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數量達27542款 頭部集中效應明顯

2021-01-18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本報記者 彭妍

隨著銀行理財轉型的不斷推進,傳統「老產品」正逐步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則是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的異軍突起,資管新規落地以來,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不斷增加,該類產品去年全年的發行數量為20595款。

普益標準研究員張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淨值化轉型對銀行的衝擊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以後預期收益類產品將逐漸退出市場。二是保本理財將退出市場,部分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的銀行會發行結構性存款產品作為替代品。

淨值化轉型加速推進

自去年以來,銀行淨值化轉型腳步在加快,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正在加速退出,淨值型產品發行數量的佔比也呈現逐步上升趨勢。根據普益標準數據,2020年全年共172家銀行發行了20595款淨值型理財產品,其中發行量排名前十的銀行合計發行淨值型產品8238款,發行量佔總發行量的41.19%,呈現出一定的頭部集中效應。

從銀行理財產品總體存續數量轉型情況來看,自資管新規發布以來,各類型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整體呈現穩步推進態勢,淨值型產品存續規模佔比穩步提升,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131931款,其中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27542款,淨值化轉型進度為20.88%。

從銀行理財產品總體發行數量情況來看,2020年全年淨值型產品發行數量的佔比呈現逐步上升趨勢,從年初的27%左右上漲到年末的50%左右,上漲幅度接近一倍,表明淨值化轉型工作運行良好,轉型成果穩中有升。

具體來看,8238款淨值型理財產品中,股份制銀行貢獻了4964款,佔比達到60.26%,股份制銀行更加市場化的經營模式為淨值化轉型提供了優質的生存土壤,同時,頭部機構更完善的投研體系和更充足的人才供給也為淨值化轉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保障。

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有四家挺進前十,分別是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渤海銀行、興業銀行,分別發行1772款、1651款、1057款、484款,四家合計共發行4964款,佔股份制商業銀行淨值型產品發行總體的83.81%,呈現出明顯頭部集中效應。

國有控股銀行發行前十僅工商銀行一家,發行量為443款,佔國有銀行淨值型產品發行總量的34.10%;城市商業銀行發行前十的有青島銀行、天津銀行和上海銀行,共發行2831款,佔城市商業銀行淨值型產品發行總量的26.44%;農村商業銀行無任何一家銀行發行量進入前十。

2021年銀行有望完成淨值化轉型

自去年以來,銀行理財在持續的淨值化轉型中,對於未來理財產品的結構和投向會呈現哪些變化?以及如何進一步推進銀行理財轉型?

普益標準研究員張坤對記者表示,從現階段情況來看,轉型工作運行良好,未來商業銀行可從投研、產品、風控和銷售四個方面進一步探索、優化、努力,配合轉型工作,提升自身行業競爭力。

他進一步指出,投研轉型方面,其核心是需要搭建完整的投研框架體系,增強對收益波動的控制和對增厚收益策略的挖掘能力;產品轉型方面,銀行應該以混合類資產投資作為主導,同時循序漸進的增加權益類投資的佔比,這樣在股債對衝之下,淨值波動率更低,轉型階段客戶接受度更高。風控轉型方面,其核心是建立與淨值型產品和標準化資產相適應的風控體系,過去銀行風險是以信貸風險管理為主,未來則需要建立全面的資管風控體系,包括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交易對手風險等,同時還應該引入量化模型與各類衍生品對衝工具對投資組合進行管理。最後,銷售端的轉型也不可忽視,一切以客戶為中心,資管機構的銷售從業人員應該從客戶的切身需求出發,有效地結合投資者的成熟度、風險偏好和投資習慣,推介更加適合現階段投資者的產品,逐步引導,推進轉型工作。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淨值化轉型之後,由於保本型理財產品的退出,銀行理財產品的結構和投向體現為多元化,甚至有部分投向權益性產品,比如股票。這使得理財產品風險收益級次更加豐富,今年銀行理財產品將進一步增加權益類的投資,從而使得低利率下,理財產品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彈性。

2021年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是否能順利完成淨值化轉型呢?「2021年資管過渡期,銀行應該可以順利完成淨值化轉型,現階段打破剛兌實際上已經成為銀行業本身的共識,由於實際利率水平當前偏低,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本身吸引力不高。而權益類理財產品,將是銀行今後發力的一大方向。」盤和林表示。

(編輯 於德良)

相關焦點

  • 銀行資管盈利模式重塑 淨值型產品費率趨降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至2020年三季度,各類型銀行共計發行淨值型產品41450款,其中2020年三季度,銀行發行淨值型產品7785款,較2018年2季度大幅增加7147款,當季度,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達到了1078款,較2019年2季度增加1077款。從淨值型產品存續規模佔比來看,其在非保本理財存續規模中的佔比與日俱增。
  • 銀行理財不香了?爆款基金太多,賺錢效應爆棚!資管「一哥」寶座將易...
    公募基金規模的增長與市場行情緊密相關,今年A股市場結構性行情催生了明顯的賺錢效應,與此同時,市場進一步朝著機構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相關政策和市場環境也紛紛配合基金業的發展,綜合多方利好因素,公募基金的快速飆升在情理和意料之中。
  • 銀行理財產品闖關權益投資:PK公募基金戰績如何?
    今年銀行理財新發49款權益產品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共有9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數量合計100款(含移行產品)。2019年共發行47款,其中43款為母行遷移產品;2020年發行53款,僅有4款為母行遷移產品,另外49款均為理財子公司新發的權益類產品。
  • 理財產品發行量 近期明顯增加
    本報訊(記者王琦)近日,普益標準公布了11月長三角地區銀行理財市場指數報告。根據報告,長三角地區銀行理財收益保持穩定,銀行淨值產品存續量繼續上漲。長三角地區整體銀行理財收益與上期持平,為3.47%。
  • 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提速 理財子增配權益類資產是大勢所趨
    隨著老產品的壓降以及符合規定的淨值型產品的發行,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速度也不斷加快。  自首家理財子公司獨立運營已經一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大資管行業的新貴,如今發展已初現成果。發展情況如何?又如何突圍?未來的發展大趨勢怎樣?  根據中國理財網,下半年以來理財子產品發行明顯提速。不可否認的是,銀行擅長的固收類產品是理財子產品主流,純權益類產品相對較少。
  • 又一家銀行開售理財子公司產品,已有多家銀行加入代銷陣營
    來源:藍鯨財經目前,已有多家理財子公司開拓了除母行以外的其他產品代銷渠道。藍鯨財經從微眾銀行獲悉,9月3日,該行App「活期+」上線了新產品「興銀添利寶」,這是微眾銀行App首次代銷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
  • 資管新規發威 785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近期,部分銀行公告表示,將部分理財產品到期日期提前。此舉引起了市場和投資者的普遍關注。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截至10月20日,今年銀行提前終止的銀行理財產品高達785款。那麼,銀行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原因是什麼?對此,多名專家表示,商業銀行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運作主要有資管新規影響和資金成本控制兩方面的原因。
  • 去年12月長三角銀行理財量價齊升
    受跨年資金影響,去年12月,長三角地區銀行理財收益環比上升1BP至3.48%;價格指數環比上升0.32點至83.39點。業內人士認為,考慮到目前銀行體系內流動性保持平衡,2021年初,資金利率走勢或仍將在利率中樞保持平衡,銀行理財價格指數有望維持回升態勢。
  • 785隻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合約
    金融研究專家分析,除了按照資管新規要求轉型外,當前市場利率出現下滑也是銀行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業內人士稱,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是理財市場的發展趨勢,這意味著很多理財產品不再像以前旱澇保收了,投資者需要樹立一定的風險意識,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 銀行理財子公司暗戰再起:各家都有什麼新打法?信銀理財首次全揭秘
    12月3日,中信銀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副總裁賀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詳解了信銀理財「371016」產品體系和業務布局,如何依託母行、中信集團實現資源協同的化學反應,在資管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中走好差異化之路;對外界關注的信用債違約事件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影響,分享了其在風控等方面的心得。「預計至今年末,信銀理財新老產品之比將達7:3。可以說,我們的產品轉型已勝利在望。」
  • 富邦華一銀行榮獲「金理財」年度理財產品卓越獎
    11月26日,由上海證券報主辦的2020上證財富管理峰會暨第十一屆「金理財」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富邦華一銀行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淨享尊榮一號系列」獲選「金理財」年度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卓越獎,也是唯一一家榮獲此獎項的外資銀行。
  • 多家銀行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
    除了依靠母行拓展客戶外,理財子公司正在將產品「搬進」其他商業銀行App進行銷售。4月26日,記者調查發現,中信銀行、江蘇銀行、百信銀行等多家銀行已經開始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分析人士指出,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能夠完善自身產品線,吸引更多客戶,預計未來會有更多銀行加入陣營。
  • 民生銀行理財子公司籌備組總經理助理李暢:銀行要做穩定的產品 且...
    這是一年一度期貨行業最重磅的會議,證監會副主席、期貨業協會會長、四大期貨交易所和滬深交易所總經理,以及頭部期貨公司董事長雲集第16界中國(深圳)期貨大會,金融界作為合作媒體全程報導,為關心中國期貨業發展的投資者帶來最前沿的監管思考以及行業動態變革。
  • [快訊]10月28日在售高收益前100名銀行理財產品一覽
    >2020-10-28中低風險非保本浮動農業銀行2020年農銀理財"農銀安心·靈瓏"第18期公募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電子渠道專享)(全國)人民幣0.0001萬4.45%790天2020-10-212020
  • 銀行理財產品之後 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投什麼?
    銀行理財曾經可以藉助的非標投資、期限錯配、資金池等提高收益率的手段難以為繼,對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水平形成了壓力。同時,整體利率水平下行的趨勢,也或將對銀行理財、貨幣基金等產品的業績造成影響。剛性兌付的逐步取消,亦或將打破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等產品「保本保收益」的迷思。原有理財客戶相當一部分的投資需求,需要新的標的來承接。
  • 恆豐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 只剩一家未披露進展
    該行此次設立理財子公司,尚需提交股東大會和有關監管機構的批准。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能夠對推動理財淨值化轉型起到促進與加速作用。理財子公司成立後,將與母行融合發展。母行能夠為理財子公司提供和協調各類資源,幫助其成立及後續發展,助力銀行理財產品的過渡與轉型。
  • 中金公司:私行財富管理市場將達百萬億 看好頭部銀行快速提高市場...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金公司12月1日銀行業協會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發布《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20)暨中國財富管理行業風險管理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結合我們的調研,我們認為頭部銀行在財富管理體系、品牌、客群、產品、服務方面競爭優勢顯著,有望充分發揮自身稟賦提高高淨值財富管理市場份額
  • 規模排名「硝煙四起」 基金公司頭部效應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銀行、保險系大型基金公司今年的基金規模卻大幅縮水。上海證券一位基金分析師表示,2019年、2020年是權益類基金產品,特別是主動管理權益類產品的發行大年,在主動權益投資領域更為擅長的基金公司收穫頗豐。銀行系背景的基金公司,大部分更擅長固收類資產的投資,疊加今年債券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因此基金規模不約而同出現縮減。
  • 盈亞證券諮詢教你新手如何選擇靠譜的銀行理財產品?
    在購買金融產品之前,你必須了解你的風險偏好。一般來說,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首先要進行風險評估,評估後給出自己的風險等級,基本上可以評估您的投資範圍、風險收益需求、流動性需求等,還可以確定您可以購買哪些金融產品。 R1級:保守型。
  • 「星芒|一點科普」銀行理財為什麼會虧損?
    整理 / by 明亞星芒團隊最近關於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問題在投資者間掀起波瀾:「招銀理財」的產品跌破本金,平安銀行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等等。招銀APP中「代銷季季開1號」產品全名:招商銀行美元金葵季季開1號理財計劃,產品代碼:2102,風險評級為R2(穩健性,非保本浮動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