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之子出資幫東北軍建炮兵師抗日,反被張學良謝絕,原因很可笑

2020-12-24 方家說史

在國軍將領之中,有一位二級上將頗為傳奇,他是香港首富之子,年輕時因不願加入英國國籍和父親鬧上法庭,成年後冒死參軍,主動要求從基層幹起,憑自己努力官至國民黨二級上將。

此人就是何世禮,1906年,他出生在香港一個歐亞混血家庭,是香港首富何東爵士的第三子,從英國的皇家軍事學院畢業,後在法國的炮兵學校學習炮兵技術,後來進入國民黨軍隊之中任職。

何世禮含著金鑰匙出生,可是他並非一個紈絝子弟,他有著強烈的愛國心,其父何東是香港首富,曾加入英國國籍,也要求何世禮加入英國籍,為此他和父親發生分歧,甚至鬧至法院。

後來何世禮還是沒有加入英國籍,走上了與父親不同的路,何世禮一心想要成為一流的軍人,以報國,1930年,軍校畢業後他回到中國,他聽說張學良在東北勵精圖治招納人才,於是前往東北。

何世禮身份特別,張學良親自接見了他,談話之後張學良頗為佩服他的膽識,再加上他軍校畢業,於是就請他擔任自己的高級參謀兼炮兵副參謀長,授上校軍銜,沒想到何世禮謝絕了。

何世禮以自己資歷淺,沒有帶過兵而謝絕了張學良的好意,並主動要求從基層幹起,於是何世禮被任命為瀋陽北大營王鐵漢團的炮兵連長,授上尉銜,何世禮棄高就低在當時是一種罕見的做法。

在和張學良交流中,何世禮明確表明,他認為關東軍在一兩年內就會進攻東北,他希望張學良能早做準備,並且他還表示,願意出資幫助東北軍組建1至2個炮兵師,以增加東北軍實力,抵抗日軍。

這樣的好事卻被張學良拒絕了,張學良的理由是擔心引起日軍的不滿,這實在太可惜也太可笑了,後來「九一八」發生,東北軍不戰而退,甚至連何世禮通過關係搞到的20門德國進口大炮也留給了日軍。

東北淪陷之後,何世禮仍繼續在張學良手下任職,一直到「西安事變」之後,何世禮被解除軍職,並被特務監視,一度讓他對國民黨軍隊心灰意冷,後來在宋子文的勸說下,何世禮才繼續留在國民黨任職。

抗戰全面爆發之後,第三戰區司前敵總司令薛嶽邀請他前往皖南屯溪,出任炮兵指揮一職,由此何世禮參與抗日作戰,不過何世禮上任之後發現,炮兵缺乏訓練,於是他親手實施整編訓練。

不到三個月,何世禮就讓第三戰區的炮兵煥然一新,他帶領炮兵跟隨薛嶽參與了多次對日作戰,在戰場上大顯身手,在萬家嶺之戰他指揮大炮援助各師,為取得萬家嶺大捷立下了大功。

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何世禮跟隨去了臺灣,後來官至二級上將,1962年,何世禮辭去軍職,接手其父留下的生意,一直到1998年7月去世,終年92歲,據外界估計,當時何家資產總值超過150億港幣。

相關焦點

  • 4點原因告訴你,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什麼不救張學良
    張學良與蔣介石我們都知道,張學良在1928年皇姑屯事件後接手東北軍,手下有30萬人馬。1936年張學良奉蔣介石之命,率精銳入陝「剿匪」,帶了接近20萬人。張學良作為大帥張作霖長子,接手東北軍,加上他本人在東北講武堂畢業之後,一直在東北軍中任職,在部隊的威望很高。那麼問題來了,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近20萬東北軍為何沒有去營救張學良呢?原因有4個,我們分別來說說。
  • 張學良副官離開東北軍抗日中創造地雷戰,官至副國級活了106歲
    他當過東北軍,和張學良是同鄉,當過張學良的副官,考入了東北講武堂。抗日戰場上,在冀中地區領導的地雷戰和地道戰戰法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他在鐵道戰線上幹了17年,文化革命中,對打他的造反派予以還擊,導致自己被打掉了十多顆牙齒。 這位傳奇戰將就是呂正操。
  • 8萬蘇軍衝進東北,張學良東北軍慘敗
    張學良武力接管中東路驅逐蘇聯人員現在張學良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收回中東鐵路的主權。1929年5月27日,張學良接到密報:第三國際在蘇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秘密集會,所有中東路沿線各共chan黨行政管理幹部均出席了會議。
  • 他是張學良部下的部下,54年後,張學良說:我知道,你叫地老鼠
    而這個時候,他意識到自己所帶領軍隊的命運問題,於是在這年10月14日,他將自己率領的691團脫離張學良的東北軍。並把這個691團改編為人民自衛軍,呂正操擔任司令員,並在所屬各總隊都建立了黨組織,部隊成為一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此後,這支軍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抗日鬥爭中屢建奇功。先說,第一個功。
  • 混亂與內訌,失落與悲壯,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結局大揭秘
    但這沒有什麼用,918事變時,在日軍的進攻下,張學良實行了不抵抗政策,強大的東北軍只好全線撤退,一槍沒放,一炮沒開,而且許多重武器和戰略物資都成了日軍的戰利品,很快,東三省就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東北軍在剿共過程中,不斷的損兵折將,紅軍方面又釋放了被俘的東北軍士兵,並且發布了《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張學良及東北軍對剿共產生了牴觸情緒,認為當前主要任務應該的共同抗日。但老蔣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依然催促東北軍向紅軍進攻,甚至親自督戰,這為後來發生西安事變埋下了伏筆。張學良去南京前,是如何安排後事的?
  • 張學良到底有功之人?還是千古罪人?至今仍爭論不休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的情況並不是完全不能改變,還有許多抗日力量,於日軍進行殊死搏鬥,況且當時的東北軍的主力還在錦州駐紮,全國的目光都交匯在錦州,張學良三次通電南京請示戰和決策,但始終不見援助。在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張學良只能放棄了錦州,退往關內,此時的東北,只剩下了長城以北的熱河地區,日軍對熱河虎視眈眈,準備發起進攻,最終張學良再次堅守不抵抗政策,並使得東北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全面落入日寇之手。
  • 張學良晚年回憶一生三大後悔之事
    張學良影視劇中照片(文章飾演) 張學良的一生頗為傳奇,對後人的理解為,有救國之大功,有失東北要塞之過錯,那麼他這一生到底是做對的多,還是反映反對他的人多呢?
  • 中原大戰張學良入關,東北軍一槍未發,為何卻順利佔領整個華北?
    張學良的突然表態,令以閻錫山和馮玉祥主導的反蔣聯盟大吃一驚,不過因為張學良所發布的「巧電」措辭較為隱晦,因此眾人仍舊認為張學良只是主張停戰。就連正在北平主持擴大會議,準備重組民國政府的汪精衛都心存僥倖,認為張學良不會派兵入關,還向張學良發動「皓電」,要求其先協商蔣介石解決四項政治問題。
  • 參加「西安事變」的東北軍,後來怎麼樣了
    作為兩大事變的主角,東北軍實現了由輿論抨擊到倍受讚譽的逆襲。這支軍隊一方面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受到老蔣的仇視。身陷困局的東北軍官兵敢問路在何方?就軍官而言,又有首腦和「次要罪魁」之別。1936年12月25日,達成兵諫目的的張學良陪同老蔣乘坐專機返回南京後。次年1月2日,軍事法庭對張學良進行審判。在老蔣的授意下,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10年,剝奪公權5年。實質上,國民黨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解除對張學良的軟禁。 處理完了首腦,接下來輪到「次要罪魁」了。此時,意外發生了,東北軍發生了內訌。
  • 西安事變後傳:東北軍、西北軍的結局
    四天後,軍事委員會大法庭開庭審判張學良,李烈鈞擔任審判長。在西安事變發生後,李烈鈞曾經發電文給張學良:「父仇未報更釀內亂,何以為子?以怨報德,威脅主帥,何以為將?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何以為人?」當日審判時,張學良面帶微笑,稱「脅迫統帥」是他自己的主意,「我豈是任何人所能指使的嗎?」審判結果,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兵權五年。
  • 張學良,站在歷史轉折點上
    12月10日上午,在西安事變84周年紀念日、張氏帥府博物館成立32周年之際,記者走進張氏帥府博物館,聆聽張氏帥府博物館專家講述張學良反侵略、反內戰、維護國家統一的那些動人往事。  1938年6月,在張學良移住湖南沅陵期間,湖南省主席張治中來探望,張學良對他說:「對我來說,這是國難家仇,我怎能忘得了皇姑屯事件?怎能忘得了『九一八』!」  張作霖被炸時,張學良正在北京處理東北軍撤出關外之事。據張學良貼身侍衛張汝舟回憶,當天張學良正在主持召開軍事會議。突然,掛在牆上的專用電話響起。
  • 張學良:「實在是逼上梁山啊!」
    張學良(左)和楊虎城與此同時,楊虎城十七路軍憲兵營,控制了西安全城,囚禁了陳誠、衛立煌、蔣鼎文、朱紹良等10多名國民黨軍政要員,並立即通電全國,提出八項主張:(1)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2)停止一切內戰;(3)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4)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5)開放民眾愛國運動;(6)保障人民集會、結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確實遵行總理遺囑;(
  • 追憶丨報國欲死無戰場--記東北軍名將黃顯聲
    黃顯聲將軍,1896年生,遼寧岫巖人,曾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據說那時上北大的都是人中之龍,所以將軍懂篆刻,會俄語實在正常),因參加五四運動被開除,轉入東北講武堂三期學習,曾歷任東北軍新一旅(一說張學良衛隊旅)旅長,東北講武堂教育長,東北軍騎兵第二師師長,五十三軍副軍長兼一一九師師長。
  • 寧粵分裂:蔣介石的下野終至張學良放棄東北
    而日軍正是趁著寧粵對峙的時候,發動918事變之後的事情我就不用多說了,張學良給於榮臻指示:「絕對不抵抗」,而且,還有一句:「盡任日軍所為」日軍攻陷瀋陽以後,張學良命令所有突圍部隊向錦州集結。1931年12月底,日軍在準備進攻錦州前心理一點底都沒有。理由有1.人和,東北軍不但數量遠多餘日軍20萬比2-3萬,裝備也勝過日軍,裝備大量捷克輕機槍。
  • —四公子之張學良
    如果說給這四個人評一個民國四公子之首的話,張學良一定是不二人選。他能夠成為四公子之首,一定原因是因為他是大軍閥張作霖的兒子,張作霖張大帥作為奉系軍閥的代表,曾經主政北洋政府,而且領導著30萬東北軍,也算是民國數一數二的人物。有這樣的父親,是他被稱為四公子的一大原因。
  • 王以哲中將被害的粉巷事件,導致東北軍徹底分崩離析
    東北易職後部隊整編,這個陸軍第19師被縮編為東北陸軍獨立第七旅,駐瀋陽北大營,可謂張學良的「看家部隊」,哪怕是1930年東北軍入關調停中原大戰期間,該旅也沒有出動。然而在1931年的那個恥辱之夜中,王以哲秉承張學良的意旨下令不準抵抗,第七旅8000多官兵在日軍一個大隊的攻擊下倉皇逃離北大營,留下了抗戰歷史上不堪的一頁。
  • 為何張學良面對楊虎城的後人一言不發,張學良的口述給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張楊兩家也算至交,然而楊虎城的後人在夏威夷拜訪百歲張學良的時候,張只是禮節性地打了一聲招呼,然後就一言不發。對於張學良的反應,楊虎城的後人一直不得其解。實際上,在張學良的口述中為我們做了解答。
  • 假如張學良沒有發動西安事變,他會成為民族英雄式嗎?
    張學良是北洋軍閥張作霖的兒子,屬於是軍閥第二代。可能在民國史上,作為軍閥第二代,也只有張學良的知名度最響亮。同時,張學良也是一位複雜人物,有人說他是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也有人評價他是抗日英雄式的人物。然而,作為民國軍閥第二代的張學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 蔣家嫡系宋楚瑜之父曾是張學良部下,服役東北軍航母
    然而,如果仔細追溯,會發現這種說法略有些牽強,因為宋楚瑜的父親本是張學良的部下,出自於綁架過老蔣的東北軍之中。這樣說,恐怕很多了解一點宋家的人會小吃一驚——這怎麼可能?宋楚瑜一家早期照片——站立者為其父宋達,他被母親胡窕蓉懷抱,旁邊站立的是他的姐姐宋楚琪不過,歷史上宋達還真是張學良的部下,他還在東北軍的航空母艦上服役過。
  • 張學良送16字輓聯至蔣介石靈堂,公開兩人恩怨情仇!
    兩人在之後的幾年裡,更是交往不斷合作無間情誼日深,甚至一度還拜上了把子,互稱兄弟。利益至上導致貌合神離然而世事無常,到了1938年日本關東軍,以南滿鐵路被炸為藉口誣陷中國軍隊,發動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