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命運的作弄,我還是那個鮮衣怒馬縱情歌唱的少年。我尋找我的天涯,夢想爬上月亮,……我是如此渴望自由快樂的生活,希望過一場有愛的人生……」
任誰讀了這段文字,都懂得這是一個充滿狂放的夢想,渴望獲得愛和自由的少年。
可是,一旦這個少年,有了「活佛」的身份,是不是連你也會感慨命運的捉弄?
這個少年,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人們通常稱他為倉央嘉措,是藏傳佛教第六世達賴喇嘛,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 格魯派大活佛,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藏族詩人。
為這樣一位人物做傳,難度可想而知,可作者獨闢蹊徑,化身為倉央嘉措的肉身,陪「他」在俗世走一遭,感受他的悲喜愛恨,以第一人稱視角,寫成自述體傳記《我是凡塵最美的蓮花》。
作者夏風顏,是一位美麗而來去自由的女子,她有感於倉央嘉措悲情的一生,讓倉央嘉措走進了她的生命和靈魂,完成了這部代表作。此書一版再版,銷量超過10萬冊,它純淨唯美的文字,曾拯救許多迷茫失落的心靈。
倉央嘉措,這位藏教五世達賴的一生,如一幅絢爛的唐卡,在夏風顏筆下,徐徐展開悲情的傳奇。
01. 緣起:萬眾矚目的王
我獨坐須彌山巔將萬裡浮雲一眼看開——《倉央嘉措詩歌全集》
1683年,西藏門隅地區天降異象,花雨滿天,七輪旭日同時升起,閃閃金光耀花了村民的眼。
一個門巴族小男孩降生了。人們說他是「蓮華生轉世」,將給家鄉帶來光明與福祉。
在父母的千疼萬寵中,小男孩自由自在地生長於山野之間。每一個夜晚,他遙望滿天星鬥,更希望自己成為星星中的一顆,綻放光芒,照亮前路。
「門隅」藏語稱「白隅吉莫郡」,意為「隱藏的樂園」,在這片樂土,小男孩無拘無束地生活著。
心理學家曾得出結論:人一生幸福與否,最重要的影響來源於童年時期的經歷。小男孩快樂的童年樂園中,很快有了闖入者。
某一天,家裡突然來了兩個僧人,阿爸阿媽沉默不語,而幼小的孩子,卻不知這兩位訪客,決定著他今後的命運。
「你想去外面看看這個世界嗎?」「但憑心定。」
小男孩被秘密帶往巴桑寺學習佛法經文,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那時候,他沒有想到,幾年後,自己將坐上高高的法座,成為六世達賴。
他的家族信奉佛教的小分支——紅教,而藏傳主教為格魯派,也稱黃教,信徒是禁止結婚的。
西藏作為政教合一地區,五世達賴圓寂後,手下第巴桑結嘉措秘不發喪,想繼續獨攬大權,但又怕有朝一日事情敗露,就派手下秘密尋找轉世靈童。
直到15歲,這個男孩才被正式公開轉世靈童的身份,在布達拉宮坐床,成為六世達賴喇嘛——羅桑仁欽·倉央嘉措。
桑結嘉措想要的,只是一個柔弱的傀儡,用來應付康熙皇帝。
蒼蒼仙山,靄靄紅塵,倉央嘉措獨坐高臺之上,耳邊是浩瀚的誦經聲,身前是萬千跪地叩拜的子民。
18歲的倉央嘉措,寧願做一株蓮花,「遺世而獨立」。
02. 抗爭:放浪形骸的情郎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倉央嘉措詩歌全集》
有翅膀就渴望著藍天,是雄鷹就不滿於鳥籠。
短暫而自在的童年,造就了倉央嘉措追求自由的性格,一旦求而不得,就會走向反抗。
倉央嘉措長大了,越來越不滿於桑結嘉措對他的束縛與管教,還有他的政治主張,可倉央嘉措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冠少年,並沒有實權,只能在忍耐中度日。
清冷幽靜的布達拉宮,倉央嘉措是一隻被囚的鳥,孤獨地過著苦修的日子。他想念門隅的阿爸阿媽,也想念那座樸素氈房的溫暖。
失去親情的關愛,少年轉而去尋找愛情的溫柔。
他白天是高高在上的少年佛爺,受萬千僧侶頂禮膜拜;夜晚,偷偷換上俗世藏袍,化名宕桑旺波,去尋找他心心念念的愛情。
初戀的仁增旺姆,布達拉宮的達娃卓瑪,八廓街的舞女瑪吉阿米……這些美麗如蝶的女子,都曾讓宕桑旺波的眼波為之流轉,心神為之蕩漾,興起「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心思,可她們又一個個消失了,消失在宕桑旺波的視野裡。
與此同時,六世達賴喇嘛縱情聲色,不守佛教清規的傳言,也在世上流傳。倉央嘉措早已厭倦做達賴的傀儡生活,甚至在浩大的比丘戒法會上,直言要「退回以往所受諸戒」,否則便「了結這虛無的一生」,做出了決絕的抗爭。
「自由,我想要自由……我想要自由地愛一個人,再也沒有束縛。」
藏王拉藏汗即位後,桑結嘉措獨攬西藏政權的局面被打破,兩人都想成為政教合一的王,並為此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拉藏汗借毀滅六世達賴的聲譽來打擊桑結嘉措,桑結嘉措借六世達賴來籠結萬千藏民信徒,夾在中間的倉央嘉措,不可避免地成為政權爭鬥的犧牲品。
在西藏最盛大的傳召法會上,拉藏汗揭露了倉央嘉措的惡行,並稱已上書康熙皇帝,請求廢黜六世達賴。
面對無數僧眾信徒的目光,倉央嘉措脫下僧袍,靜靜離去。
歷史對他的記載,至此戛然而止。
有人說他被押送至京審罪,途中死亡;有人說他在押送途中逃脫,漂泊半生弘揚佛法,直至得道圓寂。
在佛緣,求情緣;棄情緣,滅佛緣。
倉央嘉措一生,被別人選擇,被別人安排,被別人掌控。相比於掌控他的鐵腕,他的抗爭太過無力,導致他好似一個蹩腳的演奏師,每一步都踏錯節奏。
03. 緣滅:遊走塵世的修行
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 ——《倉央嘉措詩歌全集》
倉央嘉措,曾經想做凡俗塵世中的一個普通男子而不得,他是佛的代言,必得為佛奉獻一生。
青海湖脫身後,他沒有身份,沒有愛情,遊走四方,弘揚佛法,踏上了真正的求佛之路,彌補了前半生沒有得到的快樂。
昔日他追求「愛情」,卻因為他「活佛」的身份嚇退了愛人;而今,他褪去華衣,嘗盡苦痛,也擁有了不可摧毀的決心和意志。
他背棄了自己的身份,開始追求一種信仰。
「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裡,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沒有死,何以生?佛教中,死不過是生的延伸,是生的另一種形式。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方是世界周而復始的輪迴。
眾生只是一個旅人,短暫地寄居肉身。得即是失,失也是得。
如果每一個少年,都能暢快恣肆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如果每一個老年,都能及時行善志在圓滿,這樣的人生,該是完滿。
可惜的是,倉央嘉措卻在懵懂求愛的年紀,陷入盲目而放浪,被囚於心。他只能寄於文字,借詩來表達感情,排遣寂寞孤獨。
被康熙皇帝廢黜在23歲的絢爛年華,是死是生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奔波於天地間,馳騁在黃河南北,看眾生,見世態,方得證悟。
走過世間溝溝壑壑,他終於明白,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都是閒事;世間事,除了情愛,哪一件都可丟棄。
六十四歲,他圓寂於阿拉善承慶寺。
為愛做繭,為愛成蝶,誰又能說,倉央嘉措不是甘願呢?
獨坐蓮花臺,心境入塵埃。
為愛甘做蝶,破繭成蓮華。
倉央嘉措的前半生,被選為轉世靈童,繼而成為六世達賴喇嘛;他的後半生,則成為一個無解的謎題。
歷史的真相淹沒在塵埃裡。
但這個門巴族男孩,和身處的這個世界有兩個「緣」——前半生是情緣,後半生是佛緣。「王」曾是他的身份,「情郎」不過是世俗強加給他的象徵,都不屬於他。
想愛,想自由,他只是一個想做「自己」的少年,拼命想擺脫被掌控被安排的人生罷了。
真正的他,始終是佛前一株不染纖塵的蓮花。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