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南語簡介
,其影響實為深遠,其他受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也是有著一致的文化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我們即可稱其為泛閩南.以下介紹通行閩南語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閩南語,乃是閩語的一支。來臺漢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後,便率大軍攻佔臺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泉州,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陳永華,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臺灣的閩南語,是以泉州音佔大多數的。 1683年,施琅徵臺,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臺灣。
-
鄧麗君閩南語歌曲裡的遺珠
所以,大概很少人知道她能用多種語言交談演唱的超強語言能力。事實上,即便不提她的音樂造詣,光說玩multilingue,就是能讓我等凡人頂禮膜拜的老前輩了。按留存至今的音頻資料計算,鄧麗君曾經用八種語言演唱(國語、日語、閩南語、粵語、印尼語、英語,還有兩位神秘嘉賓,後面會介紹),當中有不少是同一個樂譜填上不同語種歌詞的情況。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據臺灣三立新聞網報導,賴清德上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被問及什麼是「臺語」。他當時回應稱,「臺語這個詞在社會上有共識」,即「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臺語等於臺灣閩南語」的立場,質疑背後隱含閩南族群「強勢而對立的意識形態」。
-
臺灣六旬翁當兩岸閩南語「信鴿」 吟唱古詩詞
十年來,蔡金安經常往返臺灣和大陸,用閩南語吟唱的方式,當起了兩岸閩南語交流的「信鴿」。 被閩南語文學感動致力閩南語詩詞吟唱 頭戴草帽、吟唱詩詞聲音洪亮……昨日,記者見到了這位飽含古風古韻、精神抖擻的六旬老人。 當記者問及為何要推廣閩南語時,蔡金安打開了話匣子。
-
學者:「臺語」改「閩南語」還不夠 就是中國話
環球網5月26日消息,臺灣「教育部」有意將國中小「臺語」課程的名稱,更改為「閩南語」課程,引發「獨派」的強烈反彈,他們認為這不只是歧視,更是馬英九的「去臺灣化」作為。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教育部」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
愛拼才會贏:閩南語歌尋找新突破
沒有了《愛拼才會贏》的高峰 20世紀70年代起,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大背景下,臺灣掀起了閩南歌謠的採集、創作和演唱熱潮,臺灣閩南語歌曲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誕生了劉福助、鄭進一、羅大佑等優秀的創作人才,造就了鄧麗君、蘇芮、江惠等演唱歌手,並出版發行了大量的閩南語歌曲,其中《愛拼才會贏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臺灣小學設閩南語必修課 泉州孩子會聽不會說或丟母語
在臺期間,當地小學的一個現象引起了記者的關注:臺灣所有小學均設有母語必修課,包括閩南語、客家話和少數民族語言,所有小學生都必須選擇其中一門語言進行學習。而在泉州,作為母語的閩南語卻在漸漸遠離孩子,多數孩子只能聽懂閩南語但不會說,尤其是很多方言俚語,孩子們更是如「鴨子聽雷」,一頭霧水。
-
閩南語歌尋找新突破 閩南地區演出空間擴大
沒有了《愛拼才會贏》的高峰 20世紀70年代起,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大背景下,臺灣掀起了閩南歌謠的採集、創作和演唱熱潮,臺灣閩南語歌曲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誕生了劉福助、鄭進一、羅大佑等優秀的創作人才,造就了鄧麗君、蘇芮、江惠等演唱歌手,並出版發行了大量的閩南語歌曲,其中《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望春風》、《心內事無人知》等歌曲風靡島內外
-
【閩南】臺灣精典閩南語民謠《雨夜花》
《雨夜花》是閩南語流行歌曲。在1934年,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由日本人柏野正次郎所經營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灌錄成78轉的唱片,其旗下歌星「純純」主唱。《雨夜花》這首歌曲一開始不叫《雨夜花》,它的本名叫《春天》,這原本是一首在日治時期由當時的臺灣新文學健將廖漢臣,在1933年為臺灣兒童所寫的一首兒歌,交由鄧雨賢譜曲。
-
閩南語:不能割捨的濃濃鄉音 保護亟待重視
日常生活中,閩南人常使用帶「阿」的稱呼語,如稱呼朋友「阿珍」、「阿玲」,稱呼親人「阿母」、「阿兄」等,這些稱呼在漢魏六朝時盛行。閩南文化的發展載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依賴。讓孩子學語言的目標應該是從單語到多語發展,理想的狀態是學得一種國人都能交流的語言——普通話,一種國際交流的語言——英語,同時保留母語——方言。」保護閩南文化先要保護好閩南語「曾經有人提議要把南音、梨園戲、高甲戲等改成普通話來唱,以便推廣到全國,我認為這是不妥的。」
-
廣西昭平小夥唱閩南語歌曲《手中情》,真的好聽爆了!
♪閩南語是閩南人的母語,主要分布在福建閩南地區,南宋以來,隨著閩籍先祖的幾次大規模對外遷徙,逐漸分布於臺灣、浙江、廣東、海南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閩南語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原稱「河洛語」,閩南語曾是中國唐朝和北宋時期的官方語言。
-
siri背後的聲音!!!
最近微博滿滿的熱搜話題,siri的真面目 聲音的主人用iphone的小夥伴沒準都有玩過「調戲
-
惦惦的夢,閩南語在滾圈的短暫突圍
還沒等到五條人復活回來,曾被仁科「約戰」閩南語PK的椅子樂團,在樂隊的夏天10進7賽段中,憑藉他們早期偏民謠的閩南語作品《惦惦的夢》,排名當期第三,成功晉級下一輪。本期主題賽的題目是「最在意的人」,《惦惦的夢》正是樂隊另一位主唱仲穎寫給爸爸的歌。
-
上海女歌手唱閩南語獲臺灣金曲獎 唱異鄉曲到最"高"處
曾經一句也不會 2009年,李婭莎獨自一人前往臺灣,參加第四屆「超級偶像」比賽並獲得亞軍。比賽時想有點突破,臺灣朋友就建議她唱閩南語歌。但印象裡只有《愛拼才會贏》這種比較老派的閩南語歌曲,李婭莎覺得並不適合自己。偶然間,她聽到江蕙演唱的《家後》,「覺得真是好聽,就去學了。」
-
咱厝的閩南語電視又可以看到了:神機妙算劉伯溫、臺灣廖添丁等上百部閩南語電視劇來這裡看
上百部臺灣閩南語電視、電影、綜藝、歌仔戲等所有片子加起來上萬集讓你看到爽!!當然是講咱厝話的閩南語電視叨位會凍看到又多、又齊全的閩南語電視還記得一家人逗陣看臺灣閩南語鄉土劇嗎?講著咱厝的話演著咱厝的故事現在閩劇場又可以看到閩南語的電視劇咯
-
對話臺灣閩南語歌壇「大姐大」陳盈潔:阿妹瘦不下來應該去檢查
「人講這人生,海海、海海路好行,不通回頭望,望著會茫……」這首傳唱至今的閩南語歌曲《海海人生》,閩臺地區民眾耳熟能詳。歌曲演唱者陳盈潔,有著一張好歌喉,但已有十多年沒錄歌。日前,人到廈門度假的陳盈潔在接受呆丸君採訪時透露,今年下半年她將出一張「國臺語混合唱片」。而在此之前,她本月將到漳浦錄製歌友會,還計劃和前臺灣唱片公司老闆林標祥合作在當地辦「金漳浦」歌唱比賽,選拔「閩南人的好聲音」。
-
聽起來嗲嗲的臺灣腔恐怕要失傳了
然而,隨著民進黨當局推動所謂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的「立法」工作,將在全臺推廣閩南語,又一波「去中國化」再次襲來。 所謂的「國語」,或稱為官話(官方語言),是如今幾乎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的語言,然而這一名詞在臺灣的各個歷史時期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涵義,一部臺灣語言流變史,也是這片土地的鬥爭史。
-
英語為臺灣第二官方語言?庸人自擾
如:處理不當黨產,追殺國民黨、推行「一例一休」法案,臺灣的大小企業和廣大勞工都怨聲載道、不承認「九二共識」,不鼓勵與大陸交流,大陸遊客來臺的人數銳減、堅持廢除核能發電,臺灣的供電能力發出警訊、重新制定高中課綱,將中國歷史納入東亞歷史的一部份、最近又來了個要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 「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宋代末年,泉州港成為與亞歷山大港並稱的世界大港,經濟極大發展、各國客商雲集、各種文化碰撞以及閩南人海納百川的開放心態、善於接受新事物的冒險精神使得這裡生成了適合多種宗教傳播的良好環境。 閩南文化其狹義包含語言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及飲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