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北方參天的白楊樹下,還有串樹葉當燒柴的孩子嗎?

2020-12-28 聽風吹麥浪

《遙遠的鄉愁》之十八

一天很短,短得來不及擁抱清晨,就已經手握黃昏!

一年很短,短得來不及細品初春,殷紅竇綠,就要打點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來不及享用美好年華,就已經身處遲暮!

時光經過的太快,我們總是領悟的太晚,人生苦短,何不好好生活?

1

1

一地枯葉,凋零了季節;

一份寒意,柔弱了歲月;

一句你好,疼痛了堅強。

若無秋季,便不會有一地感傷;

若無秋天,也就不會有詩人的悲秋華章。

你為何夢裡向我招手,打亂了秋夢,捻碎了平淡;

你為何夢裡向我招手,讓我獨立薄涼,一片片撿拾著滿目的枯黃;

你為何夢裡向我招手,讓我用微笑去裝點悲傷,一針針縫合心靈的創傷。

秋啊,我要用多少老酒,才換得回溫暖……

2

童年裡最快樂的時光,是秋天裡和小夥伴們去串楊樹葉。

這樣,既能跟著媽媽去田野裡「放風」,還能給家裡做點事。

村北有幾百畝地,都是我們生產地的田地。

在和其他生產隊地界交接的地方,有條河流,是人工挖掘的。

每年春秋兩季,渾濁的黃河水,都會順著河溝流淌過來,成為生產隊裡灌溉的唯一水源。

哪年黃河缺水了,生產隊的人就傻眼了,只能眼巴巴地靠天吃飯,或者只好啟用那口機井澆地。

但機井提上來的水鹼性大,往往澆過去後,地裡就是一層薄薄的鹼霜。用機井澆一次還行,再澆一次莊稼就不長了。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生產隊的機井一般是不用的。

在河邊上,有條黃土路,是聊城通往臨清的縣城間的主要通道。

後來幾年,這條土路才鋪上了瀝青,但道路還是不寬。

這條路,也是社員們出行和下地幹活的主要道路。

路兩邊,栽種了北方高大的白楊樹。

在北方,白楊樹俗稱「快楊」,是生長最快的樹木,還不招惹蟲子,是繼榆樹和槐樹外最受大家喜歡的「土著」樹木。

但榆樹和槐樹生長緩慢,很多還長得歪七扭八;拿來做建房材料時,做梁不行、做檁不夠,最後只好另作他用。

所以,能在北方看到的較高的樹木,也就是楊樹了。

3

多年後,我在農村的時候還養過一對鴿子,是一直關在籠子裡養的。

幾個月後,院裡的一位叔叔慫恿我:「鴿子養一段時間後要試著放飛,它們才能自己覓食,也能找回家來,這樣你就不用單獨餵它們了。」

當時,問他要去哪裡放?

他說:「恁帶到村外去放,它們自己會飛回家來。」

那時,我還真將一對鴿子帶到村外放飛,才鬆開手,鴿子「噌」地就就飛起來了。

或許飛翔是它們的本性吧,即便從來沒有飛過,只要將它們丟在空中,他們就能振翅高飛。

一對鴿子在北方的田野裡翱翔了一圈,卻一直對著公路邊上的那兩排高大的楊樹飛去了,落到濃密的樹冠中,再也找不到蹤影。

身去人還在,神入智不清。

當時,把我後悔得腸子都青了,回來後還眼巴巴地盼望了好幾天,希望那對鴿子能自己飛回來,但最後還是沒有。

我是個念舊的人,以至於多年之後,還非常惦記那對鴿子的歸宿。

4

在葉子落下之前,尋找秋天!

每年秋天,老天總會在北方的大平原上,書寫下清新的一筆:遍地蒼黃是主色調,也是豐收的格調。

其次,就是各種樹木和草木的葉子枯黃,也預示著這一抹黃色,是今年的最後一種顏色了。之後,就是秋收冬藏後的萬物凋零和原野荒涼。

每年秋天,一場秋風一場寒,白楊樹上的樹葉,就會陸續隨風飄落下來。路面上、壕溝裡,到處是一層層的樹葉。

那些樹葉很大,有的甚至超過了大人的巴掌。

掃起落葉好過冬……

那年頭,農村裡都是用自砌的土鍋灶做飯,需要燒柴。

北方的農村裡基本上沒木頭可燒,只好破七爛八地對付柴火:棒子秸(玉米秸)、谷秸(穀子杆)、花柴(棉花杆)都是燒火的材料。

有些孩子多的人家,對付不夠燒火的材料。每到秋天就早早起來,天還黑蒙蒙地就帶了花包(用四個裝化肥的塑膠袋子拆開拼接起來的大包袱),拿著竹筢子去公路的壕溝裡,摟楊樹葉子回來燒火。

樹葉飄落的季節,有時候一早上就摟幾花包樹葉,夠燒一陣子的了。

5

我們小孩子起不早,就拿一根尺把長的細鐵絲,後面彎過來,上面拴上一根納鞋底的長繩子,跟著大人去下地。

到了地頭,大人去生產隊的田地裡幹活,孩子們就去公路壕裡,用鐵絲插樹葉。一片片大大的樹葉串滿鐵絲後,就勒到後面的繩子上。

串的樹葉多了,繩子上的楊樹葉,就像一條大尾巴一樣拖在我們身後。

等到大人下晌時,每個孩子都串了很大一串樹葉。

孩子們高興地把樹葉盤成「花環」繞在脖子上,相互攀比著誰串的樹葉多。

走累了,大人就把我們的樹葉串摘下來,掛在鋤鉤上,搖擺著回家。

串樹葉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就是不能串那些已經幹透的樹葉,否則那些樹葉回不到家,就碎裂脫落了。

要串那些剛從樹上落下來,還帶著點青黃色的半乾葉子。這些葉子柔軟,容易串起來,但就是要回家晾曬幾天才能燒火。

楊樹葉子幹透後,非常易燃,塞進灶洞門,「轟」地躥起一陣黑煙,一陣火過去就沒有了。

往往幾天串來的樹葉,一頓飯就變成灰了。

串樹葉,雖然解決不了家裡做飯燒柴的大事,但串樹葉的過程,卻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在北方平原廣袤的原野上,上個世紀中後期的孩子們,差不多都玩過這個遊戲。

金澄澄的田野上、高大挺拔的白楊樹下、繽紛飄零的落葉中,印下了孩子們低頭縮背串樹葉的影子。

夕陽下,那一串串的楊樹葉,留下了那個千年末農村生活的艱辛,也留下了孩子們貧瘠的歡樂……

6

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

用你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去堅持。總有一天,你會回眸一笑,原來我也能這麼優秀。

北上賞冰雪,南下享溫暖。

若干年後,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在旅遊中消費,從自己待膩的地方,到別人待膩的地方去看一看。

直到筋疲力盡、財力疲軟,才重新回到自己待膩的地方,再來辛苦地工作、積攢、掙錢;直到下一次的長假,繼續著同樣的循環……

但是,若干年後,多少次的夢裡,我都還會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了那個貧瘠的年代,在一棵棵高大的白楊樹下徘徊。

但往往到後來,夢裡的一切就變得模糊起來,我找不到身邊的同伴,也看不到媽媽在哪裡,周圍都是一棵棵粗大的白楊樹在旋轉……

在掙扎著醒來後,我才發覺我已經置身在下一個千年裡的異鄉異地,已經再也找不到過去童年的那一切。

所有夢中的一切,也逐漸在眼前消散……

7

乙未年秋天,攜帶離家13年的母親由昆明飛抵福建;在福建逗留4個月後,於年底由福建飛抵濟南。

在坐著商務車出來濟南後,立刻在霧霾纏繞的原野上,看到了那熟悉的、一望無際的麥苗和田間一行行不大的楊樹。

麥苗、快楊、嚴寒……當北方冬天的這三個特徵才映入眼帘,淚水便不覺順腮滑落。

故鄉,故鄉,這就是故鄉的特徵;曾經遠去的記憶,瞬間便又鮮活地出現在眼前。

聽著同車人熟悉的鄉音,我將棉襖的帽子拉起來蓋在頭上,低下頭去。

我不想讓其他人看到我滿臉的淚水。

哀不過傷,喜不過甚。

雖然我謹記著這句話,但這一刻,我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

離鄉多年,我已經淡忘了鄉音,如今連一句鄉音都不會說了。

但是,那些鄉音還是那麼得親切,親切得讓歸來的遊子落淚;親切得讓我一遍遍在心中吟詠那首古詩:「少小離家老大還,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只是,多年後歸來,我連鄉音都忘卻了。

8

在小縣城的邊緣,找了一所廢舊的小院子,安頓好住的地方,熟悉了周邊環境,就趕緊帶母親回家,一是拜望故裡長輩,一是回家祭祖。

院裡的兄弟開車去小縣城接我,連故土的小村子都沒進,先去地裡祭祖。

那片我從小長大的黃土地,讓我感到那麼的親切。

田間的小徑、水渠,還是多年前的模樣。

很多地塊,我還依稀能想起,當年是誰在承包耕種;眼前也仿佛看到多年前,大家一起勞作時的畫面。

只是,聽院裡的兄弟說,很多老人已經「去看莊稼了」。

那些前輩們,在這塊黃土地上長大、勞作、死亡,最後還是回到這塊黃土地上,守望著他們的土地和莊稼,也守望著他們的子孫後代。

在父親的墳前跪下時,撫摸著冰冷的泥土,我嗅到了故鄉久違的泥土味道。

走遍了萬水千山,看盡了名山大川,經歷了人間冷暖;但繁華落盡,感到最親近的,還是自己的故土和故鄉人。

母親也跟著我們來到了這塊黃土地。

只是她沒下車,自己坐在溫暖的車子裡兀自念叨著。

她已經有80高齡,隨我在昆明生活了十幾年,後來小腦萎縮,除了我和兒子外,誰都不認識了,就是整天念念有詞。

她已經不知道車外的這塊黃土地,就是她曾經將青春耗盡的地方;也不知道她晚年怨恨了無數遍的父親,就躺在幾十米外的黃土地裡已經化作腐朽;更看不到我在父親墳前,落下的滿臉淚水。

在她的眼中,她所有置身的地方都屬於「大昆明」:那個自從我在故土將她帶走,讓她感到了晚年幸福的西南邊陲的三線都市。

9

祭祖歸來的途中,沒有看見那兩排高大的白楊。

兄弟說,七八年前,擴建縣級公路時,全部刨掉了。

如今,寬闊的瀝青路面上,架設起了和高速公路上一樣的鋼板護欄。路邊上,是兩排瑟瑟的小白楊。

高大的白楊樹不見了,上一個千年的記憶,又消失了一個珍貴的畫面。

下一個千年呢,還會消失掉多少我們這一個千年存留的珍貴記憶!

祭祖這一天,是我回到家鄉後的第7天。

讓我和母親都沒想到的是,回到故鄉的第39天,母親也去世了。

在年關歲尾疏落的鞭炮聲中,母親猝然去世,連一句話都沒留下。

才相隔了32天,我又再次淚流滿面地跪在父親墳前,再次匍匐在冰凍的土地上。

看著母親的棺材,靠在了父親的棺材旁,看著一鍁鍁凍土落下去,逐漸在小麥田裡隆起一個墳頭。

當最後一鍁凍土培在墳頭上,我知道,我們母子一場的緣分,終於也盡了。

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去,只剩歸途。

母親走完了她最後的人生路,也和父親團聚了。

他們生前的恩恩怨怨,也都畫上了句號。

當紙錢在墳前燃燒的時候,我想起了母親回到故鄉小城的日子。

回到故鄉後,她安靜了很多,很少再叫罵,更多的時候是沉默;在爐子前烤著手,自己在低聲念叨著一些事情。

她見到了所有想見到的親戚和朋友,了了自己的心願。

母親,一路走好,願你和父親在天堂裡一切安好!

相關焦點

  • ​挺拔在夢中的白楊樹
    還有向所有的髮小炫耀,看吧,只有我一個人爬上來了吧。夢終歸是夢,醒來我也笑了,又想圍著大楊樹轉悠的快樂的童年了。爸爸說大楊樹是他們1950年代,剛剛成立單位時,一棵樹一棵樹栽下的。從我記事起,他們就長成了參天大樹,我仰著脖子,想看個究竟,大楊樹離天空還有多遠。好像很近很近,比大楊樹離地面近多了。
  • 樹幹上全是尖刺,過去砍來燒柴,其實樹葉的價值珍貴,是上好野菜!
    今天介紹的這種樹木,它的枝幹上全都是尖刺,過去總是被砍來燒柴,其實它的樹葉是還是上好的野菜,過去不少人會採摘食用。這種植物叫做「刺楸」,它在農村被稱為「老虎刺」,它的枝幹上都是尖刺,過去農民們都是用它來燒柴,因為它的樹幹並不能作為普通的木材來使用。過去木質不好的樹木都不被重視,而且當時它的數量眾多,遍布了農村的山林,所以常常被砍伐。
  • 巴東「老筆桿」武荀與一棵白楊樹的生命交換
    它的幹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旁逸斜出,它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下撓,對抗著西北風……       ‍
  • 白楊樹板材怎麼樣?白楊樹板材有哪些用途?
    白楊樹板材怎麼樣?白楊樹板材有哪些用途?白楊樹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家具的材料,白楊樹分布範圍很廣泛,適應性也很強。現在很多的家具都是使用白楊樹來製作的。白楊樹家具紋理很漂亮,硬度和強度也很適中。這也就使得它是很適合用來雕刻的。下面中木商網陳昌文詳細介紹白楊樹板材怎麼樣?白楊樹板材有哪些用途?
  • 秋天來了,樹葉黃了,這4種手串趕緊拿出來盤吧,包漿「嘎嘎快」
    但是到了秋天就不一樣了,人體分泌的汗液不再像夏天那麼旺盛,這個時候,人手部分泌的汗液的含油脂量也高了起來,所以更適合盤玩木質手串,無論是小葉紫檀,還是金絲楠,或者是黃花梨,都可以拿出來盤。有很多玩家會問,不都說冬季才是盤玩木質手串的最佳季節嗎?
  • 故鄉的白楊樹
    《故鄉的白楊樹》
  • 《遙遠的鄉愁》:北方的「灶火坑」,和南方「火塘文化」各有千秋
    等陰天下雨、來親戚或過年過節時才捨得燒。3有些精於過日子的人家,往往積攢著幾年的花柴捨不得燒,每年的花柴都積攢著。在花柴垛上覆蓋一些細軟的麥秸或柴火,壓上土或抹上一層泥,這樣存放的花柴能存放好幾年。而平時,這些人家只燒些其他碎柴火對付著做飯。倘若誰家積攢了一大垛花柴,也是一件榮耀的事。老人們就會以此告誡年輕人:「看人家過日子,攢下了多大一垛花柴,幾年都燒不完啊!」要是趕上這家的孩子要娶媳婦,有這麼一垛柴火,也就是一筆財富了。
  • 柴燒第一人!
    當然,作為臺灣柴燒第一人的田承泰,絕對也算現代的一方高人,他的作品是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大家,其價格遠超一般市面的柴窯作品。從那時到現在,他在近三十年的柴燒生涯裡,所取得的成就,已經足以讓他的名字,在中國柴燒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何為柴燒建窯建盞?龍窯與倒焰窯柴燒又有何不同?怎麼區分兩者?
    柴燒歷史較為悠久,建盞的燒制一開始就是採用柴燒法,用最傳統的木材進行升溫,而柴燒又分為傳統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有不少盞友剛看到看到這個兩個詞,不知道如何區分兩者,所以我們就來談一談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
  • 別樣陶藝——柴燒
    其中陶藝文化展區除了常見景德鎮瓷器、宜興紫砂、河南鈞瓷、德化白瓷外,此次還有一些小眾陶藝作品亮相,如我們此次推薦的別具韻味和意境的柴燒陶藝。 據此次楠炘陶藝負責人介紹,柴燒的特色是不上任何釉,用陶土作為材料、木材作為燃料,從低溫到高溫連續24小時不間斷燒3-5天,柴窯和電窯、氣窯不同的是,傳統柴窯火不穩定,成品也相對比較低。
  •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汽窯、電窯燒制時添加木屑或松木油使得陶坯表面形成類似柴燒的基本紋理算是真正柴燒嗎?陳朝超柴燒近些年隨著傳統手工文化的興起,古老而又傳統的柴燒工藝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和青睞,柴燒陶瓷品也漸漸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 薪 柴 燒 誌
    薪火相傳,柴天改物。這些窯體的形態都是屬於單窯式或間歇式窯種。為提高產量及利用熱效率的引導,於是將數個窯間相連,採用斜坡式築窯,將第一窯室燒成時產生之熱氣,引入第二窯室,再由第二窯室引入第三窯室、第四窯室,以此類推,於是在熱空氣上升原理下,並以逐漸補柴燒窯之方式操作,此種類型之窯,因依山坡而建,外型又特殊,有登坡爬高之意故稱為【登窯】。登窯為中國最古老及傳統的窯爐之一,在大陸稱為【分室龍窯】或【階級窯】。
  • 南方人初到北方,見北方人家吃飯睡覺都在炕上,不會覺得髒嗎
    南方人初到北方,見北方人家吃飯睡覺都在炕上,不會覺得髒嗎此時大雪已過,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冬天,尤其是北方地區,都已經下過大雪了。為了禦寒,北方人早早就已經開始供暖,有些人家依然燒炕。其實多年前北方人都是燒炕,那時候生活條件沒有這麼好,沒有供暖,人們過冬全靠燒炕,現如今依然有一些北方家庭燒炕。相比之下,南方似乎沒有冬天,最冷的時候就像是秋天一般,南方人初次到北方去,看到北方人吃飯睡覺都在炕上,感覺很怪異。眾所周知,南方生活精緻,比較講究,愛乾淨,每天都會洗澡,不會吃飯和睡覺都在床上。而北方人不一樣,北方人冬天基本上都是兩三天洗一次澡,吃飯睡覺都是在炕上。
  • 柴燒建盞只是一個噱頭嗎?具體的柴燒工序如何?又有什麼意義?
    雖然經過八百年之久的斷燒,但現在建盞還是重現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而現在從事燒制建盞的匠人當中,根據不同的創作思想和風格,分出了不同的流派。古法「柴燒」便是其中之一。探索柴燒建窯位於福建建陽水吉鎮,故燒制出來的茶器被稱為建盞。
  • 300元的陶土賣到30萬,埋頭柴燒6年,成臺灣柴燒第一人
    在臺灣苗慄南莊的深山裡,有一位燒陶人,三十年前,他是一個柴燒的門外漢,現在,他是臺灣柴燒第一人。                                    你可能難以想像,這麼一隻灰不溜秋,坑坑窪窪的小土杯竟然可以賣這麼貴,品相好一點的至少兩三萬一只。
  • 田承泰和他的柴燒:用生命的熱度喝茶
    據說很多熱愛老茶的已經要配他的柴燒用具,只是一件難求。他一年幾次燒窯的過程,曾被拍成代表臺灣的紀錄片。十幾天燒窯的過程裡不能離開,晚上要睡在窯邊,兩三分鐘就要投一次柴。一窯要燒5000公斤柴,全靠他和妻子兩人不斷地把柴分成小塊,五根十根,在十幾天裡不斷地投進去。1200~1300攝氏度,更要不斷地24小時投柴,在極高溫度下連續作業更加困難。
  • 朱義海:偷砍燒柴記
    然而,居住在一些高寒區域的人進入冬季後要烤火,仍是要燒柴烤火,一家一戶每年至少要消耗上萬斤的柴禾。農村人為了保證生活中的燒柴不斷,要花很多時間去砍燒柴。現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給農村帶來了福祉,到處呈現出是青山綠水的美景,家家有了成片的樹林,戶戶蓄積了的燒柴林、經濟林、建築所需的用材林,再不為燒柴和用材犯愁了。
  • 無恙窯 柴燒建盞丨每一隻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
    楊師傅在龍窯柴燒建盞的燒制技藝上尤為擅長,同樣的原料,在相同的龍窯,置於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燒出的建盞釉色光彩變幻莫測,截然不同。每一隻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楊建平師傅的每隻龍窯柴燒建盞都有不同的臉譜,每隻建盞都具有獨特的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
  • 秋天裡的創意,藝術家用落葉繪製趣味插畫,樹葉貼畫附教程
    穿上秋天的裙子,一起來跳秋天的舞1秋天的樹葉葉子的飄落,是風的多情還是樹的不挽留?又到了落葉繽紛的季節,一起看看樹葉能做什麼吧!!!落葉太陽花樹葉做的太陽花,像不像植物大戰殭屍裡面吐太陽的向日葵呢?永遠帶給我們陽光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