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影志 | 極權主義下的人性拷問

2021-03-05 HNU校園之聲

背景音樂:

《雨後初晴》

《Before the War》

《「天國の階段」會いたい~ポゴシップタ》

《僕は帰ろう》

俄國作家果戈裡曾經創作過一部名為《欽差大臣》的著名諷刺喜劇。劇本講述了一位紈絝子弟路過一個小鎮,被誤認為是「欽差大臣」,在當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鬧出許多笑話的諷刺故事。作家巧妙運用了「身份錯位」的戲劇性人物設置,投射出了當時俄國社會官僚體系的黑暗與腐敗。《欽差大臣》雖然是一幕看似荒謬滑稽的虛構喜劇,但其背後所諷刺的人性墮落與官場腐敗等現象,仍然會讓任何年代的讀者感同身受。

無獨有偶,在二戰末期的德軍後方,就曾真實上演過這樣一幕荒誕的官場現形記,這個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冒牌上尉》。這部影片上映之初,就以其黑白兩色的畫面,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震撼,被觀眾稱作當年最恐怖的電影。

今天,讓我們跟隨《聲音影志》的腳步,走進電影《冒牌上尉》

《冒牌上尉》講述了德國歷史上被稱為「埃姆斯蘭德劊子手」的列兵威利·赫羅德的故事:無意間撿到上尉軍官服的逃兵赫羅德,自稱身上有來自最高元首希特勒的秘密指令,並且收攏了一群逃兵作為自己的部下,搖身一變成為了赫羅德上尉。在不斷的招搖撞騙之下,他漸漸迷失了自己,最終成為了一個肆意殺戮的魔鬼。

這部被評為最恐怖電影的影片卻並非恐怖電影,全片連鬼的影子都看不到,畫面更是黑白場景,沒有半分血色。但是在觀影結束,細細回味之時卻讓人心驚膽戰,汗毛倒豎,不得不佩服導演精密的構思。電影沒有戰爭片標配的慘烈場面,也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而是採用黑白色調拍攝,著力刻畫戰爭對於人性的摧殘和戕害,並自帶一種濃烈的肅殺之氣。

黑白色調帶來的凝重以及鏡頭語言所營造的寂靜感,讓觀者也變成了沉默的另外一部分。結尾的狂歡、審判以及枯骨上的漫步,讓故事被拽入了更深的黑色之中。而《冒牌上尉》的荒誕,讓這種黑色變得魔幻而不真實。然而這竟然改編自真實歷史,虛實之間的落差所帶來的,只能用驚悚來形容。極權體制之下,人性的改變、人格的重塑遠比戲劇故事更加荒誕與黑暗。

它講述權力之可怕,描繪文明之瘋癲。最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它似乎有著穿越時空的魔力,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一直伴隨在側,既早於影片的故事節點,又跨越時間和空間,綿延到現在,直至未來。

電影中幾乎沒有一個正面角色,但每一個角色的形象又都是那麼真實而又諷刺,以至於影片更像是一部恐怖片。赫羅德最初並非是一個純粹的壞人,他也曾幫助過同為逃兵的夥伴。但當一個人獲得了極大的權力,而又沒有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之後,就會暴露出人性的醜陋。本來只是一時興起試穿軍裝,卻被一路推搡裹挾,扮演起上尉軍官的角色,直至成為濫殺無辜的「埃姆斯蘭德劊子手」。荒謬的是,赫羅德的偽裝並非天衣無縫,但所有人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畏懼其權力,沒有一個人敢去質疑,這才助長了這位「冒牌上尉」的惡行愈演愈烈。

在電影漫長的118分鐘內,我們看到了威利·赫羅德這個人是如何一步步的從人變成魔鬼。起初,他只是一個死裡逃生的可憐蟲,是一個為了活命不得不撒謊的冒牌上尉。但後來,權力的甜美和末日般混亂的局面讓他漸漸地迷失自我,最終成為了一個肆意奪走他人生命的魔鬼。整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年輕靈魂的墮落,而這個殺人如麻的年輕人,也才僅僅20歲而已。

人們常說,不要考驗人性,因為人性經不起考驗。如果沒有道德和法律的拘束,人性只要稍微一受誘惑,便會跌入萬丈深淵。德國戰敗的前夕,整個德國都陷入了一種混亂無治的末日恐慌,而這種恐慌無疑成了赫羅德內心中那個魔鬼的美餐。那些跟著他一起作惡的士兵也是一樣,因為沒有了約束而又獲得了權力,他們便放出了自己心中的魔鬼,讓他們去肆意地殺戮。只要有一個野心家站出來,有一個事件被引發出來,民眾就會成為沒有意識的服從者。

儘管從古至今類似的事情很多,而且親歷者大多會說:「這不是我的錯,是時代的錯,那個時代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只能這樣」。而且他們在這麼做時,通常也會給自己找一個看似高尚的理由,或為國家,或為某個黨派。但這些所謂的「偉大理想」和「時代環境」並不是他們肆意妄為的藉口,躲在大義凜然的遮羞布下也不能掩蓋他們的惡魔行徑,「為了生存」也並不能使他們心安理得地逃脫制裁。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牲畜,就是因為我們可以選擇不作惡,哪怕這種選擇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圖片來源 | 網絡

稿件來源 | 陳子諾

圖文編輯 | 胡晶晶

稿件審核 | 楊   鶴

音頻來源 | 高歌 李文貝

責任編輯 | 楊越如 張溫馨

相關焦點

  • 《冒牌上尉》:19歲少年逃兵的劊子手生涯,極權主義下的人性拷問
    德國人對那一段歷史的反思及其深刻程度,與他們的奔馳車一樣馳名世界,前有《浪潮》對法西斯主義的集體異化,後有《我們的父輩》寫實手法下戰爭中小人物漸漸被放大的惡。而這所謂「傳奇」的背後,卻是令人脊背發涼的累累白骨與極權主義下對人性的抹殺。
  • 《竊聽風暴》中關於極權主義下的人性和同情心
    200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是一部非常真實的東德時期的生活寫照,但最重要的是,它深刻地研究了極權主義下的人性和同情心作為導演兼編劇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電影處子秀,《竊聽風暴》準確捕捉到東德極端的政治幽閉下的恐怖氣氛。這1600萬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受到了被稱為「斯塔西」的國家安全部的密切監控。據估計,斯塔西僱傭了9.1萬名員工以及20多萬名線人。它的口號是「黨之盾、黨之劍」,目標是「無所不知」。
  • 《流感》:「電車難題」下的人性拷問
    該片以2002年SARS病毒為背景講述了由偷渡者帶入韓國境內的致命病毒迅速蔓延城市的各個角落,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災難與人心,生與死,個人與群體的抉擇之間,每個人的選擇雖然截然不同,但卻是殊途同歸的。該片雖已不具時效意義,但由於其創作背景以及內容與當下疫情語境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因此,在2020年初疫情爆發之際,重新回歸大眾視野,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
  • 新亞洲影志 | 電影工作坊「大時代下的人物紀錄」
    1.新亞洲影志有幾位導師?固定導師1,特邀導師2,客座導師n。新亞洲影志發起創辦人郭曉東先生是固定導師,每一期工作坊都會有兩位特邀主講導師,一位是國際導演,一位是國內導演;除此以外,工作坊期間邀請客座導師,來交流做分享。2.現在市場上工作坊比較多,我應該怎樣選擇?
  • 故事與極權主義
    幾乎每天我都為這種社會沉寂其意義曖昧不清而感到震驚,這是在極權主義制度與生活本身之間看不見的戰爭的可見的表達。認為捷克已經從戰爭和謀殺中擺脫出來這不是實情。戰爭和殺戮採取了不同的形式:它們從光天化日下無所遁形的公開事件轉變成朦朧不可見的內部的毀滅。
  • 《目擊者》人性的拷問
    個人認為影片還是屬於從側面反饋了人性的弱點,面對犯罪或者事故的時候,只要和自己無關,大部分人都會置身事外,劇情隨著半夜一個女子在一個小區被人砸死展開了這個劇情,半夜兩點,各自安然入睡,一個看似平靜祥和的公寓小區,裡面卻布滿了大家的冷漠,住在裡面的人都聽到了半夜的嘶叫,卻無一人問津,唯一一個親眼目睹了過程準備報警卻被家人的突然起夜嚇尿了,當罪犯看到了他家後,他選擇了保護家人不說出這個事實,但男主卻在驚恐的過每一天
  • 戰爭與人性的拷問
    即便如此,這一作品還是免不了以「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的罪名被打入冷宮。這一結尾其實很有意義,它恰恰說明,人性是共通的,儘管個人可能有著不盡相同的政治立場或者階級立場——可能有些人更喜歡這個調調。在我看來,作者通過這樣的結尾對那種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隱晦地作了抽象肯定、具體否定。
  • 這是諜戰還是人性的拷問
    但是美國的約瑟夫•卡農的間諜小說就有點不同,他的小說很生活化,很有代入感,看起來和以前間諜小說的陰暗與後來電影的誇大都不同,他的角度除了不斷應對突變,更多的是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對人性的拷問。 第一、基本都是在二戰和戰後的背景下,數國交鋒。主要是蘇美矛盾。 第二、主人公都是孤軍作戰,他書裡的其他各國人物包括自己人,都是各懷心事,到處充滿陰謀和背叛,生存和謊言。 第三、都有一個戀人,但這個女性為了生存早已經不能自己,曾經和平時代的純真,到最後終將毀滅在這場戰爭的人性當中。這個《伊斯坦堡逃亡》《德國好人》和本書都有這個情節。
  • 新亞洲影志|第11期電影工作坊「未見異常」
    先說,新亞洲影志電影⼯作坊第11期,8⽉要在⼴州辦,現在招募成員。為什麼是廣州?稍微拉遠,在新亞洲影志之前,北京有個燈籠俱樂部的地下放映,放映了一部紀錄片《沉默之旅》。19年夏天新亞洲影志發起人郭曉東在FIRST做覆審評委時,就看到了⻩梓的作品,在當時對⻩梓鏡頭下的廣東,感到有語言的陌生與距離。當郭曉東2020年入境隔離期身處廣州的酒店時,窗外24小時照映著「廣州」二字,彼時廣州與北京又遠又近。那時他是否想到了第11期工作坊,電影與城市與人,會在此處交疊?
  • 拷問人性
    毫無疑問,人類是最典型的社會性動物之一,當我們在討論人性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很難區分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人性」,還是「社會性」。漢娜·阿倫特在1963年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這本書裡,提到了「平庸的惡」的概念。
  • 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
    我們看到同一種現象在極不相同的條件下和全然相異的環境裡發展——精神上的無家可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飄流無根的心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未來感到無法預料,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依賴各種政治力量,我們無法相信它們會遵從常識和自我利益的法則——如果根據本世紀以前的標準來判斷,這些是瘋狂的政治力量生命。
  • 人性的拷問是個沉重的話題——《末日危途》影評
    雖然該片歸類為「驚悚片」(我最不喜歡的類別),但我仍然覺得它應該是一部倫理片,一部拷問「人性」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人類在遭遇大災難摧殘後末日殘存的日子:一對倖存的父子,在支離破碎的大街上遊走,心中一念希望是在灰暗的廢墟一片的盡頭,有溫暖的,適合萬物生長的陽光、土壤和空氣。他們所到之處是觸目驚心的,到處是廢墟下文明被摧殘的印記。
  • 新亞洲影志|第12期工作坊「專業疏通電影」
    吃了山上的飯,他覺得也許2020年新亞洲影志的電影工作坊可以在這裡,將年底的一錘落地。廣州早餐店裡新亞洲影志的兩位發起人郭曉東和蘇青(攝影:餘萍)於此同時,工作坊的發起人郭曉東獲悉他所製片出品的影片《樹房子》有了盜版,這讓更多人知道了一個叫張明歸的越南導演,對於製片人,盜版是個麻煩。
  • 「專業疏通電影」哪家強,新亞洲影志工作坊幫你忙
    海報設計:新亞洲影志廣州工作坊學員李景宇11月的北京依然會是疫情嚴防的安全城市,線上交流的時髦不比線下可以嗅到彼此的呼吸,郭曉東覺得需要離開北京完成這次電影的旅行。11月,宜開業 開工 開機 。11月是好月。新亞洲影志電影工作坊第12期,決定去深圳,拍電影。
  • 新亞洲影志牽手深焦邀您共赴一場膠片電影中的約會
    新亞洲影志 凹凸鏡DOC新亞洲影志牽手深焦邀您共赴一場膠片電影中的約會【項目簡介】這是新亞洲影志的首次眾籌項目。我們是新亞洲影志(New Asian Filmmakers Collective)這是我們首次以眾籌方式推薦我們的優質電影項目——膠片電影短片《暮色撩人》,很高興在這裡與您分享。新亞洲影志2016年於北京成立,邀請亞洲導演放映新作並與觀眾見面交流,有效的彌補了在中國推廣國外非商業類電影的空白。
  • 《天道》:一部商戰片對人性的血腥拷問
    在丁元英的指導下,就這樣三個極普通的年輕人,卻在貧困的王廟村書寫了一個了殺富濟貧的神話故事。。。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對人性各種形態的血腥拷問,最後芮小丹選擇灑脫地離世,卻也成了丁元英心中永遠的痛楚。文化屬性的研究也從此成了一個不可解的話題,而此片則帶給我們值得永遠回味的沉思。
  • 新亞洲影志|影人會第26期: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
    新亞洲影志的第12期工作坊來到了深圳,在特區成立40周年之時,各式深圳經驗、模式似乎還未以電影與藝術之名來加入這場話語的歡慶。不管是早期的盜版作者電影,連綿不斷的獨立電影放映,名目繁多的當代電影之符號、意向與場景,與如今成為電影敘事、紀錄時代精神的主體,深圳以及其超越地理範疇的深圳精神所指向的生命力、異質性與先鋒性,一直與電影有關。
  • 電影《妙先生》定檔預告拷問人性
    電影《妙先生》定檔預告拷問人性 影片正對此進行批判,並警醒人們不遺忘善者的付出、堅守善良。另一方面,預告中對是否應該「殺好人,救壞人」來換取世間安定的爭論,映射出人性複雜的眾生相。
  • 以希魔的名義 | 極權主義的皮膚
    聲音方面,影片仍然處理的細緻入微,採用連續性聲效的鋪陳正是作用於觀者繁複精深的心理機制中,而同步聲音的運用則更具連續性,特別是前四分之一空鏡密集處,每一個鏡頭有對應具有侵略性的並不斷延長的聲效,或是厚重的低頻率聲音,或是暗示感極強再逐漸提高的音調。聲音自帶的豐富性有效的為鏡頭表達的連貫和建立了剪輯的彈性起到的穩固的支撐。
  • 電影《誤殺》影評 | 對人性、制度、社會正義的拷問
    對於我來說,《誤殺》給我帶來的觸動不僅僅是縝密推進的劇情、環環相扣的推理,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對人性、制度、社會正義的拷問。 在明知不會得到公正審判的前提下,作為父親的李維傑,依靠自己看過無數電影所積累起來的「經驗」,利用時間軸的剪輯,精心編制了「不在場證明」,帶領全家展開了一場與警察局長拉韞的較量,最終成功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