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裡市開懷街道上馬石社區是凱裡市最早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社區之一,作為易地移民安置點的上馬石小區共安置了來自凱裡市13個鎮(街道)和跨行政區域搬遷移民2138戶9007人。移民主要以少數民族居多,佔搬遷總人數99.7%。
近年來,上馬石社區始終以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和「五個體系」建設統籌易地搬遷工作。2018年12月,該社區榮獲「凱裡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社區」稱號;2019年9月,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2020年11月,上馬石安置點入選全國「十三五」美麗安置小區。在新的形勢下,上馬石社區持續發力,不斷打出「組合拳」,與搬遷群眾攜手共鑄民族團結之「花」。
實施親情安置 讓搬遷群眾「戀」新家
走進上馬石小區,可以清楚看到每個樓棟上都寫著「萬潮樓」、「臺江樓」、「灣水樓」等字樣。為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的鄰裡關係,上馬石社區從搬遷之初就實施親情安置,將同鄉、同村、同組及具有親友關係的搬遷群眾實行集中安置,使搬遷群眾出門就能「走親戚」,一起過「苗年」,共話民族夢。
強化登門拜訪「攀親戚」,社區工作者主動登門與少數民族群眾認親戚、交朋友、記鄉愁。
通過親情安置讓搬遷群眾有了「家」的感覺,同時也延續了少數民族的傳統,增進了鄰裡情,增強了歸屬感和幸福感。
加大宣傳教育 奏響「民族團結一家親」旋律
在上馬石小區的文化廣場上,隨處可見民族團結宣傳標語。上馬石社區運用各種宣傳媒體和陣地不斷加強民族團結政策的宣傳,在重大節日活動中多形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
在搬遷伊始,聽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群眾達300餘人。社區依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和苗族文化培訓基地,邀請雙語人才專家或教師,對社區居民統一進行培訓。截至目前,已開展4期雙語培訓,參與人數200餘人次。
民族教育從娃娃抓起,小區內的凱裡市十三幼兒園,把孩子的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在接受現代文化教育的同時,也能知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打餈粑、踩高蹺、唱民歌、畫家鄉,幼兒園將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當中。
通過宣傳和教育,不斷奏響「中華民族一家親」主旋律。
支持創業幫助就業 讓少數民族同胞「能致富」
10月24日,凱裡市2020年錦繡計劃開班儀式在上馬石社區道德講堂舉行,針對少數民族婦女擅長刺繡的特點,對社區內搬遷婦女進行專業培訓,培訓合格後直接上崗。
一直以來,上馬石社區著力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問題,上馬石移民小區劃定2000平方米作為移民創業基地,並開出優惠條件,吸納創業帶頭人或者企業入駐上馬石移民創業基地。截至目前,已有3家企業正式入駐上馬石移民創業基地並投入使用,分別是黔東南奇森製衣有限公司、黔東南恆恩製衣有限公司、凱裡市興美弘楊製衣廠,其中,興美弘楊製衣廠是上馬石搬遷群眾自主建立的企業。
為幫助移民群眾提高就業技能,從2017年2月上馬石「移民夜校」正式投入使用以來,集中對有就業意願的移民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培訓主要有育嬰師、養老護理、電工、廚師、挖掘機、服裝等內容。目前,共培訓73期,3411人次。
通過支持創業幫助就業,切實讓少數民族同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奔小康」。
尊重移民風俗 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
上馬石小區的少數民族以苗族為主,苗族是一個熱情好客、愛好歌舞的民族,唱山歌、跳蘆笙舞、鬥牛、長桌宴,是他們的文化習俗。社區在充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同時,為了讓搬遷群眾感到「熱鬧」,特別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
一年一度的苗年節,載歌載舞,讓搬遷群眾有了家的感覺;在長桌宴的基礎上獨創的上馬石社區「百家宴」活動,讓每戶居民都能參與其中,其樂融融;還有端午節包粽子比賽,廣場舞大賽,文藝匯演活動等。
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不斷鞏固上馬石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成果。
穩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全新的生活……現在,貧困群眾都已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將憧憬的幸福生活照進了現實。上馬石社區將繼續鍥而不捨,久久為功,以民族團結之「水」,澆灌易地扶貧搬遷幸福之「花」。
通訊員 柴裕廣
編輯 雷子德
編審 王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