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宣布投降的最後幾周時間裡,一個名叫威利·赫羅德的德國普通國防兵與他所在的部隊走散,偶然間他發現了一輛廢棄汽車,車內有一位德國空軍上尉的行李,威利·赫羅德取用了其中空軍上尉的制服,並籠絡了幾個潰兵,開始冒充納粹軍官。
1945年4月11日,威利等人流竄到Aschendorfermoor懲戒營,這裡的關押對象主要包括一些德國逃兵,威利對懲戒營的管理人員說,自己受命於元首並直接接管了這座懲戒營,之後的8天,威利一行人對懲戒營中沒有違規行為的犯人進行了謀殺,共計超過100餘人喪生。
沒錯,這就是二戰期間著名的「埃姆斯蘭德劊子手」的故事,當懲戒營遭遇空襲之後,威利一行人一路逃竄並繼續犯罪,相繼吊殺了一位農民和五個荷蘭人,1945年5月23日,威利因為偷竊麵包被英國皇家海軍逮捕,他對於自己謀殺125人的事實供認不諱,最終於1946年11月14日被處決,而當時的他年僅21歲。
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劇情電影——《冒牌上尉》。該片於2017年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於2018年在德國上映,一經上映便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國內豆瓣也給出了8.5分的評分,並且排在豆瓣2018年度冷門佳片排行榜的第二位,不少觀看過這部影片的影迷將它稱之為「比起恐怖電影還要恐怖的電影」。
關於這部電影的劇情方面小麥就不在此過多敘述了,和上文提到的真實事件基本一致,只是在某些細節方面有所不同,那麼接下來小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部電影帶來的一些問題吧~
首先是權力對於人性黑暗面的放大。
相信很多小夥伴在看完這部電影或者了解了它背後的真實事件之後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感到震驚,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男孩怎麼會變成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呢?其實我始終相信人性是有著自私的一面的,作為一個在大環境下謀求生存的個體,每個人都會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幸好文明的提升促使人們建立了自己的社會和約束行為的制度,從而維繫著家庭、種族和國家更好地發展。但好的制度會讓人們向善,壞的制度則會讓人們如同脫韁的野馬,人性黑暗的一面也會被無限放大,就比如說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黨統治之下德國人民的瘋狂。
我們先來看看威利·赫羅德成為殺人惡魔之前,當他作為一名在戰爭後期潰逃的普通國防兵,他和那些在戰爭中流亡的無辜百姓沒有什麼不同,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為了躲避追捕小心謹慎、四處逃竄,遇到那些與自己處於同樣境遇的戰友,他會主動幫助,共同謀求生存,這是威利作為一個人來說善良樸素的一面。
但是當他無意中穿上那套空軍上尉的制服,看到前來投奔自己的士兵畢恭畢敬,仿佛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瞬間得到了提升,那一刻,他內心的善良也就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扭曲。再遇到和自己一樣的逃兵,威利開始清除和收編,因為披著軍官皮囊的他已經手握生殺大權,他以法律和制度展開的殺戮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因為在權力面前,人性黑暗的一面已經被無限放大。
其次是人們的盲從和選擇性相信的心理。
人類的盲從和選擇性相信的心理是始終存在的,即便平時都是這樣,更不要說在當時德國即將戰敗的那個極端時期了。威利冒充軍官的手段並不高明,換句話說他的演技並不精湛,甚至漏洞百出,但一路上不管是投奔而來的逃兵還是懲戒營的管理人員,又或者是酒屋的老闆和農戶全都沒有質疑過他的身份,因為他們都需要有這樣一個軍官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就連事情敗露後在軍事法庭上真正的長官們都選擇性「認可」威利的上尉身份,因為他們需要有一個所謂的「英雄」在戰爭後期領導士兵繼續戰鬥,抵制日益膨脹的失敗主義,這才導致了即便威利·赫羅德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但在軍事法庭的審判過後依然被無罪釋放。
也許我們會覺得那些對威利身份堅信不疑的人荒誕至極,不過仔細想來即便在如今的社會當中這種盲從和選擇性相信的現象依然存在,就比如說對待一件事,當大多數人表示不喜歡或者評價不好的時候,很多人哪怕覺得它好也會盲目跟從大多數人的意見說它不好,甚至他們根本沒有接觸和了解過這件事情。
再比如說當某些媒體爆料出來一件事,大多數人都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卻很少有人會去質疑這件事情的原委是否真實無誤,因為在他們眼裡這些媒體就是具有權威性的。而當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的真實情況再次被爆料出來,大家還是會相繼發表自己的意見,卻依然很少有人質疑那些沒有搞清楚真相就博人眼球的媒體。那麼這些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與片中的威利有何區別?那些盲從和選擇性相信的人又和片中那些堅信威利軍官身份的人有何區別?
最後,這部電影最讓人無法接受的一幕其實並不在正片當中,而是在影片結束播放字幕時的畫面,那些穿著德國納粹軍裝、開著二戰軍車的人來到了現代德國街頭,搶劫、調戲婦女,甚至大搖大擺,毫不避諱。而那些被侵犯人權的人並沒有反抗,也沒有逃跑,這些擁有先進思想的現代人在面對這些跳梁小丑的時候顯得那樣溫順,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最後反倒是一名中年婦女奮起反抗。
在這一瞬間我想到了電影《浪潮》最後因為一場實驗導致的失控場面,真實事件當中那位發起實驗的教師直到多年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還是一副勝利者的嘴臉,而那些參與過這場實驗的學生至今都不願意提起這件事,因為他們感受到了侮辱和戲弄。不管是《冒牌上尉》的字幕鏡頭還是《浪潮》與真實事件不同的結局,都是導演在向觀眾警示這樣的行為並不可取,如果把法西斯主義視為兒戲,後果將不堪設想。
總而言之,《冒牌上尉》帶給我們的反思有很多,也非常震撼,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