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接近尾聲了。回顧抗「疫」這一年,「邊緣」的感染科被推到了臺前,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更成為「流量明星」:微博主話題閱讀量2165.8萬,與他有關的話題閱讀量11.8億,單條視頻瀏覽量114萬。
看病、上課、開會、會診、出席學術活動……張文宏的標籤是「紅」「忙」,身為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他,有很多「必須去」「推不掉」,也有這一年來內心生出的責任感、使命感。但每周總有幾個固定時段,他的車就穩穩地停在華山醫院感染樓前。穿上白大衣,拎著保溫杯,戴上老花鏡,這位自帶男主光環的全民偶像,如約出現在門診,此刻的他只有一個身份——病人期盼的「張醫生」。
圖說:張文宏在看門診 左妍 攝(下同)
「坐飛機來看我,是為了表白呀?」
拉著行李箱走進診室的李先生,是當天下午的第一號病人。診室不大,張文宏的學生自覺退後,留出更多空間。「太榮幸了,能看上張醫生的門診,您說過的話我都記得……」
習慣了「粉絲」熱情的開場白,張文宏手指飛快翻動病人病史,查看各項指標後,抬頭微微笑,「你們坐飛機來看我,是為了表白呀?」
慢性B肝病人,病情不複雜,但夫妻倆很焦慮。「指標輕度升高很正常,年齡上去了,功能沒以前好了。就像你老婆,肯定沒有年輕時美麗了吧?」李先生笑出聲,他被建議回去做一個肝臟穿刺。
「我記得您說過吃抗病毒藥物的科普,那我要不要服用藥物?」李先生問。吃不吃藥,是肝病病人繞不過去的話題,張文宏解釋了無數遍。
如果只是B肝病毒攜帶者,肝功能正常,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吃藥不是必須的。而抗病毒治療的療程很長,一般兩年以上,每個病人情況不同,治療效果和停藥時間不能一概而論,要遵醫囑並隨訪。張文宏說,「你接下來要出國,短期內又不準備回來,可以做好吃藥的準備。畢竟,在國外看病沒有國內方便。」
華山醫院感染科,聚集著全國各地的病人,肝病病人數量大,還有不明原因的發熱,以及兜兜轉轉好多科室都「治不好」的疑難雜症。找不到病因的,就推薦去感染科看看。「感染性疾病,難的不是治療,是診斷。」張文宏說。
過去,很多人看到感染科躲得遠遠的,怕被「傳染」。其實,感染科範圍很大,包括傳染病,及沒有傳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疫情後,越來越多人因張文宏而了解「感染科」的內涵。
其實,新中國成立後,國內許多醫院就設立了以治療肝病為主的傳染科,但正是張文宏的老師、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以及翁心華的老師、我國感染學界奠基人戴自英等專家的努力,使得傳染科在21世紀初更名為感染科,學科與國際接軌,走上轉型之路。
圖說:夜色中的華山醫院感染科大樓
「我們是專科中的全科」
感染病是一個非常大的學科,遇到的病人千奇百怪,最常見的症狀如發熱,原因也不同。張文宏說,醫生要注重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因此感染科更像專科中的全科。
一位老太由兒子陪同來,撩起褲腳管,密密麻麻全是紅斑。「你要去隔壁皮膚科呀,怎麼到我這裡來了?」兒子有些不好意思,「我們村有個人得怪病,就是您這裡看好的,我們也想找您。」張文宏笑了,讓學生到隔壁皮膚科找駱肖群教授幫忙加號。「等皮膚科看好再給我看一下,你看好吧?」
老太安心走了,下一個推門而入的,是心急火燎的劉女士。摘下口罩,她的臉、唇、頸部有多處皮疹,紫紅色硬塊凸起,外形像凍瘡。「得病8年,班都沒法上。」劉女士很苦惱,看了3年病,查不到原因。翻看病史後,張文宏又把她「塞」給了皮膚科。「你的皮膚有血管炎,像紅斑狼瘡,建議你先去皮膚科,檢查好再找我。」第二天一早,張文宏的博士生陳旭昶把皮膚科意見傳給在北京開會的他,也證實了他的判斷:盤狀紅斑狼瘡。
那天的門診,還來了一個高高瘦瘦的14歲男孩,由孩子爸爸陪同。爸爸把兩三釐米厚的檢查記錄單交到張文宏手中,「斷斷續續發燒2年了,跑遍了大醫院,就是查不出毛病,現在學也不上了。青島的醫生推薦我們來找您。」
單子翻完,思考一會兒,張文宏的目光停在了家長手寫的體溫自測表上,「肛溫40,腋溫才39?」這位爸爸點點頭,張文宏又問,「去醫院好的,一回家就病了?」「是啊,摸著不燙,看起來也挺好,測出來就是發燒。」
「你在家帶不帶孩子?」張文宏突然問。爸爸有些錯愕,「我下班還是陪他的。張醫生,問這個幹嘛?」張文宏不動聲色,用額溫槍替男孩量了體溫,正常。「現在好好的,住院也查不出毛病。我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你不要『迷信』水銀溫度計,去買個電子體溫槍,每天早晨給兒子量。如果量出來是發燒,再來找我好嗎?」
圖說:經常有發熱患者帶來厚厚一疊檢查資料
這麼複雜的病,幾分鐘就「解決」了?爸爸有些困惑,趁兒子先離開診室,張文宏又問,「孩子媽媽是不是不在身邊?」這位爸爸似乎懂了點什麼,「是的,我跟他媽媽分居,孩子是我帶的。」「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多點關愛,多陪陪他,他可能就不發燒了。」
送走父子倆,張文宏告訴記者,「不明原因發熱的孩子看過許多,除了有感染,還有精神因素引起的,另外就是偽裝發熱,去醫院查不出什麼問題。」偽裝熱往往與不想上學、社交不愉快、學習壓力大、父母離異或其他心理疾病有關。但他不會當面拆穿孩子,總是委婉地告訴家長,要多關注孩子,不要「生病」了才關心。
「看病,是我最輕鬆的事了」
在門診,張文宏有問必答,一刻不停地說話。聽不懂沒關係,他會打通俗的比方,這位「被看病耽誤的段子手」也常常逗笑病人。不斷有病人說,「聽了張醫生的話我才放心」「見到張醫生,我病都好了大半」。
下午4點多,其他診室的專家陸續下班。張文宏的學生就把還在候診的病人分別引入這些空房間「安頓」,張文宏則等待學生叫他,從醫生通道來回穿梭到各診室,形成一種「病人不動,醫生跑」的「奇觀」。他說這是他的習慣,節約時間,也減少病人候診的焦慮。病人當中,有弓形蟲抗體陽性急著想懷孕的婦女,學習壓力大持續發低燒的高三學生,渾身乏力卻找不出原因的老先生,還有不知道肝臟在哪非要說肝疼的白領女性……儘管滿場跑,他依然是最晚下班的人之一,和對門的神經內科專家不相上下。
一位老先生是小三陽,夫妻倆想入住養老院卻遇阻——老太可以,老先生不行。老夫妻一籌莫展,找到張文宏。他想了想,在病曆本上鄭重加上一句話,「病毒DNA陰性,肝功能正常,無傳染性!」用顫抖的雙手接過病曆本,像收穫特殊禮物,老先生哽咽,「謝謝張醫生,我們再去試試。」
像這樣病毒DNA陰性、肝功能正常的病人,不會傳染。張文宏說,但社會上對B肝病人的歧視始終存在,人們對這類疾病的認識依舊不足,需要專業人士多發聲。
今年,是華山感染科連續十年位居「中國醫院排行榜」感染病學科榜首。他說,感染科每個亞專業都能找到該領域最頂尖的專家,這是他驕傲的一點。為了給肝病病人提供個體化治療方案,感染科陸續開出了多個肝病門診,包括C肝、B肝、自免肝、藥肝、感染性肝病等,脂肪肝專病門診不久也要問世。
上海的12月,下午5點天就黑了。隨張文宏走出門診大樓,醫院大屏幕上在播他的視頻。「看門診好累,沒想到要滿場跑。」記者感慨。「今天病人不多,也不難。」耿直的他說,「看病,已經是最輕鬆的事了。」
眼下,只做純粹的醫生已不可能。疫情仍未結束,公眾需要他這樣的醫生,用專業知識為社會輿論注入理性,讓沒有醫學知識的人也能明白道理。他在微博上被稱為 「定海神針」,但他深知,「紅」不是真正的歸宿。除了看病,通過更多渠道把專業精神傳遞得更遠、更廣,也讓公眾對科學知識更入心、入腦,才是「忙」的意義。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文中患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