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失敗在於想像力的失敗

2020-08-28 電影之鹽


​女性導演伊麗莎·希特曼的新作《從不,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取得本屆場刊最高評分(由專業影評人打分),同時斬獲了評審團大獎(二等獎,僅次最佳影片)。


目前,本片北美分級:PG-13級,網絡1080P高清中字資源已出。並已佔據豆瓣一周口碑榜前列。影片側重講述17歲少女的生存環境與內心世界,而這一切都圍繞在她的墮胎之旅。



1-愛上強迫者


影片開場,Autumn在舞臺上表演歌曲「他讓我做我不願意的事情,他讓我說我不願意說的話」、「儘管我試圖逃離,但卻因愛慕他而放棄」。而接著一個男性大喊道:「蕩婦」。鴉雀無聲後,Autumn只能繼續自己的演唱「在我不想留下的時候,他逼我留下。它逼我說我不想說的話」


我想如果不是剛剛發生了包麗的事情,我真的無法去想像這些歌詞是在表達些什麼具體的事情。而想到包麗是如何被一個男性控制,讓她拍裸照、懷孕再流產、做絕育手術,才讓人明白歌詞背後的血淚事實。



Autumn隱晦的歌詞間,表達了她曾經陷入了不健康的關係,「我沒辦法拒絕他的要求」。而Autumn意外懷孕便是結果和證明,這也是為何她不得不踏上墮胎之旅。


但直到影片的結尾,我們才知道Autumn的懷孕是被強姦所導致的,這也是在紐約醫生的不停逼問下才有的答案。



我們不可能永遠聲討「變態」、聲討不可思議,而忽視了男性的成長環境。仿佛這只是隨機概率而不是教育的缺失。當將責任訴諸個人的隨機性而忽視群體問題時,下一個包麗還會有,只是被報導或不被報導之分。


在性別社會學教授王向賢等人《中國性別暴力和男性氣質研究報告》中顯示,所有實施過性侵男性的動機中,86%的男性認為他們有性特權,即有權利向女性要求性。


《中國性別暴力和男性氣質研究報告》中曾實施過性侵男性的動機調查


一如在《強姦者是一群怎麼樣的人》一文中所說,不僅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問題,而整個世界也正在加強他們的觀念。


前段時間,我採訪對象的經歷完全佐證了這個觀點,她的哥哥也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並表達古代也有近親婚姻。而她的家人親戚也覺得沒必要走法律程序,她的哥哥還有家庭,還有未來,不能被毀掉。


女性的失語狀態,正是強姦者覺得自己沒有問題的反面投射。明明不是她們的錯,卻成了她們的錯。


2-如何理解社會對女性的不公


影片中的Autumn不希望自己懷孕的事被家人知道,才千裡迢迢跑到紐約墮胎。這也是因為每個州的法律有很大差異造成的。


而現實層面,頗為戲劇性的是,2019年5月16月的美國的阿拉巴馬州,該州投票通過,或者準確說是復闢了半個世紀前被廢黜的最嚴禁止墮胎法案——處於任何妊娠期區間,包括因被強暴,亂倫形勢而受孕的女性都不得進行人工流產。



因被強暴,亂倫而受孕女性都不得進行人工流產,這是為什麼?在《性侵的歷史》有一案例讓我印象頗深,父親強姦女兒導致懷孕,父親被處死,女兒被流放,兩人都被定罪。而這是對於當時的法律層面而言,受害者同罪只是罪責較小。


如今的法律不再如此行事,但道德卻要給女性扣上「人生全毀」的名號。社會對女性的不公從來都不是一個斷裂的時代問題,只是男權社會的歷史延續。而關於墮胎法案的通過也不過是歷史的回溯。



這種不公該如何理解?一如蕾哈娜(Rihanna)在墮胎禁令頒布之後,痛罵的那樣。全部是男性在做決定,過去是男性在做決定,而如今還是男性在做決定。這是一個怎樣的邏輯?


早期白人奴隸主可以利用《聖經》原則統治奴隸,隨意解讀。因黑人奴隸不能識別英文,他們就先天低人一等。而男性也這樣利用女性所不熟悉的法律、政治或者哪怕是哲學,進行任意解讀以實現對男權社會的有利統治。


或者換一個角度來解釋,為什麼國家的權力機構要顧及民族的均衡,即有一定比例的少數民族成員。人都是經驗動物,不是自己的生存困境都很難感受得到。為了實現公平,與女性相關的所有公共議題,都需要更多女性的發聲。



但也許你覺得我們的社會沒有那麼糟糕,但91網的性暴力偷拍視頻、26萬的N號房間會員,或者我們言語中潛藏著的強姦文化——男人都是下半身動物,不斷在合理化男性性侵的動機。所有這一切,都存在於生活的明暗面中。


我們整個大的環境機制就是女孩子看偶像劇了解愛情,男孩子看AV體會愛情,且不包含大量違法(性暴力)視頻。除了男女需要同樣的性教育之外,男女也需要同樣的決定權與參與權,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女性參與進這個世界,作為律師也好、作為法官也好、或者是作為學者也好。



3-墮胎問題


辛格在《實用倫理學》中說,就墮胎這一問題「沒有一方在改變對手的觀點上是成功的」。因為它首先是需要道德上的許可。其次,這是一個政治和法律問題。


首先,從胎兒的道德地位問題來說,是一個人實質性的生命權的討論,便過渡為關於人的概念的討論,懷孕和人的誕生在什麼階段,一個嬰兒如何才算人。



而從懷孕母親的權利出發,即身體的自主權來說,她們有權決定墮胎。同時,從社會不良後果來說,貧窮和人口過剩也是支持墮胎的原因。


然而有多少女孩在未成年就墮了胎,南方周末曾報導,廣州人民醫院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18歲以下未成年少女墮胎率已高達30%。而在另一篇報導中稱:「中國每年200萬女性墮胎,其中50萬是未成年少女,女生對墮胎毫不在乎。」


幾乎只是片面的強調女生,毫不在乎。正如片中展現的,一個慈善的老奶奶給女主播放「6周以上胎兒基本成型,有心跳,有知覺」的科普短片,墮胎等於殺人的道德教育。



然而被強姦的她要留下這個孩子嗎?殺人的是墮胎還是強姦,沒有強姦哪來的孩子。


我們的社會總是喜歡教育訓誡女性,而不是好好規訓男性。關於墮胎是這樣,關於強姦是這樣,關於家暴也是這樣。


3-女性只屬於自己


李誕曾經指出過一個現象,有人想跟黑尾醬合影,不是詢問她本人的想法而是詢問作為丈夫角色的李誕。他則是敏感地指出,你要不要合照你去問她。察覺到將女性被視為男性附庸的意識後,才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但如果這些話從女性嘴中說出來,要麼被打上敏感的標籤,要麼打上姨媽荷爾蒙不穩的標籤。一如Autumn的父親對自己家的母狗表達:「我的小婊子。「被勒令閉嘴後,他表示」她喜歡我這樣叫她。」這類男性總是知道女性就是婊子。而在Autumn和表妹在紐約城地鐵裡,醉漢對著她們撫弄下體。



我們的世界裡,女性的生活被偷拍,女性的身體要麼色情載體,要麼是生育的容器。女性的主體的剝奪本就無處不在,而只是如同女主的回答一樣「很少、有時、總是。「


這一對話,出現在墮胎術前的例行問卷中,而「從不(Never)很少(Rarely)有時(Sometimes)總是(Always)」四個詞彙則是可選的答案。



醫生:「你的性伴侶拒絕使用安全套嗎?」「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女主:「有時」

醫生:「你的性伴侶是否威脅或恐嚇過你?」「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女主:「很少」

醫生:「你的性伴侶是否打過你,扇過你,或其他身體傷害?」「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女主沉默不語……

醫生:「你的性伴侶是否違背你的意願發生性關係?」「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至此,全片以來女主第一次有情緒起伏,在她的啜泣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確認答案:這些發生過的。但是無論是很少,還是有時,還是總是,都已經造成了犯罪。


5-我們缺失對惡的想像力


Autumn說自己第一次有性關係是在14歲,而之後又有了3個以上的性伴侶。影片中沒有過多的解釋,但我在查詢的時候看到柴靜在央視做《新聞調查》的記者時,做過一期關於未成年人墮胎的節目。


一個名叫璐的女孩16歲,已經墮過3次胎。她的第一次性體驗,發生在13歲。大多數文章援引了這一事實去論證墮胎的危險,卻沒有談及她與柴靜聊天中表達的自己不願意卻被強制發生了性關係,之後就破罐子破摔的聊天內容。


我們本可以追溯到更多,去談論更多,而如此清晰的未成年性侵事件就這樣被忽視了。簡單地歸結為一個13歲女孩的性早熟。


《中國性別暴力和男性氣質研究報告》中曾實施過性侵男性的動機調查


我們只關注現象,而不去過多討論。就像影片呈現的一般,倉促結束。影片結尾部分,甚至又臭又長,除了心痛以外沒有任何開明歡快的結局。Autumn踏上回家的車上,今後會怎樣?而柴靜採訪的那個女孩,後來又會怎樣?


我們從小在童話故事的重複中成長:公主和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再稍大一點,偶像劇的美好圍繞在我們身邊:婚姻,是女性最好的結局。



在包麗、星星、甚至是房思琪的表述之前,我無法想像的是,性侵是一個群體經驗而不是個體經驗。我無法想像有人以強姦幼女為樂。同時,我也無法想像法律並沒有足夠的立法保護女性權益。


自男權社會歷史以來,強姦案難辦、家暴案難辦、猥褻性騷擾都難辦,是難辦還是不辦,是難辦還是漠視。


關於法律,我們需要更多的探索、研究,我們努力表達,並要求所有的真實案例能夠被重視,所有的數據研究能夠納入立法的參考中。


法律本就是靠現實一步步趨於完善的,沒什麼不對。我們感謝每一個積極的維權女性,因為是她們在保護和捍衛女孩子的世界。


參考資料:


1.《關於他人的痛苦》桑塔格

2.《實用倫理學》辛格

3.《開年最佳:請把子宮,還給女性!》人人影視

4.《強姦者是一群怎樣的人?》法律先生


相關焦點

  • J.K.羅琳哈佛大學畢業演講:失敗的好處和想像力的重要性 演講局
    在演講中,J.K.羅琳分享了這段經歷,告訴年輕的孩子們失敗也有好處,想像力很重要。在今天這個美妙的時刻,當我們齊聚一堂慶祝你們取得學業成功的時候,我決定跟你們談談失敗帶來的好處。另外,在你們正要一腳踏入所謂「真實的生活」的時候,我還要高聲讚頌想像力的重大意義。這些決定看起來頗為荒誕而矛盾,但是啊,請聽我慢慢道來。對現在42歲的我來說,回顧21歲的畢業時刻並不是件舒服的事情。在前半生中,為了在自己的雄心壯志與親人對我的期盼之間取得平衡,我一直奮力掙扎。
  • 女人的失敗,不在於「全職」,在於沒了自我
    於我而言,女人的失敗,不在於是否「全職」,在於在「全職」的過程中丟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僅僅沉淪於眼前的瑣碎。在高知全職媽媽這個群體中,有一部分人是本就不喜歡拼搏,她們努力獲得一個好學歷是為了能夠嫁得更好。她們種的大部分可以稱為「全職太太」。
  • 黃奕:成功不是在於你成功時的輝煌,而是在於你失敗時有多堅強
    而在其以往的交往對象中,其經歷過被劈腿,黃奕不能容忍背叛,她不想再經歷戀愛的失敗,不想再去經歷戀愛的過程,她想直接結婚!而這時突然出現一個愛慕者,有錢又愛自己,無疑剛好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所以義無反顧地拋下一切去追求所謂的婚姻家庭!而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來得快去得快,黃奕和徐凱的閃婚甚至維持不到一年就分道揚鑣了!
  • 失敗的《姜子牙》
    《姜子牙》的失敗在於,明明技術那麼出色,但技術在電影裡的展現流於表面。最明顯的就是電影裡的打鬥場面,跟一場場的燈光秀似的,模模糊糊地幹完,最後鏡頭特寫,擺個pose就算打完。《姜子牙》的失敗還在於,明明立意那麼生猛,但電影在通往立意的過程中敘事卻是沒頭沒尾的。給觀眾的感覺就是道理講的挺深刻,但故事像瞎編的,產生不了共情。
  • 哪是正義聯盟失敗,從預告片就失敗了!扎導笑了:我更懂預告片
    2017年DC《正義聯盟》上映後反響平平,票房失利,粉絲不滿,最終導致DCEU的失敗。要說起失敗的源頭,就不得不提《正義聯盟》的預告片了。下面就跟著小D來看一下,《正義聯盟》預告片緣何失敗?扎克·斯奈德如何勁爆宣傳2021年扎剪版《正義聯盟》。
  • 哪是正義聯盟失敗,從預告片就失敗了!扎導笑了:我更懂預告片
    2017年DC《正義聯盟》上映後反響平平,票房失利,粉絲不滿,最終導致DCEU的失敗。要說起失敗的源頭,就不得不提《正義聯盟》的預告片了。下面就跟著小D來看一下,《正義聯盟》預告片緣何失敗?扎克·斯奈德如何勁爆宣傳2021年扎剪版《正義聯盟》。
  • 《白光》:壓垮人的不是失敗,而是滲透於失敗者堅持裡的貪婪
    因此,《白光》這篇文章中,魯迅想要批判的,可能更多在於讓「堅持」變得「愚昧」的「貪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陳士成科考次數已經有十六次了,面對十六次的失敗,他沒有像一個失敗者那般自我反省,甚至還「可憐」考官「有眼無珠」。到底是陳士成文章不好?還是考官有眼無珠?
  • JK羅琳哈佛大學演講:不要害怕失敗
    在這美好的一天,當我們一起慶祝你們取得學業成就的時刻,我希望告訴你們失敗有什麼樣的益處。這些似乎是不切實際或自相矛盾的選擇,但請先容我講完。回顧21歲剛剛畢業時的自己,對於今天42歲的我來說,是一個稍微不太舒服的經歷。
  • 在正確處理失敗的高手眼中,為什麼失敗和成功反而是近義詞?
    一直都有人告訴我們,年輕人要多去嘗試,多去體驗失敗,但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的從失敗中走出來,諸葛亮的兵法中有一句話「善敗者不亡」什麼是善敗?有些失敗雖然帶來很大的損失,但也只是一次任務或者一個事件的失敗,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一生,除非這個失敗是會導致死亡,不然的話對於我們而言真的只是一次失敗而已,熬過去就行了。
  • 我們的睡眠,我們的失敗 ( 上 ) | 敬文東
    我們的睡眠,我們的失敗 ( 上 ) 「勞動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
  • 做事失敗是一時的,做人失敗確實一生的失敗!
    我們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活當中已經存在了很多的不容易,又何必固執己見,去鑽牛角尖,不如學會放鬆,在面對人生挫折和逆境的時候,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人是不能閒的,閒下來的時候,往往會想的太多,會矯情的太多,在現實當中很多人因為懶所欲墮落,要知道時間一天天再過,自己卻好像沒有什麼改變
  • 父母別說「不許失敗」,孩子經歷過失敗的痛苦體驗後才會成長
    一位成功企業家曾說:「不要擔心失敗,而應該擔心為了怕失敗而不敢做任何的事。」近期,一個8歲女孩馬子惠成了網紅。馬子惠的成功在於即使剛開始時失敗了也永不言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當然,這除了個人素質外,也要歸功於她的老師和父母平時的良好教育。每一個人在開始嘗試做一件新事情時,都不知道是否會失敗,但是如果不做,便永遠不會成功。
  • 由寶潔的「奇葩」規定,帶給我們思考聯翩,失敗也是一種富礦?
    比倫定律辯證地認知「失敗」,把失敗看作是成功的前奏。面對失敗和挫折,關健是能否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智慧,繼續前進。所以,當我們在工作中出現了錯誤,遇到了挫折,遭到批評,甚至嚴厲批評,應該抱著客觀理性的態度來面對,因為如果你能正確把握,這正是你成長、成功的前奏。
  • 一個人失敗,一群人失敗,失敗比成功更有價值
    我想它講了一場關於失敗的故事,一群失敗的人,去努力奮鬥後,失敗的故事。是不是有點悲觀?相反,這部電影完全是反勵志裡的勵志電影,拒絕被貼標籤,追求成功而不違心,遵從內心,從愛出發。電影從開始到結尾,沒有一個人事成功的,故事結局也並不以Litter miss sunshine 獲獎奪冠來糊弄觀眾,來定義成功。
  • 什麼樣的眉毛叫做失敗了,失敗了的紋眉怎麼補救
    我醜得睡不著……後臺常常會受到很多關於「做眉毛失敗了,怎麼補救」的問題。半永久市場是越來越火,蛋糕大了,自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想來分一杯羹,也就是造成了魚龍混雜的市場狀態,有刻苦努力不斷完善的自我技術的紋繡師,也有不少唯利是圖不顧他人美麗的半瓶水,沒有選對紋繡師最終導致紋眉失敗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們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那麼究竟什麼眉毛才能算作失敗,失敗了之後我們要怎麼補救呢?
  • 作為一部電影,《姜子牙》是失敗之作。
    《姜子牙》的失敗在於,明明技術那麼出色,但技術在電影裡的展現流於表面。《姜子牙》的失敗還在於,明明立意那麼生猛,但電影在通往立意的過程中敘事卻是沒頭沒尾的。給觀眾的感覺就是道理講的挺深刻,但故事像瞎編的,產生不了共情。當然,《姜子牙》最顯而易見的失敗在於,明明有著這麼多家喻戶曉的人物原型,但整部電影裡,硬是沒有塑造出哪怕一個飽滿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 《瞄準》結局:池鐵城失敗,大反派讓我們意想不到
    也就是說,這次暗殺特使的計劃已經徹底宣告失敗。池鐵城一直是明面上的大反派,沒想到最後有點虎頭蛇尾的意思,沒把能力和智慧徹底發揮出來,縱觀水母組來到松江,其實一步步把松江站一鍋端了。在最後關頭,大反派的名頭其實是另外一個人的。那個人就是松江站站長方晉甫,他已經把歐陽湘靈控制住,抓回了松江小學,在計劃失敗之後,準備和歐陽湘靈同歸無盡,是狠人沒錯了。
  • 千萬別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後來我跟他說:「寫作遭遇退稿是正常的,不要光盯著失敗,或許就有收穫了。」他也仔細分析自己寫稿時候的心境,寫稿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總是什麼都想寫,造成文章風格混亂。而且他在剛開始接觸寫稿的時候,一直都很順利,沒有遭遇過失敗,導致承受能力很差,接受不了被拒絕。於是他開始放平心態,找準自己擅長的領域,集中發力,深入鑽研,終於走出了失敗的困境。畢竟,人生不可能一直都順遂,失敗本身就是人生成長路上的一部分。
  • 我們為何如此害怕失敗?我在《他鄉的童年》,找到了答案
    對失敗的害怕,導致我們什麼都不敢去嘗試,總是擔心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擔心失敗了會被別人嘲笑,總覺得有一大堆人等著看笑話。 看了以色列的教育,我忽然覺得我們對失敗的害怕極其荒謬。它已經嚴重阻礙我們的進步,阻礙我們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
  • 失敗是成功之母?別開玩笑了!
    ,但不一定知道如何避免再敗;雖然我們不一定知道如何避免再敗,但至少知道了一些底線性經驗。」這段話的前半部分,誠實地承認了失敗的學習不能讓我們知道如何避免再敗。後半句我也認可,畢竟,吳曉波《大敗局》收集了大量案例,呈現的是失敗的普遍規律。但你有沒有想過,平常時候我們一個個問到的失敗原因,只不過是個體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