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裡上馬石社區:以民族團結之「水」 澆灌易地扶貧搬遷幸福之「花」

2020-12-23 天眼新聞

凱裡市開懷街道上馬石社區是凱裡市最早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社區之一,作為易地移民安置點的上馬石小區共安置了來自凱裡市13個鎮(街道)和跨行政區域搬遷移民2138戶9007人。移民主要以少數民族居多,佔搬遷總人數99.7%。

近年來,上馬石社區始終以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和「五個體系」建設統籌易地搬遷工作。2018年12月,該社區榮獲「凱裡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社區」稱號;2019年9月,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2020年11月,上馬石安置點入選全國「十三五」美麗安置小區。在新的形勢下,上馬石社區持續發力,不斷打出「組合拳」,與搬遷群眾攜手共鑄民族團結之「花」。

實施親情安置 讓搬遷群眾「戀」新家

走進上馬石小區,可以清楚看到每個樓棟上都寫著「萬潮樓」、「臺江樓」、「灣水樓」等字樣。為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的鄰裡關係,上馬石社區從搬遷之初就實施親情安置,將同鄉、同村、同組及具有親友關係的搬遷群眾實行集中安置,使搬遷群眾出門就能「走親戚」,一起過「苗年」,共話民族夢。

強化登門拜訪「攀親戚」,社區工作者主動登門與少數民族群眾認親戚、交朋友、記鄉愁。

通過親情安置讓搬遷群眾有了「家」的感覺,同時也延續了少數民族的傳統,增進了鄰裡情,增強了歸屬感和幸福感。

加大宣傳教育 奏響「民族團結一家親」旋律

在上馬石小區的文化廣場上,隨處可見民族團結宣傳標語。上馬石社區運用各種宣傳媒體和陣地不斷加強民族團結政策的宣傳,在重大節日活動中多形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

在搬遷伊始,聽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群眾達300餘人。社區依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和苗族文化培訓基地,邀請雙語人才專家或教師,對社區居民統一進行培訓。截至目前,已開展4期雙語培訓,參與人數200餘人次。

民族教育從娃娃抓起,小區內的凱裡市十三幼兒園,把孩子的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在接受現代文化教育的同時,也能知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打餈粑、踩高蹺、唱民歌、畫家鄉,幼兒園將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當中。

通過宣傳和教育,不斷奏響「中華民族一家親」主旋律。

支持創業幫助就業 讓少數民族同胞「能致富」

10月24日,凱裡市2020年錦繡計劃開班儀式在上馬石社區道德講堂舉行,針對少數民族婦女擅長刺繡的特點,對社區內搬遷婦女進行專業培訓,培訓合格後直接上崗。

一直以來,上馬石社區著力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問題,上馬石移民小區劃定2000平方米作為移民創業基地,並開出優惠條件,吸納創業帶頭人或者企業入駐上馬石移民創業基地。截至目前,已有3家企業正式入駐上馬石移民創業基地並投入使用,分別是黔東南奇森製衣有限公司、黔東南恆恩製衣有限公司、凱裡市興美弘楊製衣廠,其中,興美弘楊製衣廠是上馬石搬遷群眾自主建立的企業。

為幫助移民群眾提高就業技能,從2017年2月上馬石「移民夜校」正式投入使用以來,集中對有就業意願的移民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培訓主要有育嬰師、養老護理、電工、廚師、挖掘機、服裝等內容。目前,共培訓73期,3411人次。

通過支持創業幫助就業,切實讓少數民族同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奔小康」。

尊重移民風俗 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

上馬石小區的少數民族以苗族為主,苗族是一個熱情好客、愛好歌舞的民族,唱山歌、跳蘆笙舞、鬥牛、長桌宴,是他們的文化習俗。社區在充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同時,為了讓搬遷群眾感到「熱鬧」,特別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

一年一度的苗年節,載歌載舞,讓搬遷群眾有了家的感覺;在長桌宴的基礎上獨創的上馬石社區「百家宴」活動,讓每戶居民都能參與其中,其樂融融;還有端午節包粽子比賽,廣場舞大賽,文藝匯演活動等。

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不斷鞏固上馬石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成果。

穩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全新的生活……現在,貧困群眾都已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將憧憬的幸福生活照進了現實。上馬石社區將繼續鍥而不捨,久久為功,以民族團結之「水」,澆灌易地扶貧搬遷幸福之「花」。

通訊員 柴裕廣

編輯 雷子德

編審 王志凱

相關焦點

  • 易扶搬遷圓了安居夢——婁底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之三(冷水江篇)
    —婁底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之三(冷水江篇)記者 李愛軍 通訊員 楊紋漪 餘宏2016年以來,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易扶搬遷安置住房建設201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801戶2886人全部入住。
  • 既抗疫情又戰貧——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雙戰」紀實
    △沅陵縣太安社區「美桀電子」扶貧車間已復工復產。 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走進沅陵縣太安社區「美桀電子」扶貧車間,只見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顏淑英熟練地完成套、轉、剪、粘四道工序,一個電子線圈很快就繞好了。 「我們是全縣第一個復工復產的扶貧車間。」
  • 「同心圓夢彩雲南」尋甸: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絢麗綻放
    那是1935年4月30日中央紅軍長徵進入尋甸時寫下的,從那時起,各民族兄弟親如一家的思想就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85年過去了,歷經歲月洗禮,紅色基因發揚光大,尋甸縣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處處綻放。
  •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
    終於,在10年後,吳明桂一家和村裡的鄉親們從「送飯村」搬到了交通便利的侗安家園,住進了78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大隊中的一員。「孩子們上學再不用天天翻山渡河了。」   多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不只是吳明桂所在的村子。貴州黔南州惠水縣鬥底鄉鬥底村山環水繞,距離縣城79公裡,那裡的孩子們同樣經歷著「上學難」。
  • 黃蓋淖鎮:易地搬遷換新貌,開啟幸福新生活
    黃蓋淖鎮「十三五」期間,全鎮易地扶貧搬遷1593戶、41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9戶、1468人,共涉及6個行政村、14個自然村。黃蓋淖鎮易地扶貧搬遷於2016年正式啟動,2019年底完成全部搬遷任務、實現入住。
  • 易地扶貧搬遷中務實忠誠的發展改革人
    始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現實需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要之舉,將「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理念貫穿於安置區選址、安置模式選擇、安置房及配套設施建設、後續產業發展和服務管理等各項工作,實現了佔全省八分之一、全市一半還多的9224戶33695名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目標。
  •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易地扶貧搬遷 | 河北承德:易遷小區新家美 搬遷群眾燃希望 2020-09-03 18:4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以愛之名,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40年前,強俄巴 次央考入中央民族大學,從西藏拉薩跨越萬裡來到首都北京求學,迎接她的是氣候、語言、飲食等各方面的不適應。「在中央民族大學我得到了許多漢藏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強俄巴 次央說,在老師家包餃子吃等這樣的事情溫暖著遠在千裡之外的她,更傳遞著民族一家親的情。  從那時起,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種子邊在強俄巴 次央心中生根發芽。
  • 冷水江: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精品」安置小區
    7月3日,在湖南省冷水江市黃泥集中安置小區的搬遷戶李麗嬌,育有一兒一女,就在安置小區樓下的扶貧車間就業,說起現在的生活一臉的幸福。冷水江市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與美麗鄉村相結合,在總體布局上實用美觀、整齊統一、布局協調,公共服務完善,各類設施齊全,環境乾淨整潔,既宜居又風景宜人,讓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儘快融入城鎮生活。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易地搬遷戶 走上幸福路
    新疆日報訊(記者梁立華 甄世新 豆興軍報導)11月23日14時30分,記者隨託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駐準噶爾社區「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魏衡從託里縣城出發,驅車前往鐵廠溝鎮準噶爾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點,探訪搬遷後農牧民的生活。  準噶爾經濟開發區距託里縣城近200公裡,一路穿過荒山、戈壁,雖然道路蜿蜒,但並不崎嶇。
  •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人口達1000萬人 超三峽移民8倍
    &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導&nbsp&nbsp&nbsp&nbsp「『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是1000萬人,要在五年內完成,規模之大、時間之緊前所未有。
  • 跨出深山去 幸福萬年長——銅仁市易地扶貧搬遷綜述
    「十三五」以來,銅仁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市共有64710戶293569人喻倩一樣,搬出大山「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松桃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團山安置點。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製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幹,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 貴州省石阡縣: 易地搬遷社區繪就幸福圖 - 中國城市報-人民網
    該縣縣委、縣政府積極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緊扣「五個一批」脫貧措施,按規劃、分年度、有步驟地組織實施「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工程,共計搬遷4875戶偏遠山區群眾到14個安置點,奮力寫好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家門就業穩人心  「搬到城裡樣樣都好,誰還願意回村裡?」
  • 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居安業安身安心安——銅仁 「四安家園」助搬遷...
    12月27日,銅仁市舉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暨銅仁創建「四安家園」研討會,來自省內外的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黔東獻良策,就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如何讓搬遷群眾實現「居安、業安、身安、心安」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 打造「睦鄰之家」共享美好生活-——嵐皋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
    「睦鄰之家」管理服務工作模式,將搬遷與發展統籌、生產與生活銜接、安居與樂業同步,實現了搬遷群眾不僅「搬得出」還能「穩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 近年來,嵐皋縣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9262戶30044人,佔到全縣脫貧人口的70%,貧困群眾實現「應搬盡搬」。「睦鄰之家」管理服務工作模式先後被《人民日報》、央視資訊頻道《朝聞天下》、新華網等多家媒體報導,今年10月榮獲「2020年陝西省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 【你笑起來真好看】搬進全國最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昭通貧困...
    昭通市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位於昭陽區靖安鎮洪家營村,距離主城區28公裡,規劃用地2177畝,計劃安置昭陽區、大關縣、永善縣、彝良縣、鹽津縣、鎮雄縣等6縣區搬遷群眾9256戶40549人,是全國最大的跨縣區安置區。
  • 桐梓1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喜領不動產登記證
    12月18日,桐梓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證首發儀式在楚米鎮馬元巖社區舉行,100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領到不動產登記證,標誌著他們所居住的「幸福房」有了一份產權保障。儀式上,搬遷群眾依次上臺,籤字、按手印、領取不動產登記證,領到證書的搬遷群眾,個個喜笑顏開,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拿到這個紅本本特別的高興,在以後的生活當中,希望能像這個紅燈燈一樣越過越紅火。」領到不動產權證的搬遷群眾李德偉興奮地說道。
  • 甕安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熱議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
    銀盞鎮江口壩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集中觀看直播,聆聽新年賀詞。當天晚上,銀盞鎮江口壩社區的幹部及搬遷群眾便早早的守候在社區會議室的電視機前,等待著聆聽習近平主席2020年的新年賀詞。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裡回顧了過去一年我國發展的輝煌成就,展望新一年的重點工作。
  • 住進好房子 告別窮日子 ——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
    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編者按「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四十五住進好房子 告別窮日子——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山高谷深、土地貧瘠,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乃至全國的「貧中之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