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巖》之後,我們還能在中國影院看到哪些戶外大片?

2021-02-24 班夫山地電影節

因為疫情,班夫中國團隊乾脆按下暫停鍵,用這段時間安心休息、滑雪、陪伴家人。現在國內疫情仍未全面消散,但勝利已經在望!我們也已經滿血復工,把更多的優秀的戶外電影、真實的探險故事和極致的人生帶給大家。

2019年,我們發起引進了《徒手攀巖》。在此之後,還會不會有高質量的戶外大電影引進中國,在中國上映?答案是,YES OR NO。


回答當然YES的,是因為幾部國際上最重量級的戶外大片都已被我們收入片庫。其中有一部的主角是《徒手攀巖》中亞歷克斯·霍諾德的好友兼搭檔湯米·考德威爾,他不僅是國際一線攀巖高手,還是亞歷克斯12歲時就開始尊為偶像的攀巖者。《黎明牆》中湯米憑藉著九根手指,用七年時間找出一條線路並首次自由攀登了地球上最難的大巖壁—黎明牆。而接下來你要看到的,就是關於這個人類奇蹟的紀錄片--《黎明牆》。

但答案也許會是NO,因為引進徒手攀巖後,我們看到了觀眾和行業對這類題材的熱情,也體會到向中國市場引進垂直領域的類型片的艱難。

猶記得當得知《徒手攀巖》奪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時的激動心情。當時就想,果然不辜負我的眼力,和半年多來為引進中國而做出的努力。我們一定要讓這部優秀的戶外紀錄電影儘快在中國的院線上映。

結果夢想成真,我們有幸得到阿里影業、經緯創投、中影等各方的支持,《徒手攀巖》得以在內地上映。三千六百多萬的票房,在商業大片比起來不幾乎不值一提,但己經讓《徒手攀巖》成為中國引進紀錄電影的票房第一。對於中國的電影行業,這樣一部小眾題材的紀錄片的成績,有著歷史性的意義。

這是戶外電影進入中國大眾視野的裡程碑。如果說班夫山地電影節在這之前還只算是相對小眾群體(熱愛熱愛戶外運動、探險和紀錄片的人群)的狂歡,那麼《徒手攀巖》讓戶外電影人看到了一個市場契機--戶外電影在大眾層面也會擁有可以有相當的影響力。

除了普及攀巖運動,電影中的生活方式、以及人類在探索生命意義的真實故事可能對人們的啟發,才是班夫中國引進《徒手攀巖》這類長紀錄片的初衷。班夫山地電影節全世界近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巡展中選擇的影片以中短篇幅為主。如果需要進入大眾院線,需要電影長度的片子,從2009年開始籌備引進班夫,我等了十年。

2018年,是國際戶外大電影突破性的一年。《徒手攀巖》、《黎明牆》、《水的重量》《憤怒的自行車》等多部優秀戶外記錄長片一起出現在班夫山地電影節的領獎臺上,讓我欣喜若狂,同時也在考慮何時和如何把他們正式引入中國。

《徒手攀巖》因為其題材最容易被大眾理解,所以是我的計劃是把之作為推開中國商業院線之門的第一部。事實證明,無論是《徒手攀巖》在2019年拿到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還是電影引入中國的專業和大眾的反響,都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

事實上,班夫中國在引進《徒手攀巖》之前就早已有了引進《黎明牆》的打算。

《黎明牆》的製作方在拍攝時就詢問過我是否有興趣引進中國。當我得知關於國際攀登領域的另一個歷史性事件--湯米攀爬黎明牆的電影,就毫不猶豫回答YES(是)。

除了「首次自由攀登黎明牆」這個光環,湯米的人格魅力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參與過不少戶外電影的拍攝,因此在多部電影裡和班夫山地電影節的活動上經常見到他。

在我眼裡,亞力克斯「是一個純粹、專注的陽光大男孩」,而湯米則是「成熟、內斂,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互補,是兩人能夠成為最佳搭檔的原因。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和湯米的「見面」也是從電影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回到電影。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在班夫山地電影節的影片《天際線》A Line Across The Sky,湯米邀請亞歷克斯一起去完成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菲茨羅伊峰連同六座姊妹峰的攀爬。

菲茨連攀因氣候惡略、難度高,一直以來這條線路都被認為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雖讓國際攀登者人心馳神往,但敢於嘗試者寥寥。湯米和亞歷克斯不僅完成,且成功刷新衝鋒登頂的記錄。

亞歷克斯攀登之前說:我沒有去過巴塔戈尼亞,對登山也沒有興趣,不會用冰錐、不喜歡寒冷,不過湯米說我們能做到,我就去。

而在攀登開始後,亞裡克斯一邊爬一邊說:這次穿越絕對是我攀巖生涯最具挑戰的一次,遠遠的超出了我的舒適區,

而湯米的內心是這樣的:「亞裡克斯顯然低估了這一次穿越。對我來說,能看到他遇到挑戰極限真是難得!這個無所不能的傢伙竟然也有今天!不過,他是這個世上最好的搭檔,無人可比。如論如何艱難,都能保持士氣高漲。這們兩個都是這樣的人。」

湯米把他的第一個孩子也以這座攀爬的主峰命名-菲茨,可見這次攀爬的難度及對於湯米個人的意義可見一斑。

攀登成功後,湯米回望夜幕下菲茨連峰,回味著這次偉大的探險。同時也在反問自己,作為父親,置身如此的危險之中是否值得? 

在給兒子的信中他寫到:

「親愛的菲茨:

我在思考攀巖帶給我的收穫。作為一名父親,冒險是自私的。我能想到的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無法陪伴你邁出人生第一步。

但對於我來說,攀巖是我生命中重要部分,它點燃我的夢想,給我光明。戰鬥是我們與俱來的本能。我的戰鬥在群山之上,儘管充滿危險與恐懼,但是讓我感受著我在活著。如果我能告訴你些什麼,我希望你能去追逐你自己的夢想,不管做什麼,學會享受、充滿激情,保持樂觀和愛。

我愛你!」。

湯米把他的第一個孩子也以這座攀爬的主峰命名-菲茨,可見這次攀爬的難度及對於湯米個人的意義可見一斑。

無論是在電影裡,還是在班夫山地電影節現場與他們交談,已經相當健談和冷幽默的亞歷克斯與少言、相對嚴肅的湯米都形成了鮮明對比,簡直是無雙搭檔

2015年的班夫山地電影節,湯米帶著大肚子的老婆和可愛的兒子菲茨來到班夫參加電影節,可愛的小菲茨搶了爸爸的風頭,成了大家的焦點。

之後在我們引進的另一個項目—磐石影展(是國際上最著名的攀登類影展)的第十二卷ReelRock 12,低調寡言的湯米出現在了單手攀巖女孩的故事Stumped中,他作為同為「殘疾」攀巖者客串了一把。

電影中的湯米笑的多了,話也多了,絲毫不介意把一隻手綁起來攀巖,證明自己單手能力不如片中女孩。

再之後,他就同時出現在了《徒手攀巖》和《黎明牆》中,他在鏡頭前更加自然,透過銀幕都能感受他傳遞的溫暖。

這次再在班夫見到湯米,他是帶著他的電影和書PUSH一起來的(加拿大的9天的電影節的全稱,其實是「班夫山地電影節和圖書節」)。我特地對他對針對電影和書他做了一個深度的訪談。

湯米·考德威爾(Tommy Caldwell)在黎明牆(Dawn Wall)上發表演講,該片獲得了「最佳山地電影」獎。

《徒手攀巖》導演金國威(Jimmy Chin)和伊莉莎白(Elizabeth Chai)

與之相對應的是,相較於《徒手攀巖》的熱血激情,《黎明牆》則溫暖感人,於細節之處,你可以看出,締造奇蹟的男人,原來可以那麼真實--他就是存在於你我身邊的人。

小時候發育遲緩,性格內向,被老師認為可能會一事無成。聰明的老爸沒有放棄,為了磨鍊兒子,他將湯米帶入了攀巖的世界。這是湯米的幸運。

22歲在吉爾吉斯斯坦攀巖時,被當地恐怖組織綁架,求生的本能之下,將一名恐怖份子推下懸崖,最終逃脫。善良的湯米因「殺人」,一直在質疑,無論對方做了什麼,自己是否有權決定對方的生死,這一陰影持續困擾他很多年,直到多年後,他在新聞中看到這名恐怖份子沒死,才終於解脫。

在一次裝修房子時,湯米的左手食指不小心被電鋸鋸斷,被醫生診斷無法再繼續攀巖。這對於一個攀巖者來說無異為天大的打擊。

然而不信邪的湯米堅持鍛鍊,重回攀巖,取得比斷指之前更大的成就,成為眾人皆知的「九指攀巖者「

然後就是這場耗時七年的「世紀之攀」了,沒錯,他整整準備了7年,才最終成功登頂黎明的陽光最先照到(優山美地國家公園裡)的巖壁--黎明牆。而在其中一個難點,搭檔無論如何也過不去。無奈獨自繼續攀爬的湯米,眼看勝利在際,卻決定不再繼續攀登,選擇回去幫助搭檔。獨自登頂,他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

不只要成全自己,也要成就別人,友誼比登頂更重要。

看到這,誰也無法不被湯米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我記得在班夫第一次在大熒幕上看至湯米爬過最後一個難點,躺在一個小平臺上,看到天空,沒有澎湃的音樂和激情的心裡旁白,我卻突然哭了,我感覺到了他內心的變化,被他即將作的決定感動。

事實上,我身邊很多看過《黎明牆》的朋友都會認為,與《徒手攀巖》相比較,大家更喜歡前者。當然,這不是在否認《徒手攀巖》的優秀,只不過,《黎明牆》中的湯米無論經歷多少磨難,都保持高貴的靈魂,他的相信美好和心懷希望,激起了跨越國界、職業、年齡的共鳴。

一個人的一生到底難以全部概括在一部時長100分鐘的影片裡。我在班夫時,和湯米說,我一定會幫助他推廣他的自傳《THE PUSH》(中文譯名《攀巖人生》)。我相信,看過電影後,再去讀這本書,會幫助觀眾更好的了解湯米。

湯米贈給班夫中國的英文版《攀巖人生》,

上書「至班夫中國的粉絲:

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你們美麗的國度攀巖啦!

無論是電影還是書中,湯米表現出來的那種面對逆境的堅韌,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種精神食糧。有觀眾這麼評價道:


「在過去的幾年裡,在那些懷疑自己,陷入迷茫和焦慮的日與夜裡,給我最大的內心的勇氣的是看那些極限登山和攀巖者的視頻、採訪和去讀他們寫的書。我時常想,我並非登山愛好者,人生軌跡也遠遠算不上叛逆。那這些登山者身上到底有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特質能給予我力量。

除了追隨內心的激情和所愛,除了不拘於世俗的評價標準,他們身上還有種強悍和堅韌,支撐他們去挑戰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的極限。」

這是對一部電影,一本書,一個人的影響的最好評價。

戶外影片之所以會受到觀眾歡迎,其實反映出久居都市的人們渴望與大自然接觸,而戶外電影通過電影中的人和真實的故事,讓觀眾在走出戶外前,先在精神上有了一樣的體驗。

當人們去到戶外、大自然裡,通過徒步、攀巖、皮划艇等等運動方式更好的欣賞和享受到自然之美和樂趣時,自然就想去保護。這也是戶外愛好者多為環保者的原因。

我們的不斷的去探險、了解、進而尊重自然時,我想信,吃野味的人也就會越來越少,相信本來不會在人類間傳播的超級病毒也不會在我們身邊出現。

在本往篇文章最前面,除了YES,
其實還回答了一個NO。

相信有很多朋友覺得奇怪。這麼好的有意義的類型片,既然己經有《徒手攀巖》打了前陣,有了不錯的成績,還有什麼障礙讓我們有可能做不下去?誠然,優秀的戶外影片的社會意義很大,但在商業電影市場中,還是相對小眾,觀眾多為一二線城市和高知和相對高收入人群,這個人群的特點和數量,與目前國內的電影院的大眾觀眾人群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另外,國內巨額的發行費用,也讓人望而卻步。想要商業電影市場接受這類電影,可謂困難重重。大家可能不知道《徒手攀巖》雖然創造了引進紀錄片的票房紀錄,但作為引進方是賠了錢的。

我們在中國從無到有,把戶外電影帶進來,從影展、到院線,這是我們唯一的熱愛所在。如果繼續做下去,去影響更大的人群,是時候呼喚更多的仁人志士和機構加入我們。

現在,《黎明牆》的中文版己經準備好,正式引進正在籌備之中。歡迎大家與我們聯繫,出謀劃策。

如果《徒手攀巖》是日出前的破出天際線彩霞,那《黎明牆》就是投向人間的第一束光。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將《黎明牆》投上中國的大銀幕上,給疫情後的我們,帶來信念的黎明之光。

海英Tina

於歐洲家中隔離中

 2020年3月30日

掃碼搶購《攀巖人生》中文版 

 原    價 :66 元

班粉價 :51 元

相關焦點

  • 《徒手攀巖》中國首映 「攀巖大師」如何克服恐懼?
    導演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和亞歷克斯·霍諾德★同場加映前晚,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在北京舉辦中國首映禮,導演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攜攀巖家亞歷克斯·霍諾德現身,分享有關攀巖、電影和人生的思考。
  • 《徒手攀巖》主角:徒手攀巖不可怕 拍攝期間曾來中國攀巖
    北京時間8月30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徒手攀巖》在北京舉辦首映禮,本片導演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攜傳奇攀巖家亞歷克斯·霍諾德共同現身。拍攝期間曾來中國攀巖這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佳作拍攝時間長達807天,影片記錄了2017年6月3日,亞歷克斯在不依靠任何護具的情況下,徒手攻克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 徵服奧斯卡的《徒手攀巖》,死亡率50%的free solo運動
    「半圓頂」全貌,北側為著名戶外品牌北面的標誌來源雖然那時候霍諾德已經有十年的室內攀巖訓練經歷,也在室外攀巖甚至是無保護單人攀巖積累了一定經驗,但那時他還不知道如何為攀登做準備,就乾脆沒有準備,打算直接探險攻克「半圓頂」。也就是說,他期待能依賴一次超常發揮。
  • 徒手攀巖,無限靠近死亡的自由
    「每一年我看著酋長峰都在想「真的太嚇人了」,我從未真的想過要攀登,或者說我一直想要去攀登,但是我總是會想「太嚇人了」,我要去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山谷,我記得小時候去約塞米蒂,父親總是會在車尾箱放一個小冷藏箱,把餅乾放在冰牛奶裡,我們會坐在隧道觀景點的石板上,那是約塞米蒂最壯觀的景色,只要你看到酋長峰就會覺得它就是地球上最令人讚嘆的巖壁。」
  • 《徒手攀巖》主角:拍片期間曾來中國攀巖
    他表示,徒手攀巖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可怕,只要經過充分的準備,是可以降到最低風險的。問及有沒有可能來中國攀巖,亞歷克斯說,在準備攀登酋長巖的過程中,也來中國攀登過世界級的攀巖場地,但這些攀巖場景最終沒有放在影片中。
  • 《徒手攀巖》看得人嚇出一身汗
    《徒手攀巖》劇照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自獲獎以來,在網上一直保持很高的熱度,無數網友僅僅看個預告就嚇出一身汗。記者搜索男主角Alex Honnold的名字時,出現的第一個自動聯想關鍵詞竟然是「Alex Honnold死了沒」,可見「徒手攀巖」意味著什麼。
  • 《徒手攀巖》勇奪奧斯卡 華裔導演是登山高手
    《徒手攀巖》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最佳紀錄長片獎,而另一部關於滑板的影片《滑板少年》同樣也入圍了這個參賽單元,雖然最終抱憾出局,但滑板這一街頭極限運動獲得奧斯卡的關注,還是史上第一次。  《徒手攀巖》和《滑板少年》的導演都是華人。
  • 徒手攀巖——最危險的極限運動,人稱——峭壁上的芭蕾
    2019年電影《徒手攀巖》上線各大影院,《徒手攀巖》是一部關於攀巖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美國著名攀巖者亞歷克斯,在無任何保護的情況下,徒手攀登酋長巖的壯舉。這是一部在絕美中卻又殘忍的紀錄片,沒有驚豔的劇情,也沒有光鮮的明星面龐,維繫全片的只有亞歷克·霍諾德對徒手攀巖無盡的熱愛。
  • 徒手攀巖第一人亞歷克斯:成功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
    8月30日,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徒手攀巖》首映,導演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攜影片主人公、傳奇攀巖家亞歷克斯·霍諾德亮相。影片將於9月6日上映,8月31日,《徒手攀巖》將開啟全國30城IMAX點映活動。
  • 《徒手攀巖》帶給我們的啟發
    《徒手攀巖》中這個穿紅色短袖的男人叫Alex Honnold,美國著名的攀巖專家。該片記錄了他經過八年努力後,成為第一個徒手登上酋長巖的攀巖者的心路歷程。該片在寫徒手攀巖的同時,還穿插了攀巖愛好者的支持和鼓勵、Alex 和女友的生活點滴。整片在平鋪直敘的緩慢節奏裡,一點點鋪墊出驚濤拍岸的感覺,讓人叫絕!
  • 奧斯卡佳作《徒手攀巖》釋放魅力 李純秒變迷妹
    同時,本片主角、世界著名徒手攀巖大師亞歷克斯·霍諾德的中國之旅也在上周圓滿畫上句號。在為期兩天的行程裡,亞歷克斯除了現身《徒手攀巖》中國首映禮外,還先後空降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和北京某攀巖館,與北大山鷹社成員和以青年演員李純為代表的攀巖愛好者,以及廣大中國觀眾進行了親密的互動。私下裡亞歷克斯來到了極具北京特色的胡同遊玩,有素食習慣的他更體驗了中國素食大餐,生活極簡樸素的亞歷克斯對中國素食稱讚不已。
  • 徒手攀巖不是冒險,人生才是
    《徒手攀巖》中國首映禮當天,主辦方貼心地給每個觀影的觀眾都發了一個氧氣袋,100分鐘的影片播完,每個人的氧氣袋都空了。在這部紀錄片中,你能看到的不是一個有著強大心臟的神一樣的存在,而是一個有很多恐懼需要克服的小男孩,他討厭吃蔬菜,害怕擁抱和跟陌生人說話,但是後來他通過不斷練習和嘗試,找到了方法克服這些恐懼,他也將這樣的練習方法應用在自己所熱愛的攀巖事業上。影片中你還能看到Alex的公益心。
  • 《徒手攀巖》:挑戰極限思維,我們真的很需要
    片名叫《徒手攀巖》,一部美國紀錄片,典型的小眾影片,觀眾自然不多,但卻是一部斬獲了去年奧斯卡大獎的影片。絕不容錯過。 華裔導演金國威和他的拍攝團隊都是專業的攀巖高手,比普通人對攀巖運動的理解,更深、更透。因此,他們拍攝起來往往遊刃有餘,分秒精到。
  • 《徒手攀巖》紀錄片獲奧斯卡獎 獲譽史上最佳攀巖電影
    徒手攀巖(資料圖)騰訊體育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舉行,45歲華裔攝影師金國威(Jimmy Chin)與妻子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共同拍攝的《徒手攀巖》獲得最佳紀錄片獎,而這部作品也被譽為史上最棒的攀巖電影。
  • 比《徒手攀巖》更好看的攀巖電影,恐高症慎入
    「徒手攀巖」,比無保護攀巖更進一步,不藉助任何攀巖器材和保護設備,是難度最大也最危險的一種攀巖方式。這樣的情誼,讓我們看到了攀巖運動員在冷酷決絕的外表之下的另一面。在《徒手攀巖》導演金國威和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的另一部紀錄片《攀登梅魯峰》中,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溫情之筆。
  • 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FreeSolo)被稱為十大危險運動,是指單人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自由攀爬,攀登者不允許使用攀巖工具,只能使用攀巖鞋和火藥袋,禁止使用繩索和機械插頭,不得使用上升器等任何輔助設備。很多人說這是最純粹的攀巖,這不是空話,這是人類原始意義上真正的攀登,就相對於的巨大體力消耗而言,freesolo也是一種心理競爭,根本不允許有任何錯誤,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一次錯過就意味著死亡,攀巖者的結尾類似於古羅馬競技場角鬥士,或者成功或者死亡!
  • 《徒手攀巖》:要以最大熱情追求自己喜歡的事
    徒手攀巖起源於18世紀的歐洲,1970年被列為一項獨立的運動項目,是一種戶外的極限運動形式,指的是不藉助任何輔助工具進行攀巖,位列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列,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徒手攀巖不僅需要極高的攀巖技巧,同時對攀巖者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心理挑戰。
  • 《徒手攀巖》男主結婚,曬出結婚大片,郎才女貌太浪漫
    9月14日,《徒手攀巖》的男主Alex曬出自己結婚的消息,並且放出了結婚時候拍的大片,可以看到每一張照片都十分幸福,Alex抱著自己的妻子,彎腰親吻她,背後就是夕陽快要落下的畫面,浪漫且美麗,整體的畫面都十分溫馨。
  • 《徒手攀巖》獲奧斯卡金像獎,華人導演在好萊塢越來越火
    《徒手攀巖》劇照此片得獎很多,包括這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由美國華裔夫妻檔聯合監製和導演,是日前結朿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最好看影片之一,將於本周末開始在香港上映,不過限於個別影院的特別場。《徒手攀巖》劇照《徒手攀巖》拍攝美國攀巖高手艾力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 , 2017 年6 月單人徒手攀登加州酋長巖,這巨大花崗巖九百多公尺高,光禿垂直,用繩索攀爬也難度極大,過去從來沒有人不用繩索,成功徒手攀登
  • 班夫特稿 | 從《孤身絕壁》到《徒手攀巖》 高空中的獨舞
    從今天起,你將在班夫公眾號看到一個新系列,我們為了《徒手攀巖》能更完美的呈現在中國的大熒幕,動員了幾乎所有職業類型,包括資深戶外人,跨界愛好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