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犬遊記】
書接上回,科技犬挑戰北京之巔靈山後,這次再次挑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泰山。
本次出行的方式非常簡單,直接北京南站高鐵直達泰安站,兩個小時的車程非常的舒服,不過不巧的是出發前高鐵竟然延誤了,上車與乘務員簡單溝通了一下,原來是因為前車延誤導致,最終晚上九點半才到泰安站。
剛到泰安下了車就給科技犬一個下馬威,出發前已經預估晚上從泰安火車站到酒店肯定不好打車,最好乘坐公交車前往(心中盤算),但是實際情況告訴我,這個想法異常的天真,因為從泰安站下車的人太多了,而且最近泰山門票半價,前來爬山的遊客大軍異常龐大,具體如下圖:
科技犬見狀馬上做出選擇,準備步行周邊的小區,然後在通過打車軟體叫車,這個方法屢試不爽,強烈建議各位網友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解決晚上打車難的困擾。
需要說明一下,作為科技博主的建哥,此次準備了兩款手機作為拍攝設備,分別是小米10 Pro和realme X7 Pro,各位看到的無水印的照片就是小米10 Pro拍攝,反之如有水印則是realme X7 Pro拍攝。
realme 真我X7 Pro搭載了realme最好的主攝,採用64MP主攝(索尼IMX686旗艦級傳感器)+8MP超廣角(119°超廣角,適合拍攝山川河流,建築物等宏大景觀)+2MP黑白人像(人像復古濾鏡)+2MP微距(4CM超近對焦距離)四攝組合系統。
大約十點左右到達了泰山附近的酒店,酒店距離紅門約3公裡的路程,飢腸轆轆的來到了泰安,那一定要和泰山啤酒,覓得一家餐館(餐館名稱請關注我並私信即可自動回復),來給大家曬一下美食。
登山前的準備:
因為是往返路程,建議上山的過程多備一些礦泉水和乾糧,因為體力消耗很大,所以多準備一些水源和吃食還是很重要的,登山鞋和登山杖一定要準備,這樣能幫你減輕上山的壓力,尤其長途跋涉對膝蓋的損傷還是比較大的。 我們此行算上我是兩個人,一男一女,準備了三瓶礦泉水、出行前已經吃過早餐,所以各位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準備相應的吃食。
這裡需要跟大家簡單說一下泰山景區的一些情況,從紅門到玉皇頂,爬山的全程都有各種小吃店售賣礦泉水和食物,即便你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解決吃飯喝水的問題,不過店鋪與店鋪之間的產品的價差還是比較大的,比如在紅門門口的,登山的拐杖最便宜的報價可以五塊錢買兩隻,礦泉水也只要兩塊錢,但是山上的售價就翻了一番了,所以各位網友要做好心理準備。
開始登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紅門
科技犬這次走的經典線路——泰山東路(紅門路)這條線路的特點是各種人文、自然景觀集中地精華登山道,適合初登者和體力好者。
因為歷朝皇帝也從這條道登山,又稱泰山御道。它是歷史悠久滴登頂路,千百年來為登山主道。沿途樹陰夾道,峰巒競秀,自然景觀雄奇秀美。沿途古蹟眾多,傳統文化韻味濃鬱。但山高路陡,攀登較為吃力,以中等速度登山,全程約需4小時。
廣角模式
1X模式
2X模式
5X模式
沿著登山中路盤道走過總理奉安紀念碑,遠遠可以望到一棵巨大的樹幹橫臥盤道,形成一個獨特的通道,遊客上山時需要從樹下走過。盤道東西兩旁枝繁葉茂,有3株參天槐樹矗立其中,枝椏相交,使登山盤道顯得更加深幽。這處幽靜的地方也因為這4株唐代的古槐而命名為「四槐樹」,成為了泰山著名的景點。
相傳為唐代魯國公程咬金率眾來泰山,中途休息時所植。據了解,程咬金是唐朝開國大將,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山東泰安東平縣斑鳩店人。功成名就之後,他回老家路過泰山便前來攀登,看到登山盤道兩旁光禿禿的,於是命人在盤道種了很多槐樹。在唐代的時候,槐樹是吉祥的樹,是三公宰輔之位和科第吉兆的象徵,栽種槐樹也是希望能使後代蒙蔭。如今,當初程咬金所栽種的槐樹只能看到這4株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橫臥在盤道上的這株唐槐的樹幹早已枯腐中空。
由此條路登山體力消耗很大,如體力不支,可在徒步到達中天門後,換乘索道直達岱頂。不過,到中天門已是半程,還是建議大家再堅持一下,因為中天門至泰山之巔最後一段路程,是泰山整個景區中精華中滴精華,會給你帶來難以形容的心靈震撼,使你終身難忘!
這裡科技犬給大家一些登梯的一些小技巧,剛開始爬的過程中,頻率很重要,不可快慢不一,最好保持勻速,不要求快。爬天梯的過程實在艱難,建議爬的時候聽歌,這樣會讓你身心放鬆下來,不會覺得很累,這樣比較容易堅持下來。這個階段建議大家提前吃點東西,以下三張實拍圖來自小米10 Pro,這是我從中天門的小吃店買的食物來補充體力,各位猜猜這個小吃分別是多少錢?文中最末端公布價格,看看你猜的對不對。
煎餅卷大蔥
韭菜雞蛋餡餅
大碗混沌
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之地。由中天門到南天門的這段路是比較難爬的,要經歷傳說中的泰山十八盤。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級臺階。
「緊十八」西崖有巨巖懸空, 側影似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盤巖層陡立,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裡的距離內升高400米。這段路確實很難攀登,自己一個人在中途確實很想放棄,得到同伴的鼓勵是很重要的。
登山路上經常會看見泰山挑工,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兩頭垂下幾根繩子,掛著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時候,他們一隻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隻胳膊垂著,伴隨著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體平衡。他們的路線是摺尺形的--先從臺階的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臺階,就到了臺的右側;便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側再轉回來,每次轉身,扁擔換一次肩。
他們這樣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掛在扁擔前頭的東西不碰在臺階上,還可以省些力氣。擔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上直下,膝頭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線曲折,就會使路線加長。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約比遊人多一倍。常人輕裝登山尚且痛不欲生,更別說背負百斤重物了。據說泰山挑山工每日往返3次,收入微薄。
泰山與其他景區最大的不同就是帶孩子爬山的家庭頗多,一兩歲的小孩基本上都是媽媽或者奶奶輩的抱著,登山的過程中偶爾看見幾個爸爸抱著孩子的也都是小男生。
一口流利的山東方言佔據了絕大多數,這可能側面的說明了山東女性的偉大,而男同胞們略顯大男子主義,或許他們可能承擔的更多吧!
對松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共393級石階,坡度比較緩。從龍門開始至升仙坊,767級石階,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升仙坊再到南天門這最後的473級石階就是「緊十八」了,這段路程坡度將近在60度以上了,石階越來越陡峭。也 是整個泰山攀登的最大考驗了。這時體力幾乎耗盡,呼吸異常急促,很多遊客都在這裡休息準備最後的衝刺。
以下實拍組圖來自小米10 Pro,是從泰山十八盤衝刺到南天門的關鍵時刻,分別採用廣角、1X、2X、5X、10X、50X等模式拍攝。
南天門雄踞兩山之間,扼守極頂要衝,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連接天門的盤道,如天梯倒掛,如銀河下洩,溝通了人間與仙境。
登上了南天門就是玉皇頂,經過四個半小時的努力終於到了!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是五嶽之首泰山的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主祀玉皇上帝。始建年代久遠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相傳最初秦始皇曾到此祭天。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圖為泰山玉皇頂。
泰山玉皇頂玉皇廟門前有一座高6米,寬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頂上有石覆蓋,石色黃白,形制古樸渾厚。奇怪的是,碑上沒有一個字,因而被人稱為「泰山無字碑」。
泰山玉皇廟古稱太清宮、玉帝觀,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由山門、玉皇殿、觀日亭、望河亭、東西道房組成。正殿前有「極頂石」,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1921年增修石欄時王鈞題「極頂」。
極頂石西北側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東面的觀日亭可望「旭日東升」,西面的望河亭可觀「黃河金帶」。玉皇頂前盤道兩側有「五嶽獨尊」等著名題刻。
不過這次我們並沒有提前準備,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減輕整備重量,一般情況下負重超過體重的四分之一重量,下山就要從保護膝蓋的角度控制節奏了,即使是特殊情況,負重也儘量不要超過體重的三分之一。
同時下山的過程需要一定技巧。下山一定不要跑,不要跳,速度要慢,要盡力減小步伐,重心偏後並稍降低,前腳站好才把重心移過去(不是重心放在前腳上往下砸),永遠要有一隻腳支撐在地面上。
配合腳步以小碎步的方式,採取輕巧快速的行進,不斷移動身體重心,由於腳步快,所以腳底接觸地面、承受衝擊力道的時間變短,承受的力道自然較輕微。 還有一點事非常重要的是,下山時不要「鎖關節」。
當大腿過度勞累的時候,走路時就會不自覺的鎖關節,就是把腿部伸的筆直,這樣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鬆肌肉,但是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膝衝擊傷,腳踝勞損和腳踝扭傷。
下山的時候我們選擇纜車方式達到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步行到紅門返回起點,坐纜車的目的主要是感受了一下號稱中國時速最高的高速纜車,同時實測一下realme 真我X7 Pro的視頻拍攝表現,需要注意的是,下方GIF動圖來源實拍視頻,因為在纜車轎廂內,通過轎廂玻璃拍攝,所以清晰度有一定損失,請各位知悉。
沿途景點主要有: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醉心石、三義柏、萬仙樓、革命烈士紀念碑、風月無邊刻石、鬥母宮、三觀廟、經石峪、總理奉安紀念碑、柏洞、壺天閣、回馬嶺、藥王廟、步天橋、中天門、快活三裡、斬雲劍、雲步橋、五大夫松、望人松、朝陽洞、十八盤、升仙坊、南天門、天街、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日觀峰等。
還有別稱叫「鬼都」?
註:以下內容來源網絡,僅供網友參考,並不代表作者觀點
來泰安之前,我並不知道了泰安還有個別稱叫做「鬼都」,這還是返京是計程車師傅跟我聊天才談起來的。
泰安城區被奈河一分為二,就是那個投胎必經之地的奈河。傳說中奈河是人間與陰間的分界線,鬼魂要走過奈河橋,喝掉孟婆湯,徹底忘掉前世,才能投胎轉世。
奈河發端於泰山,是大汶河的支流之一,穿城而過後將兩岸的道路分為奈河東路和奈河西路,傳說中東岸是人間,西岸是地界。
民間傳說中橋分為三層,也有說三座橋,生前善良的人從橋的上層過河,一路暢通很快就能通過;作惡的人從下層過橋,會被橋邊的牛頭馬面投入水中受盡煎熬。好巧不巧,過去泰安確實有上、中、下三座奈河橋,不過如今只剩下兩座了。
古人對泰山有多崇拜,對蒿裡山就有多敬畏。因為古代講究陰陽調和,泰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陽氣旺盛,那麼就要有個陰氣重的地方與之相對應,所以古人認為所有亡魂都要到蒿裡山報導,成語「魂歸蒿裡」也正由此而來。
蒿裡山位於泰安火車站附近,又叫「英雄山」,是一座饅頭似的小山丘。從前蒿裡山上有閻王殿、豐都廟、鬼門關、森羅殿等大規模的神祠,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冥府體系。只是神祠在戰爭年代已被完全毀壞,那些祭拜的傳統也在特殊歷史時期被人們徹底遺忘,只剩下蒿裡山上的松樹和柏樹襯出一點應景的氛圍。
總結一下:
科技犬本次泰山往返總計耗時434分鐘,登山時間約為4個半小時,下山時間不到3個小時,約有15公斤左右的負重,在中天門還簡單吃了個中飯,大約半小時左右。小圖是小米手環3監測的數據,供網友參考。
攀登泰山的整體難度並不是太大,主要耗費的體力就是在泰山十八盤,如果選擇夜爬的話時間可能會更快,畢竟白天攀登泰山還可以欣賞迷人的精緻,而選擇夜爬那其實就是為了看日出了。
跟計程車師傅簡單了聊天得知,泰安並不是什麼工業城市,主要靠的就是當地的旅遊業,泰山周邊的房價已經達到了三萬一平米,但是人均收入在整個山東來說並不是很高,甚至排在倒數行列,所以泰山旅遊也成為了重中之重。
「會凌絕頂」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價值取向;「不讓土壤」的博大胸懷;「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國泰民安」的美好寄託。來感受真正的「泰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