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日本文化符號三例

2021-02-11 禪藝會

「三不猿」廣泛存在於日本的寺廟與雕塑、浮雕裝飾作品中,典型形象是三隻蹲坐狀的猿猴,一隻雙手捂眼、一隻雙手捂嘴、一隻雙手捂耳。關於這其中的含義,各種解釋莫衷一是。

化用孔子的《論語》卷六 顏淵第十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意思是不符合禮制的東西不看、不符合禮制的東西不聽、不符合禮制的言論不能說。

根據日語中三猿的動作表示著不看、不聽、不說。日語叫"見ざる(mizaru)、言わざる(iwazaru)、聞かざる(kikazaru)"。猿的日語叫"さる(saru)"。詞尾發音都是 「ZARU",聽起來如同在說 「SARU」猴子。就是說,這是一種日語的諧音。如同中國有「少說為佳」、「禍從口出」、「不見不煩"等說法一樣,日本也有勸人少惹是非的「不聽、不看、不說」這種說法。

武士家紋是識別知名的武士家族的重要途徑,在混亂的戰場上,使用顯眼而易識別的旗幟可以讓本家的士兵尋找到自己的本陣與戰友所在的地方。在源平合戰後,由於最初源氏軍統一所用的白旗被限制只能由源氏嫡流方能使用,所以各地武家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識別物。最早期的武士家紋代表是佐竹家的日之丸團扇紋。

作為顯赫家族(公家、武家)的象徵符號,家紋和姓氏一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貴族的特權,普通平民是無權受用的。

家紋作為一個家族地位、血統的象徵,不能隨意被創造與更改;以藤原家的藤紋為例,藤紋在很早以前就代表著藤原氏,「藤原」是日本大化改新時期天皇為了表彰功臣中臣鐮足所賜的姓氏。通過將女兒送進天皇后宮,藤原氏在朝廷中一直是名門望族,人丁興旺;後來藤原氏演化出多個分支,其中近衛、鷹司、九條、二條和一條這五個家族則一直在朝廷擔任要職,被稱為「五攝家」。「五攝家」的家紋中,近衛和鷹司兩家使用牡丹紋,九條、二條和一條還是使用藤紋,因為近衛氏是藤原氏嫡流藤原基實分出的新家族,鷹司氏則是從近衛氏分出的新家族,所以近衛氏與鷹司氏採用了牡丹家紋以示區分。即使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兒童,也能通過家徽辨別公卿、武家的身份與大致的家族源流。

在進入安土桃山時代後,隨著武家政治的發展,家徽的形式種類更加多樣化。使用的物象也包羅萬物,諸如神獸瑞獸、植物動物、天文自然景物等,不一而足。

在明治維新後,政府發布了「廢刀令」將武士的特權幾乎全部收回,但官方並沒有禁止民間使用家紋。除了象徵皇室的十六瓣菊紋,家紋作為家族企業象徵或者代表家族形象在民間開始慢慢風行起來。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三菱集團,它的三菱徽記就是是由三柏紋與巖崎家的三階菱紋組合形成的。

最初家紋與歐洲的紋章一樣是作為家族與權力的象徵使用,但在經過了數百年的風雲變幻後,家紋不但沒有從歷史長河中消失,更成為了日本社會與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文化標誌。

浮世繪的字面意思為「虛浮的世界繪畫」。「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即,此岸或穢土,即憂世或塵世。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因此浮世繪即描繪世間風情的木刻版畫畫作(即一般所說的風俗畫)。

浮世繪主要流行於江戶時期,彼時江戶等城城市化進程加速,出現了大量以商業、手工業為生的市民階層「町人」,市民文化也隨之興起浮世繪的素材多樣,其中70%描繪的是藝伎與美人畫,主要表現形式有繪本與版畫插圖、屏風等,具有極高的裝飾與觀賞價值。浮世繪作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形式,在西方藝術界眼中長期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

要說最具有代表性的浮世繪作品,當屬著名畫家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富嶽三十六景》屬於浮世繪中的「名所繪」,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初版只繪製36景,因為大受好評,所以葛飾北齋仍以《富嶽三十六景》為題再追加10景,最終此系列共有46景。一般俗稱初版的36景為「表富士」,追加的10景為「裡富士」。《富嶽三十六景》不僅是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同時也是眾多描繪富士山作品中之翹楚,享有浮世繪版畫最高傑作的美譽。

浮世繪雖然在明治時期因為照相技術的發展而逐漸衰退,但是浮世繪的技法卻融入進了印象派、印象主義到後印象主義的繪畫運動,而且在西方向現代主義文化發展中發揮著廣泛的影響。


《禪藝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可以訂閱,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專欄。禪藝文化十八項,由雅道八項(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書法、繪畫、收藏、詩詞)、生活六項(建築、庭院、空間、家具、素食、服飾)和藝術六項(書法、繪畫、雕塑、攝影、手藝、法物)組成。在這裡,你將看到與眾不同的圖文資訊。原創無窮、圖片無碼、轉載無限。邂逅之後,不再彷徨。投稿郵箱:zenart@126.com

相關焦點

  • 日本文化符號簡介
    「三不猿」廣泛存在於日本的寺廟與雕塑、浮雕裝飾作品中,典型形象是三隻蹲坐狀的猿猴,一隻雙手捂眼、一隻雙手捂嘴、一隻雙手捂耳。關於這其中的含義,各種解釋莫衷一是。化用孔子的《論語》卷六 顏淵第十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 文化符號系列|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51頁深度)
    20世紀60年代至今日本每年推出多部動漫作品塑造經典動漫人物形象如《鐵臂阿童木》《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文化符號,精神記憶也會帶來物體的感受,進而帶動玩具、手辦等衍生品的需求,2019年日本玩具市場規模8153億日元,連續六年超8000億日元。
  • 網絡短視頻的文化符號建構 ——以「李子柒現象」為例
    總體來看,李子柒短視頻逐漸建構成一種具有復古風格、田園意境、自然恬淡特點的文化符號,這一文化符號的建構主要是藉助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的:  第一,「復活傳統」的多樣內容。中國傳統文化要素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成為新的流行時尚,例如有的年輕人將穿漢服看作時髦,對他們來說,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 日本動漫中的民族符號 ——以《火影忍者》為例
    日本動漫中的民族符號——以《火影忍者》為例李文佳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摘 要:《火影忍者》
  • KAWS——這個文化符號到底值錢在哪?
    所以,買不到KAWS的顧客只能去搶購聯名T恤;買不起KAWS的顧客也只能從聯名T恤中找到一絲絲安慰~畢竟,人家買的不是衣服,是那個符號。我想,如果把優衣庫換成zara或者其它快時尚品牌,同樣也會遭到瘋搶吧 ~從2008年到2018年,KAWS的拍賣成交額走勢總體呈上升趨勢,而從2017年到2018年的變化顯得尤為突出。這一數據變化雖然嚇人,卻是在意料之中。
  • 傳媒行業深度報告: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
    機構:國海證券評級:推薦投資要點:回顧日本動漫產業凸顯其重全產業運營且重長生命周期產品打造也重渠道不斷強化文化符號價值日本動漫產業自明治維新後發展,20世紀50年代Bandai與San-X兩家公司成立及日本小學館集英社等出版商均為日本動漫產業奠定內容與全渠道基礎。
  • 邴正 面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形象與文化符號
    精神文化是用符號來表··達的。文化的創造性、先進性、特殊性,最終都要轉化為符號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傳播、發展。文化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精神文化的主要內容是符號、規則與觀念。符號是高度濃縮的文化表徵。卡西爾認為:「與其說人是理性的動物,還不如說是符號的動物。
  • 《捉妖記》中的符號運用與「萌文化」審美
    摘要:本文以《捉妖記》中的符號運用和「萌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文本分析法、文獻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著重從影片中的符號、「萌文化」角度對影片進行了文本分析,並對其中的電影敘事問題進行了闡述。
  • 日本的傳統文化-歌舞伎
    日本郵政的郵票設計部門挺勤奮的,雖然設計師不多,但近年來每年都要設計500種以上的郵票。
  • 「潘金蓮」,另類的文化符號
    那麼,水滸中僅有的兩大約炮女,都姓潘,就是一個問題了。你看那書中第二十三回寫道:「且說西門慶自在房裡,便斟酒來勸那婦人;卻把袖子在桌上一拂,把那雙箸拂落地下。也是緣法湊巧,那雙箸正落在婦人腳邊。西門慶連忙蹲身下去拾,只見那婦人尖尖的一雙小腳兒正翹在箸邊。西門慶且不拾箸,便去那婦人繡花鞋兒上捏一把。」浮浪弟子西門慶對潘金蓮的勾引,始於腳。
  • 動漫行業投資策略: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
    1、 回顧日本動漫產業發展文化符號帶來精神消費的同時,也帶來衍生品的消費,文化符號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周期以及用戶的年齡結構及群體規模關係密切;類文化符號產品越多,生命周期越長其對用戶的影響也會越大,進而轉換為商業價值也就越大。我們在上篇主要分析短視頻媒介價值與「食玩」「玩具開箱」細分特色內容相結合下的商業破圈與共振,解讀文化符號與媒介的商業價值。
  • 文化符號之平樂郭氏正骨
    「孟津十大文化符號」於2013年5月在媒體公布,平樂郭氏正骨為「孟津十大文化符號」之一,今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助力中國文化符號走向世界,閱文集團榮獲「上海文化企業十強」
    助力中國文化符號走向世界,閱文集團榮獲「上海文化企業十強」作為引領行業的正版數字閱讀平臺和文學IP培育平臺,閱文集團成熟完善的作者培育機制,為網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上海,作為江海交匯之城、中西交融之城,其孕育的海派文化一方面承繼了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傳統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兼收並蓄了開埠後傳入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融匯古今、兼容中外」,為網絡文學發展提供了沃土,而「豐富『上海文化』這塊金字招牌在新時代的內涵,是閱文作為上海文化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 央視猴年春晚四大分會場文化符號的解讀
    關鍵詞:猴年春晚;四大分會場;文化符號 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將文化符號的內涵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四大分會場的創新設計最為出彩。其環節設置和節目安排為春晚這一文化符號注入新的生命力,呈現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 符號的戲譏:網絡惡搞的社會表達和文化治理
    本文聚焦從屬群體的社會表達與惡搞文化的關係,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各種惡搞性的符號表達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技術與社會語境中產生的。其二,我們考察拼貼、置換和盜用等手段在惡搞文化符號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再次,我們思考各種各樣被生產出的惡搞符號,如何介入到社會現實語境中,成為人們理解當代媒介事件的一個重要手段。
  • 揭秘曾經的日本文化符號—忍者
    忍者在日本歷史上的活躍期大概有三個:平安時代末期(11到12世紀末)南北朝時代(13世紀)戰國時代(14世紀到15世紀末)忍者必須掌握追蹤、偵察、諜報、保鏢、暗殺等多方面的內容,熟悉多種武器的應用和各種生存技能。聽著感覺很牛X的樣子是不是?然而事實是……
  • 人大代表建議:尋找成都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
    成都文化元素很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繡等製作技藝、非遺公園體現非遺文化;太陽神鳥標徽體現金沙文化或者說歷史文化;大熊貓、大熊貓繁育基地代表著生態文化;杜甫詩詞、杜甫草堂能體現唐詩文化;三國文化、武侯祠體現著忠義文化;川菜、新派川菜能代表飲食文化;市樹銀杏、銀杏文化街區可以體現銀杏文化……  符號應具備唯一性  城市文化符號應該具備成都的唯一性
  • 服飾文化學家華梅:服裝就是文化的符號
    華梅教授[天津美術網]:您出版的一部一百萬字的《人類服飾文化學》和四十萬字的《服飾與中國文化》,獲得了很多大獎,請您談談服飾與文化的關係是怎樣的?服裝就是文化的符號,它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當人們穿上服裝時,不會僅限於人類童年的保護自身的願望,而是必須符合社會需求。因為人有兩個屬性,一個是自然屬性,一個是社會屬性。從自然屬性來說,恐怕吃最重要,若是從社會屬性來說,服裝怎麼選?怎麼穿?可就學問大了。
  • 《花木蘭》——斷章取義的文化符號,推倒了文化扭曲的多米諾骨牌
    無處不在的文化符號,是迪士尼的致敬,還是斷章取義的解讀?花木蘭的故事取材中國自南北朝的民歌《木蘭辭》,迪士尼在1998年便把這一故事搬上了熒幕,只不過是以動畫電影的形式呈現的。這是典型的文化符號的濫用。
  • 文化尚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其中既有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也有不少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還有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戲曲藝術等具有鮮明中華美學色彩的文化符號,這些都成為如今傳統文化IP形象的源頭,並在代代傳承中深入了每個國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