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如何理解世界,理解人?可能比理解何為電影更重要

2020-10-01 三聯生活周刊

每拍攝一部電影,都是處理各種繁雜事務的過程。導演基本上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做出決定的工作。

每一個決定的瞬間,幾乎都是下意識的反應,人們把這歸結為一個詞:藝術感覺

但在創作的時候,在每一個下意識的反應背後,支撐導演反應速度和反應質量的,往往是日積月累的對電影的理解。

正如黑澤明導演所言:我一直在尋找電影之美,但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導演黑澤明

猶如出家人的修行,電影是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理解的藝術。電影有其製作的工藝和技術,也有其創作的規律和觀念。

在音頻節目電影課中,我想回到一些關於電影的常識性的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這個節目不是一系列嚴謹的學術報告,也不涉及高深的理論,也不是電影秘史的鉤沉,就是聊聊電影、聊聊天。

這個節目,僅僅是一個導演的電影學習筆記,僅僅是一家之言。即便如此,我希望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一些電影常識,與我一起去理解、去尋找電影的美。

長按下方海報識別

進入賈樟柯的電影世界

電影理論·創作實踐

到現在,我都覺得我個人的創作一直得益於理論的滋養。

我們在90年代讀書的時候,像我在的北京電影學院93級,是所有的專業都招,有很多創作的專業:導演、攝影、美術,教學偏重於創作實踐。

而我是學電影理論的。當時,在同學裡流行一種觀點,認為學理論沒有用,對於創作來說理論太遙遠、太枯燥了。

其實那個時候我也分辨不清,因為剛接觸到電影,對我來說,我的專業是電影理論,這就是我該學的,其次才是自己去學其他專業的一些課程。

導演賈樟柯在片場

北京電影學院的課程設置很科學,我們在大一、大二有很多年級各系都要上的公共課,包括電影攝影,我們也學了兩年。教過我們的老師有穆德遠老師、趙非老師。我們在錄音方面也有專業課,表演也有。

電影確實具有實踐性的技術門檻,理論究竟能起什麼作用?那時候不太清楚,畢竟它不像學習專業技術那麼顯而易見、立竿見影。

比如上導演課,什麼是軸線?什麼是跳軸?今天這堂課完了確實能學到具體的東西,但在創作時候會馬上面臨這個問題。攝影也是,學習膠片原理,掌握不同鏡頭的特性,這些知識有了之後,在實踐中馬上可以使用,可以印證它。

手繪攝影軸線圖 軸線是所拍的畫面中的虛擬線條

軸線規律是設置攝像機機位所遵循的原則,看是否「跳軸」

但是理論是虛無的,在實踐中往往感覺碰不上,所以就覺得理論好像可有可無。然而隨著電影工作的深入,我後來覺得,如果把理論比作是軟體的話,那些技術的課程就是硬體,它是保證電影物質呈現的創作基礎。

電影理論首先帶來幾個層面的東西,一個就是對電影這個媒介的理解和認識,簡單說就是何為電影?第二個就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人?我覺得後一個可能更重要。

前蘇聯與美國劇作理論的不同

關於第一點,媒介認識方面的理論,我想舉一個敘事方面的例子。

我們讀書的時候,電影的劇作理論一開始偏向俄羅斯式,也就是前蘇聯的劇本創作方法。

因為那時候我們劇作課的主任教員是王迪老師,他是留蘇回來的,所以他強調劇本的文學性,要可以發表,要可讀,它得是一個文學作品。

王迪(1928-)1961年起執教於北京電影學院

開創了中國電影編劇科班教育模式,1994年獲北京電影學院最高成就獎「金燭獎」

後來到了大二、大三的時候,就開始設立美國劇本方法的課程了。我記得有兩個「胖胖的」美國老師來給我們做短期劇本訓練,他們的教育方法跟思路就完全不一樣。

第一堂課的時候,美國的老師就問了學生一個問題,說「如果想讓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你們覺得有什麼方法?」我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我就開玩笑回答說:知識。這其實有些搞笑的成分,同學們都在笑我。

老師跟我說:你講得太籠統了,劇本需要具體的動作支持。

賈樟柯2015年電影《山河故人》海報

比如讓你的人物離開家去外地上學,就可能改變命運;比如說讓人物搬家,他會改變;比如生病,他會改變。他們舉了很多例子,完全是另外一種劇本的創作思路。

我覺得前蘇聯和美國的兩種創作體系都是高度理論化的。當你掌握了兩種體系的不同理論時,並不一定說你要選擇哪一種,而是說兩套理論會融為一種屬於你自己的方法。

敘事的反叛者

在前蘇聯式的劇本創作理論裡面,從來沒有談過敘事的跟蹤性,它的劇本氣質偏向於抒情,基本上不強調敘事的效率。但是美國的劇本創作理論,第一點就是跟蹤性

何為跟蹤性?就是一個觀眾從看電影的第一分鐘被什麼牽引,讓他能夠一直看到90分鐘?是懸念、遞進的情節,還是氛圍?這個跟蹤性是由什麼造成的?

我覺得之後我大量的劇本寫作,基礎寫作都是前蘇聯式的。

因為我覺得劇本的遣詞造句非常重要,它是一個工作基礎,並不單單是為了發表或者被讀者閱讀,而是說你要用相對生動、準確的詞語,讓你所有的工作夥伴,包括演員和攝影師在內,理解你想要創造出來的電影氛圍。

賈樟柯早期電影作品《小武》劇照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覺得我深受美國電影理論裡那種敘事跟蹤性的影響。這種敘事的跟蹤性,需要你內在有一套辦法,無論是建立起來,還是打破它,都會讓敘事變得具有自我生長性,最少會有遞進感。

我曾經特別不滿意我第二部電影《站臺》的初稿。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很多細節方面的回憶與想像寫得很準確,但整體上總覺得缺點力道。

後來我想起美國劇作理論裡面「跟蹤性」的問題,我發現當時的劇本確實是缺乏跟蹤性的。

賈樟柯 2000 年作品《站臺》

電影到敘事中段就有一點像俄羅斯套娃,看著很豐富,但揭開一個其實跟第一個一模一樣、再揭開一個跟第二個一模一樣、揭開第三個跟第二個一樣。同一個面貌,一模一樣,只是從大變小了。

之後,我看到很多電影在敘事上都有一個通病:推動性不夠,一直重複,遞進性不夠,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

這個時候,理論就變得很重要。所謂理論,就是前人對於創作經驗的總結。

而這個理論,它不是信條,不是說理論要求有敘事跟蹤性,你的電影就必須有跟蹤性。你可以反它,但前提是你要懂這個東西,你要理解創作的常規是什麼。

當你成為一個敘事的反叛者,你應該有很清晰的認知,知道你到底在反叛什麼,又為什麼要反叛?

這不是亂來的,這就是理論認識在創作方面一個小小的指導,它給創作者帶來判斷時刻的參照。

賈樟柯 2018 年電影作品《江湖兒女》

精心的「判斷」更多來源於理論支撐

我覺得無論是作為一個編劇,還是作為一個導演,特別是作為一個導演,很多時候做的是判斷性工作。

小到同樣的五個道具,你究竟挑哪一個?大到挑演員,再到敘事方式的決定、情節的取捨、人物的設置。導演無時無刻不在判斷,而在判斷的時候,一部分靠直覺,更多的往往需要理論的支撐。

之後我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同行,我發現能夠長時間保持比較高的創作水平和旺盛創作力的導演,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電影理論。

像已經過世的阿巴斯導演,可以說是一個電影理論家;像奧利弗·阿薩耶斯,他不僅是一個電影理論家,還是一個電影歷史學家。再比如馬丁·斯科塞斯,在零幾年的時候,我去他的工作室做客,那時他正在剪輯《紐約黑幫》。

馬丁·斯科塞斯導演 2002年電影《紐約黑幫》劇照

馬丁給我看了一些片段,然後說他為了剪這幾場戲,這兩天一直在看愛森斯坦(Eisenstein)的電影和他的理論書籍。

我想馬丁·斯科賽斯的電影語言跟愛森斯坦蒙太奇式的電影語言,差距還是很大的。但是他能夠在做決定的時候,回到電影史,回到啟發過他的導演們,尋找他現在的位置,尋找他此刻做出決定的依據。

謝爾蓋·愛森斯坦

從更大的層面來說,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電影就是解釋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載體。

我們必須帶著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法來進行創作,這些眼光和方法來自於更大的哲學層面,來自你的基礎人文素養。

比如說你是不是接受過女權主義的一些理論?是不是在性別問題上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你是否接受過新歷史主義的方法?你在重新書寫歷史的時候,重視什麼?

「新」電影會過時?

現代理論的學習,讓我們更加貼近於人類目前理解問題、處理問題的前沿。

所以有的電影一出手,就是一部現代電影;有的電影一出手,就是一個保守的前現代電影,是過時的。

為什麼會過時?因為你看待世界的目光是舊的、是陳腐的。

怎麼保持一種新鮮的目光,在於我們對於人類思考這個世界最新進展的理論的掌握,它要變成我們的創作軟體。

賈樟柯 2006 年電影作品《三峽好人》

通過這些理論學習,我們變成一個現代的人,我們的電影才會具有現代精神。如果你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30年、40年前,相對來說你的精神可供當代人分享的部分就顯得就落伍。

所以我覺得從根本上來說,理論是一種自我建設。當你不停地汲取理論,成為一個具有當代精神的人時,才能夠保證你的電影是屬於當代的。

你可以拍古代、可以拍未來,你也可以拍此時此刻,但是想讓電影所貫穿當代精神,需要你本人是個當代人,否則就算你拿到一個非常有當代精神的小說原著,也可能把它改得缺乏新意。

比如說《趙氏孤兒》,我從九幾年開始看過非常多的改編小說和劇本。同一個故事基礎,但不同改變有不同的側重點。

2010 年電影《趙氏孤兒》劇照

我記得有一本小說,我非常喜歡。它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仇恨應該被繼承嗎?

我覺得這很新穎。一個古老的中國戲曲故事,在一個新的翻寫小說裡,提出了一個新問題:要不要繼承這筆血債?仇恨跟個體有多大關係?這就是一個新的思考。

當然,也有的改編跟幾百年前的戲曲沒什麼區別,還是忠臣良將,那我們為什麼在今天還要重複講述它?這說明寫作者本人的認知理論系統還是陳舊的。

這也就回到了本集的主題——電影的新與舊。

我覺得理論會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擁有現代精神的電影工作者,或者說擁有現代精神的觀眾,來繼承前人理解世界的方法,形成一種當下的觀點。這就是學習理論的重要性。

🎬

進入賈樟柯的電影世界

限時特價50元原價68元

相關焦點

  • 賈樟柯說:100多天的等待,讓我們重新理解了電影
    原標題:從農村趕到上海「復工」的賈樟柯說:100多天的等待,讓我們重新理解了電影「我得出來工作。」 賈樟柯說。賈樟柯通過社交網絡分享過自己在疫情期間爆爆米花、鋤草、種田的田園生活,被不少影迷津津樂道。談及這段田園生活,賈樟柯說,這既是寫作工作的調劑,也讓他對中國社會有了新的理解。「中國為什麼這麼有韌勁,跟我們有廣闊的農村有關。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個老家,我們還有這樣一個穩定的後方。」疫情期間回鄉生活,給了他很多新的認識和思考。
  • 內容產品如何關注人、理解人、服務人?
    那就是「關於人的內容」,對人的某種注意,本來就是一種本能。它應該很自然地成為一種敘述的起點和視角。在真相不能盡述時代,對人的理解更加迫切,它會給我們帶來更可靠的想像力。人是終點,人也是通路,由此我們有機會接近真相,並獲得一種理解時代的普遍能力。 我們邀請到了騰訊新聞副總編輯李倫,為我們分享內容產品如何關注人、理解人、服務人。
  • 如何在細節中理解一個人?
    去年12月,他們在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場題為《在細節中打量每一個生命》的線下分享會,這一主題概括了特稿記者的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他們就是在搜尋細節、記錄細節、理解細節的一群人。同時,對細節的理解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通過一種方式在一個人身上獲得的細節,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完全失效。因為採訪本身是經驗主義的,沒有所謂的速成指南或指導手冊,也沒有標準化的、可複製的操作流程,它的本質,是採訪者用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去換取他人對世界的理解。
  • 賈樟柯:電影人也是吹哨人,肩負著告訴世界發生什麼的使命
    再次回到校園,他認為這是前所未有的體驗,和「疫情後一代」的電影人們同坐在此,未來一同學習和討論電影,「作為中外辦學的溫影,我們開學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外部世界交流的大門可能在關上,但我們沒有,我們頑強地跟世界在接觸。」賈樟柯說。
  • 徐崢《囧媽》放棄院線賣給字節跳動 賈樟柯:非常理解 有前瞻性
    今年春節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原計劃春節上映的電影紛紛宣布撤檔,唯獨徐崢導演兼主演的《囧媽》選擇網絡播出。據報導,徐崢將這部電影《囧媽》賣給了字節跳動,抖音、西瓜視頻等字節跳動旗下App均免費播出。
  • 命中注定,如何理解?
    不過,這種說法感覺又解釋不通,既然「命」不是註定的,那為什麼人和人的「起點」,又如此不一樣呢?這好像非常矛盾,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可更加令人無法理解的是,歷代也不乏一些「改命」之人。如果不是,那我又如何分辨「是我真的改變了命運,還是連改變也依然在定數中」這件事呢?此類思考與爭論,持續了很久,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在繼續。也許有人會想: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能不能改,不也得活著嗎?
  • 金基德專訪:為了理解世界而拍電影
    而是我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我不理解的事情時的那種感覺。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拍電影的原因:我看到了一些我不理解的東西,然後我為了理解它而拍電影。所以也許與其說是仇恨,不如說是我的誤解。VH: 你想通過《壞小子》了解這個世界什麼呢?
  • 如何理解坎卦與巽卦的意義
    按照《易傳》的說法,坎為水、巽為風。但是我們並不清楚這個說法的依據在哪裡,因為我們無法在坎與水、巽與風之間建立某種關聯,使得坎為水、巽為風的說法在理智看是合理且必然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信從這個說法,卻不能幫助我們清晰理解《周易》卦理和經文內容。
  • 什麼是理解?如何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記憶法幫你提高思維能力
    因為這兩首詩形象優美,容易理解,所以背誦的障礙很小。通過以上這些例子,可見機械記憶所花的時間比理解記憶多得多,對於同樣的記憶材料,用 理解記憶比起用機械記憶,其效果將會更加明顯。理解記憶更讓人感到記憶的快樂,不僅在記憶中學到知識,增長知識,還能體會學習的快樂。
  • 何為真正理解了書中作者原文的意思呢?
    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所說,讀者在分析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需要判斷作者的主旨時,首先要求讀者能讀懂那些包含主旨的複雜句子。但怎麼才能知道你讀懂了這個句子呢?「用你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也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每當讀到觸動自己的地方,需要就此寫讀書筆記的時候,首先需要做的——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作者的話。
  • 世界攝影大師,是如何理解「攝影」的?
    不是每個人都信任繪畫,但是人們相信攝影。 任一年中有12張有意義的照片就是一個好收穫了。多羅西亞·蘭格(Dorothea Lange) 照相機是一個教具,教給人們在沒有相機時如何看世界。商務合作聯繫方式:電話:13675604360微信改版,不小心咱們可能就走散了!給我們設為星標 ★吧!
  • 理解「人」的本質(上)
    從靈魂上講,人因為有獨立的意識,所以人會對包括自己在內的任何事物做出意識反應。其中,作為重要的就是自我的認知。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通常會從自我的經驗出發,而後在實踐中逐漸修正自我認知。無論結果如何,他的根源總是由內而外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變化著的對自我的認知理解為「靈魂」。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靈魂」,或許對於我們科學地理解靈魂的神話傳說會有很大幫助。
  • 幫助兒童建立一個基礎,讓他們理解自身,理解他人—Joanne博士
    作為大會揭秘的最後一位嘉賓,這位來自英國的前輩Joanne Buntin似乎並不為大家熟知。畢竟,8月直面鴻溝戲劇大會還將是Joanne第一次來到中國的經歷。那麼,Joanne前輩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別急,讓我們慢慢走近這位前輩的理論與實踐!
  • 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被人理解,真的是一件很珍貴的事情
    它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社會現象,大部分人都在為生活忙碌奔波,有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為了什麼,甚至對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也不夠關注。 印象最深的是,得知丈夫高野幹夫確診抑鬱症時,在家畫漫畫的妻子晴子很愧疚地向丈夫道歉。
  • 何為美好的關係:能感受彼此的好,更能理解彼此的苦
    相處之中,仿佛人與人之間總能找到彼此的交往方式,我們渴望每一段關係裡都能夠相知相守,卻常常敗給了無奈、輸給了現實。那麼最完美的關係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希望是能感受彼此的好,更能理解彼此的苦。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文章從「美在意象」與「美」的本體建構、如何理解「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如何理解「醜」作為「審美意象」存在三個方面論述了「美在意象」說的理論價值, 並回應了學術界對於「美在意象」說的一些質疑。文章認為, 「美在意象」命題的提出, 不僅僅是出於一種美學知識體系建設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它強調審美活動對於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 這或許是理解《山河故人》最簡單的一條線索
    賈樟柯在新片《山河故人》裡用了葉倩文的《珍重》,他說,聽到這句歌詞的時候我會想,她愛的這個人是身纏了多大的麻煩,然後一個愛的問候,情義相連。這或許是理解《山河故人》最簡單的一條線索,真正的情和義,總是會相連。
  • 一顆平常心,就能理解這個讓人茫然的世界
    這是一個充滿神奇的世界。我們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於信息的選擇,決定了我們各自的生活模式。好像這點很久之前聖人就有預言。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孔子說:「尋找隱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這也是我們尊孔子為聖人的原因。
  • 從數學角度來理解《盜夢空間》
    後面這個問題又帶來一個新問題:如果存在著夢中夢,又如何知道醒來時是回到了現實中,而不是掉入另一個夢呢?  第二段是Saito請Cobb團隊幫忙植夢改變Fisher的想法。其中重要的是通過Cobb及其團隊向新人Ariadne展示了如何造夢、驗夢,以及盜夢的原理。第三段的潛入夢的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在結局時,Cobb最終醒沒醒,似乎變得比任務更加重要。導演是在證明什麼呢?
  • 【人物】霍華德·馬克斯:理解投資世界的不確定性
    而比起理解宏觀經濟,我們應該知道更多微觀的東西。 下文來源於霍華德·馬克斯演講實錄:很高興大家來這裡聽我講我寫的書,我的投資哲學,和我們如何管理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