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計劃,這周該做回本行了,跟各位點評下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和網劇。
但思來想去,總覺得,還應該再說點什麼。
由頭是,前幾天看到那條「江山嬌,你來月經麼」的微博,以及微博下面,振聾發聵的評論。
那條被轉發了十幾萬次的微博,如今已不可見。
必須說,作為一個男人,那些留言,把我看哭了。
那些看似平常的拷問,真實到赤裸,讓所有人無處遁形。
我甚至覺得,這是一個後世回頭看、值得被永遠銘記的歷史時刻。
誇張嗎?站在現在這個節點,一點也不。
因為,它是一次力量積蓄後的爆發。
往前數:
2月15日,媒體報導,甘肅省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發,15名女性護理人員在出徵儀式上被集體剃去長發;
2月12日,媒體報導,武漢90後女護士在流產10天後重返一線工作崗位;
2月8日,媒體報導,懷孕九個月的武漢護士依舊戰鬥在疫情第一線;
2月初,一線女性醫護人員缺少衛生巾的問題開始被注意,運輸困難的原因是,安心褲、衛生巾沒有被列入必需品的範疇,無法蓋上必需品的章。
如果注意到以上的關鍵詞,會發現,它們都是女性專屬。
事實上,這樣的力量積蓄,不僅是這些明面上、引發廣泛關注的熱議話題,還有那些潛藏在生活當中、不被察覺甚至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
同樣來自疫情期間的例子:
2月17日,濟南向企業發出倡議,延遲開學期間,支持以女方為主在家看護未成年子女;
2月16日,上海全市中小學生都被群發了一首新歌《媽媽要上戰場》;
1月28日,有網友曬出四川日報招募秩序維護志願服務隊的條件,最後一條是,男性和自備防護用品的志願者優先。
如果不是特殊時期,想必這些操作不太會引起多少關注。
但你看到了嗎,這就是問題所在:
前兩條新聞告訴我們,女性的第一身份是母親,第一責任,是照顧孩子,沒人會寫一首歌叫《爸爸要上戰場》,也沒人會覺得應該是爸爸在家照顧孩子;
第三條新聞告訴我們,女性的標籤是柔弱,涉及體力勞動的工作,不適合她們。
社會對女性的身份認同和刻板認知,就是這麼根深蒂固。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是社會對女性的優待啊,歌頌她們身為母親的付出,以及重體力的勞動都應該交給男人去做。
這恰好點到了問題的核心:
我們總說女權女權,女權的本質,不是給女性多少優待、多少照顧。
女權的本質,也不是消費主義營造的女性購物陷阱,更不是借女權去矮化、貶低男性。
女權的本質,其實很簡單,就是四個字:男女平等。
應該說,過去的整個20世紀,就是女性爭取男女平等的100年。
但說真的,男女平等四個字,說著容易,要做到,也是真的難啊。
這個看起來無比發達、文明的時代,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往往是隱性的、不易察覺的,甚至包括女性自己,對一些歧視都是無感的。
人們有多習慣於性別歧視呢?舉個例子:
現在,看到「男權」這個詞,你想到的是什麼?
然後,看到「女權」這個詞,你想到的又是什麼?
這是兩個除了性別之外意思本該一致的詞彙,那麼最後,對比一下你剛剛想到的這兩個答案。
它們一致嗎?
我想,很多人剛剛,就已經示範了一次性別歧視了。
更潛在的、更不易察覺的性別歧視是什麼?
我的工作是寫電影,就舉個電影圈的例子吧:
下面這個華裔演員都認識吧,主演《別告訴她》拿到金球獎音喜類影后的奧卡菲娜(中文名叫林家珍)。
之前國內很多彈幕,都在批評她的顏值,認為她太醜了,應該滾出演藝圈。背後的邏輯應該是,丟了我們黃種人的臉?
這當然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最直白的那種。
當然也有另外的聲音,是聲援奧卡菲娜的。他們會說,在我心中,她美極了,她是最美的。
這樣的聲援,就是更潛在的那種性別歧視。
因為他們背後的邏輯,和罵太醜了的人是一樣一樣的,即:
長得不好看的女演員,就不配在演藝圈待下去。
為什麼一定要強調美醜呢?
為什麼就一定要為一個女性的存在,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呢?
即便這理由帶著善意和溫情,也是錯誤的,骨子裡,就是歧視的。
因為,任何一個試圖在某個領域做出一些成績的人——不論男女——都不需要理由啊。
如果你覺得電影明星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多數電影中的所謂女權也是在變種女拳或迎合男權的偽女權,那麼舉一個當下的現實例子:
看索尼中國官微15號發的這條微博。
這是典型的、因為刻板印象而造成的潛在性別歧視。
應該說,這樣的性別歧視,我不太反感,因為我能感受到發這條微博的人,應該只是想調侃一下兩性,並無惡意。
但骨子裡,這樣給口紅、相機粗暴貼上性別標籤的做法,和疫情當中給女性貼上母親標籤,甚至忽視女性需求的舉動,別無二致。
至於其他潛在的女性歧視,還有很多:
為什麼那些30多歲還未結婚的女性,會被視為失敗者?而相同年紀的男性,則不會承受這種壓力?
為什麼優秀的女性往往會遭遇更多苛求?而同樣優秀的男性則很少有這樣的困擾?
……
如果要為這歧視,快速找到一個籠統的正確答案,我想也很簡單:
因為這個世界已經慣性地認為男性就是權力的代表,太久太久了。
久到多數人即便都深知男女是平等的,但依然會下意識地認為,優秀的、強大的女性,是反常的,是值得懷疑的。
所以,回到開頭的部分。
江山嬌也好,剃頭和衛生巾短缺也罷,我只是單純地希望:
這次留下諸多慘痛教訓的疫情,會使得男女平等的觀念,在中國進一步深入人心。
最理想的狀態,是當我們提到男權或女權時,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後面的「權利」,而不是只盯著前面的男女。
相比舊觀念的經年累積和根深蒂固,要實現這樣的理想,當然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成的,但每一個願意為此做出改變的個體,都是向前邁進一步的力量。
父母vs社會觀念:
社會總試圖在告訴你,男孩應該怎麼養,女孩應該怎麼養,男孩應該是什麼樣子,女孩又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些世俗觀念,細化到孩子成長的每個細枝末節,包括玩具、語言、習俗、興趣愛好。
能否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質——不論男女——來決定如何養育TA,是考驗每個新手爸媽的地方。
女性vs自己:
衝破性別歧視,不是成為他人期望你成為的樣子,也不是刻意與這個世界的偏見硬剛。
你喜歡穿什麼,就穿什麼,想過怎樣的人生,就去努力追求。
總之,什麼事情讓你心情愉快,去做就是了。
不要被商家的廣告左右,不要信什麼「女人美了才完整」這種屁話。
這裡想說一個例子:
一個做影視行業的武漢女孩,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從入院接受治療開始,她每天寫日記,拍視頻,樂觀積極地應對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
為了能去照顧同樣感染且重症的外婆,症狀輕的她也申請轉去火神山醫院。
有恐懼,有掙扎,但沒有退縮,擔起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真實而陽光地面對生活的一切。
無關男女,這就是一個戰勝自己的人,該有的樣子。
男性vs本能:
這不是在貶低男性,真的不是,但我作為一個男性,也必須承認一點:
兩性相處中,女性付出更多的概率,的確要遠遠大於男性。
有的男生可能不服,舉個最近雞毛秀街頭採訪男女的例子:
情侶隨機提問,男生被問到女友的生日是哪天。
很簡單對嗎?但老兄支支吾吾了半天,亂猜一氣,失敗告終。
再問,女友父母的名字叫什麼?
繼續亂猜,還是失敗。
你可能會說,女生也不一定知道男友父母的名字吧?
答案是,女友真的知道。
尷尬,寫在這哥們兒臉上。
後來陸續又問了一些異性戀情侶,年輕人到中老年都有。問題也五花八門:
女友眼睛是什麼顏色?女友的中間名是什麼?妻子對什麼過敏?妻子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女友最喜歡的電影是哪部?妻子的兄弟姐妹叫什麼名字?你們的結婚紀念日是哪天?
這些看起來對情侶再普通不過的問題,沒有一個男性回答正確。
反正我看完,是頗為無地自容的。
非單身的男生們,不妨試著回答一下上面的這些問題,測試一下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的投入程度,到底是什麼水準。
還能說什麼呢?你可以說這是先天基因決定的,但真的,廣大男同胞們,先從關心你身邊的女性開始吧。
而對每個社會的個體,不論身份貴賤,年齡大小,收入高低,我希望的,是大家都能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是否打心底裡相信,男女是平等的?
別急著給出肯定的回答,好好想一想,你所想的,和你所做的,是否一致。
最後想強調的,是在現在這個公共話語資源被密集爭搶的特殊時期,為什麼還要大談看似沒有直接關係的男女平等。
簡單說,幾乎所有社會議題,都可以聯繫到「男女平等」上來。但這話題展開就要長篇大論,所以我只說結果。
感覺上面提及的,舉個例子:
一線衛生巾短缺,是因為衛生巾沒有被列為必需品。
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必需品,是因為做決定的多為男性,很容易忽略女性的需求。
這個問題如果繼續向上討論,最終會討論到,「如何讓大多數人的利益,在做決定時被充分考慮」。
現在你還覺得,呼籲男女平等,只是在為女性爭取權利嗎?
Hell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