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楊得志回憶:這一戰,毛主席以霹靂之勢,行萬鈞之令

2020-12-28 紅史錄

前言

楊得志回憶:「新保安之戰,打得是驚心動魄,毛主席對我費心不小。」

傅作義大擺長蛇陣

1948年冬天,隨著遼瀋戰爭戰役的結束,整個東北地區基本上取得解放。至於西北地區,中原地區、華東地區形勢也是一片大好。唯獨需要我方注意的便是駐守華北的傅作義,此人擁有兵力50多萬人,是國民黨在華北地區的最高指揮官。

傅作義對於眼前的局勢認識很清楚,隨著遼瀋戰役的結束,那麼東北解放軍入關已成定局。自己有可能會遭到東北、華北兩大主力部隊的襲擊,在這樣的形勢下,傅作義便開始為自己的未來而擔憂。

這時蔣介石便想要讓傅作義放棄平津率隊南下,並許諾讓他擔任「東南行政長官」。傅作義對蔣介石很了解,他認為這是蔣介石排除異己的行為,為此便拒絕他的提議。任由蔣介石說的天花亂墜,但傅作義就是不上當。

根據傅作義的看法,遼瀋戰役雖然結束,但東北解放軍也損失較大,需要休整。自己憑藉50萬的兵力,還是能夠將華北的局面給支撐起來,然後等待時機再做決定。為此傅作義便部署了一個長蛇陣,他將主力部隊全都部署在東起塘沽海口、西至張家口長達500多公裡的戰線上。

不得不說,傅作義的這一手長蛇陣,還是給我方造成一定影響。按照中央軍委的想法,我方會先攻克歸綏、太原等地,最終集中兵力用半年的時間,將傅作義集團軍拿下。不過自從淮海戰役開始後,傅作義集團軍的動向便愈發重要,因為蔣介石手中能用的部隊所剩無幾。

一旦讓傅作義的部隊南下,那麼今後的戰況將極為艱難。想要將這股部隊完成吃下,光靠一個華北野戰軍還是不夠,需要東北解放軍提前入關。為此毛主席便給東北野戰軍負責人發去電報,以商量的口氣,要求他們入關,但是最終還是被林彪所拒絕。

戰機稍縱即逝,毛主席便直接下令,一,讓程子華率領東北先遣團先入關,預作準備。其二,徐向前所指揮的部隊停止進攻太原、楊得志帶領的華北第二兵團,留守阜平地區待命。其三,邊打邊談,拖住傅作義集團軍。

隨後毛主席便電令東北野戰軍,讓他們快速完成休整,用一兩天的時間入關。林彪在接收到電令後,絲毫不敢懈怠,浩浩蕩蕩的向華北地區出發。隨著東北野戰軍的入關,敵我雙方的兵力發生極大的改變,我方佔據絕對優勢,兵力多達100萬人。

對於形勢的轉變,傅作義絲毫不知情,仍然按照自己的部署,加強長蛇陣。蛇頭在唐山、天津一帶、蛇腹在北平、蛇尾在張家口一帶。傅作義的作戰意圖很明顯,打不過可以逃跑。不管是往東、還是往西,都能夠輕易溜走。

毛主席的高瞻遠矚

對於傅作義的小九九,毛主席一眼便看破。在遼瀋戰役結束後,林彪便提議先攻打唐山,只要東北先遣團能夠將唐山圍住,那麼唐山守軍便無法南撤,等到東北野戰軍主力來接替包圍任務後,在一步步向南進攻。

然而毛主席卻有不同的想法,他的作戰目標是將傅作義部全部殲滅,為此便不能給對方留下退路,尤其是海上退路。倘若採用林彪的戰法,有可能會打草驚蛇,導致傅作義從海上撤退。到時候再想殲滅對方,將是難上加難。

為此在經過毛主席反覆思考後,便決定先攻打蛇尾。一旦抓住蛇尾,那麼蛇頭必定回頭咬人,為此這場戰爭要從西線打起。張家口作為的傅作義的軍事基地,西連綏遠、東接北平、天津。為此張家口發生戰火,那麼傅作義將會派兵前來支援。

只要將傅作義的部隊吸引到這條線上,並殲滅對方大部分部隊,使得傅作義無法逃跑,那就是最大的勝利。隨後楊成武的第三兵團便對張家口的敵人發動進攻,成功將敵人給包圍。傅作義在接到來自張家口的求援後,認為這是解放軍的一次局部行動,所以他就沒有重視。

不過張家口涉及西逃路線,還是需要保住,為此便下令讓自己精銳部隊第三十五軍前去增援張家口,對軍長郭景雲強調一定要速戰速決。

不過當郭景雲率隊趕到張家口時,由於林彪東北野戰軍先遣團突然出現北平密雲一帶。這就讓傅作義慌了神,便立刻令郭景雲帶領部隊撤回北平「救駕」。

當時楊成武兵團負責在張家口和宣化這個地段,將對方的第三十五軍攔截。可是楊成武兵團的第一縱隊還在休整,隊伍剛到達鐵路兩側,就看到郭景雲部隊乘坐400輛汽車從他們面前轟鳴而過。

毛主席在得知這則消息時,便頓時火冒三丈,倘若讓對方成功返回北平,那麼之前所做的計劃都有泡湯的危險。12月4日主席便給楊得志連下三封電報,內容都是讓他於5或者6號在下花園處阻攔敵軍。

以霹靂之勢,行萬鈞之令

然而當時我方機動性不強,外加山區地形,沒有按時抵達規定作戰位置。毛主席便很生氣,並且電令楊得志兵團「如果你們再不機動,等郭景雲部撤回北平,你楊羅耿負直接責任。」

至於說毛主席為何這麼生氣?就是因為按照我方第一階段的計劃,便是將傅作義的王牌郭景雲的第三十五軍按在平張線上。由於對方機動性太強,郭景雲便帶領部隊成功突破下花園,向新保安奔來。

當楊得志得知這個消息時,便意識到出大問題了,倘若真的讓郭景雲和懷來的104軍會和,那麼第2兵團將鑄成歷史大錯。幸運的是楊得志兵團於12月8號抵達作戰區域新保安,由於郭景雲對第二兵團情況不太了解,為此便沒敢夜間行駛。

這就為楊得志調動部隊提供時間,在當天夜裡楊得志便再一次的收到主席電令,嚴令第二兵團將第35軍和懷來之間的聯繫切斷。楊得志自從上了井岡山到現在,跟隨毛主席打仗20年,還從未見主席如此嚴厲。

為此他便感嘆道:「這份電報震動著我的心,主席這是以霹靂之勢,行萬鈞之令!」事後,第二兵團12旅成功阻擊郭景雲部隊,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大量時間,完成了主席所布置的任務。當毛主席得知我方部隊在新保安一帶,成功將郭景雲部殲滅時,又給楊得志兵團發去嘉獎電報。

楊得志晚年曾回憶這場戰役「新保安之戰,前後經歷10小時,殲敵1.9萬,儘管這場戰鬥規模和戰績,無法跟遼瀋戰役等相比。但毛主席在這場戰役中,給第二兵團直接或間接起草電報多達55份,可想這一仗,主席對我費心不小啊。

相關焦點

  • 名字霸氣的六位開國上將,成就很大,後兩位是主席親自改名
    很多開國上將的名字就很霸氣。第一位,李天佑這名字霸氣吧,天佑,上天保佑。李天佑的確是得上天眷顧的猛將。他是廣西僅有的兩位開國上將之一,從遙遠的紅七軍,一路北上,歷經艱難險阻,成功匯入中央蘇區,活下來就是一個奇蹟。
  • 革命歷史劇《跨過鴨綠江》烏日根飾演開國上將楊得志
    近日,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北京開機,這是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0 周年而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該劇由董亞春導演, 齊聚唐國強、丁勇岱、劉之冰、姚剛、烏日根等眾多實力派演員。實力派演員烏日根飾演開國上將楊得志一角。是一個生活在極貧困家庭,加入部隊後卻憑藉著作戰勇敢,頭腦機敏靈活, 參與多次重大歷史戰役,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烏日根將通過前線志願軍戰士的視角向大家傳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
  • 革命歷史劇《跨過鴨綠江》烏日根飾演開國上將楊得志
    近日,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北京開機,這是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0 周年而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該劇由董亞春導演, 齊聚唐國強、丁勇岱、劉之冰、姚剛、烏日根等眾多實力派演員。實力派演員烏日根飾演開國上將楊得志一角。是一個生活在極貧困家庭,加入部隊後卻憑藉著作戰勇敢,頭腦機敏靈活, 參與多次重大歷史戰役,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烏日根將通過前線志願軍戰士的視角向大家傳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
  • 上將楊得志,抗美援朝中屢立奇功,晚年用「講故事」,樹立家風
    接下來的連篇大幕的戰爭不斷上演,在此後的抗日戰爭和國內解放戰爭中到處都有他身先士卒的身影,為人民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六十八歲的他重新披掛再度商場,和許世友指揮了著名d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用一生詮釋了軍人保家衛國的神聖誓言,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開國將軍楊得志。
  • 開國上將楊得志老當益壯,80歲再度娶妻,一起生活了4年
    說起來楊得志將軍,很多人肯定會肅然起敬,因為這位老將軍當年創造過太多的傳奇。其中最讓人敬佩的就是,在越南戰爭期間,楊得志將軍居然以69歲高齡掛帥出徵,曾經和許世友上將一起共戰越南兵。想起曾經的那些崢嶸歲月,我們都不得不感慨,楊得志將軍真的是老當益壯,宛如當年的曹操一般,壯心不已。
  • 都知道上將三楊,其實在開國上將中,還有一位將軍也姓楊,他是誰
    相信熟悉近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955年授予的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三位能徵善戰的將領都姓楊,因此被稱之為上將三楊,更巧的是他們都參加了,後來的抗美援朝戰役,被周公稱之為三陽(楊)開泰。而這三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分別是楊成武,楊得志,楊勇三位將軍。
  • 一生老實的開國上將,妻子二舅想要謀個差事,他安排二舅去背麻袋
    在57位開國上將中,有這麼一位老實厚道的將軍,他的名字雖然並不被太多的人熟悉,但是他的一生卻是無比輝煌,無比光明的,他同時也是我軍政治工作的一名優秀代表,華東粟裕的好幫手之一,他就是唐亮上將。唐亮自己不急,他的老鄉楊得志,倒是著急,有一次,楊得志和夫人申戈軍聊天時談到了唐亮,楊得志說:「我們的唐主任已年過30,還是孤家寡人,沒成個家,我們得想法給他找個對象,攻破這個堡壘。」申戈軍表示贊同。不久,楊得志和唐亮等人視察工作來到婦女救國會訓練班駐地,有一群20多位的姑娘在這裡唱歌,其中有一位叫做張銳的女同志。
  • 開國將軍的「楊家將」知多少?三上將大名鼎鼎,有一少將健在
    由此,中國歷史上有了「楊家將」這一美名。 1955年的到1965年,人民解放軍共有1614人被授予為少將以上軍銜,他們俗稱為「開國將軍」。那麼,開國將軍中的「楊家將」共有多少人呢? 57名開國上將,「楊家將」共有4人 上將中的「三楊」大名鼎鼎,即楊得志、楊成武、楊勇三人。
  • 兩員開國上將十年不合,毛主席一句話就讓二人冰釋前嫌,抱頭痛哭
    當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延安批判張國燾的錯誤,批判的時候犯了片面擴大化的錯誤,氣的許世友打算拖槍出走,他這一走可了不得 ,都聯合了哪些人?開國上將王宏坤、王建安、陳錫聯、洪學智等,36個人當中,一共有5、6個上將,7、8個中將,如果一旦出走成功,絕對是革命的一大損失。
  • 韓戰中,14位開國上將榮獲朝鮮一級國旗勳章,他們都是誰?
    後來的57位開國上將中,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有19位,分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政治委員王平、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建安、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鄧華、志願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兼志願軍空軍司令員劉震。
  • 上將楊得志有多厲害?鄧公親自點將坐鎮雲南,68歲依然帶兵打仗
    楊得志,我軍歷史上的一位優秀將領,他17歲參軍,25歲成為師長,68歲依舊帶兵打仗,他的人生經歷可謂十分傳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17歲當兵之前,還是一個打過鐵做過煤礦的工人,那麼他是如何從一個鐵匠成長成一個開國上將的呢?
  • 享譽我軍的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
    他們的成長經歷也很相近,都是從普通一兵成長為共和國開國上將。紅軍時期,楊得志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第九十三團團長、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長、第一師副師長、第二師師長。楊勇歷任紅五軍隨營學校學員、紅三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大隊長、連政委、營長、團政治處主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十團政委、紅一軍團一師、四師政治委員。
  • 他是郭子儀後人,曾被樹為反面典型,後成為開國上將
    那麼,開國將軍中有名將之後嗎?有的。比如,開國第23位上將,郭天民,他就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裔。郭天民是湖北黃安人,卻沒有參加過黃麻起義。1926年,郭天民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第二年,郭天民參加了廣州起義,是廣州起義走出的僅有的1位開國上將。1929年,郭天民來到江西蘇區,見到了毛主席。1929年12月,古田會議召開。
  • 蕭華:17歲師政委,39歲授上將,毛主席說:你我都犯殺氣
    1955年9月27日,開國將帥授銜典禮在懷仁堂隆重舉行。英雄雲集,將星閃耀,這是共和國歷史上最耀眼的一次授銜典禮。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他就是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蕭華,時年39歲。本篇文章帶你一起回顧,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蕭華的傳奇故事。「華仔,你們在村口玩,看見有陌生人來,就趕緊跑來告訴我!」招秀子摸著兒子的頭說。「嗯,放心吧,娘!」
  • 中越戰爭結束後,為何許世友離開指揮位置,楊得志卻升任總參謀長
    中越邊境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爆發的,而讓這場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則是1978年12月25日,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大肆入侵柬埔寨。北越當局在奪得了南越的廣大領土後,又再次把目光鎖定於他國領土,這讓我國一時間感到了頗大壓力。
  • 開國大典前,李銀橋回憶:毛主席熬了一個通宵,早上6點半才睡
    ——毛主席  人的一生或許會參加許多場典禮,但是沒有哪一場會比一個國家的開國大典更加激動人心,無論是參與者還是組織者,這都是令人終生難忘的經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在天安門成功舉行,毛主席的一番演講感動了無數中國人。雖然看起來遊刃有餘,但是據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回憶,開國大典的前夜毛主席的行為和往常大相逕庭,那麼他到底做了什麼呢?
  • 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走到這位開國中將面前,說:你瘦了
    當毛主席來到一位開國中將面前時,上下細細地打量了他一番,說:「哦,你是頓星雲,瘦了嘛!」 毛主席又注意到了他的肩章,不同於其他海軍將領的黑底肩章,而是與空軍相同的藍底金板,又說道:「哦,你當了海軍航空兵司令員?」 頓星雲回答:「報告主席,是的!」然後又說了句:「主席,您好!」
  • 抗美援朝三大「楊姓」司令,1955年都被授開國上將,並稱「三楊」
    並在1955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那麼,他們是誰呢?他們都有過哪些經歷呢?這三位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楊成武將軍、楊得志將軍和楊勇將軍。對於他們的經歷,我們接下來一一介紹。楊成武將軍,1914年出生於福建,他年僅十五歲就加入紅軍,還參加過土地革命,並跟隨紅軍進行長徵。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領部隊在華北地區同日本侵略者作戰。
  • 第三野戰軍八虎將,全是開國上將,有一位後來成為國防部長
    陳毅粟裕領導的第三野戰軍真是一個奇蹟,他們就在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步步發展壯大,成為一支威猛無敵的鐵血之師。解放戰爭時期,三野有八位戰將所向披靡,號稱三野「八駿驃騎」,也可以說是八虎將。他們是:葉飛、許世友、宋時輪、王建安、張愛萍、陳士榘、鍾期光和傅秋濤。
  • 開國將帥中著名的三楊,是指哪三位將軍,他們都授予了什麼軍銜
    如元帥與大將這兩個軍銜最高,授予的人數只有20人,再往下就是上將,中將,少將等等,反正就是越往下越小。然而,在那麼多開國將帥中有三位能徵善戰之將,都姓「楊」因此被毛爺爺戲稱三陽(楊)開泰,吉祥的意思。其實在蔣介石集團中,也有三位姓「李」的將軍(李玉堂,李仙洲,李延年),他們都是黃埔一期上,又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可見同一個姓,又能徵善戰的將軍還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