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暗戰再起:各家都有什麼新打法?信銀理財首次全揭秘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券商中國

銀行理財子公司暗戰再起,各家都有什麼新打法?信銀理財首次「全揭秘」

獲批籌建至今一周年,落戶上海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首次對外全方位展示了其產品體系建設和業務布局。

12月3日,中信銀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副總裁賀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詳解了信銀理財「371016」產品體系和業務布局,如何依託母行、中信集團實現資源協同的化學反應,在資管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中走好差異化之路;對外界關注的信用債違約事件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影響,分享了其在風控等方面的心得。

「預計至今年末,信銀理財新老產品之比將達7:3。可以說,我們的產品轉型已勝利在望。」中信銀行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非擔險理財產品存續規模11527.77億元,其中,淨值型產品規模佔比進一步提升至67.70%,賀晉介紹,通過全面資管轉型、部分銀行保本理財已成為「過去時」,信銀理財要「打造風險收益特徵鮮明、具有階梯層次的產品網絡,為投資者提供選擇。」

在採訪中,賀晉透露,和同業類似,從絕對金額看,當前固收類產品仍佔主流,但是該行的權益類產品規模已經達到500多億元,「後續配置計劃將試產品發行情況而定。」同一天時間,信銀理財固收、資本市場、股權、多資產條線負責人分享了相關領域的發展情況,並展望了明年市場的投資機遇。

當前,全國已有23家(含合資)理財子公司獲批,其中股份行中有招商、興業、光大、華夏、中信、平安、廣發、浦發這8家已獲批籌建、成立理財子公司並相繼開業。浙商銀行也在11月26日披露了相關籌建計劃。

優選投資組合

信銀理財今年7月10日在上海開業揭牌,資本金50億元,是國內第四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落戶在上海。

截至2019年末,中信銀行理財業務規模超過1.2萬億元,累計覆蓋零售客戶超326.8萬人、服務機構用戶數超2.4萬戶。截至今年6月末,中信銀行行非擔險理財產品存續規模11527.77億元、較上年末上升4.49%。其中,淨值型產品規模佔比進一步提升至67.70%、較上年末上升8.23個百分點。

「預計至今年末,信銀理財新老產品之比將達7:3。」在交流中,賀晉介紹,信銀理財堅定落實監管要求,穩步推進理財產品轉型已經勝利在望。

相比其他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背後的中信集團擁有銀行、證券、信託、保險、基金、資產管理等領域金融牌照,依託母行及中信集團將有哪些化學效應?

賀晉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將在『融融』資源、『產融』資源,客戶與渠道資源等方面下功夫」,具體來看,發揮集團全金融牌照優勢、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多場景、全生命周期綜合金融服務;發揮集團實業全鏈條優勢,在細分行業領域打造中信協同模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在合規範圍內,實現集團內客戶共享與轉化、產品精準營銷與交叉銷售等。

近期信用債風險受到市場關注,對銀行理財子公司帶來哪些挑戰?賀晉向記者分享,從產品緯度,「投資端的入庫標準要嚴格,做好、優選投資組合,把產品波動和風險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來實現相對來講達到預期的收益目標。」另一方面,是做好客戶的適當性管理,「投資端的波動幅度和客戶的心理波動曲線要匹配」。

此外,他透露,信銀理財在業務布局過程中,將穩步推進風險等級評定、信息披露的規範和機制、數位化轉型的金融科技體系、客戶的適當性管理、估值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五大體系建設。

在資管科技方面,賀晉向記者介紹,信銀理財秉持「科技賦能業務」理念,在自主掌控的前提下與專業廠商合作建設一體化「數智理財平臺」。」目前已初步搭建了直銷、分銷、風控、資管、交易、報送、數據等較為全面的業務支撐體系。未來,公司將充分保證科技投入,全面推動數位化轉型,推動資金和資產兩端業務全面觸達客戶。」

股份行中至少有中信、興業、浦發、廣發銀行理財子公司將註冊地落在了上海。作為落戶上海的股份行理財子公司,賀晉回憶,中信銀行首家異地分行就落子上海、淵源頗深,上海金融要素齊備,隨著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開放的不斷推進,資管行業參與者們在未來將有更大的舞臺。

而落戶上海、輻射長三角的地緣稟賦,賀晉向記者透露理財子公司今後重點支持科創企業的意向,「公司計劃設立長三角區域科創基金,試點科創企業股權直投(VC),支持長三角科創類企業發展;此外還計劃設立10億元長三角股權投資基金(PE),支持長三角區域內成長型企業的發展。」

打造風險鮮明、階梯層次產品網絡

相比往年,今年多家股份行理財子公司均有了實質性進展,這之中,信銀理財、華夏銀行理財子公司等相繼開業,廣發、浦發銀行理財子公司也相繼獲批籌建。

可以看到,自理財子公司加速入場以來,發展成果初步顯現。新老轉型疊加激烈競爭,理財子公司如何加快完善產品體系、打造核心競爭力日益成為共識。

在戰略布局方面,賀晉介紹,信銀理財形成了三大業務領域、七個風險等級、十個產品創設團隊、十二條基本產品線+四種投資顧問服務的「371016」布局,要「打造風險收益特徵鮮明、具有階梯層次的產品網絡,通過貨架式的開放溝通機制,為投資者提供信息透明、共享的選擇平臺。」

這之中,加配權益類資產成為不少理財子公司被市場關注的重點。賀晉告訴記者,信銀理財該部分新產品發行規模還不算很大,「當前絕對金融不大,(含權益類)產品佔比約在5%左右」,他透露,「權益理財和股票基金有著差異化特徵,資本市場的熱度對含權益淨值型理財的推廣和老百姓接受度有幫助。後續配置計劃將試產品發行情況而定。」

「(資管新規以來)新產品都有自己的獨立策略、單獨開戶、獨立記帳,它投資權益類產品的比例是由策略決定的,目前相比同業,新產品中混合類產品佔比居於行業領先,其中權益類佔比的中樞約在20%。」信銀理財資本市場投資條線總經理彭凌薇告訴記者,「未來權益類產品的規模,直接取決於含權益新產品的增長速度,以及能否把相對收益類產品做大。」

據介紹,信銀理財通過「量化打底、基本面中觀切入」加強權益投資能力建設,形成了完整的權益類產品體系,彭凌薇告訴記者,當前已包括排宏觀動量、靈活配置、量化增強、定增策略、股票指數、商品及衍生品指數等多項不同策略的投資產品。

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期發布的《2020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顯示,從理財子公司目前布局情況來看,基於其覆蓋客群的基數、風險偏好等屬性,當前產品體系整體還是以固收類為主;其二是初期主要通過FOF、MOM和私募股權等形式探索布局權益類投資;三是產品體系規劃凸顯差異化戰略布局,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

從布局架構來看,信銀理財設置了股權與資本市場投資部、固收與多資產投資部、財富管理與解決方案部三大投資事業部,在產品體系上,涵蓋了貨幣、純債、固收+、多資產、權益靈活配置、量化多策略、權益類、項目類、股權投資、工具類、養老產品、外幣及跨境產品等。

對明年市場投資機遇,信銀理財固收投資條線總經理趙新傑認為,2021年貨幣政策回歸穩健中性,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雙循環支撐經濟修復的內生動力,消費和製造業投資持續修復:一是消費釋放新動力,支持並促進內循環體系;二是投資在製造業企業盈利及產業升級帶動下,有望持續改善;三是2020年出口韌性超預期,在全球經濟復甦帶動下,2021年有望維持正增長。

展望明年權益類市場投資機遇,彭凌薇堅定看好中國權益資產的投資機會,認為當前港股、A股吸引力強於債券及海外主要股市,隨著企業盈利增速修復,市場投資應該選賽道重個股,把握龍頭優勢顯著消費升級受益,國產替代,金融改革等帶來的投資機遇。

相關焦點

  • 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透視:掌門人多為資管「老兵」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透視本報記者 張玉潔 截至目前,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已經有33家銀行公告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正式開業的已經有7家。資本實力強勁目前工農中建四大行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金均超過了100億元。交銀理財和中郵理財均為80億元。招銀理財等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大多在50億元左右。城商行中,北京銀行和上海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資金本規模居前,分別為50億元和20億元,其餘大多在10億-20億元。
  • 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提速 理財子增配權益類資產是大勢所趨
    一邊是新產品的發行加快,另一邊存量理財產品遷移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第三方機構普益標準統計顯示,截至9月30日,已有11家銀行陸續開啟母行產品向理財子公司遷移的工作,6家國有控股銀行已全部開啟遷移工作。  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客服人員對記者表示,根據資管新規,隨著不斷的整改,總行逐步會不負責理財業務。但總行有理財子公司代銷產品,同時也有代銷其他銀行理財子的產品。
  • 各有側重、競合併存:銀行理財子公司崛起下的資管新格局
    相較於「理財新規」,《子公司辦法》在公募產品認購起點、銷售渠道、非標投資限額、分級產品等方面都有所放鬆,在股票投資集中度、信貸資產投資限制等方面有更嚴格要求。  從銷售端來看,參照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不設置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除銀行業金融機構外,也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意味著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可以通過第三方理財、線上渠道進行銷售;不強制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必須臨櫃;允許子公司發行分級理財產品,但產品中應有「分級」或「結構化」字樣。銷售端的大部分規定已基體與公募基金一致。
  • 10家銀行啟動遷移工作 理財子公司承接母行產品提速
    在2家銀行之前,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至少8家銀行已啟動了理財產品的遷移工作。在分析人士看來,遷移工作提速意味著理財子公司運營步入正軌,不過存量處置仍存壓力。  具體來看,招商銀行6月12日在官網發布公告稱,首批劃轉理財產品將於2020年7月13日(劃轉當日)劃轉至招銀理財管理。
  • 恆豐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 只剩一家未披露進展
    日前,恆豐銀行在官網披露稱,該行設立恆豐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議案已獲董事會審議通過。至此,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已有11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先後落地。為滿足最新監管要求,推動理財業務回歸資管行業本源,目前已有數十家銀行陸續披露關於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動向。從已獲批籌建及開業情況看,國有大行及股份行無疑走在前列。
  • 中國銀保監發布銀行理財銷售管理辦法 目前僅限銀行及理財子公司作...
    原標題:中國銀保監發布銀行理財銷售管理辦法 目前僅限銀行及理財子公司作代理機構   中國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周五稱,現階段允許
  • 銀行理財子公司悄然滲入BATJ渠道,未來不僅是代銷?
    在這個過程中,記者了解到,網際網路大公司與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之間均有合作洽談,部分網際網路大公司合作意願強烈。「在存量資產轉換過程中,理財子公司從客戶風險識別、金融資產管理都展現了銀行資產管理能力的專業性。
  • 信銀理財谷凌雲:資產管理機構的最核心風險是什麼?
    信銀理財是國內第四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是首家滬外銀行在上海設立的理財子公司。中信銀行全資子公司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谷凌雲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專訪時介紹,信銀理財脫胎於中信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基於歷史和現實形成的優劣勢,信銀理財初期投資將堅持穩健原則,以固收和「固收+策略」為主,以全球多資產和量化策略為補充。
  • 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辦法徵求意見:網際網路平臺暫不能代銷
    據銀保監會介紹,《辦法》主動順應理財產品銷售中法律關係新變化,充分借鑑同類資管機構產品銷售的管理規定,並根據銀行理財子公司特點進行了適當調整;《辦法》的發布有利於規範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活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理財業務健康發展。「《辦法》的發布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對於下一步理財子公司業務良性發展、全流程管理,對於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 銀行理財子公司隊伍日益壯大 配套產品銷售新規跟進落地
    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包括銷售本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和代理銷售機構。代理銷售機構現階段為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何雨芮認為,《辦法》中對於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的界定值得重點關注。
  • 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代銷之困:大行接不上 小行上不了量
    代理銷售機構現階段為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從直銷(自營)渠道來看,目前,光大理財、招銀理財有獨立網站,青銀理財有獨立App。其中,光大理財設置有理財產品專區,可以了解產品詳細信息,購買則需要下載光大銀行App;招銀理財僅對產品進行展示,點擊購買會跳轉到招商銀行官網進行產品了解及購買。
  • 銀行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興起 出了問題找誰?
    「銀行APP理財銷售區域,竟然有代銷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熱衷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陳小姐頗感意外。記者調查多家銀行的手機銀行APP發現,確實有部分銀行已經打開大門,開始有代銷產品,不過並非他行的理財產品,而是他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
  • 理財子公司銷售辦法將至: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銷理財產品
    大體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是理財產品的設計發行方, 主要負責「是什麼產品」、「由誰來賣」、「如何管理賣方」。代理銷售機構面向投資者實施銷售行為,主要責任是「賣什麼產品」、「賣給誰」、「該怎麼賣」)。近些年,銀行理財方面也出現了不少因虛假宣傳、誇大宣傳等引發的問題。《辦法》與理財新規保持一致,將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本分為兩類,一是宣傳推介材料,二是銷售文件。
  • 銀保監會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網際網路平臺暫不...
    《辦法》為《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配套監管制度。據銀保監會介紹,《辦法》主動順應理財產品銷售中法律關係新變化,充分借鑑同類資管機構產品銷售的管理規定,並根據銀行理財子公司特點進行了適當調整;《辦法》的發布有利於規範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活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理財業務健康發展。
  • 又一家銀行開售理財子公司產品,已有多家銀行加入代銷陣營
    來源:藍鯨財經目前,已有多家理財子公司開拓了除母行以外的其他產品代銷渠道。藍鯨財經從微眾銀行獲悉,9月3日,該行App「活期+」上線了新產品「興銀添利寶」,這是微眾銀行App首次代銷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
  • 關於控股子公司漳州燦坤以自有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公告
    一、委託理財概述  公司於2020年3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一次董事會和2020年4月24日召開的2019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於控股子公司漳州燦坤以自有資金進行委託理財的議案》,控股子公司漳州燦坤實業有限公司(簡稱「漳州燦坤」)可使用合計不超過人民幣5億元自有資金進行委託理財,上述額度可滾動使用。
  • 監管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
    但誕生不足兩年,各方對於理財子公司的機構類型、產品屬性等認知較為模糊,理財子公司自身品牌的培育也需要過程。對於普通投資者,如何正確識別理財產品購買渠道、避免購買到仿冒產品?理財子公司、代理銷售機構和投資者三方的權責關係如何釐清?這些實際問題如今都將進一步明確。業內人士認為,《辦法》為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提供了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指引。
  • 多家銀行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
    除了依靠母行拓展客戶外,理財子公司正在將產品「搬進」其他商業銀行App進行銷售。4月26日,記者調查發現,中信銀行、江蘇銀行、百信銀行等多家銀行已經開始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分析人士指出,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能夠完善自身產品線,吸引更多客戶,預計未來會有更多銀行加入陣營。
  • 銀保監會:銀行理財子公司從事理財產品銷售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中新網12月25日電 據銀保監會網站消息,銀保監會25日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意見》提出,銀行理財子公司從事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活動,應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打破剛性兌付,不得直接或變相宣傳、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 多家銀行推出「抗疫」專屬理財產品 宅家也能好好理財
    與此同時,多家銀行上線戰「疫」理財產品,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紛紛面向醫護人群、湖北地區用戶客群推出抗疫主題專屬理財產品,不僅免除相關手續費,收益相對較高,募集的理財資金還將投向防疫、抗疫的金融服務業務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