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與內訌,失落與悲壯,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結局大揭秘

2020-11-18 騰訊網

西安事變前東北軍在抵抗日本侵略上都做了什麼?

日本人對東北的覬覦由來已久,但東北軍的存在,始終是日本人心中的刺,而且張作霖對日本並不是很感冒,所以他被日本人設計炸死在皇姑屯。火速接任的少帥張學良,則迅速的拿下了東北的控制權,然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布東北易幟,東北三省歸屬中央政府。

此時,張學良手下的東北軍,兵員達20萬,其中正規軍16.5萬人、非正規軍4萬人。在武器裝備方面,當時的東北軍可以說是最好的,不但有不少大炮,還有200架飛機。你別小看200架這個數字,如果你知道當時中央軍也僅僅只有二三百架飛機的話,你就知道東北在武器裝備上是如何的富有了。

而此時,佔領東北的日軍有多少人呢?只有一萬多人,東北軍幾乎是其20倍!而且戰力與日軍相比,並不落下風。

但這沒有什麼用,918事變時,在日軍的進攻下,張學良實行了不抵抗政策,強大的東北軍只好全線撤退,一槍沒放,一炮沒開,而且許多重武器和戰略物資都成了日軍的戰利品,很快,東三省就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張學良本人在19日同《大公報》記者談話時表示:"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槍械,存於庫房,昨晚日軍以三百人攻入我軍營地,開槍相擊,我軍本無武裝,自無抵抗。"

潰逃的東北軍,則只好撤退到平津及河北、察哈爾和熱河一帶,眼睜睜地看著老家被日軍佔領。

流離失所的東北人民,只能唱著《松花江上》來寄託對失去故土的悲傷之情。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東北軍都撤了,還有一部分不同意所謂的不抵抗政策,堅決選擇留下來抵抗日軍,其代表人物是馬佔山、李杜、黃顯聲等。

東北軍是如何來到陝西的,又幹了什麼?

撤出關外的東北軍,這時已經變成了遊子了,張學良已經不能完全自主的指揮這些軍隊的行動,因為老蔣幹涉去了更加方便了,要知道,此時東北軍基本上都是在老蔣實際控制的地盤上討生活。

那麼老蔣會讓這些東北軍幹什麼呢?自然不是打日軍。

1935年紅軍長徵到達陝北,老蔣不甘心圍追堵截的失敗,在西安設立了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有了司令部,就要配置部隊,這老蔣就把目光對著了東北軍,一紙命令下來,張學良的東北軍就被調入陝西和甘肅,按照老蔣的命令剿共。

這張學良的東北軍此前應該沒有怎麼和紅軍打過仗,或者說基本沒有接觸過,並不知道紅軍的戰鬥力如何,但老蔣的命令讓他有了深刻地體驗,而且還是那種直入心扉的感受。

進行"剿共"的東北軍在大的戰役方面,和紅軍有兩次,都以慘敗而告終。

不知深淺的東北軍大馬金刀地進入了紅軍的地盤,在陝西省甘泉縣嶗山地區,遭到紅軍第15軍團的伏擊,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

在直羅鎮戰役中,東北軍精銳109師與紅軍第一方面軍的戰鬥中,傷亡達6000餘人,而紅軍方面僅付出800多人傷亡的代價。

東北軍在剿共過程中,不斷的損兵折將,紅軍方面又釋放了被俘的東北軍士兵,並且發布了《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張學良及東北軍對剿共產生了牴觸情緒,認為當前主要任務應該的共同抗日。但老蔣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依然催促東北軍向紅軍進攻,甚至親自督戰,這為後來發生西安事變埋下了伏筆。

張學良去南京前,是如何安排後事的?

張學良的東北軍與老蔣的矛盾越來越大,直接導致了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的東北軍與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共同發動了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西安事變,老蔣在華清池被抓。十七路軍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跟隨老蔣的國民黨軍政要員。

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邵元衝則在兵變中被殺,十分可惜,因為邵元衝是一貫主張抗戰的,他曾說:"寇日深,中樞再不決殺賊,民必盡去,亡無日矣 。"在要求老蔣抗日的兵諫中殺了主張抗日的主要人物,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也是一個諷刺。

在老蔣答應了全部抗戰要求以後,張學良和楊虎城釋放了老蔣等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可以說是民族之幸,也是屬於自由身的張學良做的唯一對得起東北父老的一件大事。

因為後面他決定親自護送老蔣返回南京,剛下飛機就被老蔣囚禁,這個結局,實際上也應該在張學良的預料之中,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囚,幾乎就是一輩子。

張學良去了南京,誰接手了東北軍的控制權?控制力如何?

龐大的東北軍失去了主帥,一下子群龍無首。那麼,前面說了,張學良對可能被扣留是有心理準備的,正常情況下,是會對東北軍的未來做出一定安排的。

據記載,張學良在離開西安前,將立即委託楊虎城和于學忠代他指揮東北軍的手諭交給了楊虎城,然後於12月25日下午4時與蔣、宋等登機奔南京而去。

于學忠當時是51軍軍長,駐紮在蘭州,也是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主要支持者。

但對於沒有了張學良的東北軍來說,顯然于學忠的控制力還是有點弱,並不能完全統一和控制東北軍上中下官兵的意志。張學良對東北軍的控制是歷史形成的,于學忠雖然能力很強,但顯然不是張學良。

于學忠

張學良被囚禁後,東北軍的混亂與內訌,影響巨大

由于于學忠並不能完全控制東北軍,加上在張學良被扣留問題上各派做法的迥異,直接導致東北軍的元老派與少壯派之間發生了流血衝突。

實際上,無論是元老派還是少壯派,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老蔣放入,讓張學良重新回歸東北軍。

元老派閱歷豐富,主張以妥協換取張學良回歸,但少壯派不同意啊,認為老蔣不可靠,主張以戰逼迫老蔣放人,並且認為元老派都是投降者,雙方的立場已經無法調和。這種情況下,一場腥風血雨不可避免。

1937年2月2日,少壯派領導人、激進的抗日同志會的主要成員孫銘九、應德田、苗劍秋等中下層軍官,率領同情他們主張的特務團發動軍變,槍殺了東北軍主和將領67軍軍長王以哲等人,史稱二二事變。

王以哲

曾經在前一天被特務團包圍在住所的于學忠與何柱國一起躲入楊虎城公館,才倖免於難。

政變雖然在開始的時候勢頭很猛,但終究勢單力薄,除了得到十七路軍部分旅團長和西安城內左傾力量的同情外,並沒有得到大多數東北軍的支持,孫銘九等人不得不妥協,連夜逃離西安。

政變的主要領導人逃離,那些下級軍官就沒有什麼好果子了。王以哲所屬東北軍67軍對發動政變的少壯派進行了無情的打擊,那些激進的少壯派分子被處分或清洗,其中槍殺王以哲的特務連連長於文俊被剖腹,高福源被槍決,4個團長被扣,一個營逃跑。

需要說明的是,被殺害的王以哲是中共黨員,1936年經周恩來介紹秘密入黨。

孫銘九

此次事變影響巨大,張學良留下的核心管理隊伍人心渙散,土崩瓦解,東北軍的第106師(師長沈克)、騎兵第10師(師長檀自新)、炮兵第6旅(旅長黃永安)、炮兵第8旅(旅長喬方)等部隊直接投靠老蔣,脫離東北軍,曾經強大團結的東北軍輝煌不再。

東北軍與楊虎城的十七路軍方面也生了間隙,互相猜忌,不再具有此前的親密合作關係。

至此,因西安事變所結成的紅軍、東北軍與十七路軍組成的三位一體合作關係宣告終結。

接張學良安撫軍心,被老蔣分散東調

應該說,張學良選擇去南京,這個行為實際上就已經把東北軍的未來置入了險境,選擇是南京,是張學良個人行為,但他又忘了自己是東北軍的主心骨,從這個方面說,張學良的行為是相當自私的。

東北軍的內訌,給了老蔣拆散東北軍的絕好機會,他一直想幹而幹不了的事情,他的結拜兄弟張漢卿幫他完成了。

我們看看二二事變後,老蔣是如何控制東北軍的,以及東北軍各部的變動情況。

我們知道,事變發生後,人心渙散的東北軍各部態度不一,一部分迅速和中央軍取得了聯繫,一部分對蔣不信任的部隊則處於觀望狀態。

老蔣在如何分化瓦解對手方面是很有一套的。

老蔣先是利用東北軍將領急於見到張學良的心理,安排東北軍將領探視張學良,他這樣做的目的有三個,一是防止東北軍失去控制,二是利用張學良的影響去說服這些東北軍將領服從老蔣的指揮,三,也是最主要的,讓這些將領死了要張學良重回東北軍的心。

對於老蔣的心思,張學良是心知肚明的,此時,他也確實沒有其他辦法,只能按照老蔣的要求來做。

先是張學良給東北軍高級將領寫的一封信中,就明確地說,在現在的情況下,大家都要維護好東北軍的血脈啊,要聽從中央的命令,以後更要在抗日戰場上打出個樣子來。

然後,老蔣又讓東北軍代表周福成、霍守義、吳克仁(王以哲死後任67軍軍長)等6人到溪口見張學良。張學良再次說到,東北軍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國家的,你們要聽從指揮,服從調動。

不管張學良當時的實際想法,能這樣說,應該說是已經不錯了。

東北軍各部東調情況如下:

在完成了這些動作以後,老蔣就開始了對東北軍的整編。他把選擇效忠的東北軍部隊仍留原防不動,並且給予援助;其餘東北軍都被分散調往河南、安徽和江蘇一帶,並且被重新整編。

第49軍,調駐河南南陽、方城、新野一帶,軍長劉多荃。

第51軍,調駐江蘇淮陰、淮安及安徽蚌埠一帶,軍長于學忠。

第53軍,仍駐保定及其附近地區,軍長萬福麟。

第57軍,調駐河南周家口、淮陽、西華一帶,軍長繆澄流。

第67軍調駐豫鄂邊區正陽、羅山、武勝關一帶,軍長吳克仁。

騎兵第2軍,未動,暫時留駐陜西,軍長何柱國。

東北軍各部整訓、整編情況如下:

在完成了對東北軍的東調與拆散以後,此時的東北軍已經不能對中央軍產生威脅了,對其進行縮編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是把東北軍由甲種軍縮編為乙種軍。東北軍原軍建制不動,把每個軍4個師、每師3團的甲種軍,縮編成每個軍兩個師、每師兩旅、每旅兩團的乙種軍編制,只有騎兵第2軍保留3個師。

撤銷原屬東北軍的8個師的番號,其中117師、118師、119師番號劃撥給了中央軍,歸老蔣指揮的第1戰區直轄。

其中的第115、120、129三個師的番號,被分配給了整編為八路軍的紅軍部隊。

東北軍被整編以後,被分割為不同的作戰單位,東北軍再也沒有聚集在一起的可能性了,整體實力大幅度下降,大致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曾經強大的東北軍,被拆得七零八落,老蔣也順利的控制了東北軍各部。

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則被撤銷了番號。

鐵血抗日,湮沒在歷史中的最後輝煌

1939年77事變以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東北軍迅速開往了抗日戰場。

第49軍、57軍和67軍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東北軍將士面對強大的日軍,絲毫沒有退縮,浴血奮戰,血染沙場,他們要把918事變給東北軍帶來的恥辱洗刷乾淨!

在淞滬會戰中,旅長團長大量傷亡,士兵更是減員達60%。67軍軍長吳克仁將軍率部在蘇州河架設浮橋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67軍參謀長吳桐崗、67軍108師322旅旅長劉啟文也在淞滬會戰中壯烈殉國。

67軍軍長吳克仁將軍

第51軍在于學忠的率領下,參加了淮河保衛戰、血戰臺兒莊、徐州大會戰以及武漢保衛戰,後與57軍一起挺進魯南。

第53軍轉戰於冀、豫、鄂、湘等抗日戰場,後又奉命入緬甸、越南,對日軍展開作戰。

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激戰之中,東北軍將領67軍軍長吳克仁、53軍副軍長兼第130師師長朱鴻勳、67軍參謀長吳桐崗、騎兵第2軍6師師長劉桂五、51軍第114師師長方叔洪、繼任51軍114師師長黃德興、67軍108師322旅旅長劉啟文、臺兒莊戰役中犧牲51軍114師340旅旅長扈先梅,以及無數的東北軍官兵陣亡。

東北軍各部的最終結局

49軍後來被老蔣拆散肢解,于學忠被剝奪了51軍的兵權,53軍保存較為完整,57軍軍長繆激流以通敵罪名被扣,57軍番號被撤銷,淞滬會戰後,損失慘重的67軍番號被撤銷,騎兵第2軍在抗戰勝利後,被撤銷建制。

從東北軍裡走出來的開國將軍

張學良被老蔣軟禁後,一些東北軍將領陸續脫離了國民政府的控制,走上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道路。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原先東北軍出身的將領中,就有25位被授予了將銜,其中上將有1人,中將1人,少將23人。

開國上將呂正操,原東北軍第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團長。

中將萬毅,原東北軍第57軍第111師第333旅代旅長。

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少將,原東北軍第五十三軍任見習排長、上尉參謀。

1955年被授予軍銜原東北軍將領名單

上將:呂正操

中將:萬毅

少將:解方、陳銳霆、賈陶、沙克、封永順、趙東寰、於權伸、趙承金、高存信、李覺、徐明、宋學飛、金振鍾、張志毅、楊有山、張加洛、羅文、紀亭榭、管松濤、郭維城、王振乾、江潮、張學思。

東北軍中那些投靠日軍汪偽政權的叛徒

這部分叛徒主要來自西安事變的主力人員,他們是孫銘九,鮑文樾、應德田。

孫銘九,1943年春在汪偽政府任參贊武官,次年因功升任山東偽保安副司令。解放後,擔任了上海市政府參事。

鮑文樾,投靠日本,淪為漢奸,任汪偽政府軍政部政務次長,1980年鮑文樾在臺灣病死。

應德田,在汪精衛的偽政府裡,任河南省教育廳廳長。

張學銘,張作霖次子、張學良胞弟,1943年曾被迫接受汪精衛偽政權軍事委員會委員。

曾經在中國叱吒風雲的東北軍,有過輝煌,有過屈辱,有過失落,更有在抗戰期間的悍不畏死壯烈犧牲的鐵血與悲壯,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濃的一筆,值得後人緬懷與紀念。

相關焦點

  • 西安事變後傳:東北軍、西北軍的結局
    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央軍精銳沿著隴海線快速西進,佔領陝西東大門潼關,一場戰爭即將在關中打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中國西部的陝西。後來,在各方斡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戰爭沒有打響,然而,擁有25萬將士的東北軍,和擁有6萬人的西北軍,成為中央軍的眼中釘。
  • 參加「西安事變」的東北軍,後來怎麼樣了
    1936年12月25日,達成兵諫目的的張學良陪同老蔣乘坐專機返回南京後。次年1月2日,軍事法庭對張學良進行審判。在老蔣的授意下,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10年,剝奪公權5年。實質上,國民黨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解除對張學良的軟禁。 處理完了首腦,接下來輪到「次要罪魁」了。此時,意外發生了,東北軍發生了內訌。
  • 4點原因告訴你,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什麼不救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老蔣聯合抗日。西安事變最終在各方調停下和平解決,1936年12月,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被蔣介石軟禁。一,民族大義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後,東北軍如王以哲、于學忠等部分高級將領深明大義,不願意與南京政府直接對立,從而打起內戰。因為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正是為了促成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合抗日。
  • 曾不可一世的東北軍,在西安事變後被"坑"垮,到底是誰之過錯?
    那麼,這樣一支裝備精良且背負著國恨家仇的隊伍,為何在抗戰戰爭中的名氣遠不及川軍還有桂軍等,它們去了哪裡,換句話說,是誰在"西安事變"後"坑"垮了東北軍?世人皆知雙十二事變,但緊接著發生的"二二事件"卻並無多少人知曉。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以後,親自護送蔣等一眾回南京,不過他遭到了扣留。遠在陝西的東北軍,可謂是群龍無首。
  •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為何不抵抗?
    蘇聯成立後,繼承了中東鐵路的權益和管理權,並因此與東北方面摩擦不斷。與南京方面的關係更加微妙,在衝突之前南京方面許諾的軍力和資金支持都遲遲無法到位,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借蘇聯人削弱東北軍,這也使得在隨後的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始終猶豫不決,既擔心再次被借刀殺人,又擔心損失太大動搖根基。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親自送蔣回南京,並不是因為錯信宋氏兄妹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起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了當時在西安巡視的蔣介石,當時張學良和楊虎城並沒有想過之後如何處理蔣介石,只是提出了「救國八項主張」,對於最終如何處理蔣介石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
  • 西安事變的主角到底是誰?楊虎城之孫,楊瀚揭曉了真相
    楊虎城之孫:祖父是「西安事變」的真正主謀1936年12月12日凌晨5時,時任西北「剿總」副司令的張學良和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率領東北軍、十七路軍,用「兵諫」的方式扣留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由東北軍奉命到華清池捉拿蔣介石。
  • 假如張學良沒有發動西安事變,他會成為民族英雄式嗎?
    可能了解一些朋友都知道,後來,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後,一直是趙四小姐陪著張學良度過幽禁的歲月,可見兩人還是真心相愛的。而趙四小姐能夠在張學良落難的時候一直陪他走到底。站在一個男人的角度去評價,張學良的命真好。
  • 還原西安事變當天:蔣介石最擔心紅軍發動襲擊
    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 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變,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又稱「西 安兵諫」、「雙十二事變」。 這天凌晨,西安臨潼的槍聲,拉開了被美國作家斯諾稱為「歷史的大峽谷上實現了一次大跳躍」、「西安事變」的帷幕。
  • 為什麼有西安事變?張學良:「實在是逼上梁山啊!」
    最後又是誰促成了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 蔣介石倉皇而逃1936年12月12日拂曉,西安驪山蔣介石行轅華清池內,槍聲大作。東北軍張學良的100多名親信衛士,在孫銘九營長的帶領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倒了企圖阻止的崗哨,衝入了華清池內院,直撲蔣介石下榻的五間廳臥室。
  • 王以哲中將被害的粉巷事件,導致東北軍徹底分崩離析
    民國歷史上的人物其實都很複雜,遠不能簡單地用非黑即白來定論,就比如「九一八事變」時奉命不抵抗的東北軍獨立第七旅旅長王以哲中將,放棄部隊放棄抵抗僅帶著隨身副官逃到了北平。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主動送蔣回寧,在機場曾經留下一份手令,囑東北軍暫時由楊虎城將軍指揮,而在這個少帥離開西安後,楊虎城其實並不能真正的控制東北軍,于學忠又在蘭州,那麼王以哲自然成為了核心人物。老蔣當然要報復,他不僅違背諾言扣留了張學良,還使用武力威脅、政治分化和金錢收買等諸多手段,打擊東北軍和陝軍的聯盟,企圖將這兩支敢於反抗自己的部隊徹底搞垮。
  • 究竟誰才是西安事變的真正主謀?楊虎城之孫說出了真相
    「西安事變」後幾十年,張、楊兩家人再沒見過面,楊虎城之孫楊瀚抱著了卻父親遺願的想法,曾兩次赴美探望張將軍。但出乎他的預料,張學良對「西安事變」隻字不提。 為了解開謎團,楊瀚費時多年,收集整理了大量解密檔案和當事人的私人文件。 那麼,蔣介石為什麼要如此殘殺楊虎城及其子女和隨從呢?
  • 西安事變後,宋美齡親自趕來救蔣,這份自信從何而來?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聯合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逼蔣抗日。 事發時,張學良部下和蔣介石衛兵爆發搶戰,蔣的衛兵遭擊斃,蔣介石在逃跑時摔傷。
  • 何應欽在西安事變中,想置蔣介石於死地,為什麼蔣後來不處罰他?
    西安事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得國共由對峙走向合作,開始了抗日日寇的偉大歷史徵程。西安事變之所以爆發,是在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蔣校長依然奉行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繼續圍剿紅軍。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2次遇刺,她說一句話,刺客放下槍抱頭痛哭
    說道這裡,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小編想說的這次事件,正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關於此次事變的結果,想必大家也都十分清楚,和平解決。但雖然事件和平解決,但也並不意味著,在這場鬥爭中,沒有人員傷亡。事實上,還是有人因之而喪命的。其中,就包括蔣介石的堂侄孫,也是他的侍衛長將孝先。
  • 紅軍一場殲滅戰,竟有5位元帥參與,並間接促成了西安事變
    作者:慎獨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西安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張學良以及東北軍也多少洗刷了九一八事變以來的屈辱,改善了一下風評。 從消極抵抗到發動西安事變,張學良與東北軍不是一夜之間完成轉變的。
  • 晚年的張學良否認,他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將功補過,表示問心無愧
    在很多人看來,張學良不僅選擇不抵抗,將東三省拱手讓給日本,還將龐大的軍械工程和大量的武器留給日本,助漲了日本的野心,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初衷,是為了將功補過,刷新群眾對他懦弱的認知。
  • 他後悔發動西安事變了嗎?
    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統帥張學良與西北軍統帥楊虎城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實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逮捕了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四、鞏固西安事變取得的成果西安事變和談協議有宋子文籤字,蔣介石未籤字。蔣介石同意到南京後可以同中共開展和談,合作抗日。張學良陪同老蔣回南京,有鞏固西安事變成果,督促蔣介石履行其諾言的意思。
  • 西安事變真相還原 毛曾經給張學良的親筆信
    可是, 西安兵變仍是一個謎團,其中很多秘辛至今無解,因為事變的核心人物張學良、楊虎城,以及推動或捲入事變的一大批國共領袖和軍政要員,都已先後作古。不料就在2013年,一批關於西安事變的秘密文件意外曝光,在美國紐約被集中拍賣,總成交價高達270萬美元,而其中就有毛澤東給張學良的親筆信……這批秘密文件是從哪裡來的?
  • 銘記丨「九·一八」事變的8個真相:不忘記憶才能捍衛正義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日本侵佔中國野心的大暴露。在此前後的中國國內形勢,國民黨內部爭權奪利、四分五裂。國民黨把消滅共產黨作為首要任務,連續發動對江西中央蘇區和各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軍事「圍剿」。九一八事變爆發兩個月前,蔣介石在告全國同胞書中,說什麼「當此赤匪、軍閥、叛徒與帝國主義者聯合,生死存亡間不容髮之秋,自應作安內攘外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