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敢主動讓人口「外流」的,也只有帝都了

2020-12-27 葉檀

文/檀扒爺

這年頭,敢主動讓人口「外流」的,也只有帝都了。

10月25日,界面新聞統計了2018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老年人口撫養比,之前我們的目光都被排名前三的山東、四川和重慶給吸引了,因為它們是我們認知中的人口大省,按道理不應該排這麼高。

往下看了看,突然發現,原來反常識的地區不止它們仨,還有個更特別的——北京。

新京報2015年6月就有過報導,根據北京2014年度的健康白皮書來看,北京50後和60後最多,每五個人裡,就有一個老人,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

結果都這樣了,北京居然只排在了19位,100個勞動力要負擔的老年人口僅15個(前三都超過了20個),可以說北京的勞動力們「負擔不重」,而同為一線的上海居然高居第5,差別略大。大家都是國人趨之若鶩的城市,北京,怎麼做到的?

外來人口 北京老齡化的稀釋劑

想挖掘老齡化問題,就得看當地的人口結構。

查看了下北京統計年鑑2019,也就是2018年的情況,在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年齡構成以及數量分布這些條目下發現了一點端倪。

數據來源:北京統計年鑑2019

從北京2018年度常住人口的年齡組成來看,15-64歲這個「有效勞動力」年齡段佔比是78.2%,共1687.2萬人(外來人口735.6萬人)。而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是11.3%,241.4萬人,算一下老年人口撫養比大概是14.5%的樣子,和界面新聞總結的相符合。

根據聯合國1956年發布的《人制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一書的標準來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的7%時,就進入了老齡化,然後82年時維也納舉辦了老齡問題世界大會,會上規定60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超過10%就是進入老齡化。

那按以上標準,不管哪個北京都達標了,老齡化問題,實實在在。

上邊講的還是常住人口,如果單看戶籍人口,這個問題會顯得更加嚴峻點。

數據來源:北京統計年鑑2019

白色背景從左往右第四列就是人口佔比,可以看到有效勞動力這一部分北京戶籍人口的佔比是69.2%(951.6萬人),比常住人口整整低了9%!還不止這些,在各個分層上,從20-54歲這個年齡區間裡,常住人口都明顯佔比更大,只有在更加年輕和更加年長的分層中,戶籍人口的佔比才會有優勢(那放在這裡就成了劣勢)。

戶籍人口中65歲及以上的有236.2萬人(根據《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9)》,朝陽、海澱這些城六區成員老年人最多),而常住人口中這個年齡段的一共才241.4萬人,佔了97.8%......

換句話說,外來人口幾乎就沒給北京帶來任何老齡化的壓力,反倒是強勢稀釋了北京整體人口的年齡分布,讓北京「年輕」了許多。

那說到這裡其實已經很明顯了,為啥北京步入了老齡化社會,但是老年人口撫養比卻相對來說並不高呢?就是因為強大的外來人口支援,來的幾乎都是「非老年人口」,想想總是提到的北漂,那也就不意外了。

說白了,這都是北京綜合實力長期以來積累的成果,全國最強的教育資源(生產人才)、國企資源(招攬人才),以及強勢的薪酬待遇(留住人才),讓年輕人趨之若鶩,他們不是沒有老人要負擔,而是他們要負擔的老人不在北京而已。如此長期的輸入,讓北京的老齡化抑制的很有效果。

這種情況還能維持多久?

大量的外地人口湧入成功刺激了北京的經濟發展,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頭疼的問題,比如各類資源如何重新配置啥的,北京2016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這類問題被稱為了「大城市病」。

有病就得治,而北京又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有的時候變化起來比深圳這種試點還要大膽。

北京的辦法就是——非首都功能疏解,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控制外來人口的輸入。

這是從十二五就開始計劃的事,目的是治療大城市病,減小城市負擔,而手段之一,之前的計劃是在2020年限制在2300萬人。

這個不是突發奇想,畢竟有東京都「瘦身」這個例子在前,北京只是在走一個超大城市該走的方向之一罷了。

數據來源:小喵奇談

人口的轉折從2016年開始就出現了,是一個拐點,具體就是要「人隨產業走,人隨功能走」。根據北京本地寶整理的消息,除去不予辦理登記、關停汙染企業以及疏散市場外,北京外來人口增量也從11年的2.9%大減到15年的0.9%,城六區16年上半年同比減少了十幾萬人。

2016年,成了北京常住人口增量的轉折點。對於北京來說,攢人發展的路,它覺得走不通。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減輕城市負擔,資源更合理分配,讓居民生活得也更有質感,甚至是房價之類的東西都能有效抑制住。

但是問題也很明顯,短期內老齡化會上升,這一點是由於戶籍人口的老齡人口佔比高,少了外來年輕人的稀釋,問題會暴露地更明顯,再加上北京醫療和社會福利全國領先,因此預期壽命也長(北京2018年預期壽命82.2歲,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也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不過,長期經過幾代人的更迭+限流的人才流入+二胎之類的組合拳,未來幾十年北京人口的組成可能會更趨向年輕化。

另外,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四大一線,發展方向都是不一樣的。深圳還是在堆人,但是可能產業比較新以及單純打工的很多,所以暫時還沒有老年人口增加的煩惱,廣州也一樣,得益於吸人的效果。

上海是老齡化比較突出的城市,這一點在東部沿海比較普遍,這和它們對人才的嚴把關以及自己內部人員流轉的效率有關,雖然也在吸人,但是門檻普遍很高。

北京相比其他三個是最有個性的了,直接選擇了減負的道路。

所以,各個大城市正在朝不同的世界超級城市學習,走各自不同的方向,北京已經邁出了治療臃腫城市病的優化第一步。

相關焦點

  • 「孔雀東南飛」,東北人口外流嚴重,原因是什麼?
    近些年來,東北地區的人口逐漸在減少,常住人口也是愈來愈少,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來看,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一共流出人口400多萬,去掉流入的人口數量,東北三省流出人口淨為180萬。
  • 人口不斷外流 三四線城市為何房價漲勢還如此迅猛?
    一座城市的供需市場是否平衡,是需要看當地人口是否能夠保持長期增長狀態的。一座城市的人口如果能夠一直保持長期增長狀態,那麼當地樓市的供需市場也是成正比的,房價也會是在不斷攀升的。 不過,現在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三四線城市一直處於人口外流的狀態,房價卻在一直不斷的迅猛增長,這是為什麼呢?
  • 房價居高不下,人口外流,部分三四線城市或將變為「空城」
    在這兩個原因的作用下,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價最後就漲到了這樣一個不合理的水平,讓真正有需求的購房者承受巨大購房壓力。不過如果只是一二線城市房價高的話,那還是能找得到購房者買房,不過現在的問題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在炒房者的作用下,漲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這就導致了三四線城市基本沒什麼人買房,就算買了房子,大部分人也不會長期居住在三四線城市,好好的一座城市會不會變成了一座「空城」呢?
  •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天災,逾130萬人口外流
    一些學者還預測,湄公河三角洲人口至2030年會降至1700萬人以下。第一份湄公河三角洲年度經濟報告14日發布,並指出上述現象。報告由越南商工總會與越南傅爾布萊特大學共同合作。網路媒體越南快訊報導,這一數字令人震驚,因為過去十年這一區域的人口外流數量,超過湄公河三角洲某些省分的人口數。
  • 牡丹江的困境:常住人口十年少了近20萬,青壯年外流加劇
    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近十年常住人口減少19.4萬人,年均減少2.2萬人。本文圖片均為黑龍江省統計局官網 圖分地域看,牡丹江市區常住人口下降幅度最大。據清查數據顯示,市區常住人口減少幅度最大,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均減少0.6萬人。
  • 部分三四線房價過高,買房難度過大,人口外流或成「空城」
    在這兩個原因的作用下,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價最後就漲到了這樣一個不合理的水平,讓真正有需求的購房者承受巨大購房壓力。不過如果只是一二線城市房價高的話,那還是能找得到購房者買房,不過現在的問題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在炒房者的作用下,漲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這就導致了三四線城市基本沒什麼人買房,就算買了房子,大部分人也不會長期居住在三四線城市,好好的一座城市會不會變成了一座「空城」呢?
  • 經濟學家:中國人口大遷移!東北97.7%區域人口外流
    2010年以來,部分勞動力回流中西部,東部地區面對用工壓力主動推進大學畢業生、技能人才等外來人口本地化,戶籍人口和小學生增速明顯加快,東北地區人口加速流出。2)分線城市層面,一二線城市常住人口持續大幅流入,三線稍有流入,四線基本平衡,五六線持續淨流出。並且,2010年後,一二三線城市外來人口日趨本地化,分線城市戶籍人口和小學生數增速的梯度分化更為明顯。
  • 原為第一大勞務大省江西,被取代,每年外流的人口都在千萬人以上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到工作環境好的地方去,這樣雖然遠離家鄉,但也能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生活環境,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流動人口已超過2.4億。
  • 亞洲周刊:臺灣人才外流與人口下降的背後
    中新網8月23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刊文說,臺灣人口負成長,臺灣女藝人明星日益熱衷嫁給大陸富二代,這都是人口流動的指標現象,由這些現象已可看出臺灣的衰退似乎已成了一個大趨勢。由臺灣中高人才的淨流出,到臺灣因經濟壓力,中產階級越來越不敢生育,已可看出提振經濟、增加民眾所得乃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只是臺灣當局有這樣的能力嗎?
  • 四川一市,常住人口僅48萬,人口流失率已達29%
    四川資陽經濟發展不理想,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房價不高,每平方米只有5000多,但人口流失非常嚴重。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裡,有一百萬人外流。這個城市是資陽。作為四川中部的一個重要城市,資陽離它很近。按照常理,離成都經濟圈近一點應該不壞。不過,這裡不是很好。很多年輕人對資陽並不樂觀,去外地尋找更好的未來。因此,資陽的未來發展引起了人們的懷疑。
  • 山西或將再現一「空城」:人口外流不斷,惡劣空氣竟成最大原因
    隨著中國的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很多城市也都開始新建高樓,奔著一線城市為目標,大力開發自己的現有資源,以及旅遊行業,近幾年經濟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有所提升,但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都會選擇出門旅遊來放鬆自己,而首選地點起碼是要空氣清新,這才能讓人有一種愉悅的心情。
  • 武漢外流人口為何壓倒孝感、黃岡?社科院報告給你解釋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武漢外流人口為何壓倒孝感、黃岡?津滬穗為何疫情防控得力?報告指出,武漢遷出人口存在明顯的距離效應和層級效應,也就是說距離近和城市層級高的是主要遷出地。從2020年1月10日至2月11日,首先,人口遷移多數發生在省內,遷出人口佔比最高的前10位城市均為湖北省內城市,其中孝感、黃岡和荊州排在前三。其次,向河南、重慶、湖南等與湖北省相鄰的省市遷出人口佔比也較多。最後,向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大一線城市遷出人口佔比也較多,佔比均在前30位城市之內。
  • 這個只有30萬人口的縣城,竟擁有2個碧桂園和3個恆大地產?
    實際上,人口流失,而中心城市的永久人口只有30萬左右。以前的能源經濟模型很難得到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新城市,郊區和高鐵新城市實際上擁有三個恆大房地產。碧桂園於2017年進入當地住房市場後,僅一年後,該市的北部和西部便出現了兩個銷售部門。問題是,小縣真的需要這麼多大項目嗎?各種各樣的高大和外國房地產湧入。
  • 帝都,它破了一個洞
    深秋一日,帝都外懸臂發生大規模混亂,天空有大片蛋殼狀的東西紛紛墜落,露出了另外一層天空。因為人口持續爆發,大都市紛紛展開懸臂,在空中交相輝映,仿佛一隻只銀色的巨獸,一直伸展到千米之上。子衍就是生活在旋臂中的一個小人物,而那天,他第一個發現這異狀,並將天空之外的另外一層天空拍了照片和視頻,發到了網上。
  • 我國「逼不得已」的3個省份,被「國家」點名,人口流失嚴重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在這種快速發展的條件下,還有很多城市沒有得到國家的支持,或者由於地方政府的能力不足,沒有得到快速發展,每個國家都在努力發展自己,但如果沒有發展起來的人,很快就會落後,為了適應社會,當地人選擇發達的城市工作,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是這些外流人口喜歡的城市。
  • 廣東或將新增一「無人區」,人口大量「流失」,未來發展引猜疑
    引言城市的發展基本由多種多樣要素組成,包括有人口總數、所在位置、等等這些,而這就導致城市相互之間發展會不平衡,有的城市十分的富庶,而有的城市較為貧困。伴隨著新時代的發展,經濟發展差的城市誘惑力漸漸地減少,人口逐漸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轉移,因此「無人區」就問世了,這一鬼城並不是傳統理解上的鬼城,只是人口流失情況嚴重的城市,導致這類狀況有很多緣故,樓價便是在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RCEP實施會導致產業外流嗎?
    我在日本工作過六年,日本公司每年都會從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進口服裝,對於傳統產業的狀況比較了解,我認為中國在RCEP實施以後,一些產業不僅不會增加外流,一定程度上反而會減少這種外流趨勢。Rcep是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2012年由東協發起歷時八年,又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組成的15國自貿協定,該協定的籤訂實現了15國範圍內的貿易一體化,大部分產品零關稅,實現了區域內的產業和價值鏈的融合,實現了區域內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該協定籤訂標誌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貿易區正式啟航。
  • 人口外流逆襲樣本:持續30年淨流出後,南通終於找回「人氣」
    受人口外流影響,南通成了全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之一:比全國提前17年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戶籍人口佔比超過30%,僅次於上海。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這樣一個人口長期外流且老齡化嚴重的城市,想要重拾「人氣」是不太可能的。然而就在今年年初,南通卻在「十三五」時期的成就總結中,宣布了「常住人口歷史性超過戶籍人口」的消息。這個成績,實在是來之不易。
  • 河南省和江西省面積一樣大,為什麼人口相差這麼多?
    而河南的優勢,在於自古以來人口就多,在古代戰爭中,人力資源是否豐厚以及朝廷是否能夠有效動員這些人力資源,決定了戰爭的成敗。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北伐很少成功的原因之一。
  • 從光谷人才外流到鄭州,武漢能看到什麼
    從光谷人才外流到鄭州,武漢能看到什麼?一種觀點認為,武漢在湖北一家獨大,光谷在武漢一家獨強,這導致武漢房價高企,市內各區發展不均,光谷集中太多資源,對武漢整體發展弊大於利……應當看到,和真正一線城市對比,武漢還是太弱,光谷還是太弱,缺少總部經濟,光谷的人才外流到鄭州,就正好說明這一點。從長遠看,武漢的城市上限並不見得比鄭州更高,畢竟湖北人口不如河南。而武漢的經濟首位度又遠遠高於鄭州,如果五到十年,武漢對中部六省人才的吸引力沒有大幅提升,可能2030年鄭州就不屑於和武漢對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