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每個中國人都需要重新認識男女平等

2021-03-02 壹條電影

本來計劃,這周該做回本行了,跟各位點評下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和網劇。

但思來想去,總覺得,還應該再說點什麼。

由頭是,前幾天看到那條「江山嬌,你來月經麼」的微博,以及微博下面,振聾發聵的評論。

那條被轉發了十幾萬次的微博,如今已不可見。

必須說,作為一個男人,那些留言,把我看哭了。

那些看似平常的拷問,真實到赤裸,讓所有人無處遁形。

我甚至覺得,這是一個後世回頭看、值得被永遠銘記的歷史時刻。

誇張嗎?站在現在這個節點,一點也不。

因為,它是一次力量積蓄後的爆發

往前數:

2月15日,媒體報導,甘肅省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發,15名女性護理人員在出徵儀式上被集體剃去長發

2月12日,媒體報導,武漢90後女護士在流產10天後重返一線工作崗位;

2月8日,媒體報導,懷孕九個月的武漢護士依舊戰鬥在疫情第一線;

2月初,一線女性醫護人員缺少衛生巾的問題開始被注意,運輸困難的原因是,安心褲、衛生巾沒有被列入必需品的範疇,無法蓋上必需品的章。

如果注意到以上的關鍵詞,會發現,它們都是女性專屬。

事實上,這樣的力量積蓄,不僅是這些明面上、引發廣泛關注的熱議話題,還有那些潛藏在生活當中、不被察覺甚至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

同樣來自疫情期間的例子:

2月17日,濟南向企業發出倡議,延遲開學期間,支持以女方為主在家看護未成年子女;

2月16日,上海全市中小學生都被群發了一首新歌《媽媽要上戰場》

1月28日,有網友曬出四川日報招募秩序維護志願服務隊的條件,最後一條是,男性和自備防護用品的志願者優先。

如果不是特殊時期,想必這些操作不太會引起多少關注。

但你看到了嗎,這就是問題所在:

前兩條新聞告訴我們,女性的第一身份是母親,第一責任,是照顧孩子,沒人會寫一首歌叫《爸爸要上戰場》,也沒人會覺得應該是爸爸在家照顧孩子;

第三條新聞告訴我們,女性的標籤是柔弱,涉及體力勞動的工作,不適合她們。

社會對女性的身份認同和刻板認知,就是這麼根深蒂固。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是社會對女性的優待啊,歌頌她們身為母親的付出,以及重體力的勞動都應該交給男人去做。

這恰好點到了問題的核心:

我們總說女權女權,女權的本質,不是給女性多少優待、多少照顧。

女權的本質,也不是消費主義營造的女性購物陷阱,更不是借女權去矮化、貶低男性。

女權的本質,其實很簡單,就是四個字:男女平等

應該說,過去的整個20世紀,就是女性爭取男女平等的100年。

但說真的,男女平等四個字,說著容易,要做到,也是真的難啊。

這個看起來無比發達、文明的時代,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往往是隱性的、不易察覺的,甚至包括女性自己,對一些歧視都是無感的。

人們有多習慣於性別歧視呢?舉個例子:

現在,看到「男權」這個詞,你想到的是什麼?

然後,看到「女權」這個詞,你想到的又是什麼?

這是兩個除了性別之外意思本該一致的詞彙,那麼最後,對比一下你剛剛想到的這兩個答案。

它們一致嗎?

我想,很多人剛剛,就已經示範了一次性別歧視了。

更潛在的、更不易察覺的性別歧視是什麼?

我的工作是寫電影,就舉個電影圈的例子吧:

下面這個華裔演員都認識吧,主演《別告訴她》拿到金球獎音喜類影后的奧卡菲娜(中文名叫林家珍)。

之前國內很多彈幕,都在批評她的顏值,認為她太醜了,應該滾出演藝圈。背後的邏輯應該是,丟了我們黃種人的臉?

這當然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最直白的那種。

當然也有另外的聲音,是聲援奧卡菲娜的。他們會說,在我心中,她美極了,她是最美的。

這樣的聲援,就是更潛在的那種性別歧視。

因為他們背後的邏輯,和罵太醜了的人是一樣一樣的,即:

長得不好看的女演員,就不配在演藝圈待下去。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美醜呢?

為什麼就一定要為一個女性的存在,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呢?

即便這理由帶著善意和溫情,也是錯誤的,骨子裡,就是歧視的。

因為,任何一個試圖在某個領域做出一些成績的人——不論男女——都不需要理由啊。

如果你覺得電影明星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多數電影中的所謂女權也是在變種女拳或迎合男權的偽女權,那麼舉一個當下的現實例子:

看索尼中國官微15號發的這條微博。

這是典型的、因為刻板印象而造成的潛在性別歧視。

應該說,這樣的性別歧視,我不太反感,因為我能感受到發這條微博的人,應該只是想調侃一下兩性,並無惡意。

但骨子裡,這樣給口紅、相機粗暴貼上性別標籤的做法,和疫情當中給女性貼上母親標籤,甚至忽視女性需求的舉動,別無二致。

至於其他潛在的女性歧視,還有很多:

為什麼那些30多歲還未結婚的女性,會被視為失敗者?而相同年紀的男性,則不會承受這種壓力?

為什麼優秀的女性往往會遭遇更多苛求?而同樣優秀的男性則很少有這樣的困擾?

……

如果要為這歧視,快速找到一個籠統的正確答案,我想也很簡單:

因為這個世界已經慣性地認為男性就是權力的代表,太久太久了。

久到多數人即便都深知男女是平等的,但依然會下意識地認為,優秀的、強大的女性,是反常的,是值得懷疑的。

 

所以,回到開頭的部分。

江山嬌也好,剃頭和衛生巾短缺也罷,我只是單純地希望:

這次留下諸多慘痛教訓的疫情,會使得男女平等的觀念,在中國進一步深入人心。

最理想的狀態,是當我們提到男權或女權時,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後面的「權利」,而不是只盯著前面的男女。

相比舊觀念的經年累積和根深蒂固,要實現這樣的理想,當然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成的,但每一個願意為此做出改變的個體,都是向前邁進一步的力量。

父母vs社會觀念:

社會總試圖在告訴你,男孩應該怎麼養,女孩應該怎麼養,男孩應該是什麼樣子,女孩又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些世俗觀念,細化到孩子成長的每個細枝末節,包括玩具、語言、習俗、興趣愛好。

能否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質——不論男女——來決定如何養育TA,是考驗每個新手爸媽的地方。

女性vs自己:


衝破性別歧視,不是成為他人期望你成為的樣子,也不是刻意與這個世界的偏見硬剛。

你喜歡穿什麼,就穿什麼,想過怎樣的人生,就去努力追求。

總之,什麼事情讓你心情愉快,去做就是了。

不要被商家的廣告左右,不要信什麼「女人美了才完整」這種屁話。

這裡想說一個例子:

一個做影視行業的武漢女孩,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從入院接受治療開始,她每天寫日記,拍視頻,樂觀積極地應對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

為了能去照顧同樣感染且重症的外婆,症狀輕的她也申請轉去火神山醫院。

有恐懼,有掙扎,但沒有退縮,擔起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真實而陽光地面對生活的一切。

無關男女,這就是一個戰勝自己的人,該有的樣子。

男性vs本能:

這不是在貶低男性,真的不是,但我作為一個男性,也必須承認一點:

兩性相處中,女性付出更多的概率,的確要遠遠大於男性。

有的男生可能不服,舉個最近雞毛秀街頭採訪男女的例子:

情侶隨機提問,男生被問到女友的生日是哪天。

很簡單對嗎?但老兄支支吾吾了半天,亂猜一氣,失敗告終。

再問,女友父母的名字叫什麼?

繼續亂猜,還是失敗。

你可能會說,女生也不一定知道男友父母的名字吧?

答案是,女友真的知道。

尷尬,寫在這哥們兒臉上。

後來陸續又問了一些異性戀情侶,年輕人到中老年都有。問題也五花八門:

女友眼睛是什麼顏色?女友的中間名是什麼?妻子對什麼過敏?妻子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女友最喜歡的電影是哪部?妻子的兄弟姐妹叫什麼名字?你們的結婚紀念日是哪天?

這些看起來對情侶再普通不過的問題,沒有一個男性回答正確。

反正我看完,是頗為無地自容的。

非單身的男生們,不妨試著回答一下上面的這些問題,測試一下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的投入程度,到底是什麼水準。

還能說什麼呢?你可以說這是先天基因決定的,但真的,廣大男同胞們,先從關心你身邊的女性開始吧。

而對每個社會的個體,不論身份貴賤,年齡大小,收入高低,我希望的,是大家都能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是否打心底裡相信,男女是平等的?

別急著給出肯定的回答,好好想一想,你所想的,和你所做的,是否一致。

最後想強調的,是在現在這個公共話語資源被密集爭搶的特殊時期,為什麼還要大談看似沒有直接關係的男女平等。

簡單說,幾乎所有社會議題,都可以聯繫到「男女平等」上來。但這話題展開就要長篇大論,所以我只說結果。

感覺上面提及的,舉個例子:

一線衛生巾短缺,是因為衛生巾沒有被列為必需品。

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必需品,是因為做決定的多為男性,很容易忽略女性的需求。

這個問題如果繼續向上討論,最終會討論到,「如何讓大多數人的利益,在做決定時被充分考慮」。

現在你還覺得,呼籲男女平等,只是在為女性爭取權利嗎?

Hell No!

相關焦點

  • 闞清子發文呼籲「男女平等」,自爆親身經歷,每個女孩都值得期待
    眾網友也回應稱:每個女孩都值得被期待!每個女孩都值得被尊重,應平等對待每個孩子男女平等才是構建家庭和諧的基礎,需要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女性在生活中的數量已經與男性齊平甚至超過男性,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認為,平等的兩類人需要有一類依附另外一類才能得以生存。
  • 徐潔:疫情對每個人都是一個重新塑造
    徐潔:1月23日,是我們一家四口在新加坡度假旅行的第二天,人們都沉浸在迎新春過大年的傳統佳節裡,沒想到疫情來得那麼迅猛嚴重。身居異國他鄉,我的內心特別焦急。理應在重大事件上與國人同甘共苦共命運才對,竟然有在外逍遙遊的慚愧。彼時,一切似乎遙不可及和未知,新加坡天氣炎熱,人們不受任何幹擾和影響,享受著陽光城市的異國風情,但因為疫情,無疑多了關注和討論的共同話題。
  • 什麼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就好像我是貓你是狗,我負責抓耗子你負責抓賊,你得先承認男女差異,我們再來談男女平等。那什麼叫男女差異呢?就是說,我是姑娘,我天生有條件孕育生命,我就不拿懷孕分娩這回事兒為難你,我不跟你吵架說「憑什麼十個月都是我懷胎?
  • 剩女的生存攻略:承認不平等,才是男女平等的關鍵
    儘管嘴裡天天都在接受著那一套關於主動不結婚,主動選擇的理論,每天都在為自己打氣,但是年過35歲的程璐依然是開始動搖了,她似乎有點懷疑這些年她學的所有關於獨立自主的女權理論,每個午夜夢回,都會捫心自問,難道那些理論錯了嗎?
  •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知識
    18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下,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對推動我國婦女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深化全社會對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認識,推動基本國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婦女報》編輯部特推出「問答國策——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知識問答」。1、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首次提出是何時?
  • 子宮自由論:男女懷孕機率各為50%,真的就能性別平等了嗎?
    不得不說,這部紀錄片的出發點是好的,畢竟誰也沒有權力阻止別人用科學的方式重新認識自己。可頗具爭議性的地方在於這部紀錄片的宣傳文案:「我的子宮使用或者不使用關你什麼事?」僅僅是從字面上,我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不滿情緒撲面而來了。我無法想像說出這句話的人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態——或許,只是為了博眼球?
  • 生活是美好的,在生活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在阿富汗槍枝是很普遍的,不論是合法的非法的,人們都擁有一個或多個,以防萬一吧、我們往好處想。2004年時,一個中國商人從在喀布爾河東邊市場上,用八十美金買了一把類似中國「五四」式的那種手槍,店家贈送10發子彈,他到哪兒都揣著,享受一下持槍的威風。
  • 陳根:追求平等下的差異之重,男女之間從來不是零和博弈
    在此之前,脫口秀大會都更像是一年一度的脫口秀行業交流會,無論是受眾範圍還是討論度,都只局限在一個固定的小圈子當中。直到楊笠在第二輪主題賽中的對「男生自我感覺良好」的一番吐槽,點燃了有關男女對立話題的「火藥桶」。以儲殷回應楊笠開始,很快,人們高速分裂陣營,互相嘲諷和攻擊。
  • 樂壇天后麥當娜談疫情平等,華麗外衣下醜陋,誰是疫情最大受害者
    24小時內接連接到三個噩耗,包括她的表弟,保鏢的兄弟以及相識多年的音樂公司主管都是死於新冠肺炎。而就在上個月,麥當娜還曾放言稱新冠病毒是一種偉大平衡器,它不管你多富有,多有名,多聰明甚至多大年齡,它都不會放過你,在新冠病毒面前,人人都變得平等。
  • 疫情之後,我們需要「在一起」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抗疫劇能夠做到尊重事實、還原事實就已經是及格線上,而《在一起》讓人驚喜的地方在於,每個單元都能夠從細節入手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在年初的時候經歷過對疫情的恐慌和畏懼,會有種種對於生活中不確定性的擔憂和悲歡,這種情緒延伸到現在或許已經消散,《在一起》卻可以用相似的場景將人一秒拉回當時的場景之中,重新體驗那種困頓無力和有希望逐漸燃燒起來的感覺。
  • 《傳聞中的陳芊芊》:沒有女尊,我們要的是男女平等
    比如一個崗位男女都可以幹,BOSS會說女人太煩了,又是小孩又不能出差,每個月還有那麼幾天不舒服,請假的可能性比較大,必須招男的。沒有別的要求,只要男的。事實上,女性並沒有說自己不能出差,來例假就要請假。也沒有說要特別的照顧,只是需要一個公平的機會,和合理的工作安排。
  • 德國離真正的男女平等還有多遠?
    我和妻子都認為,在未來的歲月裡,她的事業應該是優先考慮的。」很多小夥伴讀到這裡,都對Rubin紛紛豎起大拇指,甚至他這條辭職資訊還一度上了的熱搜。作為女性,我對這樣的資訊自然也是喜聞樂見,並希望這能在國內外颳起一陣「男女平等」的風。但這陣風能刮多久呢?
  • 男女平等是做各自擅長的事,不是男女要做一樣的事
    這個視頻向我們揭示了很多從來沒想到過的事情的真相,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句話:「性別平等是機會的平等和薪水的平等,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擅長的事,而不是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特別震撼,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全新的觀點,刷新三觀,更是一直以來困惑的問題的絕妙答案。如今時代發展,男女平等的話題被轟轟烈烈的討論過無數次。
  • 闞清子:男女的不平等待遇,沒錢為什麼還要生二胎?
    近日,闞清子在節目訪談中談及男女不平等待遇,闞清子直言:「確實一直都存在,無論是劇中還是現實中都不平等!」採訪中談到男女是否平等。闞清子直言:不平等。其實一線城市重男輕女並不嚴重,相反二十多歲的男孩都覺得自己特弱勢,至少戀愛中是經常被女孩挑選的。但很多女人還是想生兒子,因為兒子可以糙著養。養育女兒則大不同,家有一如花似玉的小女,全家懸著心,生怕有點什麼閃失。
  • 每個時代都需要重新解讀《小婦人》
    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多部原定上映的奧斯卡影片無法在在國內上映,紛紛撤檔。但導演卻用另一種方式去重新解讀這個故事,或許這樣的故事更加貼近作者的原意。該片一改從前按照時間順序推進的手法,改用了非線性交叉剪輯。所以一開始就能夠看到喬孤身在紐約寫作養家,梅格是生活拮据的家庭主婦,艾米在巴黎學畫,而貝思陷入重病……在冷色調的現實裡,再穿插回七年前四姐妹圍聚在火爐前嘻嘻哈哈的歡鬧。
  • 闞清子對男女平等的強調太有必要了,我們不希望再有女孩被鄙視
    她那句「我們追求的男女平等,不是走極端,我們承認男女有不同,但是作為每個個體,我們的各種權利應該是平等的」說得太好了,這應該是我們每個女性的心聲。作為一個不紅的演員,因發表了對男女平等方面的看法而上了熱搜,這就不是當紅明星的雞毛蒜皮也上熱搜的沒有價值的事了,是男女平等實際未完全實現的存在,所以引起了共情,這才上的熱搜。
  •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知識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18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下,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對推動我國婦女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為深化全社會對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認識,推動基本國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婦女報》編輯部特推出「問答國策——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知識問答」。1、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首次提出是何時?
  • 因「男女平等」被打一星,《我是餘歡水》該嗎?
    而所有人批判《餘歡水》的評論幾乎都是一套思路:《餘歡水》所體現的觀念是對男女平等的反叛,是罪惡的男權對女性的詆毀,引發了男權癌們的狂歡,進而阻礙了男女平等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大業。然而,《餘歡水》真的有這樣十惡不赦嗎?我並不這樣認為。
  • 後疫情時代,社會不平等是會加劇還是緩解?
    一、疫情迫使我們去認識和承認社會的不平等人們經常將新冠疫情比作「強大的均衡器」,這實在是一種嚴重的誤導。事實恰恰相反。無論何時,疫情所到之處,都會加劇本已存在的社會不平等。當然,這種情況在疫情暴發之前就存在,但根據我們對其他全球性問題的觀察,疫情放大了這些問題,迫使我們去認識和承認社會不平等的嚴重性。在此之前,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已被太多人冷落了太久。
  • 闞清子談男女不平等待遇 每個女孩都應該被期待 一身正氣惹人愛
    闞清子談男女不平等待遇,每個女孩子都應該被期待,一身正氣惹人愛。如今闞清子也算是非常成功了,一直忙著拍戲把生活過的很充實,也一直在努力抓住機會,向大家證明她的實力,戲裡戲外她都在給大家傳達一種女性應該被理解,這個渾身都是責任感的女演員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