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次北伐,沒有完整的統計,但東吳僅兩人就有過多次率軍北伐的經歷,其中是東吳大都督陸遜四次率軍北伐,竟然無一失利。
但是,東吳大帝孫權其實也是多次親自率大軍北伐 ,到底有多少次,還不好統計,但孫權北伐似乎對合肥情有獨鍾,在《三國志》裡,我們看到的記載是孫權很少親自率軍發動過什麼戰爭,幾乎都是手下幾任大都督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在打仗,雖然幾乎無敗績,但幾乎都與孫權不搭界。
孫權似乎只對合肥感興趣,一生之中指揮的戰爭幾乎都與合肥相關,根據正史的記載,孫權竟然前後有五次率軍攻打合肥,可惜的是,他攻打合肥的戰績竟然與諸葛亮類似,雖然不斷的攻打合肥,但最終只能是忘合肥興嘆,合肥總是近在眼前,卻遠在天涯,甚至差點丟命,卻就是攻打不下,造成終生遺憾。
關於孫權第一次攻打合肥的時間歷史上有爭議,到底是208年還是209年,正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概就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後,這個時候孫權發動合肥戰役意義當然重大,一方面減輕周瑜在赤壁的壓力,形成東西呼應,實際上採取的戰術是圍魏救趙,另一方面也想顯示自己的軍事才能,周瑜能夠在赤壁大敗曹操,我主公孫權為何就不能在合肥取得勝利呢?
可惜的是,孫權率軍圍攻合肥超過一個月,竟然沒有攻下合肥,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合肥沒有多少軍隊,而且也無名將,曹操在赤壁之戰失利後,派了一名沒有名氣的將軍張喜率騎兵馳援合肥,到底帶了多少兵馬,正史上沒有說,但絕對不會有多少,因為赤壁新敗,曹操可用之軍不會有很多,但孫權看到援軍來到,主動撤軍,孫權第一次攻打合肥就這樣無功而返。
當時曹操率領大軍在漢中與劉備進行殊死的博鬥,孫權看到機會又來了,一方面是配合劉備北伐,顯示聯盟,另一方面也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於是,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再度攻打合肥,這個時候鎮守合肥的曹魏大將是張遼、樂進與李典,當時,合肥守軍人數為7000餘人。
然而,在孫權10大軍的圍攻下,竟然激發了張遼軍隊的鬥志,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逍遙津之戰,打得吳軍無人敢應戰,孫權圍攻了十餘日之後再度撤軍,在撤軍的過程中,張遼率軍追擊,如果不是東吳十二大虎臣之一凌統率領三百死士用生命的代價護衛,那孫權或許就會陰溝裡翻船,丟了性命。
雖然孫權損失的人馬總體上不多,但張遼從此對於孫權來說簡直就是惡夢,曹魏手下僅張遼進72名將名單,就多虧與孫權的這一戰。孫權第二次攻打合肥再次無功而返。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孫權稱帝,一方面為了顯示帝王之威,一方面為了配合諸葛亮北伐,孫權又一次惦記起了合肥,率大軍三度攻打合肥。
這次,孫權改變了策略,採用虛實相結合,先是大張旗鼓的進攻,讓敵人集中兵力備戰,待敵人軍隊聚集之後,孫權突然撤兵,想麻痺敵人,等敵人撤退之後發動突然襲擊,沒有想到,合肥的守將滿寵不是一般將領,識破了孫權的策略,繼續嚴陣以待。
孫權假裝撤軍十多天後,突然返回攻打合肥,但看到合肥守軍早有準備,孫權第三次攻打合肥再次無功而返。
曹魏大將滿寵看到合肥太靠近江河,不適合守,也不適合支援,而且東吳適合水戰,於是遷城,遷到雞鳴山下,孫權得到消息,以為曹魏膽怯,又認為機會來了,於是,第四次率領大軍再度進攻合肥,沒有想到來到合肥才發現,合肥離水域太遠,就在船上待了20多天,後來終於忍不住上岸發動進攻,中了滿寵的埋伏,損失幾百人,孫權又一次無功而返。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孫權再度配合諸葛亮同時圍攻合肥,這次又率領大軍十萬人,圍攻合肥兩月,但看到曹魏皇帝曹睿親自南下救合肥,孫權又害怕了,第五次北徵合肥無功而返。這也是孫權最後一次北徵合肥。
孫權五次攻打合肥,雖然每次損失都不大,但沒有一次成功。孫權為何就這樣念念不忘合肥,並且要五次親徵合肥呢?應該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合肥聯繫長江和淮河,進退自如。
合肥雖然不臨長江,但距離長江太近,夾在長江與淮河之間,北臨淮河,南近長江,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因為長江是東吳存在的最大屏障和天險,要想長江天險永遠牢固,合肥那是必須攻下的釘子,如果取得合肥,戰場能夠北移到淮河一帶,這樣,東吳更加安全,而且可以侍機北上,威脅曹魏,雖然東吳徵服天下的願望不是很大,但如果機會來臨,那也不會讓它輕易失去,合肥就成為進退自如的最好據點。
當年孫策意欲北攻,直取許都,就是這一線路,可惜身先未捷被刺,特別是曹魏多次南徵,如曹丕再次南徵,就是取的這一道路,而且後來的歷史證明,合肥一直就是南北相爭的關鍵之地,如南宋與金多次就在這裡撕殺,這其實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所以,東吳最重視的兩個地方就是合肥和荊州。現在,荊州已擁有,合肥就是孫權最希望擁有的。
二是合肥臨近南京(建業),擁有合肥,可以解除首都的威脅。
東吳的首都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但合肥是當時臨近建業最重要的城市,一旦曹魏從合肥南下,那首都建業就很危險。所以,攻下合肥,首都就會更安全,孫權也就能夠安心睡大覺。所以,孫權之所以時時惦記合肥,那其實是為了自己能夠睡個安穩覺。
三是為了證明自己也有指揮大軍的能力。
東吳在與曹魏和蜀漢的對抗中,其實是很少輸的政權,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東吳獨勝兩大戰役,而且還取了襄陽戰役、石亭戰役的偉大勝利,但是,這些戰役的勝利,都是四任大都督取得的,與孫權無關,但孫權作為馬背上的英雄,15歲就南徵北戰,竟然沒有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與曹操和劉備相比,似乎很沒有面子。
所以,孫權發誓一定要用一場偉大的勝利為自己證明。所以,在攻打合肥的五次戰役中,孫權總是親自北徵,不用大都督。可是,或許是天不遂人意,雖然孫權五次率領大軍攻打合肥,而且機會都不錯,但或許是自己軍事指揮才能實在不敢恭維,最終都是以強服弱,無功而返。
四是擁有合肥,擁有糧倉。
東吳雖然擁有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糧倉,但是,合肥所處的地方同樣是廣闊的平原,同樣是少有的糧倉,而且更廣袤,因為擁有合肥,就可以擁有整個淮河流域,這樣,曹魏一旦失去合肥,那曹魏政權就會失去最好的糧倉,這對於曹魏來說無異於致命一擊,會引起混亂,這樣,曹魏就有可能無攻自破,東吳到時可以揮軍北上。
五是可以形成三線北伐的局面。
東吳北伐,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是以荊州為據點,沿漢水北伐,那是西線,二是以南京為據點,沿海岸北伐,那是東線,都是水路,這也是東吳的強項,但中部相對虛弱,如果拿下合肥,可以以合肥為據點,既解除自己的威脅,也可以配合東西兩線北伐,而且中線可以水路大軍同時跟進北伐,那勝率更大。
可惜的是,孫權看到了合肥對於東吳的重要性,這其實也是英雄所見略見的高見,體現了孫權的高瞻遠矚,無奈孫權高估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雖然是五次執意親自攻打合肥,都最終都無功而返,既讓自己留下歷史的笑柄,也讓大家見識了孫權的軍事才能確實不敢恭維。
這或許也是陸遜聽說孫權親臨一線就害怕躲到家中不敢出來的原因。如果孫權能夠有自知自明,讓手下大都督替其指揮,自己並不幹預,安心睡大覺,或許會替他完成攻下合肥的偉大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