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越南統一戰爭百姓戰亂中一路南逃,最後紛紛乘船投奔怒海

2021-01-10 越南古與今
圖為南越民眾在1970年4月一路往南逃亡

亡國景象老百姓是最痛苦的,而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一場亡國景象在世界各地通過電視直播出去,這就是越南共和國(南越)的亡國。1975年1月北越撕毀了《巴黎協定》,北越數十萬大軍一舉南下,進行武力統一越南的戰爭,當時由於已經進入現代社會,電視映像拍攝下當時亡國時的南越百姓。

1975年1月北越破壞巴黎協定重新對南越展開攻擊,而當時南越總統阮文紹指揮失當,導致南越在中央高原控制達樂、昆嵩、百裡居三省和廣治省多地都被百越佔有。許多南越司令官員率先逃跑,造成南越軍民大潰退,當時從順化到西貢,道路上都是逃亡的百姓,許多百姓對於越南南北一統十分恐懼,害怕生活了幾十年的南越被北越佔有,未來自己生活難料,只能一路南逃。

南逃大軍最開始逃到當時南越重要的軍港峴港,但是沒多久峴港被北越第一軍團第3、320師攻佔,當時峴港守軍是不戰而降,南越軍民基本上沒有反抗的鬥志,只能再次南逃。

4月21日南越東部春祿失守,南越滅亡正式進入倒計時,當時南越總統阮文紹辭職出逃臺北,普通南越百姓看到如此場景,拼命收拾物品逃跑,希望逃往越來越南的地方。由於南越被佔城市的人們紛紛駕車逃往南方,導致道路大堵塞。老百姓恐慌中一路往南逃,國道上擠滿了人和各種汽車。

1975年4月30日西貢戰爭結束前的最後幾天,越南人民的生活受到極大的幹擾。許多家庭骨肉分離,流離失所。許多家庭一家全部逃走,而許多沒有經濟實力的只能讓一人走,所以許多人都需要與家人分別。

一名牧師幫助一名往南逃亡的老年婦女站穩腳跟,當時他們直升機飛過他們路過的沙灘,沙塵茫茫。

南下逃亡的南越民眾滿載這全部家當,浩浩蕩蕩往南逃亡。起初這些逃亡的民眾以為這只是一場北越普通戰爭,效法二十年前北越百萬人逃往西貢就沒事,沒想到這是北越要統一越南的全緬戰爭。最後南逃的人們和西貢市民一同跑到西貢的港口和機場,紛紛祈求搭乘飛機或輪船逃往海外,離開自己故鄉。

逃往的南越人們趕著爬上停靠在港口的船隻,密密麻麻的人擠滿了船上每一寸地方,他們希望遠離自己故國前往更好地方,因為故國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在不逃自己未來不可知。與中國不一樣,南越人沒有像香港、臺灣這樣的地方可以逃,最後只能投奔怒海。

據不完全統計,南越滅亡後又近百萬人投奔怒海,他們許多人被安置在美國和歐洲,甚至是澳大利亞,最終就這群人在美國等地形成了一個個小西貢,成為越南難民的居民點。

相關焦點

  • 「投奔怒海」40年:美聯航也拖不走的越南裔「美國夢」
    到了1975年,越戰結束,越南南北統一。還在讀小學的理察憧憬著未來的人生,他父親的米店的經營卻難以為繼。「父親本來還對新政權有所期待,但是當越來越多的朋友和鄰居被送往勞動營之後,我父親在1978年義無反顧地用家裡存下的金條買了船票,帶領全家投奔怒海,」 理察·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時的價格是每個人要兩根金條。我爸媽把所有的積蓄都給了船老大。」
  • 越南統一後華人遭殃 被迫投奔怒海 淪為船民
    這其中包括中越邊界的難民收容和香港的越南船民問題。從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越南驅逐了中越邊境含華人在內的少民,要求華人離開越南,在越南國內剝奪華人工作權、強迫華人籤署「自願離境書」、取消華人的越南戶口與口糧。在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後,還進一步以「前往新經濟區勞動」的威脅使華人出境,越南北部許多華人被迫進入中國,成為現在中國境內的越南難民。
  • 劉德華入行的第一部電影《投奔怒海》,林子祥主演,周潤發推薦,兩岸遭禁
    《投奔怒海》票房口碑雙豐收《投奔怒海》以1978年越共統一後的越南為背景,描寫左傾日本記者重臨峴港,目睹越南戰後真實社會,青年想賄賂軍官乘船逃離越南。電影上映時,正值中英就香港主權移交問題展開談判。《投奔怒海》對越南共產黨統治下政治迫害、人性扭曲的描寫,在觀眾當中產生很大的震撼。
  • 《投奔怒海》:劉德華劇中慘死,現實中好運不斷
    1975年,北越解放了西貢,打垮南越政權,越南完成了南北統一。統一後的越南並不太平,北越對南越軍民進行一系列迫害,數萬名南越官員被處決,無數南越平民被強迫做苦役,更有一百萬越南人及華人逃出越南。香港電影《投奔怒海》由許鞍華執導,由林子祥、劉德華、馬斯晨 、繆騫人等主演。影片主要講述日本記者芥川在越南統一後的峴港現場採訪,途中認識了琴娘一家,並了解時下越南人民真實的遭遇。
  • 1975.4.23越南戰爭正式結束,數百萬南越民眾投奔怒海
    1975年1月8日開始北越在休整以後,又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春季攻勢,北越這次做好了苦戰兩年的準備,一共投入了20個師共50萬人。但是沒想到戰爭如此順利,當戰役進行到4月的時候,雖然有些南越軍隊頑強抵抗,但是大多數驚慌失措奪路而逃。
  • 童年時國滅投奔怒海,他伊戰曾衝鋒陷陣,後成美國首名越南裔將軍
    梁春越,美國首名越南裔將軍。1965年,他出生於南越共和國邊和省,父親是名南越低級軍官。1955年,在美國支持下首相吳廷琰發動政變,廢黜了越南國保大皇帝,建立了越南共和國(南越)。1961年,美國為幫助南越對抗胡志明的北越,發動了"特種戰爭",從而挑起了越南戰爭。
  • 劉德華的處女作《投奔怒海》
    《投奔怒海》是1982年10月22日由許鞍華執導,由林子祥、劉德華、馬斯晨 、繆騫人等主演的中國香港劇情片,主要講述了1975年越共解放越南,日本記者芥川在峴港現場採訪當時實況
  • 關於越南戰爭的三大著名電影排行榜,看看你最熟悉哪個?
    眾所周知,越南戰爭不僅僅是越南和東南亞國家的浩劫,更波及到我國,而在香港地區則更加明顯。1975年,西貢淪陷後,越南人民不斷乘船來港,香港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 ,其中安排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並永久安置了近1.6萬名越南難民。
  • 越南統一後迫害華僑,20萬人逃往香港,徐克和呂良偉都出生在越南
    大量的越南人乘船逃離,為接納這些難民,英國政府將香港列為為第一收容港,允許越南人在香港臨時避難,再有國際社會進行甄別,然後決定去留。    逃離越南的船民  從越南統一的1975年到2005年,香港一共接受了超過20萬滯留越南人,為安置這些越南人的生活,香港政府花費巨大,聯合國難民署欠香港的11.62億港元的債款,至今未還。
  • 視聽丨殺戮旗兵:香港電影中艱難求生的在港越南戰爭難民
    阮民兆即阮文紹,南越政權總統,1975年4月21日發表辭職聲明後,逃亡臺灣,後往美國,丟下他所有的平民和軍隊。一周之後,北越政權統一越南,越戰結束。龍五就是被阮總統拋棄的南越軍民中的一個。直升機即將離開越南時蜂擁而上的人群。《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1969年到1975年,美國從越南戰場陸續撤軍,紅色政權由北而南,大批認同南越的軍民不得不逃離故土,漂流海上,成為難民。
  • 《投奔怒海》,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銀幕中的自由
    電影《投奔怒海》的最後一幕,林子祥飾演的攝影記者芥川汐見試圖轉移越南公安的注意力,為阮琴娘和弟弟文郎爭取更多乘船離開的時間,另選一條路拔足狂奔,隨身帶著的柴油桶被子彈擊中,燒成一團火球。一個完全可以拍拍衣袖瀟灑離去的局外人,為了局內人的自由而付出生命代價,即便這個結局成為了電影最明顯的劇情漏洞——柴油的燃點低,不會因為中彈而燃燒——依舊為《投奔怒海》劃上了沉重的句號。
  • 夏夢為何會在1982年投拍了《投奔怒海》這部經典電影?丨香港往事
    記者後來問起這段綺麗的往事,文化界的老朋友都支吾以對,只有倪匡最老實,說:「是追過夏夢。」這段情愫以「襄王有意,神女無夢」告終,但我們今天不是說這件事,而是來說說一直在左翼愛國電影公司的夏夢女士,竟然在1982年拍了一部充滿了政治隱喻的電影《投奔怒海》,這段歷史說起來還是蠻有趣的,或許今人讀來還蠻有以史為鑑的意味。
  • 1975年越南統一回顧:以胡志明的名義終結獨立戰爭,恢復南北一體
    越南戰爭最後一次戰役是胡志明戰役,這次以胡志明名義的戰役終結了越南三十年的獨立戰爭,恢復了越南南北天下一統。與此同時北越方面也向南越派出了大量的優秀骨幹力量和地下黨,並在中國的幫助下逐漸建立起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部署,並建立起了數個根據地,這也是最後南越革命力量強大到威脅南越的原因。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除了敵後工作,也在美軍駐軍進入南越後,與南越軍隊及美軍發生了正面衝突。北越武元甲將軍分別在1968年和1971年與敵人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戰鬥,但都是以失敗告終。
  • 《投奔怒海》:過錯和真相
  • 【推薦】電影:投奔怒海
    故事的背景是解放後的越南峴港,林子祥扮演一位日本記者芥川,前來拍攝一些越南建國後的發展情況照片。在這裡,芥川先是受到了政府方面的禮貌款待,看到了很多欣欣向榮的場面。那真是,太陽當空照,花兒朵朵笑,小鳥對我叫……,載歌載舞,一片祥和。可是很快芥川就發現他看到的只是一些面子工程,更多的真實生活在他偶遇阮琴娘(馬斯晨飾演)一家人之後呈現出來。
  • 越南統一後華人境遇如此悲慘!
    國家的統一,民族的獨立,是二戰以後被殖民的亞非拉國家的「理想」。從1955年到1975年,越南國內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民族統一戰爭,最終由中蘇支持的北越政府戰勝了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南越政府,勝利後的北越政府是如何對待南越政府的了?
  • 橡樹 | 常風行動,越南戰爭的句號
    在現當代英語中,這個名詞特指在越戰最後,從西貢逃離出來的的越南的那群人。他們之中,很大部分都是華人。1982年,Boat People這個名詞,也成為許鞍華導演,林子祥、劉德華主演的港片《投奔怒海》的英文名。繼續越戰:常風行動——最後的撤退。
  • 《投奔怒海》:人性可以不偉大,但一定崇高
    許鞍華1982年的電影《投奔怒海》,是一部有著諸多話題的電影。據說是金庸給的名字,金庸夢中情人夏夢是製片人,周潤發為了臺灣市場推掉轉而由劉德華出演該角色,也是劉德華的第一部電影,在拍攝期間受到男主角林子祥的教導與鼓勵,走上了歌壇,在海南的取景,內地演員的參演,等等。
  • 一周推薦 | 許鞍華《投奔怒海》:那驚豔的時代造化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是許鞍華導演的《投奔怒海》(1982)。許鞍華,香港導演。代表作品:《瘋劫》、《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桃姐》、《黃金時代》。日本攝影記者芥川(林子祥飾演)三年後重返剛剛解放的越南採訪,遍地的生機令他心生歡喜,但當他無意間走進城市的另一隅結識當地女孩琴娘(馬斯晨飾演)後,方知之前所見不過是越共政府特意為他這樣的外國記者安排的粉飾太平的假像。在琴娘並非刻意的「導遊」下,越南平民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悲慘生活逐漸被芥川盡收眼底。
  • 一言難盡:1982年,周潤發推薦劉德華演《投奔怒海》,多年來他一直心存感激
    但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持續時間並不長,許鞍華1982年導演的《投奔怒海》以票房和獎項上的「雙豐收」,為這場意義深遠的電影運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投奔怒海》是一部極其殘酷的社會寫實片,片中對戰後越南社會的日常圖景進行了觸目驚心的刻畫,尤其是對底層人生活的描寫,活脫脫是亞洲版的《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