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學會走出孤獨,你有可能會被孤獨殺死丨21讀書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走出孤獨》

編輯丨黎雨桐;實習生 思純

圖片來源丨《我是傳奇》《美人魚》劇照,圖蟲創意,網絡等

當你學會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禦世事艱難。

題記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

收到3w多條回復,其中點讚數最高的一條是:

「畢業離校的時候,遊戲裡掉了個好東西,扭頭炫耀的時候才發現整個寢室就剩下了自己,當時的感覺真像挨了一記悶拳啊。」

面對孤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態度。

有些人不喜歡孤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渾身難受,坐立不安,可是出去社交,和別人待在一起,又覺得尷尬、無聊、厭煩,於是大多數時候,只好不尷不尬、不情不願地孤獨著。

《美人魚》劇照

01

村上春樹說:「哪有人喜歡孤獨,只不過是不想失望罷了。」

也有些人喜歡標榜孤獨,擺出一副獨孤求敗的姿態,以獲得一點優越感。他們嘴裡喊著「孤獨孤獨」,內心的潛臺詞卻是:「大家快來欣賞和膜拜我的孤獨吧!」

如果孤獨帶來的僅僅是上面所說的孤獨感也就罷了,事實上,它還有可能一不小心要了你的小命。

美劇《我是傳奇》裡有一句臺詞:

「死亡並不可怕,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活得孤獨,和死得不被牽掛。」

說的就是孤獨最極端的狀態——孤獨死。

《我是傳奇》劇照

孤獨死,更像是一種「雙重死亡」。它把兩種可怕的力量重疊相加了起來。不僅孤獨地活著,還要帶著這份孤獨離開這個世界。

2015年11月,湖北省黃石市一名離休幹部被發現在家中死亡,此時距離他去世已經6年。這名男子生前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一直獨居。

在中國,像這樣死後很久才被發現「孤獨死」的案例,正在逐漸增加。

據統計,我國失獨老人已經超過百萬,每年增加失獨家庭7.6w個,到2050年,臨終時身邊無子女的老人可能達到7900萬。

3000萬以上的年輕男子也會逐漸衰老,多數將在無妻無子的空巢孤獨中終老。

這不是個恐怖故事,而是我們正在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因為丁克、失獨、喪偶,未婚率、離婚率的上升,個人主義思想的蔓延,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意識的淡漠,以及不斷增加的經濟壓力,「孤獨死」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02

孤獨,為何對人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呢?

早在100多年前,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就曾在《走出孤獨:阿德勒孤獨十五講》書中指出:

孤獨,是各種心理疾病和性格缺陷的溫床,孤獨的背後潛藏著人對世界的失望、疏遠、冷漠和敵意。

他認為,長期的孤獨,是一種人生的毒藥。

長期的孤獨可能使人更容易患上各種身心疾病,比如抑鬱症、社交恐懼症。由於缺乏社會支持,無人理解和關心,當他們產生焦慮、抑鬱、恐懼等負性情緒時,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甚至有研究者發現,長期孤獨給身心健康帶來的傷害不亞於吸菸。

孤獨可能導致自殺傾向和行為、敵意、攻擊行為和睡眠障礙等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很多研究表明,孤獨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包括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

根據2015年春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孤獨可能將一個住院病人死亡的可能性拔高26%,這一效應與肥胖症造成的健康影響相當。

更讓人無奈的是,在如今這個社交網絡的時代,孤獨是會傳染的。

現在有個流行詞,叫「網絡外向」,說的是很多人在網上聊得熱火朝天,在現實中見面卻沉默寡言,只能尬聊。

這種線上活躍,線下落寞的生存狀態,就是孤獨,其背後就潛藏著對真實世界的排斥,這是很多人沉迷於網絡虛擬世界的心理根源。

當一群孤獨的人聚集在網絡上,這種缺少現實基礎和情感聯結的孤獨狀態就會在社交網絡中傳染開來。

那麼,孤獨者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現代人的孤獨真的無藥可救了嗎?

(來源網絡)

阿德勒認為,孤獨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意味著孤獨的人就一定缺乏社交能力。他們可能只是沒有,或不想把這種能力用出來。

事實上,孤獨的人可能更擅長社交——他們更擅長「察言觀色」,更知道如何吸引他人,對人與人之間的一些微妙的關係往往也看得更為清楚。

這可能是因為孤獨的人會花更多的注意力在這些情緒的線索上,因為他們渴望找到人際間的聯結和歸屬感。——這無意間訓練了他們的人際解讀能力。

《我是傳奇》劇照

孤獨的人之所以孤獨,並不是只是他們因為缺乏社交技能,而是因為缺乏社會感。

所謂社會感,是指關心他人,希望和他人建立一種和諧關係的社會感情。

狹義地說,社會感就是愛的能力。

當一個人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種愛的能力的發展。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是溺愛或漠視,這種愛的能力就會嚴重受損。

愛的能力受損的孩子,長大之後,會無法正常地和別人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無法與別人產生健康的情感聯結,哪怕是身處熱鬧的聚會,孤獨感也會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我是傳奇》劇照

03

那麼,作為成年人,我們該如何對抗已經形成的孤獨感呢?

阿德勒這位智慧老人給出了幾點頗為有效的方法:

1.挑戰消極的自我看法

由於童年生活經歷的影響,很多長期孤獨者都對自我形成了一些負面看法,認為自己不被他人接納和喜愛,所以不願走出去和人接觸,嚴重的甚至會把曾經和他人的一舉一動都當作是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別人一聲咳嗽、一個眼神、一次心不在焉,他們都覺得是對自己的蔑視和貶低。

停止這種胡思亂想,從更現實的視角去認識自己。

2. 找出自我挫敗的行為

孤獨者有了消極的自我看法,在生活中遇到社交情景時可能產生自我挫敗行為。這是對人際交往的缺乏自信和掌控感時的替代行為,「既然我知道我不善社交,那我還是別和他打招呼了,避免尷尬」。

有時候,我們就是因為害怕在人際相處中出現錯誤,所以不去行動。

3. 深化情感聯結

阿德勒提到,當我們有能力將對方不能承受的情緒情感,轉化為對方能夠承受的情緒情感,並反饋給對方的時候,我們和他人就產生了情感聯結。

比如,當一個人怒氣衝衝地向你走過來時,你溫和平靜地告訴他:「你看起來好像很生氣。」

這樣命名對方的情緒,以一種我們熟悉的情緒詞彙去準確找到對方的感受,對方就更有可能識別它,從而控制它。

這時候對方更有可能會告訴你:「是啊,我特別生氣,因為……」而不是直接衝到你面前跟你拍桌子。

(來源網絡)

04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有助於深化和他人的情感聯結。

事實上,面對孤獨,我們並沒有一種普適的解決公式。阿德勒也只是提出了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培養社會感。事實證明,這個原則真的很有效。

馬克·鮑爾萊恩曾說: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而阿德勒會說,成熟的第一步,是先找到你身上那1%的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只有這樣,你才會享受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儘管那些事情對別人毫無意義,只對你自己意義重大。

沒錯,當你學會讓自己的存在對他人變得更有意義時,你會一點一點地擴大自己存在的意義,你的孤獨感也就隨之而消失了。

這,就是阿德勒走出孤獨的秘訣,也是給孤獨的現代人的真誠忠告。

贈書福利

【孤獨是什麼?】

孤獨,就是不得不一個人應付人生。

尋不到的安慰、戒不掉的依賴、停不住的寂寞、擺不脫的焦慮、定不了的未來……

所有這些,都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孤獨感。

【人為什麼會感到孤獨?】

阿德勒認為,人的孤獨感源自深層的自卑。自卑是我們心靈的一個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東西,比如愛、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會導致過度自我保護,封閉內心,切斷與他人的聯結,從而滋生出寂寞、空虛和內心匱乏的孤獨感。這種由自卑所引發的孤獨,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難以消除。

【怎樣才能走出抓獨?】

答案在與他人的關係裡。能在與別人的關係中獲得成長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卑,成為一個與他人有著良好聯結的人。只有能和別人心意相通的人,オ能真正不受別人眼光的影響,塑造出健康而獨立的人格。只有擁有健康而獨立的人格,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信任感和存在感,即便獨來獨往,也不會與社會脫節,不會孤單寂寞。

【本書能提供什麼?】

阿德勒孤獨十五講,從自卑的心理根源談起,抽絲剝繭,把獨立人格形成的過程逐步展現,使人學會平衡自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彌補內心信任感、不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缺失,走出孤獨感。當你學會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就算孤身一人,也能抵禦世事艱難。

《走出孤獨》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相關焦點

  • 曹松章,走出孤獨
    每天都會隨機從唱片架上抽幾張唱片來聽,今天抽到的有這張《曹松章 精選集》。看到這位歌手的名字,估計很多朋友都會陌生,確實,曹松章在國內沒有走紅過。1989年央視播出的《潮——來自臺灣的歌聲》,是許多朋友聽臺灣流行歌曲的啟蒙,也是絕大多數人第一次見識到MV這種新鮮的事物,這其中有張雨生、姜育恆、小虎隊、黃鶯鶯、東方快車,他們後來都在內地走紅。
  • 走出孤獨圓圈的第一步
    如果你逃不出內心的孤獨,也解不開深夜來臨的時候必然要面對的寂寞,當你明白單純地逃避已經沒有用的時候,那就去讀懂它。孤獨和寂寞,一直都是成年人生活的主題。上班的時候覺得壓抑,但至少不會覺得孤獨,聚會的時候覺得吵鬧,但至少不會覺得寂寞,可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當你極度孤獨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呢?夜晚來臨時候的黑夜,是你必須面對的,這是真實存在的,清早醒來的時候的獨自一人,是你必須承認的,這也是真實存在的。
  • 《孤獨,雖敗猶榮》——讀書雜感
    這便是孤獨吧,但是我想這不單是孤獨,更是勇氣!《中國合伙人》裡面有一句臺詞:我們活在恐懼中,不應該害怕恐懼,而是應該想怎麼去面對恐懼,戰勝恐懼而不是逃避它!剛進大學時候,整日百無聊賴,感覺渾渾噩噩,無所事事,迷茫的情緒就如同禮物從天而降,讓人沒辦法接受!麥殼推薦我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他告訴我:好讀書,讀好書!
  • 蔣勳《孤獨六講》讀書筆記
    儒家的群體文化有演戲的成份,演給他人和旁觀者,某種場合下必須某樣,否則就被視為不敬不孝不……儘是格式化的套路和條條框框,給旁人看的,而非發自內心真實的情感表露。竹林七賢的「嘯」,口字邊外加一個嚴肅的「肅」,那是一個孤獨者走向群山萬壑間吶喊的模樣,《世說新語》裡描寫阮籍長嘯時,山鳴谷應,震驚世人,發自肺腑,熱淚盈眶,如同魯迅的《吶喊》,是從最大的壓抑中狂吼。
  • 你的強大,源於你的孤獨
    我的一位朋友問我:如果你能回到五年前,你想對自己說句什麼話? 思考許久,我的答案是:學會接受孤獨、享受孤獨。 一個人的[孤獨]如何像花兒一樣破顏微笑?又如何在四季如沐春風呢? 唯有專注。先學會認認真真地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狠狠死扣做到完美。
  • 願你學會在孤獨中,仰望孤獨
    每次回到這座小城,都會來這條街走一走,逛一逛,偶爾會遇上一兩個老同學,寒暄幾句,然後,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大多時候,一個熟人也遇不上。畢竟,這是一座新城,比老城大得多,住進這座城的人來自各個地方,誰也不認識誰。
  • 讀書筆記:《孤獨的力量: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一個引路人,它告訴我們並不孤單,有多少人和我們在孤獨中共同前行。孤獨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引導人向內探尋自我,向外透過事件看到本質。越是看得清,就越會存寬容之心,導致精神孤獨更突出,所謂曲高和寡,這樣一來又會導致孤獨者與世俗世界背道而馳,形成事實上的孤獨,達到身心合一的高度孤獨。
  • 難忘金曲 | 電影《歌劇魅影》片尾曲《學會孤獨》
    不管她曾經答應過他,他教她唱歌,她陪他不離開。       有人說,影片的最後還好是喜劇,還好是愛情戰勝了惡魔。       對於男二號來說,這顯然是喜劇。抱得美人歸,還是個才華出眾氣質俱佳的絕世美女。但是如果沒有惡魔,這個美女可能永遠都不能出頭。記得開頭時女主角一文不值地扮演小人物嗎,那時男二號還認不出她就是他青梅竹馬的誰誰誰。為什麼?
  • 如果這個世界不愛你,那你就去愛孤獨
    無論從何時何地開始,當你察覺到孤獨,那麼你便會意識到內心總有個巨大的黑洞。我們因為父母的愛而忘卻了那個黑洞。但當我們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那種孤獨感就從內心深處升起。成長,就意味著我們要學會與孤獨為伍。一個家庭中,父母間如果既不忠誠也缺乏不交流,意味著婚姻名存實亡。而家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愛」。任染的從小就成績優秀且獨立,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逃離這個冰冷的家。直到遇到了自己的上司——陸浩。一個事業有成,又對她關懷備至的男人,給她母親般的溫柔愛意和父親般的堅毅守護,讓她寧願沉溺於他所說的「我愛你」的謊言中。
  • 接受孤獨的存在:因為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是的,這本書的不同之處恰恰在於,作者沒有把孤獨像過去的書籍一樣特定化,而是通過講述三十三個不一樣的故事,來讓讀者自己去感受不同人眼裡不同的孤獨是什麼樣子,從而有的放矢地去置換場景,產生共鳴。在這些故事裡,每個曾經或者正在經歷孤獨的人都有可能發現,其中有自己的影子。
  • 薦書丨漫步在個體孤獨與群體孤獨之間
    孤芳自賞 2019年3月丨昆明時間是2005年的某一天清晨,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秋天,我坐在教室裡望著門外白茫茫一片濃霧,對面的小山頭上,有三棵樹在濃霧中呈現出影子,那一年我讀高一使我想起這段往事,是那種群體孤獨的狀態,一個群體像一個個體,隨著時光流逝,經過了顛簸道路,經過了橋梁,經過了村莊,在犬吠中投入到黑幕中去。途中所談論的內容早已忘記,也無須記得,因為這樣的騎行,在我整個中學時代,時有發生,有時有同伴,但大多數時候,是一個人。現在,那些過往都成了一個符號,在我的思維領域裡,作為一種孤獨存在的標記。
  • 原來,愛也是一種孤獨
    作者:周國平編輯:慈懷讀書(ID:cihuairead)你與你的親人、友人、熟人、同時代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見他們在你的周圍成長和衰老
  • 如果孤獨分等級,我想蘇軾這首詞中的孤獨,是十級的孤獨
    人生就是這樣,鍛鍊人的時間不是在高峰時,而是在低谷的時刻,如果一個人能夠在自己人生的低谷中走出去,那麼他才有可能站在新的高峰之上。蘇軾初到黃州之時無疑是苦悶異常的,他在黃州期間也寫了不少抒發自己內心孤獨的詞作,最為經典的便是那首在黃州定慧院的那首,如果孤獨分等級的話,我想,蘇軾的這首詞中的孤獨,是十級的孤獨,一起來欣賞下:
  • 什麼是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就有提到
    對這本書最深的印象是以下標籤:亂倫、無秩序、淳樸、野蠻、糜爛的生活、一個很難走出去的山溝、和誰有夢想誰的生活無論怎樣都會變糟糕的世界。描述了一個家族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史,包含其七代人的傳奇故事。裡面有很多神秘的色彩,比如預言,比說神話傳說等等。它的創作背景是從1830年至19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
  • 沒有愛人的人會孤獨,有愛人如果不同心更孤獨,婚姻才是保障!
    長時間沒有愛人的生活是一種什麼感覺,是不是很孤獨?本質上來評價,對心智正常的人來說,這種孤獨是一定有的。並且,失去愛情的人一般會比一直就沒有獲得過愛情的人要孤獨得多!有句話叫白天不懂夜的黑,這就是這種孤獨的最好體現。曾經有過愛情有過婚姻的人,如果突然變成了單身,那麼一定比那些一次愛情都沒體驗過的人要孤獨。比如很多離婚的人,他們的傷感與孤獨程度一般是大於那些本來就一直打光棍的人的。
  • 孤獨各有不同,你是哪一種?
    孤獨會消耗你,使你分心和沮喪;自選的獨居是平和的,可以滋養精神激發創造力。一般說來孤獨分為七個類型,但不是每個人對孤獨的感受都和我們接下來要描述的一樣,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想找一個伴侶,但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某種關係的缺失會帶來孤獨感。我們將孤獨描述的越具體就越可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 「嘿,你害怕孤獨嗎?」,「不,我享受孤獨!」
    可是慢慢的她發現自己好像不喜歡那種喧鬧的環境了,也能在安靜的環境下呆住了。柴靜說:「痛苦的時候,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樹林,那是永恆的安慰」。看看祖國的萬水千山會感覺自己渺小,會放空心靈,得到救贖。
  • 女人的智慧,學會和享受孤獨
    每個人對孤獨這一詞語都有不同的理解,而孤獨也是生活的常態,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也可以說我們時時刻刻都處於孤獨的狀態,只不過有些人比較樂於享受孤獨。 可能在我們看來她們的生活可以用孤獨來形容,而她們似乎並沒有把這些孤獨放在眼裡,甚至很享受這種孤獨的生活。
  • 《天使愛美麗》:「孤獨者」艾米麗如何走出「幻想世界」
    除了做相應的價值觀測試,你還可以思考,自己為什麼做這個決定,為什麼不選擇做別的事,深挖下去,你就能找到和自己相配的人生價值觀。當你在16種價值觀中只挑出三種自己很重視的價值觀時,你才有了大方向。一個追求新意的人,如果讓他從事安全穩定的工作,肯定會覺得坐立難安。反過來說,順應了價值觀做事,就會產生飛輪效應。
  • 《百年孤獨》: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後是成長
    《百年孤獨》這本書你讀懂了嗎?如果這輩子從此以後只能再讀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我想我的答案會是《百年孤獨》,其實這本書我在讀第一次的時候並沒有讀懂,重讀之後才發現,透過孤獨的表象,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