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君:我作《辭海》修訂

2021-03-03 文匯讀書周報

★承繼文匯傳統  秉持讀書品質  ★文匯讀書周報 ID: whdszb

《文匯讀書周報》第1713號第二版「特稿」

(2018年5月21日發行)

陳尚君

少年時,住在南通倉巷,房東程廣發須髯全白,天井裡種了許多繡球花。某天進園看花,茶几上見一本老版《辭海》,略翻幾頁,驚嘆天地間居然有如此知識豐博的大書。僅僅驚羨,小孩不敢借。此我知有《辭海》之始。

1978年春,我以在校工農兵學員二年級生的身份報考研究生,專業是中國文學史,但專業課還沒開設。我的備考辦法,一是將當時能借出的各種文學史放在一起比讀,二是讀剛出的《辭海·文學分冊》,後者所涉的知識點,遠比各種文學史為多。幸運考到專業第一,改變人生軌跡。《辭海》分科分冊可以說是各學科的入門指南,後來得閒,讀過不少。

1981年版《辭海·文學分冊》

1985年,《辭海》1989年版修訂開始。承分科主編章培恆先生看得起,讓我負責唐宋部分,總數大約1500條。《辭海》編輯部對修訂之態度極其莊重,將檔案所存之歷次修改文本都交作者參考,因得知文本演進的過程,也發現時代原因,前輩做事都小心翼翼,或僅改些虛字標點,且特別希冀表達立場正確。

上世紀80年代的學術繁榮,使那一版的總體學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我負責部分也是如此。所記得者,如文言筆記的修訂,參考了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和程毅中《古小說簡目》,特意增加《異聞集》與《麗情集》條目,表彰二書在唐宋傳奇史上的核心地位。唐宋詩人詞人部分,吸取那時最前沿的成果,夏承燾到傅璇琮都有參取。八仙部分,充分利用浦江清《八仙考》的成績,其後的推進也陸續有所補充。最近幾十年新見文獻數量巨大,但達到在《辭海》中立條目者並不多,比方唐人別集,有幾次大的發現,《張承吉文集》值得立新條,王績、張說別集足本之發現,則補充內容就可以。唐一流詩人,十多年前發現韋應物、姚合墓誌,在最後定稿之際補充了新內容。李益墓誌發表已來不及,2019版會反映。

《辭海》遇到學術評價分歧、記載難作判斷者,是對執筆者學力的嚴竣考驗。比方《全唐詩話》,舊版似說為南宋尤袤編,匯聚唐詩詩事,為唐詩研究重要參考書。我則將其改為:「此書舊時流傳頗廣,但實為抄竊計有功《唐詩紀事》而成。原序不署名,僅雲『鹹淳辛未重陽日遂初堂書』。宋周密謂賈似道作。明清刻本皆題尤袤作,實出附會。《四庫全書總目》謂出賈似道門客廖瑩中之手。清尤侗、近人丁福保疑為尤袤孫尤焴所編。」完全改變舊說。此書六卷,曾收入《歷代詩話》,讀者很多。持與《唐詩紀事》一比較,不難發現全部屬於摘抄,餘嘉錫做過比讀,我也曾逐條覆核。《唐詩紀事》全書具在,一般讀者可以隨便看,專業學者則應嚴格區分。此書作者為誰,歷代聚訟紛紜,我希望能準確而有區別地加以表達,首先說明原序後之題署,即作者留下的唯一線索。對主要的四說,則指出賈著為周密一家之言,尤袤斷出誤說,廖瑩中、尤焴二說均出推測,難以定論。敘述分寸拿捏,是合適的。

前人強調一家之言與學術共識之分寸,我十分贊同,總希望嚴格把握。在涉及自己研究所見時,尤宜謹慎取捨。溫庭筠生卒年,舊稿取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溫飛卿系年》的說法,標識為約812-約870。到1989年版,改為?-866。卒年改動的依據,一是確認夏說認為溫870年還可能在世的南詔侵成都事件,應該發生在828年,二是施蟄存從南宋石刻記錄中發現866年溫的墓誌的記錄。卒年可以得到確認。生年考證唯一線索是《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僕射》詩中,敘述與李年齡之差異及叩見時間。夏先生認為李是李德裕,更倒推溫生於812年前後。我在《中華文史論叢》1981第二期刊文《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認為李是李紳,推溫生於801年前後。當時我認為,新說似乎還不能完全作定論,但夏說之誤則可確定,因而將生年空缺。後來因張以仁、劉學鍇等前輩皆表態支持拙說,方改為約801年生。

類似的情況還有《二十四詩品》是否司空圖作,因我與汪湧豪1994年刊文斷其非司空圖作,引起廣泛爭議,支持與反對者都很多,最近20年古籍檢索的普及更有力支持了我們的推測。但若我因修訂《辭海》武斷判定是書為偽,總有公器私用的嫌疑。從1999年版開始,我將該條第一句作者歸屬的話改為「舊題唐司空圖撰」,既表達客觀事實,也提醒讀者此處有疑問,但仍難作結論。當然可作結論還應勇於斷決。《本事詩》作者是孟棨還是孟啟,記載有歧,《四庫提要》說「諸家稱引,並作棨字」,是紀昀的臆斷。近幾十年內山知也調查《本事詩》所有傳世文本都署孟啟,王夢鷗證明孟啟字初中,名、字恰相應,洛陽已經發現三處孟啟的籤名石刻,證據足夠定讞。我於2009版《辭海》定稿前,請編輯部將全書《本事詩》作者部分都改為孟啟,幸獲接納。

1989年版《辭海》(三卷本)

當然也會有特殊情況。朱東潤師知道我參與《辭海》修訂,問我:「《辭海》怎麼可以沒有唐文治先生呢?」後來讀師自傳,知他曾與鮑正鵠先生為此給編輯部寫信,未獲允準。我請示分科主編,章先生說你可先寫出來。我仍聯繫鮑先生,鮑請蘇州大學校史館提供資料,寫成初稿。

《辭海》始終堅持在世之人不立條目,成為公識。最初似乎在世人名也儘量不提。比如李白、韓愈有今人注本,只說「今人有校注本」、「今人有編年集釋本」,不提誰做。李慶甲先生是1985年去世的,1989年版《瀛奎律髓》條,仍僅講「今人有匯評本」,後來才將名字補出。但有時仍很難。比如《全宋詞》,是基本典籍,那時唐圭璋先生還在世,經請示後同意出書名條目。近年稍微放寬一些,有學術定評之專書,和古籍條目下所涉今人箋注本有客觀介紹,對讀者是有用的。

1989版《辭海》,唐宋文學部分修訂費時在半年以上。此後幾次費時沒有這麼多,因所涉問題已熟悉,且有長期關注積累。對我來說,修訂《辭海》付出雖多,但收穫也不少:一、熟悉了辭書語言的表達,省略主語,高度濃縮,拿捏分寸,遣辭規範,得到嚴格訓練。其後為各種辭書撰稿約一萬條,得心應手。二、了解到任何複雜的學術問題,都可以濃縮在百把字中作最穩當的表述。前幾年流行微博,寫了許多,在140字的限制中說了許多事情。三、培養全方位關心學術動態的習慣,知道輕重緩急,也理解學術研究中不足立說、可備一說、接近成立以及確鑿不移之程度,學會了複雜爭議中穩妥取捨的辦法。前輩常講,年輕人喜歡把話講滿,足見學術不成熟,成熟的標識是知道把握分寸。對此,我是逐漸體會到的。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報紙

《文匯讀書周報》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匯讀書周報》採編團隊

 張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蔣楚婷 jct@whb.cn   朱自奮 zzf@whb.cn

薛偉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周怡倩 zyq@whb.cn                                        

《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郵箱:whdszbwx@whb.cn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

點擊標題下方【文匯讀書周報】字樣,關注我們的動態

請搜索並添加《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匯讀書周報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

相關焦點

  • 《辭海》第七版座談會:百餘年曆經7版,全面反映世界前沿
    黃強介紹,本版《辭海》編纂出版工作主要有五個特點:一、通過對條目的增補及釋義的修訂,努力實現《辭海》與時俱進的修訂編纂目標。第七版系統收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條目,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同時,條目內容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和學術研究的進展,進行了更新調整。
  • 一文了解《辭海》的前世今生
    《辭海》空間科學分科主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徐博明介紹,《辭海》(第七版)裡,光是空間科學新增條目就達30%以上。從1985年參加《辭海》(第四版)修訂,執筆唐宋文學部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與《辭海》結緣35年,在《辭海》(第七版)中,他擔任中國文學部分的分科主編,分工中國古代文學部分。
  • 京滬兩地專家熱議「《辭海》(第七版)現象」
    從1985年參加《辭海》(第四版)修訂,執筆唐宋文學部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與《辭海》結緣35年,在《辭海》(第七版)中,他擔任中國文學部分的分科主編,分工中國古代文學部分
  • 陳尚君:《全唐詩》49403首,偽詩很多
    偏偏現代人發明了古籍全文檢索,又偏偏遇到像我這樣愛認死理的所謂考據學者,逐一查來,居然一半是宋詩。」陳尚君舉例,唐詩中最有名的偽詩是傳為杜牧所作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他認為此詩寫於宋代,並非出自杜牧。原因有二:第一,杜牧文集及《全唐詩》中均沒有收入此詩;第二,唐人重視寒食節而宋人更重視清明節。
  • 【創|觀潮】百年《辭海》更新第七版,留下歷史和時代足跡
    從1936年初版在上海問世算起,《辭海》也已歷經84載,依然不斷煥發著新的生命力。「對不對,查《辭海》」,已深深植入幾代讀者的閱讀文化生活。  8月12日,上海書展首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辭海》(第七版)首發,給了讀者一個驚喜——總字數約2350萬字,總條目近13萬條,圖片18000餘幅;新增條目(含義項)11000餘條,75%以上的條目都有程度不同的修訂或更新。
  • 《辭海》(第七版)9月面世 新增條目10000條
    被讀者譽為「無聲的老師」的《辭海》再出新版本!繼《辭海》(第六版)發行十年後,《辭海》(第七版)將於今年9月正式面世。
  • 《瘋狂猜成語》辭海的書什麼意思 辭海的書答案
    導 讀 看圖猜成語 辭海 答案 瘋狂猜成語答案 回頭是岸 【名稱】回頭是岸 【拼音】 huí tóu shì àn 【解 釋】 回頭:指徹悟。
  • 《辭海》(第七版)彩圖本全面上市!
    作為新時代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工程,《辭海》(第七版)承擔著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的使命,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充分匯集和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辭海》(第七版)彩圖本全八卷,總字數2350萬字,總條目約13萬條,其中新增詞目11000餘條,同時,75%以上的原有詞條都進行了修訂、更新。
  • 浙大中文建系百年慶|祝鴻熹:我與辭書
    由於原書沒有標點,《辭海》修訂原稿誤引作「物者春也,吐華夏也,布葉秋也,凋零冬也。」我查了舊《辭源》和日本《大漢和辭典》,錯誤同上。《佩文韻府》雖無標點,但引文至「冬也」切斷。統統把句中的「也」(語間助詞)誤作句末的「也」(語末助詞)。同專家們相處還有幾件事我終生難忘:首先是專家們大多謙虛有禮,相互尊重。
  • 陳尚君:日本畫師筆下的歷史長卷《長恨歌圖》
    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尚君教授,被稱為學術界的「大唐神探」,上海古籍出版社特邀他為《長恨歌圖》做文史解讀。陳尚君結合白居易原詩,不僅解讀了詩歌故事,還對詩歌中的名物制度進行了文史箋注,並根據原詩所呈現的歷史想像,對狩野山雪繪畫特色進行了生動的解讀。
  • 陳尚君|元載的平反
    承繼文匯傳統  秉持讀書品質  ★文匯讀書周報 ID: whdszb《文匯讀書周報》第1639號第三版「書人茶話」(2016年11月7日發行) · 濠上漫與 · 元載的平反陳尚君此後綿歷五十多年,皇位在德宗子孫間傳了四代五帝,元載如被丟棄的死狗般沒人再作議論。  照理說,元載秉政十六年,門生故舊很多。我們讀大曆十才子的詩,看到元的大公子元伯和廣結名士,異常活躍。
  • 陳尚君:《登幽州臺歌》獻疑
    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鄒子》:「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鄒子何寥廓,謾說九瀛垂。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郭隗》:「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為武后萬歲通天二年(697)事,據序知陳子昂北徵薊門即今北京一帶時,盧藏用身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陳子昂將自己內心的塊壘向遠在二千裡外的盧傾訴,可知二人關係之密切。由此也知盧沒有沒有親見陳子昂的登臺,所得陳詩就是這七首。
  • 基礎三百之《辭海》《不列顛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
    基礎三百之《辭海》(典藏版)《不列顛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其實呢,教育孩子這個事情,你要是從孩子的那裡,從信息接收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看孩子教育的角度哦...大申還沒有《不列顛百科全書》,大申有《辭海》收藏版。把這兩套大書摞在一塊兒,應該比他們兩個的身高都高。這兩套大書用來幹什麼呢?鑽!它們厚啊,裡面有海量的知識。這些知識之間相互是有聯繫的。
  • 陳尚君:韓愈與柳宗元的友誼
    我願意揭示一些一般讀者忽略的事實,展示他們不朽的友情。 韓愈畫像四年,作閿鄉令。考績皆最,吏人懷思,立石頌德。」柳鎮作宣城令的時間,大至可以推定在建中時期,時柳宗元約十歲左右。韓愈因父親早亡,跟隨長兄生活。韓會於大曆十二年(777)受元載牽累,貶官嶺南,韓愈同行。數年後隨兄北歸,寄居宣城,其時恰為柳鎮任宣城令之時。
  • 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有音頻版了,海霞 彭坤 於芳 虹雲等錄製
    「《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丈夫、丈母」等詞條注音不統一,該怎麼權衡?」一連串專業性問題被相繼拋出,老師們或互相請教,或爭執,或認真記下筆記,經過反覆研討,以及現場錄製小樣並進行分析,音頻版《辭海》的發聲原則和標準最終確立。
  • 如何批量刪除Word中的「格式修訂」?
    在修改合同的過程當中,我們一般都會使用修訂模式,這樣的話,客戶就能知道我方律師對該合同作了何種修改。但是,在修改合同的過程中,而我們也不可避免地對合同當中的一些格式進行調整。比如這個地方多了幾個空格,那邊的段首沒有對齊,對某些重要的條款進行了加粗,對字體的格式或大小進行了調整,對行間距進行了調整。
  • 陳尚君:道聽途說的特殊價值
    就在此前後的大中十年(856),京城發生了一件怪事,京城巡邏發現一位長期落魄的術士衣裝華麗,以為偷盜所得,將其逮捕,術士招供,司農卿韋廑欲求官,讓他禱祝,術士要他自書官階一通,然後大呼:「韋廑有異志,令我祭天!」祭天是皇帝的行為,醮禳是驅災求吉,術士將二者混淆,當然是訛詐。韋廑聽到喧叫,立即慌了:「願山人賜百口之命,家之貨財珍玩,盡與之。」算你狠,花錢避災吧。
  • 沈阿瑟|陳寅恪的「恪」,應讀作kè(克)而不是què(雀)
    我的確不知道,我誠實地坦白:於我來說,只知道「恪守」的「恪」發音為kè(克),其它的我就不懂了。這兩位文化人,也是比較高興地做了一回老師。曾很長時間裡,在文化人圈子中,如果你把陳寅恪的「恪」字發音為kè(克),是要被取笑的,瞧,你這木有文化的土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