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個春天來了又去,桃花億萬次開了又落。春風十裡,吹過十裡桃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人間四月,人們喜歡走進春風,去尋找那一朵或深紅或淺紅的邂逅。桃花三千,或倚雲而栽,或蘸水而開,或逐水而去,或被黛玉這樣的愛花人收去,「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桃花的最終歸宿究竟如何呢?讓我們去找尋那最初的一朵。
讀過詩經的人,沒有不喜歡那首《桃夭》的。
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魯迅說,第一個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自從這首詩問世後,桃花成了女人的代名詞,特別是美女,豔若桃花,想想這女子得是多麼明豔照人。而這首詩是祝賀年輕姑娘出嫁的詩。表達了對美麗純潔的新娘的讚美,以及對她未來婚姻幸福的祝願。全詩以花、果、葉作比,花開而結果,枝葉繁茂。就像女子結婚後早生貴子,開枝散葉,「宜其室家」。
歸根結底,人們對新娘的期待是「宜其室家」,容貌還在其次了。她既要有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德行,又要為這個家族添丁進口,使其家業隆盛,做到這些,也就做到了「宜其室家」。
詩經裡的女子,是明媚如桃花的少女。 她貞靜、賢淑、聰慧、美麗。她「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她迤邐在十裡桃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她有愛,愛上了「彼澤之陂」「碩大且卷」的美男子。
她有情,贈心愛的人以「彤管」,俟愛人於城隅。
她有趣。「溱與洧,方渙渙兮」,那個女子大膽相邀心儀的男子過河遊玩,去追尋「洵訏且樂。」
她有怨。「彼蛟童兮,不與我言兮。」你為什麼不和我說話?「使我不能餐兮。」
她有悔。「悔予不送兮」,後悔沒嫁給那個叫「豐」的美少年,恨不得讓叔啊,伯啊,「駕予與歸。」
兩千多年的封建束縛,讓我們忘了女子最初始的樣子。而詩經中的少女讓我們找到了女子最應該有的樣貌。她們仿佛都是富養的女孩兒。其實,人類天性使然,再重男輕女的時代,依然有視女為寶的父母。
記得讀過唐代詩人韋莊的一首詩:
《與小女》
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
詩中抓住小女孩學話、貪玩、愛漂亮、喜歡哭鬧的特點,刻畫了小女孩天真可愛的形象,一片愛女之心躍然而出。
在愛中成長的少女,被人們賦予「宜其室家」的厚望。有一天,她要出嫁了,家人如何能捨得?一首《燕燕》,寫出了親人對出嫁女子的不舍。「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就這樣,在家人愛護下長大,在親人目送中遠嫁。那一朵桃花,在「宜其室家」的囑託中,可否找到了生命的最終歸宿?
我相信,美若桃花的女子,必將嫁給那個與她締結永世之好的男子。女子「投之以木瓜」,男子「報之以瓊琚」。她的付出他十倍百倍回報。她婚後的生活也許是「風雨雞鳴」,但平淡中卻更加「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但世道波折,人性莫測,不是每一朵桃花最終都會回到果實裡。但即使深情被辜負,她依然善良。婚後,她勤儉持家,辛苦操持。當被男人的「二三其德」深深傷害後,也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當她被迫離家,心中有幾多不舍,「行道遲遲」。不知她是否想起了出嫁時人們的祝福。
人間四月,山間田堘,古街老院,瓦屋柴門,桃花盛開。雖春已至,但大地依然荒寒。而桃花以它的醇厚、柔韌綻放枝頭,它熱情,熱鬧,喜氣洋洋,灼灼其華,仿佛永開不敗。無怪乎有人說,遠古先民對俗世生活的理想,都寄托在這首《桃夭》上。
桃花給我們展現的更多的是母性。她有美麗的容顏,卻往往被忽略,因為她的溫柔敦厚剛毅樸實的內在,更加令人敬重。每當我教學生胡適《我的母親》,朱德《回憶我的母親》,我都會想到桃花。母親們秉性善良,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剛柔相濟,是一個家的後盾,兒女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的視線。而一顆慈母心,永遠是兒女溫馨的港灣。
又讀一本藥書,書中寫道:「桃樹渾身都是寶。桃花可人藥,有利水、活血、通便之功,主治水腫、腳氣、痰飲、積滑、二便不利等。桃子能補心,活血,生津滌熱。桃仁有通便和止咳平喘的作用,最主要的作用還是活血化瘀。桃仁還常用於婦科病症。」
這多像一個女人,更像一位母親,把自己整個奉獻給所愛的人,奉獻給整個家庭。
月夜,隨詩經走進一片桃林,「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