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樂:
《雨後初晴》
《Before the War》
《「天國の階段」會いたい~ポゴシップタ》
《僕は帰ろう》
俄國作家果戈裡曾經創作過一部名為《欽差大臣》的著名諷刺喜劇。劇本講述了一位紈絝子弟路過一個小鎮,被誤認為是「欽差大臣」,在當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鬧出許多笑話的諷刺故事。作家巧妙運用了「身份錯位」的戲劇性人物設置,投射出了當時俄國社會官僚體系的黑暗與腐敗。《欽差大臣》雖然是一幕看似荒謬滑稽的虛構喜劇,但其背後所諷刺的人性墮落與官場腐敗等現象,仍然會讓任何年代的讀者感同身受。
無獨有偶,在二戰末期的德軍後方,就曾真實上演過這樣一幕荒誕的官場現形記,這個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冒牌上尉》。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就以其黑白兩色的畫面,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震撼,被觀眾稱作當年最恐怖的電影。
今天,讓我們跟隨《聲音影志》的腳步,走進電影《冒牌上尉》。
《冒牌上尉》講述了德國歷史上被稱為「埃姆斯蘭德劊子手」的列兵威利·赫羅德的故事:無意間撿到上尉軍官服的逃兵赫羅德,自稱身上有來自最高元首希特勒的秘密指令,並且收攏了一群逃兵作為自己的部下,搖身一變成為了赫羅德上尉。在不斷的招搖撞騙之下,他漸漸迷失了自己,最終成為了一個肆意殺戮的魔鬼。
這部被評為最恐怖電影的影片卻並非恐怖電影,全片連鬼的影子都看不到,畫面更是黑白場景,沒有半分血色。但是在觀影結束,細細回味之時卻讓人心驚膽戰,汗毛倒豎,不得不佩服導演精密的構思。電影沒有戰爭片標配的慘烈場面,也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採用黑白色調拍攝,著力刻畫戰爭對於人性的摧殘和戕害,並自帶一種濃烈的肅殺之氣。
黑白色調帶來的凝重以及鏡頭語言所營造的寂靜感,讓觀者也變成了沉默的另外一部分。結尾的狂歡、審判以及枯骨上的漫步,讓故事被拽入了更深的黑色之中。而《冒牌上尉》的荒誕,讓這種黑色變得魔幻而不真實。然而這竟然改編自真實歷史,虛實之間的落差所帶來的,只能用驚悚來形容。極權體制之下,人性的改變、人格的重塑遠比戲劇故事更加荒誕與黑暗。
它講述權力之可怕,描繪文明之瘋癲。最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它似乎有著穿越時空的魔力,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一直伴隨在側,既早於影片的故事節點,又跨越時間和空間,綿延到現在,直至未來。
電影中幾乎沒有一個正面角色,但每一個角色的形象又都是那麼真實而又諷刺,以至於影片更像是一部恐怖片。赫羅德最初並非是一個純粹的壞人,他也曾幫助過同為逃兵的夥伴。但當一個人獲得了極大的權力,而又沒有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之後,就會暴露出人性的醜陋。本來只是一時興起試穿軍裝,卻被一路推搡裹挾,扮演起上尉軍官的角色,直至成為濫殺無辜的「埃姆斯蘭德劊子手」。荒謬的是,赫羅德的偽裝並非天衣無縫,但所有人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畏懼其權力,沒有一個人敢去質疑,這才助長了這位「冒牌上尉」的惡行愈演愈烈。
在電影漫長的118分鐘內,我們看到了威利·赫羅德這個人是如何一步步的從人變成魔鬼。起初,他只是一個死裡逃生的可憐蟲,是一個為了活命不得不撒謊的冒牌上尉。但後來,權力的甜美和末日般混亂的局面讓他漸漸地迷失自我,最終成為了一個肆意奪走他人生命的魔鬼。整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年輕靈魂的墮落,而這個殺人如麻的年輕人,也才僅僅20歲而已。
人們常說,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經不起考驗。如果沒有道德和法律的拘束,人性只要稍微一受誘惑,便會跌入萬丈深淵。德國戰敗的前夕,整個德國都陷入了一種混亂無治的末日恐慌,而這種恐慌無疑成了赫羅德內心中那個魔鬼的美餐。那些跟著他一起作惡的士兵也是一樣,因為沒有了約束而又獲得了權力,他們便放出了自己心中的魔鬼,讓他們去肆意地殺戮。只要有一個野心家站出來,有一個事件被引發出來,民眾就會成為沒有意識的服從者。
儘管從古至今類似的事情很多,而且親歷者大多會說:「這不是我的錯,是時代的錯,那個時代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只能這樣」。而且他們在這麼做時,通常也會給自己找一個看似高尚的理由,或為國家,或為某個黨派。但這些所謂的「偉大理想」和「時代環境」並不是他們肆意妄為的藉口,躲在大義凜然的遮羞布下也不能掩蓋他們的惡魔行徑,「為了生存」也並不能使他們心安理得地逃脫制裁。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牲畜,就是因為我們可以選擇不作惡,哪怕這種選擇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圖片來源 | 網絡
稿件來源 | 陳子諾
圖文編輯 | 胡晶晶
稿件審核 | 楊 鶴
音頻來源 | 高歌 李文貝
責任編輯 | 楊越如 張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