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似莊似諧,寓意深遠,發思古之幽情,抒眼前之感慨

2021-01-10 紅顏嗎

本文乃紅顏嗎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這首短什,雖然明白如話,不像李商隱的《錦瑟》那樣撲朔迷離,但也自古及今見仁見智,頗費捉摸。

一般來說,絕句猶如一枝柳枝,通體外柔內韌則佳,過於莊重易損絕句風神。絕句聖手王昌齡的《出塞》,被人推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但是《姜齋詩話》批評說:「『秦時明月漢時關』句非不煉,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詩起句;施之小詩,未免有頭重之病。」杜牧《赤壁》前兩句也具有同樣的毛病,語重意直。一連串三個主謂詞組,又緊綴一動賓詞組,安排緊密,更顯得厚重質實,而且比王詩多用了一句,迴旋餘地只剩下末二句的尺寸之間,如同兵家背水一戰,先置己於「死地」。

就內容看,第一句兩個主謂詞組,前者回憶起六百年前的千帆爭渡、煙炎張天的赤壁大戰,如果句意輕飄,恐怕未有此力量,於金刀鐵馬而奈它不得。後者一跌,回到現實。次句的「自將磨洗」和「認」字,表現出對歷史英雄人物的非凡業績的心嚮往之的莊重神情。

黃叔燦《唐詩箋注》云:「認』字妙,懷古深情,一字傳出,下二句翻案,亦從『認』字生出。」取其「翻案」二字,所餘皆是。末二句是這首詩的主腦,歷來意見紛紜。赤壁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周瑜採取火攻,利用東南風,一舉擊敗為數眾多的曹兵,詩人把「檣櫓灰飛煙滅」的場面一概略去,正面不說說反面,用假設語氣,從反面設想落筆:如果「東風」不給周郎方便,那麼曹軍會以泰山壓卵之勢,擊碎東吳,周瑜將從東吳的座上客變成曹魏的階下囚,他自己和君主的妻室,著名的美女大喬、小喬也會被關閉在銅雀臺上,受人凌辱。

這兩句議論語帶調侃,特別是「春深」具有明顯的揶揄味道,所以宋人許頗譏議杜牧「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這是批評杜牧的一雙眼睛只盯住二喬,但這種批評未免迂腐。

吳喬《圍爐詩話》就批評許「不足與言詩」,而認為此詩「用意隱然,最為得體」。《四庫提要》也說「此詩人不欲質言,變其詞耳」。吳景旭《歷代詩話》說,此「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言益醒」。以上三家都有些拈花微笑的味道,使人不明「禪意」根底。

「用意」、「質言」、「正言」究竟何指,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說得醒豁:「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王堯衢也說:「杜牧精於兵法,此詩似有不足周郎處。」(《古唐詩合解》)近人也有同樣看法:「詩中結尾二句對周瑜的嘲諷,即阮籍登廣武觀楚漢戰場所慨嘆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意。」(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沈祖棻《唐人七絕淺釋》與此相類。)這種看法,從字面看,是符合句意的,但細一推敲,卻有矛盾,既然周郎是「豎子成名」,赤壁一戰是僥倖成功,為什麼數百年後對其遺物「折戟」,這個滿是鐵鏽的出土文物,卻懷著那麼大的興趣,也犯不著花力氣去「磨洗」,去辨「認」。

近年有人研究說這是對周瑜「非凡的英雄業績」「無限的嚮往羨慕」(見《北方論叢》1979年第5期),如是解,後二句應作如何交代,這分明與原詩語氣不合。

杜牧的詠史、題詠詩大都是遇地而發,這首詩也有可能作於黃州,當時回紇南侵,杜牧此時的《郡齋獨酌》《早雁》《雪中書懷》都是感慨時事之作,後一首有:「北虜壞亭障,聞電千裡師。牽連久不解,他盜恐旁窺。臣實有長策,彼可徐鞭笞。如蒙一招議,食肉寢其皮斯乃廟堂事,爾微非而知。向來躐等語,長作陷身機。」杜牧自信有長策可破強敵,只是與當時宰相李德裕有隙,不被重用,有志難酬,故「獨酌」「書懷」。如果《赤壁》作於此時,那就和這幾首詩的感情有相通之處。

這首詩前二句莊重之至,後二句又詼諧之極,這種前後的矛盾,就是用這種感情統帥起來的。

如果再回頭看前二句,它的語重意質,方顯出詩人的獨具匠心。這首詩雖然正面寫設想中赤壁之戰的前因後果,但正面寫卻不意味著直接說,二喬的身份代表著吳國政權的尊嚴,其地位的變化與吳國的生死存亡休戚相關。如果真的是「鎖」了二喬,那就是「悽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的局面。詩人不寫「東風」如何「與」了周郎方便,卻從反面落筆,設想吳敗魏勝的結局。既然如此,就寫吳國如何被消滅,「一片降幡出石頭」,而卻引出「二喬」來,似乎這你死我活的大戰是為了爭奪兩個美人而已。

實際上詩人是為了強調「東風」的至關緊要,沒有「策先定於內」,就不會「功後成於外」,詩人以反寫正,以小見大,只有如此,才能舉重若輕,把一場歷史的風雷任意驅遣於筆底。另外,巧用情調上似莊似諧的矛盾,旨在暗逗出無限的意味。

發思古之幽情,正是為抒眼前之感慨,寓深曲複雜的用意於輕鬆詼諧的筆墨之中,這是把「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然而是柔,卻柔中帶剛,使人讀來感到英氣逼人,用筆鋒利,又體味到其中沉鬱的情感。在一首小詩裡充滿了如此豐富複雜的感情,這當然與詩人的胸襟、識見分不開,而戛戛獨造的藝術手法則更使這首絕句具有不同凡響的風調和深遠的用意。

相關焦點

  • 杜牧|赤壁
    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 赤壁-杜牧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赤壁》杜牧
    這是詩人憑弔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它認為歷史人物的成敗榮辱具有某種偶然性。杜牧的這類絕句開宋人詩歌議論之風。「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對岸為烏林,相傳是孫權、劉備聯軍與曹操軍隊決戰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足而立的形勢。周瑜統率吳軍,作為主力,用火攻大敗號稱八十萬的曹操大軍,一舉成名,成為歷史上的英雄人物。
  • 唐詩·赤壁·杜牧
    這是一個以詩命名的年代,三百年詩唐留下無數詩行,山水田園、邊塞懷古、感悟憂思、閨怨悼離……若以花相擬,唐詩的絢爛如牡丹之富貴雍容可以當之。赤壁/杜牧【原文】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62.蒙曼講解丨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創作背景】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乾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每日一詩|《赤壁》杜牧
    這是詩人憑弔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它認為歷史人物的成敗榮辱具有某種偶然性。杜牧的這類絕句開宋人詩歌議論之風。「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對岸為烏林,相傳是孫權、劉備聯軍與曹操軍隊決戰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足而立的形勢。周瑜統率吳軍,作為主力,用火攻大敗號稱八十萬的曹操大軍,一舉成名,成為歷史上的英雄人物。
  •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
    生活背景給我們的杜牧同學的禮物:▲ 喜歡大自然,美景能讓他停車駐足。▲ 喜歡絕代佳人,佳人讓他留連忘返。 ▲ 喜歡寫詩,他的作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看透世事的悲愴,一種是玩世不恭的調侃。我們的杜牧同學,多情卻似總無情……那些年,風也過雨也過。
  • 古詩詞 | 杜牧《赤壁》
    東風:指三國時期的一個戰役──火燒赤壁。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曾參與赤壁之戰並為此戰役中的主要人物。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裡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傑之士。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於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發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作者在這裡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是關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剪裁的需要在內。
  • 唐詩經典之《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賞析
    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贈別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
  • 十首懷古詩詞: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見古蹟,思古人,是很多人都會有的感慨,詩人更是如此。
  • 名師解讀|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創作背景】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 赤壁四時賦
    赤壁者,故荊楚之屬,古蓴川之地,曹魏蜀吳爭鋒之處,一名蒲圻,今曰赤壁者也。
  •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 杜牧《贈別》
    贈 別唐 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1、「多情」一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
  • 楹聯同題:杜牧 主評彭大慶 ​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之"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莊道學。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採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
  • 後赤壁賦·蘇軾
    文章通過同—地點(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飲酒),同—題材(大江高山清風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時令季節,描繪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發了不同的情趣,表達了不同的主題。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異曲,各有千秋。《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
  • 秋風瑟瑟的雨夜杜牧與殘燈相伴,寫下一首悽美之作,句句都很傷感
    其實當時的李家和杜家是世交,可是李德裕並不喜歡杜牧,認為他個性張揚,長得又是英俊瀟灑,用今天的話來說,杜牧長得很帥,又有才華,所以李德裕產生了嫉妒之心,為此不喜歡杜牧,再加他又與牛僧儒相交甚好,李黨的人自然把他歸到了牛黨,這種理念上的不合,也使得李德裕對他越來越不滿,最終被貶到黃州。
  • 宋詞三百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品簡介】《念奴嬌·赤壁懷古》由蘇軾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蘇軾謫居黃州,遊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功,並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代表作。【注釋】(1)大江:長江。
  • 自將磨洗認前朝——寫在《杜牧與黃州》出版之時
    剛經歷一場新冠病毒襲擊的古城黃州迎來了一場文化盛事:由黃岡市赤壁管理處組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州赤壁文化叢書》正式與讀者見面了。應鄭乃新先生之邀,筆者有幸參與編寫了叢書中〈杜牧與黃州〉一書。值此新書面世之際,謹撰小文,聊為喤引。
  • 晚唐杜牧一首唐詩28字寫盡雨夜之思,但全詩卻沒有一個「雨」字
    這是李商隱在唐詩當中最柔情的表達,全詩充滿清麗之美,膾炙人口。雖然跨越千年,依然是我們在雨夜最容易想起的唐詩詩句。再晚唐的時候,杜牧是能夠和李商隱能夠相提並論的著名詩人。李商隱在雨夜寫出一首非常精彩的唐詩,杜牧在雨夜當中也曾經寫出一首精美絕倫的詩作。雖然杜牧的這首古詩在名氣上比不上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但是他用28字,卻寫盡了雨夜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