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管理思想自我升維第526天!
專家點評:
馬斯克之所以可以取得今日之成就,和他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思考方法不無關係,也和他所站在的高度有關——他希望借用科技手段促使每個人覺醒。但所有人類的能力和成就,是呈正態分布的,做不了馬斯克你還是可以做好你自己。
馬斯克看世界與眾不同,因為他看待時間與眾不同,而且他擅長於從未來前進到當下,更擅長於為了一個長遠的目標聚集全球最智慧的頭腦。
「第一件事是找到新食物,找到可以灌溉內心所有渴望的酒或能量;第二件事是消滅人類生命中的邪惡和苦難的力量;第三件事是找到宇宙中超量的光,使得宇宙中出生的每一個生命成為基督或佛陀。」
馬斯克的靈魂引領者特斯拉所崇尚的是借用科技手段促使每個人覺醒,而不是在私慾上風馳電摯沒有盡頭。馬斯克以特斯拉的提出的方向為方向,立志解救地球之危難實現地球移民。他知道惟有以一系列技術上的大美絕活,才可以達成他的宏大志向。為此,他可以顛覆和貫通汽車、衛星、腦機對接、挖掘隧道、生命科學……他把他的觸角直接連接了無窮性的宇宙生命,他就把一個無窮性的大世界拉到了近前。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他懂得他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聚集」,「聚集」所有智慧和能量,方可以實現他的夢想。他在造第一顆衛星時,就從來沒有在實體創造上有什麼經驗。但是他知道,一個有意義的方向和項目,會聚集世界最智慧的大腦。作為一個建構者,他對學習就有了全然不同的認知:「把知識看作是一棵語義樹是很重要的——在你進入葉子細節之前,確保你理解了基本原理,即主幹和大分支,否則它們就沒有基礎作為支撐了。」
02
強大的四維視角
貝索斯、馬斯克為什麼可以引領世界潮流?為什麼他們有造物之神的美譽?為什麼他們可以取得令人不可思議的成功?他們的成功都被美國教授歸結為底盤思維邏輯:四維視角(貝索斯馬斯克的四維視角)。
Michael Simmons教授對四維視角做了很好的解讀。他在《貝索斯、馬斯克與巴菲特看世界與眾不同,因為他們看時間上與眾不同》中認為,一般人從一維視角看世界,而貝索斯馬斯克卻可以從四維視角看世界。
一維視角,專注的力量可以盛產出巨匠;二維視角:跨學科學習,跨界通才,通過對比思維傲立於世界;三維視角,把看事情的方法上升到原則、哲學或思維模型;四維視角,則是在三維視角的基礎上,再加上時間的維度。
從四維視角來看世界,也就是長線思維。我對四維視角的長線思維,有一種特別的喜愛,因為它就是我一直在摸索的東西。有一種碰到知音的感覺。
03
從未來前進到當下的思考
第一個定理:造物造人,實現每個人的自我超越。個人和人類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每個人有無限的可能性,每件事有無限的可能性,每個當下有無限的可能性。以個人為原點,連接無窮的可能性。
第二個定理:一切都在反轉,一切都在生成。未來發生的概率或強化或弱化,取決於當下如何拿捏動態平衡。咬定總體標靶不放鬆,作為人何謂正確,堅持第一性原理,叩其兩端而執其中,執兩用中,中庸之道。
第三個定理:人為一件大事而來,就是把還沒有存在的內在天賦潛能,拿出來變成大美絕活,讓它們存在,以解決人世間的痛點。從未來前進到當下,「頭拱地,出絕活。」以當下拿出大美絕活的確定性,穿越未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從這樣的密切連接看,思維視角的長線思維與灰度哲學存在著強相關。「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天賦得來很容易——畢竟它們與生俱來。而選擇則頗為不易。如果一不小心,你可能被天賦所誘惑,這可能會損害到你做出的選擇。」
「如果人類基於長遠來思考,就可以完成一些本來無法完成的事情,我們的技術越來越複雜,而且可能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巨大威脅,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必須去思考更長遠的事情。」
善良,信仰,大愛,人類的長遠考慮,這些是貝索斯強調的人們分分鐘作取捨的終極標準。一個人如果迷失掉心靈的意向,就不可能做長久的事業。這一點,也正是把貝索斯、馬斯克、任正非與一般的賺錢的商人區別開來。也正是有這樣的視野和信仰,馬斯克會對中國企業家膜拜的巴菲特說:這樣的人少一點對這個世界有好處。「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在貝索斯、馬斯克由任正非身上都得到了體現。因為他們有四維視角和長線思維,因為他們有高度共振的灰度哲學,他們都實現了四維的突破。他們在各自的背景下,都憑藉技術絕活,實現了公司爆炸性增長,也實現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表明,四維視角的長線思維或灰度哲學,至少可以給你帶來了三個核心好處:給你一個「套利」的優勢,可以利用複利的力量;幫助你在巨大不確定性之中,做出更好的決策;更可以形成阿基米德槓桿,撬動人類的無限可能性,實現每個人的盡性之道。
一句話,立大志,四維視角,長線思維或灰度哲學,可能是馬斯克自性爆發、富有創造力、撬動地球的阿基米德槓桿。
來源:矽谷封面
矽谷明星企業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常常被人們譽為創新者和顛覆者。原本對汽車製造一竅不通的馬斯克16年間將特斯拉打造成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汽車製造商。
相比於創新和顛覆,馬斯克的經歷證實他的學習能力更強。他總是與那些掌握特斯拉所沒有技術的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從中挖來最有才華的人。馬斯克的履歷顯示,他學習能力更強,常常與擁有特斯拉所不具備的技術的公司建立了聯盟,僱傭其中一些最有才華的人,然後不斷突破保守合作夥伴面對的技術桎梏。
現在,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想要特斯拉成為一家自給自足、更少依賴供應商的公司。
馬斯克幾個月來一直在暗示,隨著特斯拉努力生產低成本、持久耐用的電池,公司將在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這將使其電動汽車較相對便宜的汽油汽車更具優勢。知情人士表示,新的電池設計、化學工藝和製造方法只是特斯拉想要減少對其長期電池合作夥伴日本松下依賴的部分努力。「馬斯克不希望自己有任何業務依賴於其他人,」一名拒絕透露姓名的特斯拉前高管說。「雖然實際情況時好時壞,但他總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特斯拉與日本松下、韓國LG化學以及中國寧德時代在電池生產方面都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而且有望繼續下去。但同時,特斯拉正在控制電池生產。在公司高度自動化的工廠中,電池是電動汽車電池組的基本組件。特斯拉加州弗裡蒙特工廠以及德國柏林附件正在建設的工廠都正招募數十名從事電池設計和製造的行業專家。松下在一份由公司發言人提供的聲明中表示:「我們與特斯拉的合作關係沒有發生變化。」「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的關係都很好。松下不是特斯拉的供應商;我們是合作夥伴。毫無疑問,我們的合作夥伴關係會繼續帶來創新,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了解特斯拉戰略的人士表示,自2004年接管這家羽翼未豐的公司以來,馬斯克的目標一直是從合作、收購和人才招聘中充分學習,以便將關鍵技術納入特斯拉的控制之下。他們說,特斯拉的目標是建立一家供應鏈高度垂直整合的公司,可以說就是上世紀20年代末福特汽車公司從鐵礦石到Model A汽車生產體系的數字版。行業諮詢公司Imprint Advisors負責人、前特斯拉供應鏈主管湯姆·韋斯納(Tom Wessner)說:「馬斯克認為他可以在供應商所做的每件事上都有所改進。」「他什麼都想幹。」電池佔到電動汽車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也是馬斯克秘籍的核心。儘管其下屬多年來一直反對開發特斯拉專用電池,但馬斯克仍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告訴他『不』,然後他就真的想這麼做了,」一位曾在特斯拉任職多年的員工說。在上周舉行的「電池日」活動上,特斯拉發布全新「4680」型電池,續航裡程提高16%,能量密度提升5倍,電力相比有極耳提升6倍,新電池能將每千瓦時的成本降低14%。這種新電池將需要大約一年的時間來達到1千兆瓦的產能,但特斯拉正在考慮提高到每年2千兆瓦。除此之外,特斯拉還在努力確保鎳等關鍵電池材料的直接供應,同時開發不再需要昂貴鈷的電池化學物質,並實現製造流程的高度自動化,以加快生產。特斯拉在「電池日」上宣布,新的電芯生產方式,以及改變電芯內部的材料,將使特斯拉電池組的每千瓦時價格減半,從而讓電動汽車的價格降至與燃油車類似的水平。專家預測,到2023年電動汽車的每千瓦時價格可以下降到100美元,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將啟動為期3年的進程,將價格降至這個水平之下。據悉,此前松下參與運營特斯拉內華達州超級工廠,而寧德時代和LG化學則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供應電池。松下最近還表示,計劃擴大在內華達州超級工廠的生產線,為特斯拉組裝電池模塊提供更多電池。但兩位前特斯拉高管表示,在內華達州超級工廠的合作差點就折戟沉沙。據一位前高管透露,2011年馬斯克曾下令組建一個專門研究電池製造的團隊,但最終在2013年選擇與松下進行合作。現在,特斯拉正在位於加州弗裡蒙特的工廠測試一條電池生產線,並在位於德國格魯恩海德(Gruenheide)的在建工廠打造屬於自家的大型自動化電池製造設施。特斯拉與松下的這種過山車式關係,也與特斯拉所建立的其他合作關係類似。德國戴姆勒是特斯拉的早期投資者。在與特斯拉結成汽車開發盟友期間,馬斯克對戴姆勒的車道保持傳感器產生了極大興趣。在此之前,奔馳汽車工程師幫助特斯拉改進的Model S電動汽車並沒有像奔馳S級轎車那樣的攝像頭,也沒有先進的駕駛輔助傳感器及相應的軟體系統。「他了解這一點,並且跨了一大步。我們要求工程師以登月為目標。結果他直奔火星,」戴姆勒公司的一位高級工程師說。與此同時,與另一家早期投資者日本豐田的合作讓馬斯克學會了質量管理。最終,戴姆勒和豐田的高管加入特斯拉擔任關鍵職位,此外加入特斯拉的還有來自Alphabet旗下谷歌、蘋果、亞馬遜、微軟以及競爭對手福特、寶馬和奧迪的各路人才。2014年,特斯拉與以色列傳感器製造商Mobileye建立合作關係,部分原因是馬斯克為了學習如何設計一款自動駕駛系統,其最終演變成為特斯拉如今的Autopilot系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前Mobileye高管表示:「Mobileye是Autopilot系統原型背後的驅動力。」隨著合作的深入,如今被英特爾收入麾下的Mobileye也意識到與特斯拉這種快速發展初創公司分享技術的風險。特斯拉在2008年底曾瀕臨破產,現在市值卻達到4000多億美元。2016年,一輛Model S電動汽車在自動駕駛過程中發生車禍,導致一名司機死亡。特斯拉和Mobileye發生激烈的公開分歧。現任Mobileye總裁兼執行長的阿姆儂·沙書亞(Amnon Shashua)當時表示,特斯拉Autopilot在設計上就沒考慮能涵蓋所有可能的碰撞情況,因為本質上講它是一個駕駛員輔助系統,而不是無人駕駛系統。一位前Mobileye高管也表示,毫無疑問,特斯拉使用Mobileye技術的方式不對。英偉達成為繼Mobileye之後的Autopilot供應商,但最終也被特斯拉邊緣化了。英偉達汽車部門高級總監丹尼·夏皮羅(Danny Shapiro)說,「英偉達和特斯拉都有一個共同的戰略,就是開發由高性能人工智慧計算機驅動的軟體定義汽車。馬斯克非常專注於垂直整合,並想造出自己的晶片。」除了合作之外,馬斯克四年前還掀起一場收購熱潮,收購了Grohmann、Perbix、Riviera、Compass、Hibar Systems等幾家鮮為人知的公司,以迅速提升特斯拉在生產自動化領域的專業技能。麥克斯韋和鋰電創企SilLion則進一步提升了特斯拉的電池技術。「他從那些企業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製造業諮詢公司Munro & Associates高級顧問馬克·埃利斯(Mark Ellis)說,「他利用這些企業提供的大量信息,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做得更好。」-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