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和孫策打仗都很厲害,為什麼「孫十萬」打仗卻總是輸?

2021-02-13 紫色閱讀免費

在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老子英雄兒好漢」,說的就是父親如果英明神武的話,那麼他的兒子本質上也不會太差,雖然這種反面特例還是很多的,比如明朝李文忠和李景隆、劉備和劉禪等等,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一部人遺傳了父親的優良傳統的,甚至某些人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孫家三父子就是這麼一個例子。

老爸孫堅就不用說了,堪稱那個時候的絕代猛人,在西涼的時候就敢和董卓對著幹,董卓對西涼韓遂、邊章的戰役是屢戰屢敗,孫堅不一樣,打一仗贏一仗,而這也給後來的董卓留下了心理陰影,討董聯盟之時諸侯聯軍不敢存進一步,只有「長沙之虎」孫堅率領自己的本部人馬浴血奮戰甚至斬殺了董卓的前鋒,董卓被他打的都怕了;而兒子孫策也繼承了他的優良傳統,年僅20餘歲,就靠著從袁術這借來的三千兵馬愣是一刀一刀打出個「東吳」,可以說後來的孫權很大程度上都是沾了父兄的光。

和父兄的能徵善戰成反比的是,孫權在軍事上的成就並不高,辛棄疾曾經拿他和劉裕相比,可惜的是孫權實在是比不上後世的這個「南朝第一帝」,因為劉裕打仗是百戰百勝且軍政全能,而孫權呢只要不是他指揮的仗是肯定會贏,但是只要他一指揮必定輸,「逍遙津之戰」就純屬給張遼送人頭的,自己得了個「孫十萬」的稱號,還讓人張遼狂刷戰績那麼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孫權沒有機會歷練

作為江東基業的開創人,孫堅和孫策的作用是相當大的,孫堅打下了赫赫威名同時也給孫策留下了一批諸如程普、韓當等對江東具有重大貢獻的能臣良將,而孫策後來也正是靠著這批良將有了初步崛起的資本,在收攏了周瑜之後孫策逐漸在南方打出了名聲。

兩個人都是靠著自己的軍事才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他們在戰場上經歷了多次廝殺已經對戰場已經相當熟悉了,單純的經驗方面就是孫權比不了的,而且兩人都是武力很高的人,可以說孫堅和孫策兩個人就是天生的武將,武將的舞臺是哪裡?沙場,所以就憑沙場的敏感度,就比孫權強,也正是靠著他們兩人的鐵腕軍事,孫家能夠立足江東。

孫堅和孫策都是從戰場上拼殺出來的,而孫權繼位之時江東基本已經平定,不需要孫權出面徵戰了,他此時要做的就是整肅內部,所以就導致孫權沒有實戰歷練的機會,帶兵打仗自然就屢戰屢敗了。

在軍事上,孫權的確比不了兩人,可是孫權在政治的確是一把好手,孫策死後,當時的江東基業並不穩,孫權身邊可用的人很少,可是就在這種局面之下孫權愣是把江東文武治理得服服帖帖,在魯肅、周瑜等人的輔佐下,孫權用了七八年時間打造出了一個強盛的東吳。

如果換了孫策和孫堅兩人,其實並不一定比孫策強,他們兩個人的性格方面就註定了在軍事上他們是一把好手,可是論治理國家他們可能還真不如孫權。赤壁之戰前,江東內部降曹的聲音很大,而孫權出面之後立馬就讓降曹的聲音立馬變為主站,可見孫權在這方面能力是很強的。

君主不一定要會打仗,但是要會用人

作為一個君主,會用人是很重要的,這一點上其實曹孫劉三人都不差,曹操、孫權、劉備三個人都具備君主所擁有的識人之明,如果真的要分一個高下的話也不一定能分出勝負。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方面孫權還是很有才能的,赤壁之戰時,江東內部哀嚎一片,就連江東的首席大臣張昭都主張投降,可是孫權愣是用一個周瑜打贏了曹操,偷襲荊州之際,孫權用了一個呂蒙拿下了朝思暮想的荊州,夷陵之戰,呂蒙,魯肅都已死去,孫權提拔了陸遜,夷陵之戰大敗劉備。

所以這就說明了,東吳想要對外擴張對內保持安定,君主不一定要打仗,但是一定要會用人,這好幾次戰役孫權都用對了人,這才能保證江東的基業沒有過早的滅亡。

但是不知道孫權是不是太急於證明自己了,他知道自己應該有幾斤幾兩,可是他偏偏就不信這個邪,非要自己領兵出戰,本來軍事才能不高的他硬生生被張遼刷了戰績,而前線的將士也為了保護他而縮手縮腳,可見「孫十萬」的打仗水平確實有待提高,要是能有人周瑜一半的水平,合肥也早就拿下來了。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川軍為什麼打仗那麼厲害?真相很悲壯!
    人們常說無川不成軍(也有說無湘不成軍的),這既說明川軍打仗厲害,也說明川軍是中國軍隊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而這句話的形成,我想跟抗日戰爭有關。在抗日戰爭時期,四川作為少數幾個沒有被日寇侵略的省份,堪稱抗日大後方。
  • 三國著名的「常敗將軍」,打仗幾乎沒贏過,卻總能帶走敵軍一大將
    自古以來,荊州為兵家必爭之地,劉表勢力,自然受到了各個勢力的覬覦,等到191年,袁術派遣孫堅徵討荊州,黃祖領命,在樊城和孫堅大軍交鋒,遺憾的是,黃祖哪裡是孫堅的對手?,潰不成軍,樊城丟失後,孫堅軍隊一路追趕,渡過漢水,來到襄陽,劉表關閉城門,堅守不出,而黃祖在外召集士兵,再次和孫堅大戰,然而黃祖又一次失敗,只能向峴山逃去,好在黃祖的部下,在竹林當中,射殺了貪功輕進的孫堅,這才化解了江東的危機,然而黃祖和孫家的仇,也就自然而然結下。
  • 曹操為什麼不把孫策當英雄?孫策自己說出了答案
    但是,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遼東的公孫度、江東的孫策、江東的張魯、涼州的馬騰都還在,他們哪一個都比劉備實力強,但曹操沒有把上述這些人放在眼中,直接一個「本初之徒」就把他們概括了。劉表、劉焉、張魯和馬騰這幾位,要麼沒有雄才,要麼缺少大略,或許只是運氣好而已,可以不當英雄看,但江東的孫策不一樣。
  • 英雄孫堅、霸主孫策、帝王孫權
    也許大家都應該清楚,江東的帝王都是赫赫有名的,威鎮四方,尤其是「江東猛虎」的孫堅;號稱「小霸王」的孫策;「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的孫權,哪個不是人們耳熟能詳的
  • 《孫策小傳:流星》第一節 英雄孫堅
    《孫策小傳:流星》第一節 英雄孫堅 本傳主人公是孫策。說孫策,怎麼可以少了他父親孫堅呢,故本傳一開始就寫孫策的父親——孫堅。中國有句諺語:老子英雄兒好漢。孫堅也參與討伐董卓的戰鬥中。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孫堅率領豫州軍向梁東(今河南省伊川縣東)進發,輾轉攻打洛陽。不料被徐榮包圍,豫州兵全軍潰敗,孫堅和十幾個騎兵突圍逃出。徐榮軍指揮軍隊追擊孫策,並命令大家務必活捉頭戴赤頭巾的孫堅,因為孫堅平日裡常戴一頂赤頭巾。在突圍時,孫策十分狼狽,只好脫下頭巾,讓親信祖茂戴上,以吸引敵人。
  • 孫策將孫權扶上位,後代的下場卻很慘
    我們都知道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為了王位的爭奪鬥得挺厲害,三國裡還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為了父親留下的位置,兄弟反目成仇,鬥得你死我活,比如袁紹的兩兒子
  • 為什麼古代一打仗就缺糧食?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
    從這些經典戰例都可以看出,糧草直接決定了一場戰役的勝負與否。一旦糧草跟不上,都不用敵方來攻擊,自己的軍隊就會很快潰敗。那麼大家就比較好奇了:為什麼一打仗糧草消耗得如此之快?難道不打仗士兵就不吃飯了嗎?根本的原因在於:打仗時的糧草消耗和平時消耗不可同日而語,戰時糧草緊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聽小編慢慢敘來。
  • 性格即命運:孫堅孫策的魯莽輕率導致英年早逝,功業成夢
    孫堅死後,孫策前去見袁術,想要統領孫堅的舊部數千人,遭到了袁術的拒絕。孫策無奈,只好自行募兵數百人。後來孫策終於向袁術要回一千多兵馬和孫堅舊將,挺進江東,增兵五千人,所向無敵。孫堅相繼擊敗王朗、嚴白虎、許貢等人,佔據了江東的丹楊、會稽和吳三郡。《三國志˙吳書˙孫策傳第三》:「策……渡江轉鬥,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 在平定江東時,孫策多次遇險,差點沒命。《江表傳》:「策既平定江東,逐袁胤。袁術深怨策,乃陰遣間使齎印綬與丹楊宗帥陵陽祖郎等,使激動山越,大合眾,圖共攻策。」
  • 古代打仗的時候缺糧,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缺了嗎?
    每次看到古代人打仗的時候,總會說一句糧草先行,然後問題就出現了,打仗需要糧草,但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需要糧草了嗎?這些古代士兵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呀,總不可能在不打仗的時候就不用吃飯吧?其實這件相當於我們大家的思想走入了一個誤區。
  • 為什麼黃種人體格沒有黑人健壯,打仗卻最厲害?
    世界上有三大人種,亞洲黃種人的身高和體型都是居於劣勢的,白種人的身形高大,黑種人體能強大,因此在對比之下就更顯得黃種人體質差,然而1939年二戰爆發時,德軍入侵歐洲各國,亞非各國殖民地也慘遭荼毒,歐洲戰場節節敗退,戰況十分不利,反而時與日軍作戰的中國戰場,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堅持了整整
  • 古書錄事一則:曹操在打仗時載妓翻船,成為一艘「幽靈船」
    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也不忘與女色親近。在東晉史學家幹寶的《搜神記》中還記載了一件異事:曹操在打仗的時候在船上安排官妓,結果船翻了,還成為一艘"幽靈船"。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曹操好色誤事網絡上有一句話:"曹操好人妻。"因為在曹操眾多妻妾當中,有很多再娶之婦。因此曹操也收穫很多養子。
  • 正史中,三國英雄父子,並沒有關羽、張飛和趙雲
    漢末三國時代,有數不清的英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老子英雄兒好漢,而真正父子都是出類拔萃的英雄,非常少,有三對,但是,卻沒有關羽、張飛和趙雲。第一對英雄父子:孫堅和孫策。孫堅號稱「江東猛虎」,早年和袁術一起,與關東群雄一起討伐董卓,當時,最能打的就是孫堅,孫堅一度斬殺了董卓的都督華雄。在演義中,華雄被關羽斬殺,那是小說,正史中,是孫堅斬殺的華雄。
  • 國戰孫堅與孫策的組合,三國殺中難得能夠進行配合的父子
    比如魏國的曹操和曹丕組合,只是把兩個武將的技能湊到一起,典型的一加一等於二。吳國的孫堅和孫尚香也是如此,因為同為一將,孫堅的「英魂」反而不能使孫尚香棄置裝備牌從而發動「梟姬」。蜀國的劉備和劉禪就更慘了,確確實實的一加一小於二。除非實在沒有其他選擇,不然隊友看到這種組合要氣得破口大罵。
  • 《三國演義》毛宗崗古文批註全解第七回:袁紹盤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這句的意思是,區區一個玉璽,孫堅藏著不敢示人,袁紹為了爭它不惜和孫堅翻臉,劉表為了也為了玉璽而奉命截殺孫堅。可最終孫堅不僅沒有因為玉璽當上皇帝,反而因為得到玉璽被殺。像劉備建立蜀漢稱帝,沒靠玉璽,曹丕建立魏國稱帝,孫權建立吳國稱帝,也都與玉璽無關。呵呵,能不能當皇帝,豈是靠的有沒有玉璽?看此回瓚與紹戰,一日之間,忽敗忽勝,忽勝忽敗,變態不測。
  • 孫策死前,為何不把基業交給兒子,而是弟弟孫權?原因很簡單
    要知道,論年齡曹操和劉備基本上相當於他的父輩,他卻從來沒有慫,反而在保住基業的同時,將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不過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古人一般講究父子傳承,孫策去世的時候,明明已經有兒子了,為什麼最終卻是孫權接手了江東呢?要知道,江東地盤,並非傳承自他們的父親孫堅,而是小霸王孫策自己打下來的。
  • 忠勇篤烈孫文臺1、少年孫堅如何單人嚇退群盜
    他是極少數真正心懷蒼生,立志安定漢室的奇男子。但也正因為他過於理想主義,加上出身寒門,故終其一生,也沒有奔出什麼名堂。演義中赤壁之戰時說孫家在江東歷有三世,不符合歷史。孫吳的開創者,其實是孫策。     13、忠勇篤烈孫文臺     公元187年,除去傅燮之死,還有一件大事,就是三國風雲人物之一的孫堅,再次展現風採。
  • 曹操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時,劉表和孫策在幹什麼?
    其次,江東的孫策也是看不慣曹操的,孫策本人號稱江東小霸王,武力和領軍方面都是很不錯的,如果孫策此時攻擊曹操,曹操必敗,可是因為孫策在江東起家,可謂是刀光劍影,所以在打獵時被人殺掉了
  • 孫策與孫權到底誰更強?
    吳國赫赫有名的四大都督中,除了魯肅之外,周瑜、呂蒙、陸遜(陸遜是孫策的女婿)都與孫策有莫大的淵源!所以其實客觀的說,孫策不僅有極高的軍事天賦,在舉賢任能上其實是優於孫權的,為什麼那麼說?因為其實孫權的用人,大部分是蕭規曹隨,孫策留下誰,孫權關鍵時候就用誰,赤壁用周郎,荊州用呂蒙,夷陵用陸遜,這不能說是孫權會用人。
  • 假設孫策周瑜不英年早逝又會發生什麼?
    孫策將門之後,其父孫堅是當時有名的地方豪強,中央政府任命的世襲王侯和地方長官,古人的門第觀念很強,「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觀念還是很根深蒂固的。老主人的兒子是小主人,老奴才的兒子是小奴才,在這一點上孫策可以說是籍父之名,振臂一唿,必有所應。
  • 袁術手下先有孫堅,後有孫策,為何影響力不如袁紹
    提前袁紹,喜歡三國的朋友估計都不陌生,魏、蜀、吳三國的奠基人,都曾把他當作過「帶頭大哥」,「官渡之戰」中,袁紹雖然敗給了曹操,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在當時的地位。而反觀他的兄弟袁術,雖然曾經也「擁有」過孫堅、孫策父子,但和袁紹相比,他的影響力顯然要略遜好幾籌,那麼同是出自「四世三公」之家,為何倆人的差別會那麼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