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慎獨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西安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張學良以及東北軍也多少洗刷了九一八事變以來的屈辱,改善了一下風評。
從消極抵抗到發動西安事變,張學良與東北軍不是一夜之間完成轉變的。屢戰屢敗於紅軍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張學良選擇與中共及紅軍合作。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迎來新一輪圍剿
東北軍圍剿紅軍實際上在1933年便開始了,剛剛打完長城抗戰並有不錯表現的東北軍第67軍在軍長王以哲率領下來到河南,圍剿鄂豫皖邊區的紅25軍。紅25軍北上陝西後,第67軍一路尾隨過來。
王以哲
1935年10月1日勞山戰役中,東北軍第67軍第110師遭遇紅15軍團伏擊,師長何立中、參謀長範驛洲陣亡,第628團團長裴煥彩被俘,原紅25軍的戰士認出曾多次被捉放的裴煥彩,槍決了他。三名高級軍官以下,第110師陣亡1000餘人,被俘兩千三百多人。
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10月21日伏擊了一路尾隨的何柱國手下騎兵軍,斃敵600餘人,俘敵1000餘人,以及數百匹戰馬。連續的敗仗讓張學良肉痛不已。作為離開老家的軍閥,他沒辦法在陝西補充力量,因為軍費是蔣介石給的,蔣介石巴不得東北軍被削弱。而陝西的楊虎城等人也不會允許張學良在自己的地盤招兵買馬。
楊虎城
10月底張學良與何柱國一同到達南京,參加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與五大,此次會議發生了一場意外。
11月1日上午全體代表合影時,青年記者孫鳳鳴突然掏槍向汪精衛射擊,連續三槍命中卻均未致命。就在一片大亂時,國民黨元老張繼保住孫鳳鳴,一名青年軍人衝上去一腳踢飛孫鳳鳴的手槍,這名青年軍人正是張學良。
雖然當時汪精衛是反蔣一派,刺汪的孫鳳鳴被不少人視為英雄,但卻不能公開表示,而張學良則成了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自九一八以來總算有了點正面報導。
張學良
在南京的張學良開心不起來,因為東北軍又打敗戰了,而且是慘敗。張學良離開西安後,蔣介石命令西北剿總司令晏道剛加緊圍剿紅軍。張學良不在,東北軍只能任晏道剛調遣。
晏道剛調集東北軍5個師,其中有董英斌第57軍的4個師為西路,自慶陽、合水出動,經太白鎮沿葫蘆河東進;王以哲第67軍1個師為東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後經羊泉鎮沿葫蘆河西進,企圖東西對進,圍殲我軍於葫蘆河、洛河之間的峽谷地區。
紅軍誘敵深入,牛師長被紅軍牽了牛鼻子
董英斌接到命令後,立即率領部隊出發,到達太白鎮停了下來,磨磨蹭蹭半個月就是不動地方。紅軍為了調動敵人,對甘泉的敵軍發起攻擊,逼迫第57軍出動。董英斌無奈召開軍事會議,會上第109師師長牛元峰自告奮勇,要帶著自己的第109師抄近路,從紅軍中間直插過去,到洛川與王以哲會師。
牛元峰素以作戰勇猛為名,而且他是張學良的親信,而軍長董英斌則與張學良不那麼親密,所以董英斌需要給這位下屬一些面子。第57軍地處隴東,補給困難,在太白鎮半個多月都餓瘦了,因此上下都希望能快點與王以哲部匯合,好獲得補給。
董英斌同意牛元峰的方案,並把第111師於一凡團加強給第109師。但董英斌也知道,牛元峰此行將穿越紅軍腹地,危機四伏,因此命令牛元峰在佔領直羅鎮後,本人必須回軍部匯報。
直羅鎮戰役示意圖
11月20日,第109師在6架飛機掩護下出擊,剛一出發就遇到了紅15軍1個連和縣遊擊隊,與以往不同,第109師面前的紅軍基本上是一觸即潰,屢戰屢敗。
當天下午,牛元峰就順利到達了直羅鎮。得意忘形的牛師長以為是紅軍怕了他,把董英斌叮囑他的事拋在腦後。他不僅讓部隊在直羅鎮過夜,連鎮子外的外圍陣地都不駐守。當晚第109師在鎮子裡大擺盛宴,喝酒吃肉,全然忘記資金是在作戰。然而,紅1軍團在前一天就已經到達直羅鎮外圍紮好了埋伏圈,就等這頭蠻牛鑽進來。
紅軍戰前準備
一場殲滅戰,雲集了我軍八十多位將帥
人口只有百餘戶的直羅鎮,三面環山,北面臨河。東側山峰上有一座土圍子,已經被紅軍拆毀。一條東西向的道路穿鎮而過。紅軍在直羅鎮外的山嶺設伏,直羅鎮裡面的敵人已是甕中之鱉。
戰前毛主席叮囑「這一仗一定要打好,我們要的是殲滅戰」,他發現作戰地圖比例尺太小,命令各軍團派出測繪骨幹,在19日、20日緊急繪製大比例地圖,並和各部隊指揮員一起勘察地形。
直羅鎮
毛主席還親臨一線指揮,指揮所就設在直羅鎮東面的一座山上。紅1軍團指揮所在直羅鎮北面山坡上,林彪、周恩來親臨一線。紅15軍團指揮所在南面山坡上,彭德懷與徐海東一起指揮。三大指揮所呈三角之勢遙相呼應,互相支持,互相協作,讓敵人無處可逃。
除了他們之外,另有葉劍英、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張雲逸、黃克誠、陳賡、蕭勁光等,其中陳賡還是坐擔架指揮戰鬥。五位未來的共和國元帥,與六位共和國大將,以及七十多位將軍參與了這場戰役,牛元峰應該想不到,自己有這麼大面子,能讓紅軍半壁江山出動,也算是沒白活。
徐海東
20日晚,紅1軍團、紅15軍團的突擊隊已經在直羅鎮外做好準備。21日子夜,紅1軍團從北向南攻,紅15軍團從南向北攻,敵人在睡夢中不知所措,一片慌亂。第109師乃至第57軍都是東北軍中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裝備好,士兵經過較好的訓練,軍官素質高,我軍兵力佔絕對優勢,但也付出不小傷亡。
不過這些東北軍本身不願意和紅軍作戰,眼見沒機會突圍,紅軍向他們喊話說繳槍不殺後,大部分東北軍士兵都放下了武器。激戰至21日14時,敵第109師大部已經被殲滅,牛元峰帶著500多人負隅頑抗。
我軍一面圍殲殘敵,一面阻敵增援。佔至23日午夜,敵援軍已被擊退,牛元峰見援軍遲遲不來,率部突圍,在24日上午被消滅,牛元峰兵敗自戕,第109師全軍覆沒。此戰紅軍殲敵一個整師,是抗戰前最後一場大的殲滅戰。算上打援的戰果,總計斃傷敵人1000餘,俘虜5300餘人,繳獲武器裝備物資無數。
我軍陣亡600餘人,其中竟有三位井岡山時期便參加紅軍的優秀指揮員犧牲,分別是紅1軍團紅2師紅4團團長黃開湘(又名王開湘)、代團長黃甦、紅5團團長李英華。
黃開湘
張學良痛定思痛,決定與紅軍合作
在南京的張學良得知第109師被殲滅,牛元峰自殺的消息後生氣但無話可說,畢竟要怪自己的手下不爭氣。更令他氣憤的是,當他要求給被殲滅的第109師與之前被殲滅的第110師補充兵源恢復建制時竟遭到了拒絕,何應欽乾脆銷了第110師的番號,甚至連安撫家屬的撫恤金都不願意給。
回到西安的張學良動了與紅軍接觸的念頭,此前他最多只想和紅軍互不冒犯。通過多重關係,張學良與紅軍搭上線。他手下的王以哲在很早之前就和共產黨有過合作,這會更是增強了他與紅軍合作的意願。為了表示誠意,我軍釋放了之前俘虜的東北軍團長高福源,並讓他帶一些吃喝慰問被紅軍包圍,缺衣少糧的東北軍。
高福源被放回西安,紅軍的誠意,促成了李克農與張學良在洛川會晤。雙方相談甚歡,張學良支援紅軍大量藥品與棉衣,幫助紅軍渡過難關,紅軍則允許被包圍的東北軍回到大部隊。張學良還以個人名義贈送中共中央1萬大洋。
李克農
直羅鎮戰役被認為是打破敵人對陝北根據地圍剿的關鍵戰役,是紅軍在陝北立住腳跟的奠基戰役,不過最大的成果還是以打促和,與東北軍合作,最終促使張學良發動兵諫,逼蔣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