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老子英雄兒好漢」,說的就是父親如果英明神武的話,那麼他的兒子本質上也不會太差,雖然這種反面特例還是很多的,比如明朝李文忠和李景隆、劉備和劉禪等等,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一部人遺傳了父親的優良傳統的,甚至某些人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孫家三父子就是這麼一個例子。
老爸孫堅就不用說了,堪稱那個時候的絕代猛人,在西涼的時候就敢和董卓對著幹,董卓對西涼韓遂、邊章的戰役是屢戰屢敗,孫堅不一樣,打一仗贏一仗,而這也給後來的董卓留下了心理陰影,討董聯盟之時諸侯聯軍不敢存進一步,只有「長沙之虎」孫堅率領自己的本部人馬浴血奮戰甚至斬殺了董卓的前鋒,董卓被他打的都怕了;而兒子孫策也繼承了他的優良傳統,年僅20餘歲,就靠著從袁術這借來的三千兵馬愣是一刀一刀打出個「東吳」,可以說後來的孫權很大程度上都是沾了父兄的光。
和父兄的能徵善戰成反比的是,孫權在軍事上的成就並不高,辛棄疾曾經拿他和劉裕相比,可惜的是孫權實在是比不上後世的這個「南朝第一帝」,因為劉裕打仗是百戰百勝且軍政全能,而孫權呢只要不是他指揮的仗是肯定會贏,但是只要他一指揮必定輸,「逍遙津之戰」就純屬給張遼送人頭的,自己得了個「孫十萬」的稱號,還讓人張遼狂刷戰績那麼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孫權沒有機會歷練
作為江東基業的開創人,孫堅和孫策的作用是相當大的,孫堅打下了赫赫威名同時也給孫策留下了一批諸如程普、韓當等對江東具有重大貢獻的能臣良將,而孫策後來也正是靠著這批良將有了初步崛起的資本,在收攏了周瑜之後孫策逐漸在南方打出了名聲。
兩個人都是靠著自己的軍事才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他們在戰場上經歷了多次廝殺已經對戰場已經相當熟悉了,單純的經驗方面就是孫權比不了的,而且兩人都是武力很高的人,可以說孫堅和孫策兩個人就是天生的武將,武將的舞臺是哪裡?沙場,所以就憑沙場的敏感度,就比孫權強,也正是靠著他們兩人的鐵腕軍事,孫家能夠立足江東。
孫堅和孫策都是從戰場上拼殺出來的,而孫權繼位之時江東基本已經平定,不需要孫權出面徵戰了,他此時要做的就是整肅內部,所以就導致孫權沒有實戰歷練的機會,帶兵打仗自然就屢戰屢敗了。
在軍事上,孫權的確比不了兩人,可是孫權在政治的確是一把好手,孫策死後,當時的江東基業並不穩,孫權身邊可用的人很少,可是就在這種局面之下孫權愣是把江東文武治理得服服帖帖,在魯肅、周瑜等人的輔佐下,孫權用了七八年時間打造出了一個強盛的東吳。
如果換了孫策和孫堅兩人,其實並不一定比孫策強,他們兩個人的性格方面就註定了在軍事上他們是一把好手,可是論治理國家他們可能還真不如孫權。赤壁之戰前,江東內部降曹的聲音很大,而孫權出面之後立馬就讓降曹的聲音立馬變為主站,可見孫權在這方面能力是很強的。
君主不一定要會打仗,但是要會用人
作為一個君主,會用人是很重要的,這一點上其實曹孫劉三人都不差,曹操、孫權、劉備三個人都具備君主所擁有的識人之明,如果真的要分一個高下的話也不一定能分出勝負。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方面孫權還是很有才能的,赤壁之戰時,江東內部哀嚎一片,就連江東的首席大臣張昭都主張投降,可是孫權愣是用一個周瑜打贏了曹操,偷襲荊州之際,孫權用了一個呂蒙拿下了朝思暮想的荊州,夷陵之戰,呂蒙,魯肅都已死去,孫權提拔了陸遜,夷陵之戰大敗劉備。
所以這就說明了,東吳想要對外擴張對內保持安定,君主不一定要打仗,但是一定要會用人,這好幾次戰役孫權都用對了人,這才能保證江東的基業沒有過早的滅亡。
但是不知道孫權是不是太急於證明自己了,他知道自己應該有幾斤幾兩,可是他偏偏就不信這個邪,非要自己領兵出戰,本來軍事才能不高的他硬生生被張遼刷了戰績,而前線的將士也為了保護他而縮手縮腳,可見「孫十萬」的打仗水平確實有待提高,要是能有人周瑜一半的水平,合肥也早就拿下來了。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