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三國談】讓孫權變成「孫十萬」的合肥,為什麼這麼難打?

2021-02-23 熱血三國頁遊

到底有多少次北伐,沒有完整的統計,但東吳僅兩人就有過多次率軍北伐的經歷,其中是東吳大都督陸遜四次率軍北伐,竟然無一失利。

但是,東吳大帝孫權其實也是多次親自率大軍北伐 ,到底有多少次,還不好統計,但孫權北伐似乎對合肥情有獨鍾,在《三國志》裡,我們看到的記載是孫權很少親自率軍發動過什麼戰爭,幾乎都是手下幾任大都督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在打仗,雖然幾乎無敗績,但幾乎都與孫權不搭界。

孫權似乎只對合肥感興趣,一生之中指揮的戰爭幾乎都與合肥相關,根據正史的記載,孫權竟然前後有五次率軍攻打合肥,可惜的是,他攻打合肥的戰績竟然與諸葛亮類似,雖然不斷的攻打合肥,但最終只能是忘合肥興嘆,合肥總是近在眼前,卻遠在天涯,甚至差點丟命,卻就是攻打不下,造成終生遺憾。

關於孫權第一次攻打合肥的時間歷史上有爭議,到底是208年還是209年,正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概就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後,這個時候孫權發動合肥戰役意義當然重大,一方面減輕周瑜在赤壁的壓力,形成東西呼應,實際上採取的戰術是圍魏救趙,另一方面也想顯示自己的軍事才能,周瑜能夠在赤壁大敗曹操,我主公孫權為何就不能在合肥取得勝利呢?

可惜的是,孫權率軍圍攻合肥超過一個月,竟然沒有攻下合肥,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合肥沒有多少軍隊,而且也無名將,曹操在赤壁之戰失利後,派了一名沒有名氣的將軍張喜率騎兵馳援合肥,到底帶了多少兵馬,正史上沒有說,但絕對不會有多少,因為赤壁新敗,曹操可用之軍不會有很多,但孫權看到援軍來到,主動撤軍,孫權第一次攻打合肥就這樣無功而返。

當時曹操率領大軍在漢中與劉備進行殊死的博鬥,孫權看到機會又來了,一方面是配合劉備北伐,顯示聯盟,另一方面也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於是,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再度攻打合肥,這個時候鎮守合肥的曹魏大將是張遼、樂進與李典,當時,合肥守軍人數為7000餘人。

然而,在孫權10大軍的圍攻下,竟然激發了張遼軍隊的鬥志,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逍遙津之戰,打得吳軍無人敢應戰,孫權圍攻了十餘日之後再度撤軍,在撤軍的過程中,張遼率軍追擊,如果不是東吳十二大虎臣之一凌統率領三百死士用生命的代價護衛,那孫權或許就會陰溝裡翻船,丟了性命。

雖然孫權損失的人馬總體上不多,但張遼從此對於孫權來說簡直就是惡夢,曹魏手下僅張遼進72名將名單,就多虧與孫權的這一戰。孫權第二次攻打合肥再次無功而返。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孫權稱帝,一方面為了顯示帝王之威,一方面為了配合諸葛亮北伐,孫權又一次惦記起了合肥,率大軍三度攻打合肥。

這次,孫權改變了策略,採用虛實相結合,先是大張旗鼓的進攻,讓敵人集中兵力備戰,待敵人軍隊聚集之後,孫權突然撤兵,想麻痺敵人,等敵人撤退之後發動突然襲擊,沒有想到,合肥的守將滿寵不是一般將領,識破了孫權的策略,繼續嚴陣以待。

孫權假裝撤軍十多天後,突然返回攻打合肥,但看到合肥守軍早有準備,孫權第三次攻打合肥再次無功而返。

曹魏大將滿寵看到合肥太靠近江河,不適合守,也不適合支援,而且東吳適合水戰,於是遷城,遷到雞鳴山下,孫權得到消息,以為曹魏膽怯,又認為機會來了,於是,第四次率領大軍再度進攻合肥,沒有想到來到合肥才發現,合肥離水域太遠,就在船上待了20多天,後來終於忍不住上岸發動進攻,中了滿寵的埋伏,損失幾百人,孫權又一次無功而返。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孫權再度配合諸葛亮同時圍攻合肥,這次又率領大軍十萬人,圍攻合肥兩月,但看到曹魏皇帝曹睿親自南下救合肥,孫權又害怕了,第五次北徵合肥無功而返。這也是孫權最後一次北徵合肥。

孫權五次攻打合肥,雖然每次損失都不大,但沒有一次成功。孫權為何就這樣念念不忘合肥,並且要五次親徵合肥呢?應該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合肥聯繫長江和淮河,進退自如。

合肥雖然不臨長江,但距離長江太近,夾在長江與淮河之間,北臨淮河,南近長江,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因為長江是東吳存在的最大屏障和天險,要想長江天險永遠牢固,合肥那是必須攻下的釘子,如果取得合肥,戰場能夠北移到淮河一帶,這樣,東吳更加安全,而且可以侍機北上,威脅曹魏,雖然東吳徵服天下的願望不是很大,但如果機會來臨,那也不會讓它輕易失去,合肥就成為進退自如的最好據點。

當年孫策意欲北攻,直取許都,就是這一線路,可惜身先未捷被刺,特別是曹魏多次南徵,如曹丕再次南徵,就是取的這一道路,而且後來的歷史證明,合肥一直就是南北相爭的關鍵之地,如南宋與金多次就在這裡撕殺,這其實也是英雄所見略同。

所以,東吳最重視的兩個地方就是合肥和荊州。現在,荊州已擁有,合肥就是孫權最希望擁有的。

二是合肥臨近南京(建業),擁有合肥,可以解除首都的威脅。

東吳的首都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但合肥是當時臨近建業最重要的城市,一旦曹魏從合肥南下,那首都建業就很危險。所以,攻下合肥,首都就會更安全,孫權也就能夠安心睡大覺。所以,孫權之所以時時惦記合肥,那其實是為了自己能夠睡個安穩覺。

三是為了證明自己也有指揮大軍的能力。

東吳在與曹魏和蜀漢的對抗中,其實是很少輸的政權,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東吳獨勝兩大戰役,而且還取了襄陽戰役、石亭戰役的偉大勝利,但是,這些戰役的勝利,都是四任大都督取得的,與孫權無關,但孫權作為馬背上的英雄,15歲就南徵北戰,竟然沒有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與曹操和劉備相比,似乎很沒有面子。

所以,孫權發誓一定要用一場偉大的勝利為自己證明。所以,在攻打合肥的五次戰役中,孫權總是親自北徵,不用大都督。可是,或許是天不遂人意,雖然孫權五次率領大軍攻打合肥,而且機會都不錯,但或許是自己軍事指揮才能實在不敢恭維,最終都是以強服弱,無功而返。

四是擁有合肥,擁有糧倉。

東吳雖然擁有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糧倉,但是,合肥所處的地方同樣是廣闊的平原,同樣是少有的糧倉,而且更廣袤,因為擁有合肥,就可以擁有整個淮河流域,這樣,曹魏一旦失去合肥,那曹魏政權就會失去最好的糧倉,這對於曹魏來說無異於致命一擊,會引起混亂,這樣,曹魏就有可能無攻自破,東吳到時可以揮軍北上。

五是可以形成三線北伐的局面。

東吳北伐,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是以荊州為據點,沿漢水北伐,那是西線,二是以南京為據點,沿海岸北伐,那是東線,都是水路,這也是東吳的強項,但中部相對虛弱,如果拿下合肥,可以以合肥為據點,既解除自己的威脅,也可以配合東西兩線北伐,而且中線可以水路大軍同時跟進北伐,那勝率更大。

可惜的是,孫權看到了合肥對於東吳的重要性,這其實也是英雄所見略見的高見,體現了孫權的高瞻遠矚,無奈孫權高估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雖然是五次執意親自攻打合肥,都最終都無功而返,既讓自己留下歷史的笑柄,也讓大家見識了孫權的軍事才能確實不敢恭維。

這或許也是陸遜聽說孫權親臨一線就害怕躲到家中不敢出來的原因。如果孫權能夠有自知自明,讓手下大都督替其指揮,自己並不幹預,安心睡大覺,或許會替他完成攻下合肥的偉大構想。

相關焦點

  • 孫權為何綽號「孫十萬」?他的10萬大軍,連800名士兵都擋不住
    在《三國演義》之中,孫權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綽號,那就是「孫十萬」了。可能有人就會感到好奇,孫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號呢?
  • 孫堅和孫策打仗都很厲害,為什麼「孫十萬」打仗卻總是輸?
    ,「逍遙津之戰」就純屬給張遼送人頭的,自己得了個「孫十萬」的稱號,還讓人張遼狂刷戰績那麼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兩個人都是靠著自己的軍事才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他們在戰場上經歷了多次廝殺已經對戰場已經相當熟悉了,單純的經驗方面就是孫權比不了的,而且兩人都是武力很高的人,可以說孫堅和孫策兩個人就是天生的武將,武將的舞臺是哪裡?沙場,所以就憑沙場的敏感度,就比孫權強,也正是靠著他們兩人的鐵腕軍事,孫家能夠立足江東。
  • 合肥之戰,張遼一戰封神,那麼孫權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說到張遼,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在合肥以區區7000守軍,抵抗孫權的10萬大軍,最終張遼卻可以帶領兵士位,以少勝多,打得孫權差點哭鼻子。在這個時候,老司機劉備正在率領兵士與劉璋交手,然而荊州公安等地又有關羽把守,孫權一時找不到進攻的機會。而曹操,之前打過自己一次,這個時候他又在漢中用兵。此時,正是進攻合肥的最佳時機。如果,合肥攻下,便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繼而可以問鼎於中原。倘若真的如此,曹操的天下就要動搖了。合肥的重要性,孫權他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孫權,幾乎是帶上了所有的兵士去攻打合肥。
  • 三國異聞錄孫權孫仲謀 北伐合肥次次爆炸
    事實上,孫權也是這麼想的。當然了,人嘛,總得給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孫權給自己設立的小目標便是,有朝一日打進合淝(注,即合肥)。鄉親們都知道,安徽省會是南京,也就是當時的建業;合肥又被稱做霸都,光聽這名字就曉得霸氣側漏。也難怪孫權總琢磨著,要盯著合肥薅羊毛。
  • 左右為難的孫十萬~孫權解析
    孫權·,算是S1裡最難抽到的武將了,本次來談談孫權的用法以及一些機制~評價:三皇裡的為一個六御
  • 赤壁大勝曹操後,周瑜才明白,他要5萬精兵,為何孫權只肯給3萬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孫權一面稱讚周瑜的忠心,表達自己的感動,一面卻對周瑜的要求打了折扣。三萬對二十三萬,軍事力量對比,幾乎相當於1 :8。按說此時東吳已經處於危亡的階段,孫權應該完全滿足周瑜的要求才對,而且孫權此時已為諸葛亮說服,他本身也是主戰的,那麼他為什麼只肯給出如此少的兵力呢?也許有人會說,可能江東能夠調動的兵馬,本就不多吧?其實不然。
  • 曹操為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看孫權在「濡須之戰」中的表現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077字,閱讀約5分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孫權有個外號叫"孫十萬",這可不是什麼好名字。因為孫權親自帶兵打仗總是打不贏,尤其是"放津之戰",孫權以十萬大軍,拿下不下八千的合肥守軍,一開始還讓張遼帶著八百人騎馬打臉,這就是所謂的"八百破十萬"。其實,孫權在戰鬥中沒有一點亮眼的表現是不行的,在第一次"溼胡之戰"中的表現就相當不錯,否則曹操也不會稱讚"小兒當如孫仲謀"了。
  • 合肥之戰,張遼八百士兵大破孫權十萬大軍?是真是假?
    次年,曹操出去討伐張魯時,曹操給合肥送了一封護軍薛悌的信,寫了「賊至乃發(賊到時才打開)」。然而,孫權在漢中看到曹操,未能及時返回東方,8月率十萬人北到合肥祿口。孫權長時間不能進攻,並遇到流行病,於是命令軍級師撤退,並自己一千多死士和凌統、甘寧、呂蒙、蔣欽等人返回。到了逍遙津北,張遼觀察到孫權大軍撤退,機緣巧合軍隊追擊,孫權大軍立刻亂了,孫權被包圍。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有人問:夷陵之戰開戰之前,孫權為什麼馬上示弱求和,劉備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兩個問句,咱們一一解答。
  • 合肥之戰,他是吳國唯一的亮點,迎頭痛擊張遼救走孫權
    孫權在襄樊一線攻擊受阻,馬上調轉矛頭,攻擊曹魏防禦較為薄弱的合肥。公元209年,孫權親自帶兵出徵合肥。合肥軍民在蔣濟指揮下,萬眾一心堅守城池,孫權圍攻多日,難以攻克。後因曹操派來的救兵逼近,孫權主動撤兵而去。第一次合肥之戰結束。公元214年,心有不甘的孫權,再次帶領大軍出徵合肥。此次孫權對合肥志在必得,帶了超過十萬人的部隊。而合肥城中僅有曹魏守軍七千人。
  • 第四十九戰:官渡之戰(5)「函谷關」合肥,「獨木橋」官渡
    (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茄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與此同時,劉馥又修建合肥城防,多積滾木雷石,編草苫數千萬枚,益貯魚膏數千斛作為戰略儲備物資。這座城,從此成為了孫權的噩夢,孫十萬先生此後四次興大兵而來,次次無功而返。
  • 三國時代最被低估的英雄,就是這個人稱「孫十萬」的孫權!
    為什麼文武全才,國士無雙的辛棄疾,對孫權評價如此之高:【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佔據東南,堅持徵戰不休,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而今天網際網路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卻將讚美孫權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生生曲解成了【孫權只配當曹操劉備的兒子】。
  • 孫權的能力這麼弱,為什麼他的小弟都那麼厲害?
    ,孫權手下的文臣武將都不好對其排名,因為無論是按謀士劃分,還是按武將劃分,孫權手下的幾位雄才偉略之人都不能單獨劃分,歸類於謀士有理,歸類於武將同樣有理,反覆閱讀《三國志》,我們不得不感慨,孫權手下的英雄幾乎都是文武雙全之人,尤其是其手下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他們既是偉大謀士,也是偉大統帥,根本無法將他們歸類於哪一類,而且無論是哪一方面比較,可以說絲毫不遜色於任何當時的謀臣武將。
  • 第九十八回 合肥新城
    而從東吳的角度來說,圖謀合肥才是世人皆知的陽謀,雙方也一直都在為此做各種準備。孫權將都城遷回建業後,頭幾年幾乎年年都對合肥用兵,公元230年兵臨合肥城下無功而返,次年又下了這麼一個套,到了公元232年,吳軍又來了。這次孫權倒是沒有親徵,而是打出了自己的王牌——陸遜。陸遜本來在武昌輔助太子警戒荊州,孫權調他的目的,是到江淮前線探索一條新的攻擊路線。
  • 生子當如孫仲謀,合肥十萬送人頭:逍遙津之戰張遼殺了多少江表虎臣和吳兵?
    在曹操和劉備面前,孫權並沒有單獨叫板的勇氣,只會偷偷摸摸捅刀子:赤壁之戰,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如果打輸了,孫權也不會親自帶兵上陣去跟曹操一決雌雄,就是他想去,也沒人跟著——主戰派全軍覆沒了,張昭肯定要訓斥孫權一頓後寫信投降。
  • 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
    ID:shuosanguo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又有幾人知曉孫權曾五次親徵合肥,北伐曹魏?公元208年,曹操赤壁戰敗後,東吳周瑜與曹仁對峙與南郡,為了協助周瑜攻取南郡,孫權率眾北攻合肥,圍攻合肥近一個多月後因曹魏援兵趕到而無奈退兵,儘管孫權此次未能成功拿下合肥,卻為周瑜攻打南郡減輕了壓力,公元209年,曹仁棄南郡敗逃,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率軍與劉備會戰漢中時再次親徵北伐,劍鋒所指仍是合肥,後終被張遼擊退,無功而返。
  •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合肥之戰,800人能戰勝10萬人?
    張遼見吳軍大亂,便直接帶兵衝入大營,事後八百魏軍精銳也隨張遼直衝孫權的主陣。當時大部分的吳軍都亂了,只有保護孫權的精銳吳軍臨危不亂,組織防線抵擋張遼。但是張遼殺紅眼了,他先是斬了東吳軍中負責督王牌部隊(廬江上甲)的大將陳武,接著又打得另外兩名吳將宋謙徐盛節節敗退,殺到了離孫權只有幾百米的距離。
  • 張遼vs孫權,怎麼就八百破十萬?
    比如,史傳上有名的「張遼八百破十萬」,被羅貫中硬生生摘了,只描寫了「張遼威震逍遙津」。史書上這場戰役,其實分為兩段,所以張遼出了兩次風頭:——張遼八百破十萬。——張遼威震逍遙津。且說公元215年夏秋之交,孫權會集大軍,圍了合肥。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這一戰,曹魏用事實證明了一件事:雖然是三足鼎立,但是蜀漢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曹丕選擇揮師南下瞄準孫權。如果蜀漢忍著不出兵,孫權只能自己單挑曹魏。孫權瞬間傻眼了……答案是:孫權他不忍氣吞聲能怎麼辦?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還。三足鼎立的局勢早已穩定,蜀漢不能打,魏國又不打蜀漢。東吳就那麼大,他的實力只有魏國的一半。實力懸殊太大,他確實是打不贏。為了繞過曹魏擴充實力,孫權還曾經派衛溫和諸葛直帶一萬士兵去臺灣搶人口,可帶回來的蠻夷還沒有損失的人多,氣得孫權把衛溫、諸葛直給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