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開年第一大片」。
等了大半年,等來的是主流媒體提前上線,和豆瓣的4.7分。
你肯定猜到了。
昨天院線正式上映的——
花木蘭
目前稍微可以挽尊的是,《花木蘭》爛番茄新鮮度76%。
但仔細看,這個成績也頗為尷尬,媒體打出的平均分是6.85,53%的觀眾表示喜歡。
早在上映前,《花木蘭》就遭到密集吐槽。
「請大家不要傳播《花木蘭》正片!!!」
「因為——浪費大家的時間。」
被網友提到最多的,就是影片對中國歷史的兒戲。
比如,花木蘭作為一個北魏時期的北方人,為什麼會住在福建的土樓裡?
按照「對鏡貼花黃」設計出來的妝容,為什麼這麼俗豔辣眼?
宮女和官員為什麼會撐著洋傘在皇宮裡散步?
相信每一個習慣了中式古裝劇的觀眾,首先都會對《花木蘭》的服化道拒絕三連。
但子顏要提醒。
迪士尼的《花木蘭》首先是一部童話,而不是考究的歷史片。
就算被今天奉為經典的98年動畫版《花木蘭》,歷史也不見得嚴謹到哪裡去。
南方的水田;隋唐才發明的煙花;中國傳統美人的柳葉眉、櫻桃小嘴、白皙的皮膚變成了單眼皮,厚嘴唇,黝黑。
不管是土樓、花黃、宮殿。
還是水田、煙花、典型長相。
都是迪士尼摘取的中國元素。
它們穿越了具體的時空,服務於《花木蘭》架空宇宙的背景。
打個比方,當年《冰雪奇緣》讓無數孩子和大人為之瘋狂,是因為考究嚴謹的服裝嗎,你能分清歐洲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嗎?
還不是因為它故事精彩,角色動人。
說白了。
《花木蘭》最大的失誤不是不了解中國。
而是它根本沒做好自己——一個合格的迪士尼公主。
你只要看木蘭的劍上銘刻的三個字——
忠,勇,真。
對照電影《花木蘭》自己,它又做到了哪一點呢?
哪怕忽略中國背景,《花木蘭》從故事到視覺呈現,都呈現出全面的疲軟和平庸。
結尾的大決戰,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要找個建築工地拍。
可能是為了展現,女性也能夠勝任腳手架和吊塔上的工作(誤)。
雖然本片投資超過2億美元,還遠赴中國西北實地取景,但子顏無時不刻都有一種殺雞焉用牛刀的趕腳。
能看得出來,導演是真的不會拍打戲。
所謂的大場面,也僵硬而枯燥,你無法產生任何心驚動魄的緊張感。
大家有沒有發現——
所有的動作戲,人物基本都沒有一滴血。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迪士尼的「信條」。
但戰爭的壯烈一定要通過流血來展現嗎?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看動畫《花木蘭》裡單于大軍是怎麼出現的。
在遠遠的雪面上,像一個個細小的汗毛,豎了起來。
然後翻過了山頭,呈現出一種長驅直入、勢不可擋的壓迫感。
更絕的是,下一個鏡頭又回到大遠景。
奔騰的馬匹,正應了「阪上走丸」那句成語,像數不清的彈珠從大片雪坡上滾落下來,身後拖出一條長長的細線。
什麼叫四兩撥千斤?
這特麼就叫四兩撥千斤!
子顏當初看的時候就驚嘆,這群美國的畫師,怎麼這麼懂中國畫裡留白的力量。
再說故事。
尬點很多,比如鞏俐這個動機不明的鷹身女巫角色,比如李連杰飾演的皇帝竟然要去和反派正面決鬥。
挑一個要緊的說——
「chi(氣)」。
木蘭和「氣」有啥關係?
姑且認為,「氣」是好萊塢理解下,中國人的inner power。
在這個改編上,《花木蘭》還是挺重視與迪士尼的一貫套路的——
是公主,就要自帶一般人沒有的魔法(有錢也算)。
你說你是中國公主?
那就給你的魔法起名叫「氣」吧。
會魔法不尷尬。
尷尬的是,花木蘭被分配的,是一種毫無個性的魔法。
「氣」是怎麼來的?
具體有什麼作用?
能產生多大的威力?
統統沒有交代。
在迪士尼傳統的公主中,每一種魔法都被設計得獨特而生動。
正因為這些魔法很精彩,很blingbling,才讓很多女孩心動著迷,吵著和爸爸媽媽說:「我也要當公主!」
但《花木蘭》呢?騷瑞,子顏沒看出來「氣」是怎麼一回事,花木蘭除了物理攻擊還是物理攻擊。
搞了半天,主創自己都沒搞明白口口聲聲的「氣」是怎麼一回事吧。
同樣讓人看不到靈魂的,還有主角自身。
動畫版《花木蘭》中有插科打諢的木須龍,可以和木蘭產生互動;串場歌舞,推動木蘭的內心變化。
電影把這兩個經典元素去除後,那麼角色的塑造,全都寄托在了劉亦菲的表演上。
但請問——
你能感受到木蘭在戰場上的英姿煥發嗎?
你能感受到這是雪崩來臨前的高興嗎?
你能感受到這是悲痛惜別的眼淚嗎?
當然,這不能都怪劉亦菲。
畢竟鞏俐和李連杰同樣看不到什麼表演的風採。
工具人,來自於這個走過場般的劇本。
動畫版的木蘭是拿起寶劍,用力地砍掉了自己的頭髮。
這麼一個象徵性的場景,其實是木蘭下定決心所做的第一個割捨。
而真人版的木蘭是怎麼做抉擇的呢?
只是拿下家族寶劍比劃比劃。
動畫中,木蘭形象地展現了怎樣使用巧勁,把劣勢化為優勢。
電影裡呢,只剩無聊的「四兩撥千斤」。
迪士尼的這種自我退化。
子顏實在難以歸結到「不了解中國」上去。
在上映前,就有不少聲音批評《花木蘭》冒犯了中國的傳統故事。
甚至上升到「醜化中國」「辱華」的地步。
但看完電影後,子顏恰恰覺得。
《花木蘭》最大的問題在於它不敢冒犯中國。
事實上,迪士尼什麼也不想冒犯。
整部電影都在躲避各種各樣的「雷」。
比如,為了規避#MeToo運動中,廣泛被質疑的上司性騷擾下屬問題。
於是把動畫中李商的角色砍了。
一劈為二,一是花木蘭的上司董將軍(甄子丹 飾),二是花木蘭的戰友陳宏輝(安柚鑫 飾)。
原版花木蘭的故事中,花木蘭出徵有兩個原因:「可汗大點兵」和「阿爺無大兒」。
在現代社會裡,看上去都是對男權的服從。
怎麼辦?
改成木蘭擁有覺醒技,不當女人,就用不了「氣」。
原動畫裡,反派是匈奴。
木須龍把鷹的羽毛燒光後,嘲諷道「這才叫蒙古烤肉」。
放到今天,這不成了種族歧視嗎?必須改。
為了表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
把「孝」當做故事的核心和木蘭的歸屬,想讓大家發揚光大。
但《花木蘭》忘了。
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一部好電影,而不是一個端水大師。
迪士尼要在紛繁複雜的現代議題中,找到一條不冒犯任何人的安全路徑。
然而化用《社交網絡》的一句話——
你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卻不得罪一個人。
在最終的戰鬥。
鳳凰給木蘭凹了造型後就又一次飛走了。
如果它這一次出現,象徵著木蘭像鳳凰一樣涅槃重生的話,那木蘭重生的契機是什麼?
因為前面皇帝的一句「站起來,你是個強大的戰士,像鳳凰一樣站起來,為王國和人民而戰」嗎?
如果這真的是木蘭重生的契機的話。
你看,電影要木蘭追尋自我,但又不得不服從權威。
宣揚女性力量,但又不得不回到「忠」「孝」等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觀中。
這些相互拮抗的議題,是想一碗水端平的迪士尼所端不平的。
於是我們在電影裡看到了一場大型的語境錯亂——
東方與西方。
現代文明與傳統價值。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除了消極地保持不引發爭議,《花木蘭》在故事的創造性上沒有任何建樹。
這種「不得罪」,也是另一種傲慢:
我沒有精力去了解你。
為了避免說錯,我儘量不多說話。
回到電影裡所說的「忠勇真」。
《花木蘭》真嗎?
不,它一點不real。
勇嗎?
不,它一點也不敢。
唯一遵循的是「忠」,是服從。
不是服從於某個皇帝,而是服從於各種「正確」得不敢觸碰的價值觀。
因為它太急於討好了。
基於大數據,基於網絡輿情。
但就是不敢忠於創作者的初衷。
它聽從北美的,亞洲的,男性的,女性的,兒童的,成人的聲音。
就是不聽從自己真實的想法。
歸根結底,每一個身份都能夠被歸結為一種叫做「市場」的東西。
哪一種人,能夠輕易放棄?
哪一種人,能夠得罪?
迪士尼鼓舞著它的公主自我解放。
自己卻用種種教條纏上了創作的裹腳布。
這種固步自封,不才是對曾經被迪士尼真實感染、激勵過的觀眾們,最大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