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員之間常稱兄道弟,「結拜」成風令皇帝很頭疼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說清楚清代官場的「結拜」,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傳統意義上的「結拜」。


結拜,又稱「義結金蘭」,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為某種共同利益而結為兄弟攻守同盟,很像《三國演義》中所述「桃園三結義」,「金蘭文化」最早見於漢代晚期,及至唐代,結拜活動中的見證文書——「金蘭簿」有了雛形。「金蘭簿」,又稱「金蘭譜」、「蘭譜」,據《雲仙雜記》記載,「戴弘正每得密友一人,則書於編簡,焚香告祖考,號為『金蘭簿』。」②


清光緒年間的「蘭譜」


迨至明清,結拜程式最終固定。相比此前歃血而盟的口頭結拜,互換「蘭譜」(即「換帖」)成為結拜儀式中的必需環節。「蘭譜」之上,分列各人姓氏名字、生辰八字、籍貫住址,以及曾祖、祖父、父母、兄弟、妻室等的個人信息。然後互相換帖,各執一份,以為憑證。若諸人日後反目成讎,就要焚燒「蘭譜」,舉行「斷義」儀式。


民間「換帖」結拜,有的是基於相同的經濟利益,有的是基於共同的文化志趣,當然,還有的是基於共同的政治訴求,譬如反清。清廷尤其忌憚後者,《大清律例》對此明文禁絕,將之歸入「謀叛」一節:


凡異姓人歃血訂盟,焚表結拜弟兄,不分人數多寡,照謀叛未行律,為首者,擬絞監候。其無歃血盟誓焚表事情,止結拜弟兄,為首者,杖一百;為從者,各減一等。③


不過一紙條文顯然是禁不了民間結拜,更令清廷沒想到的是,「換帖」結拜之風,亦刮到了官場。


乾隆三十七年(1772),都察院左都御史張若溎說起「各省吏治之壞」時提到,「司道府及州縣,各序齒兄弟相稱,樹彼此依倚之勢,」且互相「換帖」④。


清代文網甚密,就連民間結社也嚴厲禁止,官場朋黨亦發現一起即打壓一起,官員之間竟有「結拜」之舉,茲事體大。


張若溎請求皇帝治理這一歪風邪氣,乾隆帝便決定,每年年終,各直省督撫等即將本省官員有無換帖、上省、宴會等事匯奏一次,即這項監察事務,依循「州縣——道府——藩臬——督撫——皇帝」等程序,逐級上報。


目前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所見相關奏摺數量即有474條之多(內有部分重複折件),以乾隆三十九年(1774)為例,談及該項事務的24位具奏人中,除直省督撫外,還有漕運、東河、南河三位總督,兩淮、河東兩位鹽政,以及盛京戶部侍郎等人,涉及軍政、民政、漕運、河務、鹽務等系統。可見,這項制度在乾隆年間確有執行,且力度不小。


然而,讓官員自己查自己,結果可想而知。


筆者翻閱了數百份「換帖」匯奏摺件,結論都是「查無換帖等事」。這讓奏摺中提及吏治崩壞的張若溎很尷尬。


乾隆帝


乾隆帝對這些粉飾太平的官樣文章做出的結論,當然不信。


乾隆五十一年(1786),皇帝在山東巡撫明興的年終匯奏摺中硃批:


「汝諸事不認真,況此等刻板文章,可信乎?」


乾隆五十五年(1890),對於換帖匯奏,乾隆帝說貴州巡撫額勒春「恐汝不能詳查耳!」


時間一久,乾隆帝總算明白:


即如換帖等事,久經查禁。該督撫於年終匯奏時,總以並無此事為詞。而其實相沿積習,未必不陽奉陰違。是年終匯奏,竟成具文。殊屬非是!⑤


皇帝儘管不信官員之間沒有「換帖」行為,但也毫無辦法再繼續查究下去,便廢止此一年終匯奏之制。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後,館藏檔案再無匯奏之折。


「年終匯奏」註定是一次失敗的制度嘗試。


本來,督撫就負有監督州縣之責,讓他自己查自己,就不可能如實上報。報給朝廷的年終匯奏摺件,是那些蝸居省垣的督撫及其下屬來寫的,其所依據的具體信息,又是由大小遠近各府州縣層層上報得來。經過這麼多層級的過濾,信息是否真實有效,無從稽查。空言塞責、流為具文也就不足為奇。


儘管乾隆帝沒有從年終匯奏制度中挖出換帖結拜案,但這項制度只要存在一天,大小官員就不得不有所收斂。


此制一停,官員之間「換帖」死灰復燃,愈演愈烈。


鹹豐二年(1852),陝西漢中鎮前總兵春福與署總兵祥瑞互相向皇帝告狀,竟意外牽出了陝甘總督舒興阿與春福的「換帖」舊事。


舒興阿承認:


臣前在阿克蘇辦事大臣任內,總兵春福由漢中鎮奉派喀什噶爾換防,道經阿克蘇,接晤之次,願與臣換帖。臣因換防總兵本系辦事大臣所轄,又系同官一城,礙於情面,未能推卻。⑥


祥瑞之所以抖出舒興阿與春福「換帖」,是因為他覺得舒興阿偏袒春福,甚至直接入奏,譏訕二人為「朋黨」。


須知,「結拜」與「結黨」僅一步之遙,而後者是清代政治大忌。鹹豐帝遂將舒興阿「交部察議」。⑦


失去監督機制後,官員「換帖」秘事,多只能憑藉「案中案」挖掘。


如道光十四年(1834),湖南湘潭縣丞胡瀠稱,湖廣總督訥爾經額在某案審理中有意偏袒胡鏻等人,因為他在任湖南布政使期間(1822-1823)曾與鹽道胡鏻「換帖」。⑧既然是哥們兒,當然要幫兄弟。



清代官員「換帖」結拜當然並非基於「義」,而是一己之私的利益交換。清廷管不住官員「換帖」結拜,吏治深受其害。


道、鹹年間的舒興阿、訥爾經額兩案中,主審官與涉案者之間「換帖」結拜,偏袒自然是應有之義。


鹹豐年間,戶部錢法堂主事書年與爐頭等人「換帖」宴會,致使鈔務錢法弊竇叢生。⑨這種情況,在油水更多的鹽務系統更是屢見不鮮。是故早在道光十年(1830),戶部尚書王鼎在奏定《兩淮鹽務章程》中規定:「鹽務之官,有與商人聯姻、換帖者,俱令迴避。」⑩


更有甚者,某些基層官員與賊匪「換帖」結拜,如鹹豐四年(1854),河南候補道員張維翰:


「與因案脫逃、現充勇目之劉老長(即劉玉紀)換帖,希圖保衛身家。懷慶告警,該員首先逃出,徙居劉玉紀所居之黃山洞,以致衛輝居民遷徙一空。」⑪


官、匪竟成一家。


相關焦點

  • 清代官員服飾上的「衣冠禽獸」,到底象徵著什麼?
    (圖)《清軍入關圖》,金慶讓(繪)近日,網絡對官員的服飾著裝問題頗多議論,見仁見智之言屢屢爆出。
  • 清代服飾| 皇帝禮服
    清 代 乾 隆 皇 帝 朝 服 像 軸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 藏按照《大清會典》的分類,清代皇帝服飾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等,這些服飾分別穿用於祭祀、朝會、節慶、節日、巡行、日常閒居等各種不同的場合,既有其禮儀面,也具有實用性。
  • 清代官員的財富從何而來?
    例如1722 年抄家數量平地而起,出現了清代統治安定下來後抄家數量的第一個峰值,這正是雍正皇帝嗣位的年份;嘉慶四年(1799)抄家數量明顯高於前後年份,這一年乾隆皇帝去世,嘉慶皇帝接掌實際權力;鹹豐十年(1860)抄家數量亦高於一般水平,而這一年恰是「辛酉政變」 的前一年。可見清代很多抄家案件的背後隱藏著政治傾軋和權力鬥爭,貪汙往往是罪名。
  • 清代皇帝服飾
    因箭袖的這一特殊功能,清代的吉服、便服也都設計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的服裝,還要特意單做幾副質料較好的箭袖「套袖」,以備需要時套在平袖之上,用過之後脫下。這種靈活、方便的「套袖」還有個美好的名稱——「龍吞口」。清代官服的箭袖形式,一直保持到清朝滅亡。    清代服裝在保留本民族傳統的同時,也吸收了歷代皇帝服裝的紋飾——十二章(十二章墨線圖)。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到了一個全新境界,除了前朝的君臣有別、爵位劃分、官員品秩制定;和男性相對應的還有女性的諸多等級制度劃分。對於清朝統治階層而言,皇族女性的等級制度劃分更為嚴苛。除了皇帝所對應的皇后、妃嬪等,皇族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等依次對應親王妃、郡王妃、貝勒夫人等。
  • 清代的吏部是如何任用官員的?具體來說,分為六種情況
    近日有讀者詢問清代考中進士,或是通過恩蔭,或是通過捐納獲得入仕資格後,如何才能授予實職?本來是想在評論區直接回復的,但覺得這個問題較為複雜,一兩句話說不清楚,所以還是以發文的形式來說一下相關的制度。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要了解清代的官員「任用」制度。
  •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永元十年執笏圖畫像石以上是關於笏板的形制、材質和功效,以及使用場合和程序的先秦禮法。到了唐代,笏板以詔令形式成為正式制度,《舊唐書·輿服志下》:「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詔五品已上執象笏,已下執竹木笏。舊制,三品已下,前挫後直,五品已上,前挫後屈。武德已來,一例上圓下方,其日敕。」。
  • 趣說清代皇帝的真實生活(一)
    其實不然,清代皇帝的真實生活是非常非常辛苦的,有很多的心要操,也有很多的身不由己,甚至可以說過的很是苦逼。清朝歷經268年,共有十二位皇帝。縱觀歷史,可以說清代的皇帝都是飽讀詩書之士,前期的幾位皇帝更是極為勤勉,不論哪一位放在哪一朝,都是不世出的好皇帝。這裡請大漢沙文主義者不要噴我,咱們先看看清代皇帝一天的作息安排。
  • 清朝皇帝和官員都帶什麼樣的佛珠?
    這種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稱手持,其珠數為18-54顆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氣的墜飾和流蘇;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們說後來發展成手串的念珠。佩珠在文玩界俗稱手串,珠數以18顆子珠最為常見,這也與當今文玩手串的珠數相差無幾,由佛教佩珠演變而來的手串在清代宮廷裡就已經開始流行了。掛珠,即掛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顆子珠穿成,並配以佛頭、隔珠、弟子珠。
  • 清代正一品官員,每年能拿多少工資?或許,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作為清代最高級別的官員,這些位高權重、獨當一面的正一品官員能夠拿到多少年薪呢?為提高地方官員的工資收入,以達到「高薪養廉」目的,雍正皇帝推行了「養廉銀」制度。但相比較於地方官員,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更少的京官,更需要「高薪」來彌補微薄俸祿,以保證巨額日常開支。
  • 清代文武官員如遇親喪,是否都要開缺回籍守制三年?
    清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朝堂之上既有滿洲人又有蒙古人還有人數佔優的漢人,在這種特殊的多民族複合型政權體制下,很多制度都顯示出滿漢之分,比如在官員丁憂方面,漢人和滿、蒙官員之間就有很多的不同。所謂丁憂就是官員的父母、祖父母去世,需開缺回籍服喪三年,這一制度由來已久。而清代除了傳統的漢族官員,更有大量的滿洲人、蒙古人等少數民族官員加入進來。跟明朝相比,清代丁憂官員範圍擴大的另一表現就是武官也加入了丁憂官員的隊伍中來。
  • 桃園結義,歷史上結拜兄弟的各種歸宿
    幾乎沒有人提為什麼要結拜為兄弟,但各人心中都清楚,為什麼要結拜為兄弟。可惜,大部分有過類似誓言的最終都成了敵人,比如劉邦和項羽就曾結為兄弟,彥曰在《史記》上找了好長時間,沒有看到哥倆結拜時的誓言和場景。
  • 如何鑑別清代官場中的「頂戴花翎」?
    清代政治體制規定,在朝廷中有正式職位的官員要穿著補服,全套的補服由帽、外衣、朝珠、朝靴等等,官員的品秩差別主要看冠服頂子、
  • 遼寧盤山大窪曾是清代皇家牧場 專供皇帝東巡(圖)
    兩份100年前的清代檔案材料,即沙皇俄國軍官向瀋陽地區最高長官索要大凌河官馬的諮文等,揭開了遼寧盤山、大窪兩縣在清代全是皇家牧場的歷史。這裡最多時有1.97萬匹馬,主要為皇帝東巡謁陵提供馬匹。  大凌河牧場可謂清代東北最大的皇家馬廠,曾經為康、乾、嘉、道四任皇帝東巡謁陵提供馬匹,這個牧場存在的200多年間,見證了清王朝的盛衰。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前期要拿爵位換,後期敞開隨便買
    勳章的制度,不是西方所獨有,在清代的時候,就有在封爵之外賞賜實物以表彰功勞的做法,那就是花翎。花翎是清代官員常見的冠飾,用將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白羽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清代的花翎制度。
  • 「我想和你拜個把子」,古代中國人「結拜」習俗是怎麼一回事?
    這種儀式通常是以國君代表國家完成的,所以原本這種代表國家結盟之間的政治儀式漸漸個人化了,國家之間是結盟,個人之間就變成「結乾親」,即「金蘭之交」(「金蘭」一詞選自《易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清代上朝:說多了都是淚|頑史
    首先,清代上朝的時間極早。跟歷朝歷代比,清朝皇帝總體來講是比較勤政的,這也是清代極端專制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皇帝不勤政,國家機器就難以運轉。 通常是凌晨三點,皇帝就要起來辦公了。自雍正朝之後,皇帝召見的第一批大臣通常是軍機大臣,之後再召見其他大臣。一般早上的五至六點左右,其他京官就要開始上朝了。
  • 趣談唐朝語言:皇宮內外、官員之間互相如何稱呼?
    和現在區別還真不小今天,筆者再來簡單介紹一下皇宮內外及官員之間,互相稱呼的語言。第一、對皇帝、皇后的稱呼唐朝時,一般官員對皇帝的當面稱呼,較流行的是「聖上」、「主上」、「大家」(此為皇帝身邊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傳統的「陛下」也可以用。
  • 清代親王嫡福晉與皇帝的妃嬪有什麼區別,她們誰的地位高?
    清代皇帝妃子分八個等級,即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 、貴人、常在和答應。親王嫡福晉,在清朝的官方說法,是為親王妃。那親王妃,與皇帝的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 、貴人、常在、答應相比,地位孰高孰低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皇后的地位絕對是要比親王妃高的。
  • 清代一個縣,官員少則1人,多則3人,如何管理數十萬百姓?
    對官制感興趣的朋友,常問一個問題: 古代一個縣有多少官員?如何管理全縣數十萬百姓?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不同朝代官制不同,縣一級官員設置也不一樣,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