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中法戰爭的功臣,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

2021-01-09 壷嘟

劉銘傳臺灣歷史上第一任巡撫,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帶領著臺灣軍民打退了法國人的進攻,是清朝晚期對外戰爭中唯一勝利的一次。他開辦了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郵局等現代化設施,採用西化的管理模式管理臺灣行政,在臺灣本土的建設上下了很大的力氣,為臺灣後來的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劉銘傳的發跡特別傳奇,他是1836年生人,出生於安徽合肥,11歲喪父,無奈為了生計走上了販私鹽的道路,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鹽業屬於政府直屬制定專賣,販私鹽是犯法的,但是其利潤之高,讓很多活不下去的窮苦人民不要命的加入販私鹽的團隊。

1854年劉銘傳18歲,在那個時候,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各地人民揭竿而起。而當時的清政府既要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同時還要管理地方。這一年劉銘傳因為家裡有事回到老家,當他回到家裡看到自己的大伯被打了,詢問事情的原因,原來是因為當地地頭蛇收保護費,劉家沒錢交,所以大伯被打了。

劉銘傳膽大而且有主意,他叫來同族的兄弟,糾集了村裡崇拜他的年輕人,找地頭蛇去了。劉銘傳半路上就算計著把地頭蛇殺掉,自己當地頭蛇。來到地頭蛇家,地頭蛇看到劉銘傳年幼糾集著一群小年輕來找他算帳。劉銘傳告訴地頭蛇再欺負老劉家的人就找他算帳,甚至殺了他。

地頭蛇被氣樂了,拿著一把刀就遞給劉銘傳,他不認為劉銘傳一個毛頭小子敢殺他,劉銘傳拿到到後,一刀下去,地頭蛇就沒命了。劉銘傳殺人後,同來的人嚇壞了。紛紛四散奔逃,回到村裡一說,事情傳到了劉銘傳母親那裡,劉銘傳母親聽說兒子殺人後,為兒子擔心受驚嚇而死。

官府通緝,劉銘傳出去躲躲,劉銘傳知道這個時候太平天國起義,官府根本沒有精力管理當地殺人放火的事情,他有恃無恐。躲了幾個月,劉銘傳回到老家果然當起了地頭蛇,他跟周圍村子領頭的聯繫,決定一起去投太平軍。然後再祭天的時候風沙四起把旗杆刮斷了,劉銘傳覺得投太平軍老天不答應,於是就投了清軍。

太平天國起義時,清廷軍力有限,清政府採用地方軍政策。而這會正是李鴻章組織淮軍的時候,李鴻章也是安徽合肥人和劉銘傳是老鄉,投淮軍之後,劉銘傳膽大敢幹,很受李鴻章的賞識。劉銘傳對新鮮事物不排斥,很得李鴻章的心意,後來李鴻章帶來了洋槍洋炮,淮軍中守舊的人很多,後來李鴻章一股腦的全給劉銘傳配備上了。

劉銘傳琢磨洋槍,專門請來法國人當教練,訓練兵勇使槍。劉銘傳屢立戰功,沒幾年就當上了直隸提督。1872年,劉銘傳因事回老家,命曹克忠指揮軍隊,曹克忠指揮不動,沒人服他。曹克忠經過調查,參了劉銘傳一本,說他結黨營私,也就是這個時候,劉銘傳手下的兵營出事了,兩百多號兵勇殺了守衛,搶奪銀兩跑了。

劉銘傳被革職查辦了,原來是劉銘傳的軍隊擴大收編俘兵,這兩百號人是土匪出身。後來李鴻章力保劉銘傳,劉銘傳被剝奪了軍職,給了虛銜,賦閒十三年,直到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被重新啟用,但是劉銘傳老婆不幹了,劉銘傳說服老婆,說之前打的都是太平軍,捻軍,這次是打法國紅毛鬼。

法國人得知劉銘傳是談判代表並負責這次的戰事,法國遠徵軍司令孤拔知道劉銘傳的厲害,當時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他就參與過,於是他派人給劉銘傳設套,想要灌醉他給劉銘傳下藥,讓他兩天人事不省到不了臺灣。劉銘傳得知了消息將計就計,假裝赴宴喝醉,回到家後讓人假扮自己躺在床上,自己化妝從後門逃走直去臺灣。

到了臺灣後,劉銘傳整頓軍民,劉銘傳會打仗,中法戰爭把法國人趕跑了。清政府委任劉銘傳為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在臺灣六七年,修鐵路,辦郵局,勵精圖治休養生息很受百姓愛戴,劉銘傳的政策需要財政的大量地投入,一些腐敗的官僚就參劉銘傳,後來沒多久1891年,劉銘傳被逼無奈主動辭去巡撫一職。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日籤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割地賠款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給日本了。劉銘傳自己苦心經營的臺灣就這樣割給日本了,把劉銘傳氣的吐血不已,氣病交加劉銘傳1896年與世長辭。現在的寶島臺灣能夠經營的有現在的規模和劉銘傳有直接關係。

劉銘傳這麼一個亂世能臣,治世之良將,最後以這樣的下場收局,很是可惜。如果他趕上了太平盛世,以劉銘傳的能力恐怕會大有作為,所以過去的老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良鳥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

相關焦點

  • 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愛國將領劉銘傳是深受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19世紀末,他率領軍民英勇抵抗法國艦隊,誓死保衛祖國的寶島臺灣。1885年,他以臺灣省首任巡撫身份治臺,開啟了臺灣省治的歷史。 1883年,清政府前直隸提督劉銘傳臨危受命,督辦臺灣事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宣布建立了中國海域艦隊。中法兩國調兵遣將,大戰一觸即發。而臺灣是雙方較量的重要戰場。
  • 根脈(十九)——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1885年,他以臺灣省首任巡撫身份治臺,開啟了臺灣省治的歷史。在七年的治理過程中,臺灣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劉銘傳因此被譽為臺灣現代化之父。今年是劉銘傳誕辰185周年。今天(2月5日)的系列報導《根脈》,我們帶您走近劉銘傳的祖籍地安徽省肥西縣,以及他勵精圖治的臺灣各地,展現這段根在、脈不斷的兩岸聯結。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
  • 翁飛|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與臺灣近代化
    然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矣!這是臺灣著名愛國史學家、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祖父連橫先生在其所著《臺灣通史·劉銘傳列傳》裡對這位臺灣省首任巡撫所下的定評,言簡意賅,精確得當,為海峽兩岸史學界共同認同,並在國人中廣為流傳。我們知道,劉銘傳是李鴻章手下的淮軍第一名將,一生大起大落,很具有傳奇色彩。
  • 紀錄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今天在肥西銘傳鄉開機啦!
    6月16日,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和合肥市委宣傳部聯合攝製,中共肥西縣委、肥西縣人民政府協辦的四集電視紀錄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開機儀式在肥西縣劉銘傳故居隆重舉行
  • 劉銘傳收復治理臺灣
    劉銘傳抗法勝利後,遂被任命為第一任臺灣省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官員)。臺北建城之時,劉銘傳正率領臺灣軍民浴血抗敵。因為法國侵略軍已打到基隆和淡水,臺北城於是日夜趕工築城,提前完工。此時,劉銘傳也取得基隆、滬尾大捷,抗法保臺功成,為接下來的臺灣近代化爭取了建設時間。
  • 劉銘傳在成為臺灣首任巡撫之前的發跡人生,強悍的人生如同開掛!
    十七歲時,劉銘傳與長其六歲的六安棗樹店程氏結婚。劉銘傳發跡後,劉氏子弟也紛紛踏上仕途,僅劉氏宗族山後老二房武官參將以上、文官知縣以上達五十二人。劉銘傳家族遂成「皖中世家」「江淮家族」。劉銘傳十八歲時,因不堪其伯父劉殷受土豪欺凌羞辱致死,揮刀砍死土豪。後經六安知州鄒箭勸慰,劉銘傳主動歸順朝廷,對抗太平軍,保境安民。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參觀記
    作為淮軍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劉銘傳,也是洋務派的骨幹,特別是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教育等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劉銘傳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其故居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原南分路鄉和井王鄉合併)。
  • 紀念劉銘傳誕辰180周年(一):歷史中的劉銘傳
    劉銘傳(1836-1896),安徽肥西人,字省三,號大潛山人。1884年奉旨赴臺灣督辦軍務,抗擊法國侵略者,1885年10月被清政府任命為首任臺灣巡撫,1891年6月因病離開臺灣。劉銘傳治臺時間雖不太長,但為臺灣的近代化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劉銘傳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第二是保衛臺灣、抗擊法國侵略者;第三是擔任首任臺灣巡撫六年時間內開發和建設臺灣。這位出身農家的將領,曾經販過私鹽,嘯聚山林,其人生充滿了不朽的傳奇色彩。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 引遊客慕名參觀
    遊客參觀劉銘傳紀念館。 張強 攝中新網合肥12月30日電 (記者 張強)30日,位於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的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前來。劉銘傳(1836年-1896年),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臺灣省首任巡撫。
  • 臺灣人有電燈用,有火車搭,不能不知道劉銘傳
    1884年,對於臺北城和整個臺灣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臺北築城,始於1875年沈葆楨向清廷建議設臺北府,臺北城1882年動工,在戰爭的緊迫氣氛裡於1884年落成。臺北建城之時,劉銘傳正率領臺灣軍民浴血抗敵。因為法國侵略軍已打到基隆和淡水,臺北城於是日夜趕工築城,提前完工。此時,劉銘傳也取得基隆、滬尾大捷,抗法保臺功成,為接下來的臺灣近代化爭取了建設時間。
  • 【圍觀】《劉銘傳在臺灣》即將開播,史學大師戴逸先生為總顧問
    並前往臺灣實地拍攝,遠赴法國採訪取得大量一手資料真實地再現了劉銘傳臨危受命率領臺灣軍民以弱勝強,抗法保臺首任臺灣巡撫之後勵精圖治為臺灣近代化殫精竭慮、篳路藍縷的奠基之功延伸閱讀:清朝名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更是深受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玄孫女劉學馥(圖)
    很多場合,介紹劉學馥時都會在她的名字前加上這樣一個注釋:劉銘傳的玄孫女。   的確,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身後的故事太多太多。1884年,劉銘傳奉命赴臺帶領淮湘兩軍以及臺灣人民共同打退了法軍的進攻,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此一捷報中外報紙均大幅報導,是啟發臺灣精神的一道曙光,亦是烽火年代的珍貴歡欣,撫今追昔我們仍時時感念、人人詠嘆此位戰功顯赫的民族英雄。」在劉學馥保存的珍貴資料中,諸如此類對劉銘傳的評價比比皆是。
  • 【歷史上的明天】這一天他被任命為臺灣巡撫
    >在131年前的明天,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臺灣府為行省命劉銘傳為臺灣巡撫。中法戰爭前,臺灣作為一個道隸屬於福建省。經過中法戰爭,臺灣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戰略地位進一步突出,清政府感到必須加強對臺灣的統治。1885年10月,醇親王等提出「臺灣要區宜有大員駐紮」。
  • 《劉銘傳在臺灣》入選傳統電視榜「十大最受市場歡迎紀錄片」
    2021新年伊始,喜報再傳,《劉銘傳在臺灣》入選傳統電視榜「十大最受市場歡迎紀錄片」!
  • 合肥菜名宴之二:劉銘傳家宴
    劉銘傳(1836-1896),淮軍名將,清朝名臣,安徽合肥西鄉(今肥西縣銘傳鄉)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幼時上過幾年私塾,因家貧輟學,18歲時開始結黨販賣私鹽,因殺當地豪強,遭官府通緝,被迫離家出走。後回家鄉辦團練,率部編人淮軍,深得李鴻章、曾國藩器重和賞識,由千總逐步提拔為直隸總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
  • 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開播
    中新社合肥10月26日電 (記者 張俊)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26日晚上在安徽衛視正式開播。《劉銘傳在臺灣》真實再現了晚清安徽人劉銘傳禦寇臺灣、開發寶島的歷史傳奇,分析了劉銘傳的海防思想、經濟思想、近代化思想,及其一生秉持的創新思維,再現劉銘傳「足與臺灣不朽矣」的歷史功業。《劉銘傳在臺灣》全片共分為四集,分別為《出山》、《較量》、《重任》和《遺恨》,每集50分鐘,總時長200分鐘。
  • 1885年臺灣建省疑團,清朝為何要等200年才在臺灣建省?
    不過好景不長,幾年後發生了另一件足以令東南局勢翻天覆地的大事,也就是「中法戰爭」2、中法戰爭中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發展到侵略中國的一次大規模戰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臺灣海防的地位日趨重要。
  • 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10月26日開播
    橫跨多國實地拍攝劉銘傳作為一個「有大勳勞於國家者」(連橫《臺灣通史》),主要功績體現在他人生的兩個階段:抗法保臺、建設臺灣,這也是他人生的頂峰階段。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真實再現了晚清安徽人劉銘傳禦寇臺灣、開發寶島的歷史傳奇。分析了劉銘傳的海防思想、經濟思想、近代化思想,及其一生秉持的創新思維,再現劉銘傳「足與臺灣不朽矣」的歷史功業。
  • 臺當局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換成一個日本人?
    近日,據一名臺灣網民爆料,自己跟家人去逛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令發帖人驚訝的一幕發生了:臺灣鐵道建設簡介裡已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換成了日本人長谷川謹介。資料圖:劉銘傳雕像 來源:臺海網      臺灣的鐵路之父是誰?該發帖人稱,自己腦海裡第一個出現的名字就是劉銘傳,他是臺灣首任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