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個縣,官員少則1人,多則3人,如何管理數十萬百姓?

2020-12-22 騰訊網

對官制感興趣的朋友,常問一個問題:

古代一個縣有多少官員?如何管理全縣數十萬百姓?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不同朝代官制不同,縣一級官員設置也不一樣,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但制度又有延續性、連貫性的特點,官制尤其如此,每個朝代都是在繼承上一朝代官制基礎上加以改進,所以不同朝代的縣一級官員設置和管理方式又有相似之處。

清代集所有朝代之大成,官制最為複雜完善。下面,我們就以距離最近的清代為例,看看古代縣級官員是如何管理百姓的。

清承明制,略有損益和變更,又有自己的特點。

清代地方機構和職官分省、道、府、縣四級,從高到低,層層管轄,最終聽命於中央和皇帝。

1、省

清代全國劃分為十八個省,就是現在省的濫觴。

總督和巡撫都是省級最高長官,但總督級別略高一級,下轄一省至數省,巡撫則只管轄一省,但巡撫只是品級略低一級,並不是總督的下屬,而是互相平等的地位,二者合稱「督撫」。

2、道

道,是省的下一級機構,最高長官稱道員,俗稱道臺。

3、府(州)

府,可以分為特別府和普通府,特別府相當於現在的直轄市,如順天府、奉天府;普通府相當於現在的一般地級市,清代普遍設置的是普通府。

府是道的下一級機構,最高長官是知府,一般由京官外放擔任。

州,與府相當,分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有下屬縣,隸屬於省,與府平級;散州沒有下屬縣,分隸各府,與縣平行。州的最高長官稱知州。

4、縣

縣,是府(州)的下一級機構,也是最基層的機構。

清代的縣有大有小,重要性不同,總體上從地理位置、耕地面積、賦稅人口等維度進行評價,用「衝、繁、疲、難」四個要素來表示重要程度。

「衝」即地方衝要、交通樞紐,「繁」即事務繁重,「疲」即為民疲頑,「難」即民風強悍。四個字都具備的為「最要缺」,具備三個字的為「要缺」,具備兩個字的為「中缺」,只佔一字的為「簡缺」。

不論「最要缺」,還是「簡缺」,縣級官員設置基本相同。

知縣

清代每個縣設知縣一人,正七品,負責全縣治理事務,從經濟、行政,到文化、教育,再到治安、司法,無所不管,相當於現在的縣委書記兼縣長、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

知縣乃一縣之長,直接負責管教百姓,被認為是「親民之官」,雖官小品低,但握有實權,極受重視。

縣丞

縣丞,1人,知縣下屬,正八品,主管全縣的糧馬徵稅事宜,相當於分管副縣長。

縣丞有自己的辦公機構,有攢典1人,作為其助手。

縣丞不是必設,設置無定員,有的「中缺」「簡缺」縣根本不設縣丞,《光緒會典》記載,共有245個縣設有縣丞。

主簿

主簿,1人,知縣下屬,正九品,主管戶籍、巡捕、文書工作。

主簿有自己的辦公機構,稱「主簿廨」,下設攢典1人,協助其辦公。

主簿亦非常設,設置無定員,小縣往往不設主簿。

巡檢

巡檢,1人,從九品,一般住在距離縣城較遠的市鎮、關隘處,負責巡邏緝捕,維持治安。

巡檢亦非常設,設置無定員,根據公務需要設置,小縣往往不設。

除上述官員外,清代一些縣還根據需要設驛丞(管理驛站和馬匹)、稅課大使(負責徵收商稅)、閘官(管理水利樞紐閘門)等等,這些都如同縣丞,設置無定員。

也就是說,清代一個縣裡有正式編制的官,數量很少,大縣最多不過3、4人,包括知縣、縣丞、主簿、巡檢等;最少只有1人,就是知縣一個光杆司令。

很多人認為清代官員這麼少,還能管理一個縣,充分說明行政效率高。

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三班六房

清代縣衙除正式官員外,還充斥著大量吏。

縣衙的內設機構有所謂「三班六房」,相當於現在縣政府的組成部門。

「三班」為衙役,即壯班、皂班、捕班,每班設有班頭。

1、皂班掌管護衛儀仗,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知縣升堂審案時,拿著棍子站公堂的衙役。

2、捕班負責拘捕緝拿,維持治安,也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捕快。

3、壯班掌管護從站堂,負責把守城門、衙門、倉庫、監獄等重要機構,有時也負責站立公堂。

「六房」為典吏,即吏、戶、禮、兵、刑、工六房,每房設有房首。

六房為朝廷六部對口而設,機構職能也與六部對應,六部職責大家很熟悉,就不詳細介紹了。

官吏冗員

三班六房的所有人員,都不是正式官,而是吏。三班六房充斥著大量胥吏與衙役,知縣在縣丞、主簿等人的協助管理全縣事務,但具體事務都要通過三班六房來落實執行。

原則上,清代縣衙的典吏有定額,數量有限,典吏多者10至12人,少者6至8人,但實際上機構臃腫,超員突出,即便是小縣窮縣,也有幾十人,如乾隆元年諭令稱:

「朕訪聞直省州縣衙門,經承之外,必有貼寫;正役之外,每多白役。聚此數十輩無賴之徒,假託公務,橫肆貪饕。」

清代後期,政務廢弛,吏治腐敗,冗員現象更加泛濫,往往多至百人,陳次亮《庸書》稱:

「今六部之散吏,每署至數千人;州縣白役,大邑千餘人,小邑數百人。此輩眈眈然逐逐然,日思致富而無一藝可以周身,所取之財,非萬姓之脂膏即公家之帑藏也。

清代縣一級官員雖少,卻擁有三班六房的大量典吏、衙役為知縣服務,這些胥吏少則十多數十人,多則上百數百人,分工負責具體事務,再加上各種臨時性的差役,才能勉強管教一縣百姓。

相關焦點

  • 古代縣衙裡到底有多少官員,他們是如何管理全縣的大小事務的?
    在我們現在看的有關古代的影視劇當中,經常會出現知縣知府大人這樣的官員,受影視劇的影響,我們大家可能會認為知縣是古代一個縣裡最大的官員,管理全縣所有的事情。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其實還有別的官員和知縣一起管理一個縣。
  • 清代官員的財富從何而來?
    主要原因在於案例資料的詳細和完整程度不一:(1)大部分抄家案例只有被抄者姓名,沒有家產細節;(2)有相當數量的案例僅有家產估變總數的記載,而沒有具體內容;(3)又有相當數量的案例信息不完全。清代承襲前朝的「迴避制度」,在任官員的家產至少分散於原籍和任所兩處,且其他地方也可能存在寄存或投資的產業,缺少其中任何一處的資料,都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家產結構案例。
  • 清代王爺沒封地,只有工資,為何富得流油?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
    既沒有封地,還不能做官,要養活王府上百口人,維持體面生活自然很困難,但王爺們大多仍然生活得逍遙自在,甚至極度奢靡,超乎你的想像。清代王爺的主要收入有以下幾大部分:1、俸祿皇室宗親的俸祿分兩部分,一是俸銀,二是祿米。
  • 清代,坐轎的和抬轎的
    清代前期對坐轎資格規定相對寬鬆,順治朝規定「不願坐轎、願騎馬者,各從其便」。據清人福格記載,清初京官中的漢人上朝時,很多騎馬,其後允許坐轎,三品以上官員坐四人抬的轎子,四品以下坐兩人抬的轎子。▲圖為一四人抬轎子清代中期,京官出行風尚有所變化。
  • 清代幕僚的兩張面孔:職業性師爺和官僚式幕僚,為何有這種情況?
    仔細研究發現,清代幕僚還可以進行細分,形象地說,清代幕僚著兩張面孔,職業性師爺和官僚式幕僚。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時代下不同產物,也是不同職業定位下不同職業選擇。一、清代幕僚的盛行之風1、產生幕僚的原因。清代官員上任之後,有個普遍的現象,就是無論官階大小,都會自帶自己信任的幕僚。當時,官員身邊的幕僚,多的高達十餘人,少的也有會三五人。據統計,清王朝時期,全國1500多個州縣,幕僚數量超萬人。第二,幕僚名氣響亮。
  • 清代官員服飾上的「衣冠禽獸」,到底象徵著什麼?
    清朝皇帝對於有功的大臣和將士,常有「賞給黃馬褂」和「賞穿黃馬褂」的獎勵。雖只一字之差,但二者區別很大。「賞給黃馬褂」,所賜只有一件。所以某些大臣得到了皇帝賞給的黃馬褂,平時絕對捨不得穿,穿壞了就沒啦!「賞穿黃馬褂」則大不相同,你儘管堂而皇之地穿吧,穿壞了還可以自己做。
  • 一地水患泛濫,百姓紛紛給河神娶妻,被一官員知道後,百姓都哭了
    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工作方式,大家都有自己的習慣,自成一套,特別的「管理之道」。像古代官員處理政務的手段就各有千秋,其影響和效果也不同。要說典例,可以在司馬貞對《史記》中所描寫的人物解讀中找到,其中有三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子產,宓子賤,和西門豹。他們都得到百姓的尊崇,在百姓中都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們對百姓的管理方式卻截然不同。
  • 賤役不賤:支撐清代衙門臨時工腰包的「五路財神」
    一般情況下,師爺也有分工,負責一個衙門的錢糧稅收的計算、收繳、帳目的叫「錢糧師爺」,負責刑名、牢獄的叫「刑名師爺」。師爺在所有的「吏」裡面算是最高級的,因為師爺一般是一些不第秀才從事,這些人通文墨、擅文辭,屬於「文化人」。而且師爺也多半精通朝廷法令、熟悉官場規則和人情世故,有一定的韜略和計謀,經常會替「官老爺」想辦法、解難題,所以屬於官員的「智囊」,是一個衙門裡「雖沒有權力,但距離權力最近」的人。
  • 清代的吏部是如何任用官員的?具體來說,分為六種情況
    近日有讀者詢問清代考中進士,或是通過恩蔭,或是通過捐納獲得入仕資格後,如何才能授予實職?本來是想在評論區直接回復的,但覺得這個問題較為複雜,一兩句話說不清楚,所以還是以發文的形式來說一下相關的制度。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要了解清代的官員「任用」制度。
  • 從制度層面出發,看清代州縣官選拔和任用中的一些弊端
    顯然,朝廷在設計州縣官任職制度時,沒能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清代官員任職中,有很重要的一條——迴避制度。但頻繁的調動導致了州縣官無心施政,大多人都成了雁過拔毛的貪墨之徒。即便是有一兩個想有作為的,往往稍有頭緒就前功盡棄了。第二,官州縣官頻繁調動使得他們缺乏施政所必要的權威,即所謂的「民視官為過客,條教號令,漠若罔聞」。意思是說,百姓對地方的長官缺乏信任,因此對官府也就沒有歸屬感。
  • 如何鑑別清代官場中的「頂戴花翎」?
    無論是什麼時代,人對季節的更替和溫度的變化都是有反應的,這屬於最基本的生理反應。清代的帽子根據季節的不同分為涼帽和暖帽兩大類。涼帽為圓錐形,下簷外敞呈喇叭形,多用德勒蘇草、藤、篾、竹等製成,外裹淺色綾羅,上綴紅纓頂珠。
  • 古代如何管理官員「三公」消費?「四菜一湯」減奢靡,轎子限行降開支
    古代官員的「三公」消費問題十分嚴重,輕則影響國家財政,重則可以導致一個國家的覆滅。因此關注它的不光光只有平民百姓,它也是一個令歷朝歷代統治者頭疼的問題。因為它關係到全國眾多官員用錢的事情,稍微不留神就有人貪汙腐敗,嚴重的話可能會失去民心、國家覆滅。那麼古代中央政府是怎樣管理官員的「三公」消費呢?
  • 清代官員之間常稱兄道弟,「結拜」成風令皇帝很頭疼
    說清楚清代官場的「結拜」,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傳統意義上的「結拜」。結拜,又稱「義結金蘭」,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為某種共同利益而結為兄弟攻守同盟,很像《三國演義》中所述「桃園三結義」,「金蘭文化」最早見於漢代晚期,及至唐代,結拜活動中的見證文書——「金蘭簿」有了雛形。
  • 清代是怎麼節制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的?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過程,尤其到了清代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朝代,也是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朝代。清代由皇太極取消八王議政、到順治收集各旗權利於中央、再到康熙設立南書房、再到雍正設立軍機處。
  • 孫嘉淦: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劇中人物,漢東省委常委、京州市市委書記李達康,是一個正義無私、心繫百姓的好官,備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山西歷史上也有這樣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他就是清代名臣孫嘉淦。孫嘉淦,是清代興縣城關人,30歲時考取進士,歷任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尹、河東鹽政、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湖廣總督。在其4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以突出政績和敢於犯顏直諫而蜚聲朝野。
  • 清代文武官員如遇親喪,是否都要開缺回籍守制三年?
    清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朝堂之上既有滿洲人又有蒙古人還有人數佔優的漢人,在這種特殊的多民族複合型政權體制下,很多制度都顯示出滿漢之分,比如在官員丁憂方面,漢人和滿、蒙官員之間就有很多的不同。所謂丁憂就是官員的父母、祖父母去世,需開缺回籍服喪三年,這一制度由來已久。而清代除了傳統的漢族官員,更有大量的滿洲人、蒙古人等少數民族官員加入進來。跟明朝相比,清代丁憂官員範圍擴大的另一表現就是武官也加入了丁憂官員的隊伍中來。
  • 明清時期京城如何管理「公車」:明代頒布鐵律 清代致力改革
    大清律例》等史籍中多有記載;在京城地區,公車管理更是嚴格。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舉之人,此後多以「公車」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由此可見,作為政府公務用車,至少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已出現了。古代的「公車」包括官車、官馬、官船、官轎等。因其名曰「公」,故自古不許私用。公車的「車制(型)」及「車飾」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最早的公車為牛車,後為馬車,再後來才改為轎子。
  • 【呂梁文史】孫嘉淦: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劇中人物,漢東省委常委、京州市市委書記李達康,是一個正義無私、心繫百姓的好官,備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山西歷史上也有這樣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他就是清代名臣孫嘉淦。·皇上聽說後,對大臣說:「朝中少一正人矣!」其子孫孝愉扶柩歸裡時,「銘旌歸送者縞素如雲,朝為之空,彰益門內外,車馬填塞數十裡,皆舉音以過喪」。現代史學家郭象升評說孫嘉淦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縣人社局開展「人社百姓宣講隊」進企業...
    本網訊(全媒體記者 李姍姍)12月8日,縣人社局組織開展「人社百姓宣講隊」進企業宣講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暨根治欠薪冬季專項活動。「人社百姓宣講隊」一行先後前往湖北星火原實業有限公司、湖北榮浩電子有限公司開展宣講活動,主要圍繞企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進行宣講,把黨的聲音傳遞到車間、班組、工地一線,迅速掀起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熱潮。
  • 清代四品官員微服出訪,卻被關進黑煤窯成窯奴,3年後發現他血書
    民國時期,陝西的《同官縣誌·礦業志》記載了一件這樣的故事:清朝末年,陝西省的一位四品道臺(市長級別官員),突然心血來潮,顧不得下級勸阻,執意要學學過去的聖人,來一個微服私訪,查看民情,某日,他來到了同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