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華對談李繼宏:不存在100%對等的翻譯

2020-12-19 澎湃新聞

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林少華、李繼宏這兩位翻譯家展開了三場深度對話,暢談東西方文學翻譯的魅力。

林少華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刺殺騎士團長》等村上春樹系列作品,以及《心》《羅生門》《雪國》《金閣寺》《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凡八十餘部,2018年曾以其翻譯業績和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貢獻獲得日本「外務大臣獎」。

他的新書《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以長篇、短篇和隨筆三大類別,按時間順序一書一評。從處女作《且聽風吟》到最新訪談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共評書四十九部,不僅品評村上春樹每本書、每篇作品所體現或蘊含的藝術特徵、心靈信息和精神趨向,還講述了其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和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此外,林少華新近還翻譯了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貓》。

李繼宏則譯有《小王子》《老人與海》《了不起的蓋茨比》《動物農場》《瓦爾登湖》《傲慢與偏見》《喧譁與騷動》《簡·愛》《在路上》《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窮查理寶典》等。他的最新譯作《月亮與六便士》全文補足200條注釋,內容考究,也是作家梁文道推薦的版本。

8月16日,林少華與李繼宏分別攜新譯《我是貓》與《月亮與六便士》來到上海書展,並展開對話。

活動現場100%對等的翻譯是不存在的一直以來,有讀者評價林少華的譯作往往帶有「林氏味道」。林少華回應說,無論把西語翻譯成漢語,還是把日語翻譯成漢語,都不存在100%這個說法。他表示:「文藝青年往往追求100%,心情可以理解,但客觀上只能叫人失望。」

在他看來,翻譯是在譯者個人理解基礎上的語言置換。「即便閱讀母語文本,不同的人也存在千差萬別的理解,那對外語文本的閱讀與理解就更是了。此外,除了語彙、語義、語法等方面的把握,文學翻譯還有審美方面的感悟和傳達。每個譯者對美的感悟和把握更是千差萬別。」

因此對文學翻譯,林少華的首要觀點是——100%對等的翻譯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100%的村上春樹和100%的海明威都不存在。「翻譯時腦袋裡的念頭是既不亦步亦趨,也不天馬行空,在二者之間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我們要在外語帶來的異質性與陌生美和母語本土的同質性、熟識美之間保持一個恰到好處的折中點,一個妥協點。」

李繼宏坦言自己沒有所謂的「翻譯風格」:「語言之所以存在可譯性,因為語言是思維活動的反映,說不同語言的人的思維活動生理基礎是一樣的。我現在看一本英文書,我看不到文字,我只看到作者的思維活動,我就把作者的思維活動用中文呈現出來。所以我沒有所謂的風格,我只是用中文把作者想向讀者傳遞的東西呈現出來。」

但他也為這樣的「呈現」花費了巨大的心力。為了翻譯很短的3萬多字的《小王子》,他看了原著作品的所有論文和所有書。「翻譯一部作品,能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取決於你對這個作品的研究水平。你需要看無數的資料,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所以這也是我這幾年出書特別慢的原因,因為一直在做這些事情。」

《月亮與六便士》,[英] 毛姆 著,李繼宏 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8月版譯者要隱在作者和作品背後?林少華認為,翻譯文學其實是中國文學特殊的組成部分。「以中文這一形式呈現的文學作品屬於中國文學,文學翻譯屬於再創造的藝術。」他說,「用日語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用英語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你讀的是外國文學。你通過中文讀這兩部作品,讀的是翻譯文學。」

李繼宏認同這一觀點,表示譯本與原著有不同的命運與功能。「譯本是給不懂外語的人讀的,不能說他不懂外語,他就失去了讀這個作品的資格。」李繼宏說,「譯本與原著的目標群體和功能都不同。如果你想讀100%的村上春樹,你應該去讀日語版本,而非譯本。」

對於「譯者的現身」這一主題,李繼宏引出來源於歐洲的「譯者要隱身」的理論,認可這一理論應用在同一語系中差異很小的語言之間翻譯的合理性,但否定了它在中文翻譯當中的使用。「漢語是獨特的語言,表音表義合二為一,更複雜。中文不等於漢字,它是個較大的概念,我們還有少數民族的語言。」

而美國翻譯家葛浩文也說過,同樣一部漢語作品,他譯跟另外一個人譯會得到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作品。

「譯本是譯本,原著是原著,它們有不同的命運。」李繼宏說,「我一直強調大家買譯本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你們看譯本看的就是譯者。」

《我是貓》,[日] 夏目漱石 著,林少華 譯,青島出版社2020年讀書講緣分,打開新的可能性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為什麼還要讀經典?李繼宏認為,經典在當下能給我們啟發,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或者難題。

就讀書的方法和習慣,兩位譯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習慣。林少華喜歡把書上的好句子記下來:「上山下鄉那個年代讀報紙,喜歡把漂亮句子抄在本本上。」

他的另外一個習慣就是在晚上睡覺之前看一篇原創性美文,花五六分鐘時間,最長不過十分鐘。這兩個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讓他對語感始終保持了比較敏銳的捕捉能力,還豐富了語彙量。

李繼宏說,現在人們有關讀書的選擇非常多,他一直相信讀書講緣分,而且這緣分需要自己主動去創造,例如經常到書店逛逛,會「碰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書。

他喜歡到圖書館和書店裡看書,每次出去旅遊都會帶回一箱書:「多到圖書館和書店看看,你能夠接觸一些你原來沒有想到的新的可能性。你能夠接觸到不同,不會局限於你已有的框框裡面。」

《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林少華 著,青島出版社2020年(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林少華是大翻譯家嗎?
    林少華批評方女士一事,大家說得夠多了。這裡不多嘴插言。我感到奇怪的是:林少華是大翻譯家,誰封的? 當代中國翻譯家多如牛毛。但,像馮克利那樣稱職的翻譯家沒有幾個。至於說大翻譯家,在中國大概還沒有出世吧。 當代翻譯界存在的普遍毛病是:翻譯者大都漢語不過關。這些翻譯人員誤以為自己懂外語,又會漢語。
  • 80後譯者李繼宏天價稿酬引爭議 千字可得1200元
    本月初,80後翻譯作者李繼宏推出了4本譯作,其中包括市面上已經擁有幾十個版本的《小王子》《老人與海》等。同時,他在博客上高調抨擊當下的出版翻譯市場,李繼宏稱,他這次翻譯的新版經典名著,預付金加上印數稿酬,折合起來,相當於千字1200元,是市面上同行的千字60元標準的20倍。
  • 林少華:翻譯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掉一個作家 | 創作者訪談
    施,是指,翻譯家施小煒。從 2008 年《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這本書開始,往後十年,村上春樹新書的翻譯版權都屬於施小煒。林少華曾經透露過自己的抽屜裡還放著當年他翻譯的這本書的手稿,但是再無見光之日。而林少華曾經把網友對他的語言攻擊稱之為「黑林運動」。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做客半島直播間
    林少華在現場給大家講了這段趣聞,原來夏目漱石在東京大學教英語的時候,有一次問學生「I love you」怎麼翻譯?大部分同學都回答「我愛你」,夏目漱石說,怎麼能這麼翻譯呢?應該是「今宵月色很好」。很多人總感覺翻譯長的故事很難,其實在林少華看來,即便像「I love you」這樣的短句每個人的表達也各不相同,「張愛玲就說:哦,原來你也在這裡!
  • 林少華做客南大談翻譯觀:沒有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樹
    從1989年開始翻譯第一本《挪威的森林》,二十七年間,林少華翻譯了八十多本村上春樹的作品。二十七年間,村上春樹的作品在中國,由不入流的「地攤」女郎變成陪伴「小資」、白領們出入咖啡館的光鮮亮麗的尤物,進而變成無數青年男女幾乎無人不曉的半經典文學讀本。
  • 我們該怎樣讀懂《小王子》 中文版譯者李繼宏專訪
    李繼宏所讀懂的《小王子》:一部存在主義小說一本僅僅3萬多字的小說,竟成為閱讀率「僅次於聖經」的經典,而七十多年來,依舊有不同的讀者從《小王子》裡讀出新的蘊意,作為讀者的李繼宏,如何看待和讀懂這本書?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王子》既容易懂,又不容易懂。」——這是李繼宏所理解的閱讀。具體到《小王子》,李繼宏介紹,「我最早讀這本書,是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當時剛脫離住學生宿舍的集體生活,一個人在廣州東山區租了房子,還不是太習慣,所以讀《小王子》的時候,對作者通過飛行員這個角色所傳達出來的孤獨感有很深的感受」,李繼宏說自己第一次讀時就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
  • 文學翻譯家千字得20到80元 報酬標準十幾年沒變
    翻譯文學作品真的只能拿到千字60元嗎?李繼宏千字1200元的稿酬可信嗎?  翻譯報酬標準十幾年沒變  千字幾十元的稿酬在翻譯界的確長期存在著。南京大學翻譯系碩士畢業,曾在浙江省翻譯協會工作過3年的文學編輯郭賢路翻開國家版權局頒布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說道:「上面寫得很清楚,翻譯作品每千字,譯者可以拿到20-80元。
  • 專職文學翻譯難養家 千字20元標準十幾年未變
    翻譯報酬標準十幾年沒變過專職的譯者月收入可能不到2000元千字幾十元的稿酬在翻譯界的確長期存在著。常文祺後來進了政府系統做文化工作,「沒這個精力了,可能等有時間還會再提筆翻譯吧。」李繼宏表示他也有過這個問題,「我當年翻譯《追風箏的人》,總共就拿到一萬五千元稿費,這本書暢銷百萬冊,賣得再好都跟我無關。如此不合理的稿酬怎麼養活自己,誰有心思繼續翻譯?」
  • 林少華與他的《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系列圖書翻譯出版的重要人物、中國海洋大學林少華教授應邀出席活動,並分享了他與《挪威的森林》之間的故事。緣起:無心插柳柳成蔭林少華與《挪威的森林》的相識,並不是讀者想像中的一見如故。相反,可以說完全是一場偶然。1987年10月,《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出版一個月後,林少華來到日本,在大阪市立大學留學一年。
  • 13000字導讀、160處注釋 翻譯家李繼宏全新譯作《簡·愛》出版發行
    《簡·愛》自初版問世之日起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的追捧,用暢銷至今來描述也不為過。而此次新譯本不同於以往版本在面對《簡·愛》核心議題時曖昧的態度,該書譯者李繼宏在導讀中精準又明確地指出:簡愛並非灰姑娘式的愛情故事,而是頌揚財務獨立、人格平等和婚戀自由的寓言。
  • 中日文化交流與傳播研討會在青舉辦 林少華:翻譯失樂園難提速
    半島記者 黃靖斐9月21日上午,中日文化交流與傳播研討會在青島出版集團藝術館舉辦,天津外國語大學原校長修剛,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魏大海,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原副部長陳喜儒,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修斌,山東大學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時衛國等嘉賓,日本筆會俱樂部副會長野上曉,日本筆會俱樂部常務理事佐藤絢子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做客半島
    10月23日上午9:30,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帶著最新譯作《我是貓》(夏目漱石著)和《林少華看村》做客半島直播間,接受記者採訪並和半島讀書會的網友在線互動。《我是貓》的編輯、青島出版社日本文化中心副總編輯楊成舜、青島出版社營銷中心營銷總監許璐娜也作為嘉賓來到現場。
  • 翻譯家林少華:村上春樹像一個演員
    [摘要]林少華表示,他所翻譯的村上春樹是林氏的,而村上春樹就像一個演員,當他穿上中文戲服演完謝幕下臺,就已經很難返回原原本本的自己。但正是「翻譯的錯位」,讓譯者重新出發和大展拳腳。近日,林少華、蔡崇達、殷健靈、湯素蘭等文壇名宿新秀,分別就兒童文學、翻譯文學、青年文學等領域和廣大讀者進行閱讀分享。尤其是兒童文學的主題特別契合家長的口味,吸引了不少讀者「大手拉小手」地參加活動,被認為是一次接地氣的文學傳播和普及。最驚喜??
  •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村上春樹和林少華的回歸
    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得以見到村上春樹往日創作的影子,一如既往對細節的經營,以及存在其中的細小的美學要素等等。不同的是,「村上以往作品中的消失,用村上的話說,大多——當然不是全部——『幾乎不含有悲劇性因素』。不含有悲劇造成的痛苦,而僅僅是一種不無宿命意味的無奈,一絲伴隨詩意的悵惘,一聲達觀而優雅的嘆息。
  • 林少華:村上春樹需要諾貝爾獎嗎?
    新京報·文化客廳系列活動,我們聯合青島出版社,邀請到文學翻譯家林少華,與你一同品味村上文字的質感,探析村上多年「陪跑」背後的緣由——整理撰文 | 孫嘉言編輯 | 呂婉婷校對 | 陳荻雁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說,這種超驗性來自於他對潛意識的關注和書寫:如果說我們日常生活在地上一層的客廳,那村上就是那個走下暗梯、打開地下室門鎖的人,挖掘著角落中潛藏和塵封著的隱微意念、黑暗中的另一個自我,並將它帶出地下室、鋪展到陽光下——讀者常常在此照見自我內心的隱秘世界。除了對個體心靈存在的向內探索,村上也在關注著向外的集體記憶的展開和書寫。
  • 譯者林少華這樣說!
    日本《刺殺騎士團長》開售場面該書講述一名肖像畫家婚變之後住到一個老畫家的畫室,之後他在閣樓發現了一幅這位老畫家不為世人所知的大師級作品,名為「刺殺騎士團長」。這之後開始發生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每天半夜一點四十五分開始響起詭異的鈴聲,畫家發現在雜木林有一個小廟,廟後有一個石洞,隨著這個洞口的打開就像打開異次元空間的大門,更多奇怪的事情隨之而來…..
  • 林少華譯《失樂園》:現在我有一點理解甚至同情久木
    這次推出的新版《失樂園》是日本文學翻譯家林少華的最新譯作。12月9日下午,林少華做客上海鍾書閣,與廣大讀者分享心得。澎湃新聞記者對林少華進行了簡短的採訪。澎湃新聞:你在微博上說,《失樂園》的局限性可能在於,愛未能超越性與美貌,能否具體解釋一下?
  • 李繼宏:經典何以需要新譯
    李繼宏:今天特別高興,既因為我翻譯的《瓦爾登湖》終於出版,也因為能夠在這裡和諸位見面。
  • 翻譯者說:整個地獄與一小片天堂 | 此間·人物
    他其實根本沒想過要出書,但是後來在網上有了名氣被編輯盯上,才算真正入行。當時他還是個新手,沒什麼經驗,後來花了半年時間,「修改了三千多處」。「翻一個字都要思考,必須特別認真去做。」馬愛農也這樣說,」然而她承認:「如今很多譯者都不是科班出生,但是因為本身對文學的愛好,刻苦鑽研,也能翻譯的很好。全在於自己。」同樣非專業出身的,還有以《追風箏的人》嶄露頭角的譯者李繼宏。
  • 此間人物|翻譯者說:整個地獄與一小片天堂
    畢業以後,他在上海文化部工作,作為一個不喜歡採訪的記者,只好「想辦法翻譯國外的文化新聞」。最終,這個「不夠格」的記者,成為如今中國為數不多的專業文學翻譯。▲媒體鏡頭下呈現的李繼宏,常常被冠以「天才譯者」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