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玄孫女劉學馥(圖)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很多場合,介紹劉學馥時都會在她的名字前加上這樣一個注釋:劉銘傳的玄孫女。

  的確,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身後的故事太多太多。1884年,劉銘傳奉命赴臺帶領淮湘兩軍以及臺灣人民共同打退了法軍的進攻,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此一捷報中外報紙均大幅報導,是啟發臺灣精神的一道曙光,亦是烽火年代的珍貴歡欣,撫今追昔我們仍時時感念、人人詠嘆此位戰功顯赫的民族英雄。」在劉學馥保存的珍貴資料中,諸如此類對劉銘傳的評價比比皆是。

  除了戰功卓著外,1885年臺灣建省,擔任臺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以開放的眼光和前瞻的政策,勵精圖治,率領臺灣民眾迎頭趕上,讓臺灣成了當時的標杆省份,亦被臺灣人民尊稱為「臺灣現代化之父」。

  「先祖劉銘傳對臺灣的貢獻、熱愛已經深深地植根於臺灣民心。」

  作為劉銘傳兩岸交流基金會發起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安徽省政協委員,劉學馥與筆者分享了她幾次赴臺的感想。

  「每次去臺灣都有回家的感覺」

  15年前,劉學馥曾經以劉銘傳後裔的身份第一次赴臺。儘管她的先祖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漫長的歲月,並為其付出了畢生心血,但是她的這次赴臺還是劉氏後人第一次來到臺灣。

  劉學馥的記憶裡,先祖劉銘傳是父母及家鄉長者口中的那個英雄,每當她看到家中珍藏的先祖遺像和他穿戴過的火紅帥袍和花翎,仿佛就像看到先祖策馬揚鞭,馳騁疆場,奮勇抗擊外敵入侵,英勇保衛臺灣的壯烈場面。而這種愛國之情一直在家族中延續著。

  父親劉肅曾為了保護先祖劉銘傳所得的西周時期最大的青銅器「虢季子白盤」歷盡艱辛和磨難,並於1950年初毅然將其無償捐獻給了國家,「虢季子白盤」得以永遠珍藏在北京故宮。

  據她介紹,家裡還向國家及安徽省捐獻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戰鼓、名人字畫、宮廷墨寶以及古書字冊三萬冊等。

  可是沒能前往臺灣,親眼看看先祖曾經傾心治理的地方一直是劉氏家族的遺憾。帶著這種遺憾,劉學馥於1996年來到臺灣,在那片土地上,她踏著先祖曾經的足跡,感受著百年的風雲變幻。

  「確實,在臺灣還存有很多當年的文獻和遺蹟,它們讓我感動、讓我震撼、讓我難忘。那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感覺,很奇妙,很微妙。」

  講起第一次赴臺的經歷,直到現在劉學馥還能清晰地回憶起其中的細節。

  下飛機不到20分鐘,臺灣當地的媒體就聞風趕來採訪她,這讓第一次來到臺灣的劉學馥有些吃驚。而馬英九見到劉學馥第一句話就是:「你的先祖劉銘傳是我崇拜的偶像。」宋楚瑜也告訴劉學馥:「你的先祖是臺灣的第一任巡撫,對臺灣近代化建設貢獻很大,我們現在在他建設的基礎上發展。」

  第二天,她去參觀臺北新公園。那裡有四尊銅像,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橫四位對臺灣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真的很奇妙,我在很遠的地方就仿佛感覺到了有人在迎接我。」

  一行人走過去時都在猜測哪尊銅像是劉銘傳的,劉學馥脫口而出:就是第二尊。走過去一看,還真被她猜對了,至於其中的緣由她自己也講不清楚。

  劉學馥在先祖的銅像前肅穆靜立良久,緬懷先祖百年前治理臺灣時的愛國愛民情操,心中感慨無限。

  臺灣為紀念劉銘傳的功績,除了立銅像外,還特別設立了銘傳大學、銘傳中學、銘傳小學及劉銘傳路。這些都讓劉學馥感受到劉銘傳在臺灣的影響力。

  讓她頗為驚訝的是,臺灣當地的各大媒體都對她的到來在顯著位置予以報導,初定十幾天的訪問交流被延長到一個多月。

  有件事,劉學馥到現在想起來仍舊會不由自主地笑起來。一次,她在散步時,一位老太太很激動地指著她問,「你是不是電視上看到的那位劉小姐?」在得到她的肯定答覆後,老太太非要拉著她送她一些衣物。「我當時就告訴她,現在祖國大陸生活很好,我們什麼都不缺。而大媽連忙和我解釋,說不是嫌我們窮,而是想表達她的心意和激動之情。」這份誠摯的感情,劉學馥至今仍念念不忘。

  在臺灣,劉學馥在和一些年輕人熱烈的交談中,與銘傳大學、中學、小學學生的熱情交流中,都能感覺到他們的興奮。在被邀請參加的各種活動中並對關於親情的話題發言時,劉學馥都得到了熱烈的掌聲,這讓她倍感親切。

  之後,劉學馥又在1998年、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先後四次前往臺灣,每次的臺灣之旅都能讓她有些新的感受,都會讓她找到回家的感覺。而這些感受也成了她致力於創辦劉銘傳兩岸交流基金會的直接動力。

  踏在先祖的足跡上

  十五年間,五次赴臺,劉學馥說她也希望能找到一些和先祖共鳴的契機。而這種感受在她登上滬尾炮臺和基隆炮臺時格外明顯。

  「很難描述那種複雜的情感。你可以想像一下,在基隆炮臺,撫摸著對著海口的大炮和旁邊不遠處乾枯的土井,看著百十米之後殘留的兵營遺址,仿佛置身當時激烈的戰爭中,感受到百年前大戰一觸即發、戰士奮勇殺敵的緊迫場景,仿佛能看到先祖當年在這條路上不停地來回奔走的景象。」

  在那一刻,劉學馥再也沒能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她尋著這條路來回走了多遍,若有所思。

  「在那一刻我特別有種血脈相傳的感受,也只有在那刻,我能感受到踏在先祖足跡上給我傳導的力量。」

  在參觀戰法清軍紀念碑時,劉學馥哭了。將士們都是跟著先祖離開家鄉來到臺灣,後來在抗擊侵略的戰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歷史長河中,甚至找不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名字,他們靜靜地躺在這片土地上,而她的到來,希望能撫慰這些已安息的英魂。

  「先後五次去過臺灣,在那裡,使我感受到無論是高層政要還是平民百姓對先祖的評價都是一致的,他們對先祖的崇敬之情都溢於言表,這些都會讓我感動和自豪。在臺灣我深深地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愛,所到之處都被濃烈的人情包圍著,被熱情的友愛感染著……我想,是祖先百年前在臺灣遺留下來的愛,讓如今的我在臺灣得到了回饋。」劉學馥在日記中如是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先祖的遺訓一直激勵著我」

  「先祖治理臺灣長達七年之久,並將人生最輝煌的時刻都留在了那片土地上。甚至1895年,在聽到臺灣割讓給日本後,氣憤吐血而逝。」

  說起這些塵封的往事,劉學馥眼神中有些感傷,有些無奈。

  作為劉銘傳兩岸交流基金會的發起人,十多年來,劉學馥一直在為加強兩岸的交流做著自己的努力,她說這是她丟不掉的責任和情感。就因為這份情感、這份責任,儘管被病魔折磨了十幾年,她仍然願意用自己最大的熱情去完成這份屬於劉氏後人的事業,因為她身上流淌著的是劉氏的血液。

  「這個姓氏帶給我的是責任和情感,這種感受在親自看過臺灣之後更加強烈。但是,我不能靠在先祖的身上,而是應該秉承先祖的遺志,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盡心盡力。這才是對先祖最好的告慰。」劉學馥在談到自己未來的目標時,依舊堅定。

  十幾年來,這個目標一直支撐著她走到現在。只有熟識她的人才知道,她的每一步走起來有多艱難。

  從1998年起到現在,劉學馥一直在和病魔抗爭。近年來由於癌細胞有所轉移,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放慢了她前行的腳步。記者採訪她時,她正在醫院進行治療中。

  十幾年來,劉學馥以其特殊的身份和臺灣高層政要,包括馬英九、連戰、宋楚瑜、辜振甫、吳敦義等以及社會各界多方接觸,建立了豐富的人脈關係。

  「我第一次赴臺訪問時,宋楚瑜先生曾經邀請我赴他的官邸做客。宋先生的儒雅與親和,宋夫人的優雅和幹練以及他們熱情接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印下了抹不去的一段情誼。」

  所以,當2005年宋楚瑜率親民黨代表團來祖國大陸訪問時,劉學馥精心準備了禮物送給他,希望藉此轉達劉銘傳家鄉人民的情意。為此,她特意選擇了一方鏤空雕刻著龍的歙硯送給他。

  「所以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做劉銘傳兩岸交流基金會的工作,以加強兩岸民間交流,增進兩岸割不斷的同胞之情。」

  「相信這也是先祖的意願」

  2011年4月,劉銘傳的部分骨灰在他的故鄉肥西縣大潛山附近安葬。而劉學馥有個更大的計劃,她希望能將先祖的部分骨灰安葬到臺灣,也許過不了多久,人們就能同時在祖國大陸和臺灣共同瞻仰這位為保護臺灣、建設臺灣耗盡心力的民族英雄。

  「我已經兩次赴臺考察、商談,擬將先祖的部分骨灰安葬到臺灣。很多人都非常贊成這個想法,都覺得這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所以,這並不僅僅是我個人的選擇,我相信這也是先祖的意願。」

  在和臺灣溝通的過程中,劉學馥感受到了臺灣人對此事的熱情和期待。

  「如能安葬到臺灣,必能一圓先賢與袍澤弟兄守護臺灣的遺願,亦祈將先賢之高風亮節、豐功偉業永遠典藏在他的第二故鄉。若先賢的部分骨灰歸葬到臺灣,相信先賢必將含笑九泉,臺灣人民誠然歡欣感動,如此生歿兩益之舉將兩岸同喜、青史銘刻。」

  在收到的回函中,熱情的讚譽讓劉學馥對推行此事更加有信心。

  她說,在這一刻,她特別能夠感受到身體中流淌的劉氏血液在賁張。

相關焦點

  • 紀錄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今天在肥西銘傳鄉開機啦!
    6月16日,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和合肥市委宣傳部聯合攝製,中共肥西縣委、肥西縣人民政府協辦的四集電視紀錄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開機儀式在肥西縣劉銘傳故居隆重舉行
  • 臺灣人有電燈用,有火車搭,不能不知道劉銘傳
    清朝名臣,1884年奉旨赴臺灣督辦軍務,抗擊法國侵略者,1885年10月被清政府任命為首任臺灣巡撫,1891年6月因病離開臺灣。9月24日的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異常熱鬧。「海峽兩岸(合肥)紀念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130周年大會」在這裡的劉銘傳舊居舉行,兩岸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這位為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建設臺灣做出傑出貢獻的先賢。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 引遊客慕名參觀
    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紀念館一隅。 張強 攝劉銘傳紀念館位於大潛山西麓,佔地56畝,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距離劉銘傳故居近千米。該紀念館設計時半嵌入山體,維持原始地形地貌,與周邊環境自然銜接,達到建築與山水空間互相映襯。整體造型結合傳統建築布局,採用院落式布局方式一-四水歸堂,突出江淮民居意蘊。
  • 翁飛|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與臺灣近代化
    然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矣!這是臺灣著名愛國史學家、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祖父連橫先生在其所著《臺灣通史·劉銘傳列傳》裡對這位臺灣省首任巡撫所下的定評,言簡意賅,精確得當,為海峽兩岸史學界共同認同,並在國人中廣為流傳。我們知道,劉銘傳是李鴻章手下的淮軍第一名將,一生大起大落,很具有傳奇色彩。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參觀記
    作為淮軍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劉銘傳,也是洋務派的骨幹,特別是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教育等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劉銘傳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其故居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原南分路鄉和井王鄉合併)。
  • 【歷史上的明天】這一天他被任命為臺灣巡撫
    >在131年前的明天,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臺灣府為行省命劉銘傳為臺灣巡撫。中法戰爭前,臺灣作為一個道隸屬於福建省。經過中法戰爭,臺灣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戰略地位進一步突出,清政府感到必須加強對臺灣的統治。1885年10月,醇親王等提出「臺灣要區宜有大員駐紮」。
  • 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19世紀末,他率領軍民英勇抵抗法國艦隊,誓死保衛祖國的寶島臺灣。1885年,他以臺灣省首任巡撫身份治臺,開啟了臺灣省治的歷史。在七年的治理過程中,臺灣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劉銘傳因此被譽為臺灣現代化之父。
  • 根脈(十九)——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19世紀末,他率領軍民英勇抵抗法國艦隊,誓死保衛祖國的寶島臺灣。1885年,他以臺灣省首任巡撫身份治臺,開啟了臺灣省治的歷史。在七年的治理過程中,臺灣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劉銘傳因此被譽為臺灣現代化之父。今年是劉銘傳誕辰185周年。今天(2月5日)的系列報導《根脈》,我們帶您走近劉銘傳的祖籍地安徽省肥西縣,以及他勵精圖治的臺灣各地,展現這段根在、脈不斷的兩岸聯結。
  • 劉銘傳在成為臺灣首任巡撫之前的發跡人生,強悍的人生如同開掛!
    曾國藩與左宗棠其後由於中法戰爭爆發,法軍對於臺灣發起戰事,主戰一派堅決抵抗。賦閒隱居多年的劉銘傳奮而出山,披掛上陣抵抗法軍侵略,清政府命其督辦臺灣事務籌備抗法,不久授其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由此開啟了其後與臺灣緊密相連的督臺人生!
  • 【集藏知識】臺灣郵政第一套郵票——龍馬圖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臺灣從法國殖民者手中光復後,清朝根據醇親王的建議,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稱「福建臺灣巡撫」,用以與福建保持
  • 「臺灣鐵路之父」從劉銘傳變成日本人? 前「立委」:「臺獨」不拜日本人可怎麼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之父」是誰?
  • 俄首任總統葉爾欽的17歲孫女將結婚,男方是29歲俄足球明星
    俄羅斯足球明星費奧多爾·斯莫洛夫和葉爾欽的孫女瑪麗亞·尤馬舍娃 據英國《每日星報》1月15日報導,現年17歲的俄羅斯首任總統鮑裡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的孫女瑪麗亞
  • 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開播
    中新社合肥10月26日電 (記者 張俊)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26日晚上在安徽衛視正式開播。《劉銘傳在臺灣》真實再現了晚清安徽人劉銘傳禦寇臺灣、開發寶島的歷史傳奇,分析了劉銘傳的海防思想、經濟思想、近代化思想,及其一生秉持的創新思維,再現劉銘傳「足與臺灣不朽矣」的歷史功業。《劉銘傳在臺灣》全片共分為四集,分別為《出山》、《較量》、《重任》和《遺恨》,每集50分鐘,總時長200分鐘。
  • 【圍觀】《劉銘傳在臺灣》即將開播,史學大師戴逸先生為總顧問
    ,遠赴法國採訪取得大量一手資料真實地再現了劉銘傳臨危受命率領臺灣軍民以弱勝強,抗法保臺首任臺灣巡撫之後勵精圖治為臺灣近代化殫精竭慮、篳路藍縷的奠基之功延伸閱讀:劉銘傳(1836年清朝名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更是深受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
  • 1885年臺灣建省疑團,清朝為何要等200年才在臺灣建省?
    在戰前日本曾經專門派遣各路間諜喬裝打扮成清朝探險隊對當地進行了長時間的細緻調查,收集了相當豐富的連清朝人都沒有的第一手資料,這個探險隊的隊長叫樺山資紀,對,就是後來的日本海軍軍政部長,差點死於甲午海戰,後來成為日佔臺灣的首任總督。
  • 臺當局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換成一個日本人?
    近日,據一名臺灣網民爆料,自己跟家人去逛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令發帖人驚訝的一幕發生了:臺灣鐵道建設簡介裡已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換成了日本人長谷川謹介。資料圖:劉銘傳雕像 來源:臺海網      臺灣的鐵路之父是誰?該發帖人稱,自己腦海裡第一個出現的名字就是劉銘傳,他是臺灣首任巡撫。
  • 清代是怎麼節制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的?
    清代封疆大吏主要指省一級的最高長官,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如掌管兩省(或數省)軍政與民政的總督、掌管一省政務的巡撫,特殊地區的最高長官--駐防將軍(如黑龍江將軍、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首任黑龍江將軍薩步素畫像然後我們來了解清朝的地方官制。
  • 民族英雄,中法戰爭的功臣,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臺灣歷史上第一任巡撫,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帶領著臺灣軍民打退了法國人的進攻,是清朝晚期對外戰爭中唯一勝利的一次。他開辦了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郵局等現代化設施,採用西化的管理模式管理臺灣行政,在臺灣本土的建設上下了很大的力氣,為臺灣後來的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