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山人的年味,從灌香腸臘肉開始
」
TASTE
1
沒有一頭豬能逃得出營山
營山人眼中,歲末年初的豬都不是普通的豬。豬的每一個部位,經過如釀酒般複雜的製作過程,加上時間的成全,演變成人間至味。
豬肉=川味香腸、甜香腸、臘肉。
豬肉以外的豬=豬拱嘴、豬耳朵、豬頭肉、豬舌頭、豬肘子、豬蹄子、豬尾巴、豬心子、臘排骨、排骨香腸。
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營山人,最想念的還是那一口煙燻出來的臘肉和香腸。
TASTE
2
臘肉—舌尖上的儀式感
如果說營山的臘肉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一定要選用在青山綠水中長大的佩奇,它們保持著天然和環保,也留住了這一份絕佳的口感。
冬至一過,就會聽鄰裡們相互道上一聲,「今年年豬好久殺?給我留一半喲!」
這和大部分嬢嬢們一樣,他們都不愛買現成的香腸臘肉,一入冬就四處打聽著哪家哪戶有上好的土豬兒肉,電話打到發燙也要提前訂好,只等殺豬匠一出手就託人帶回城。
一寸厚、一尺長的長條狀豬肉用繩索牢牢穿緊,掛進一次性「煙燻房」中,用柏椏打底,甩入幾塊橘子皮,只等時間去造就這份美味。
出爐後的臘肉帶著松柏特有的煙燻火燎氣,切片後細薄通透,泛著瑩瑩的黃光,炒上蒜苗,配上白飯,最好吃的臘肉永遠是剛剛出鍋的那一口。
指定地點
營山城區燻臘肉
西城社區原老87隊汽車站內
北觀社區北門橋208號原公路局院內
白塔社區老營渠路汙水處理站旁
雲鳳山社區(旺城小區)
西月湖社區(西月巷3號)
TASTE
3
香腸——菜板上偷來的才好吃
當然,只有臘肉沒得香腸也是不完整的。
左手邊的盆子裡裝著醃好的肉條,右手邊是灌好的香腸,打好結後用一根繡花針放掉多餘的氣泡和空隙。
營山的冬季總是陰溼,香腸幹的速度也不快。因此陽臺就成為最佳晾曬地,衣架上掛的香腸,熱水器上吊的臘肉...,這是營山人民的年味!
▲「大戶人家」的日常
營山人灌香腸喜歡用夾縫肉或者坐凳肉,膘白皮厚,肥瘦相間,做出的川味香腸最適合下酒,廣味甜腸的軟甜適合家裡的小孩子,而小編最喜歡的是那一口傳統的麻辣味。
剛蒸好的香腸,三分肥七分瘦還冒著熱氣,就這麼往菜板上一丟,滾著刀子開始切。小時候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抱著外婆的大腿守在菜板下,等著外婆不經意時從刀下快速掐走一塊,那一塊燙嘴冒油的香腸,才算得上人間至味...
TASTE
4
營山的年味,從香腸臘肉開始
最好吃的腊味是父母塞在行李箱裡的那一份惦記和不舍,離家在外時,每次煮香腸都是一小節切成兩半,根本捨不得煮一節!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是一年結束時不可或缺的儀式感,歸根究底是我們記憶中家的滋味。
因為家裡的味道所帶來的,是精神上的飽足感,松著我們心裡被生活壓實的土。
菜在桌上,家人在身邊,那種只想著「今天吃什麼」「今天怎麼吃」的踏實生活,時隔一年再次到來。
一塊臘肉,一截香腸
人間煙火的深處,便是活色生香的民間
#今日話題 靈魂三問#
過年回家嗎?
多久沒吃到家的味道?
/ 你家的香腸臘肉燻好了嗎?/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刪
編輯 | QIAN 攝影 | 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