都有大量描繪大清河的優美文字,不勝枚舉。
  • 東北有一大河流經四國,含水量比黃河高7倍,卻一直不被重視
    引言《將進酒》中對黃河有這樣一句描寫:「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眾所周知,黃河和長江乃是中國境內兩條非常重要的河流,它們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孕育出了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因此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
  • 央視紀錄片《一條大河》:關注了巫山這一家人!
    巫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明日天氣:晴間多雲, 局部午後有陣雨或雷雨 氣溫:24~36℃ 央視紀錄片《一條大河》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伍佰
    當你失戀的時候,他會跟你講「到現在還是深深地愛著你,是愛情的友情的都可以,那是我心中的幸福,我知道它苦苦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伍佰,因為每個人都能在他的歌中找到共鳴,或許這就是殿堂級歌手的魅力和實力。圖片來自網絡
  • 2018 CNEX「承諾與承擔」紀錄片高校巡展長沙站啟動 新生代紀錄片導演組團來交流
    ……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切面、每一個生活部位,都有他該建立並信守的承諾與承擔。2018 CNEX「承諾與承擔」紀錄片高校巡展湖南(長沙、株洲)站啟動!今年放映的影片有CNEX出品、提名2018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評審團獎、入圍2018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的重磅紀錄片《黃河尕謠》,去年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紀錄片電影節之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亮相的《芳舟》《驚蟄》《團魚巖》,還有多部CNEX參與製作或曾入圍CCDF提案大會、國際電影節獲獎佳作如《廣場上的舞蹈》《我在快打求旋風》《對看》《我只認識你》《造雲的山》《
  • 大河西流去,楊樹基因庫、冷水魚,額爾齊斯河把美好都留給了新疆
    黃河,從源頭的涓涓細水,沿途匯集三十五條主要支流和一千多條溪川,形成了每年約五百億立方米水量的滾滾洪流,向東方咆哮著、奔騰著。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者李凖在《黃河東流去》的開篇對於黃河的一段描寫。地球上所有的河流受地勢的影響,都會由高向低流,而在中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大多數的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在《水滸傳》的主題曲《好漢歌》裡的第一句就是:大河向東流......然而,在新疆卻有一條河去非要向西流,最終在出了中國的境內之後,又折向北,最終流入了北冰洋。這條河叫:額爾齊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