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香了?爆款基金太多,賺錢效應爆棚!資管「一哥」寶座將易...

2020-12-24 品質中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21金融圈

記者:方海平 編輯:馬春園

爆款基金的新聞幾乎霸佔了資管圈一整年的熱點。

2020年行將結束,在接近尾聲時,公募基金行業再度傳出好消息,新發基金規模突破三萬億,趕超過去三年總和。

公募基金規模的增長與市場行情緊密相關,今年A股市場結構性行情催生了明顯的賺錢效應,與此同時,市場進一步朝著機構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相關政策和市場環境也紛紛配合基金業的發展,綜合多方利好因素,公募基金的快速飆升在情理和意料之中。

另一方面,資管統一監管和發展的大背景下,銀行理財的轉型在按節奏有序推動。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後的最後期限,這就意味著到明年底,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必須按要求全部轉型成淨值型理財產品。

隨著銀行理財轉型和理財子公司的建設,市場越來越多地將其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相提並論。

從今年資管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一邊是公募基金突飛猛進式增長,銀行理財的表現相比之下暗淡很多。不過,銀行理財在轉型探索的同時也保持了穩定的發展節奏。

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11月份在「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指出,在今年的市場行情下,按照公募基金的增長節奏,到年底,公募基金規模很有可能超過銀行理財規模,搶佔資管市場第一把交椅。

近期,多位銀行理財人士對記者表示,即使公募規模趕超也並不意外,銀行理財尚在轉型過程中,轉型改造仍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並且目前尚在新規過渡期內,銀行理財新老產品共存。

不過,亦有銀行理財研究人士對記者指出:「(公募基金趕超)這在短期內是有可能的。但長期來看,銀行理財投研能力將補充完善,再加上銀行本身的渠道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可能再度奪回一哥寶座。」

基金爆發VS理財轉型

據Wind數據,年內新基金髮行規模已經突破3萬億,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了過去三年的新基金髮行總和,創出新基金髮行歷年之最。今年公募基金熱度可見一斑。

總規模上看,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末,公募基金規模為18.31萬億元,基金數量為7682隻,管理人為145家。相比之下,2019年底的公募基金規模和數量分別為14.77萬億和6544隻。

也就是說,今年以來截至10月底,公募基金行業規模和數量就已經分別增長了24%和17%。公募基金在今年快速增長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政策層面的導向利於公募基金的發展,從基金註冊制到基金評價,再到投顧試點,各項舉措意在引導中長期資金通過基金形式進入資本市場,為基金髮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另一方面,從市場本身的規律來看,資管新規拉齊對資管產品的統一監管之後,在資管大家庭中,銀行理財、信託產品等資管產品均面臨整改要求,轉型整改過程中,產品收益率下滑不可避免,導致部分追求高收益的資金轉而尋求新的替代品。這一調整過程中,公募基金就扮演了替代的角色。

銀行理財增長情況如何?

銀行理財披露的數據目前不如公募基金那麼及時和詳細。一位銀行理財人士對記者解釋了其中的區別,「公募基金信披是針對投資者的,而在原來的模式下,銀行理財的投資者並不關心理財產品實際上投資了什麼,所以沒有必要為其進行詳細的信息披露。但事實上,銀行理財報送監管信息非常詳盡,這也表明監管對理財風險的關注。從這個角度而言,伴隨著銀行理財的淨值化轉型,信息披露改革也必定是一大重要任務。」

Wind數據顯示,2020年10月,理財產品發行總量為7539隻,其中個人理財產品7510隻,機構理財產品為32隻。截至10月底,理財產品總存量為39663隻,包括封閉式非淨值型理財產品,這類產品佔比仍達40.43%。(由於披露不全,數據或存在誤差)

(註:有理財產品同時向機構和個人發售,因此發行總量會小於機構與個人發行量之和。)

規模上,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潘光偉曾公開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為13.2萬億,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53%。

可據此推算,截至2020年6月底,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為24.9萬億元。銀行理財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銀行理財存續餘額為23.4萬億。因此推算,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增幅為6.43%,已經略超過2019年的全年增幅6.15%。

多位銀行理財人士對21金融圈記者表示,今年銀行理財的增長維持穩定,大概率略高於去年的增速。渠道端人士提供的信息也印證了這一判斷。

一位股份行人士對記者透露,截至11月份,該行零售理財的保有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大概8%。

如果僅從規模和數量增速上來看,銀行理財今年的表現確實遠遜於基金。多位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反映,基金產品的銷售明顯好於去年,理財銷售保持穩定。

上述股份行人士指出,該行今年截至目前基金銷售相較去年翻了兩倍。

基金和理財合作大於競爭

圖:銀行理財要面對自身的諸多考驗(來源:華泰研究)

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建設和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市場越來越多地將其與公募基金進行比較。但不少銀行理財人士表示,由於客戶定位和需求有明顯差異,二者在運行思路上還是根本不同的,合作的成分要大於競爭的成分。

資管新規後預計銀行理財會延伸自身的產品線(來源:興業研究)

一位銀行理財人士認為,理財子公司的建設和原來在銀行體系內相比肯定有區別,有公募化的趨勢,但跟公募基金仍不一樣,二者的基本盤不一樣,銀行理財對公募基金的通道需求不會減少,相當於銀行替投資者進行了一層篩選,一者追求絕對收益,另一者追求相對收益

所以,雖然這兩年公募基金湧入了大量零售客戶,但未來長期來看,其機構化可能進一步提升。」

在轉型中,機構間合作關係加強的趨勢在信託行業也表現得非常明顯。在監管引導之下,信託行業融資類業務受到限制,全行業紛紛大力發展標品業務。初期,與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機構合作開展標品業務的模式就十分流行。

多家信託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在目前看來這是最為明確的一條路徑,其中的互補點很多,信託機構既有按監管要求進行轉型的需求,自身也需要為高淨值客戶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信託更大程度上需要發揮的是「配置」作用,證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則擁有帳戶和投資方面的優勢。

事實上,公募基金在今年出現爆發式增長,也說明了其與銀行理財之間的區別,即與市場行情關聯性極高,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瘋狂發售新產品,但在行情不好的情況下也會出現較大波動。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公募基金不僅規模上快速增長,收益上也是一個「豐收年」。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部非貨幣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接近15%;其中權益類基金表現最為突出,收益率達28%;其次為混合類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接近25%。

這樣高的收益率對於銀行理財而言是不可想像的,也沒有可比性。例如,Wind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1周和1年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分別為3.00%和4.11%,分別較上月下降60BP和1BP;1個月、3個月和6個月期的產品收益率分別為3.58%、3.78%和3.85%,1個月期的產品收益率與上月持平,3個月和6個月期的產品分別較上月上升了8BP、14BP。

相關焦點

  • 誰是新「資管之王」?
    兩者差距僅3萬億,或許在未來2-3年,公募基金將成為新「資管之王」。在權益市場的助力下,爆款基金成為資管圈的「網紅」,2020年新基金髮行募集規模已首破3萬億元大關。截至12月16日,新基金募集總規模超3.04萬億元。而此前,新基金募集規模年度最高紀錄尚不足2萬億元。
  • 各有側重、競合併存:銀行理財子公司崛起下的資管新格局
    編者語:   近年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逐漸發展壯大,銀行、信託、證券、基金、保險等各類機構同臺競技,正式迎來了大資管時代。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資管行業中的新生力量,將深刻改變資管行業的市場格局。私募理財產品的合作機構、公募理財產品的投資顧問可以為依法合規、符合條件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基金、券商資管等則平時基本不涉及這一問題。
  • 「財富周報」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銀行理財產品,東證資管換帥
    記者 | 方德能編輯 | 張一諾1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新規出爐,支付寶、京東金融等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近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
  • 景順長城康樂:公募基金五大維度助力資管轉型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
    「公募基金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和公開業績積累,已得到投資者廣泛認可。尤其是近兩年,基金突出的賺錢效應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炒股不如買基金』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康樂分析指出,在資管新規之下,資管淨值化轉型加速,理財收益率總體下行,房住不炒政策遏制了投資房地產的衝動,資本市場在財富配置中的相對重要性明顯提高,促進居民加大權益資產配置。
  • 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銀行理財老產品最晚2025年消化完
    「大行基本都有2021年底的豁免額度,部分股份制銀行也有。這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比如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一些問題資產,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銀行的永續債。」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坦言。
  • 銀行理財產品闖關權益投資:PK公募基金戰績如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銀行理財產品闖關權益投資:PK公募基金戰績如何?即將過去的2020年,對於資管行業而言可謂驚心動魄。金融市場大幅波動調整,資管行業還處在轉型期,尤其是銀行、信託等機構仍在嘗試著向標準化投資的資產管理模式轉型,在大資管統一的起跑線上,公募基金具備了相對更為成熟的運營模式。從市場表現上看,2020年是典型的權益市場豐收年。公募基金大發展,特別是權益型基金在發行量、收益率表現上都令人振奮。
  • 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透視:掌門人多為資管「老兵」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透視本報記者 張玉潔 截至目前,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已經有33家銀行公告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正式開業的已經有7家。資本實力強勁目前工農中建四大行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金均超過了100億元。交銀理財和中郵理財均為80億元。招銀理財等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大多在50億元左右。城商行中,北京銀行和上海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資金本規模居前,分別為50億元和20億元,其餘大多在10億-20億元。
  • 方正富邦基金李長橋:科技賦能資管業務成大勢所趨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尚在適應資管新規、處於艱難轉型階段的中國資管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破局成為擺在各大機構面前的一大難題。在此背景下,10月16日,「第二屆中國資產管理人論壇」在上海圓滿落幕,活動的主辦單位為中國資產管理人論壇,方正富邦基金等機構為此次活動的承辦單位。
  • 對話吳曉靈:資管大時代下的投資與監管
    7.關於統一監管:資管新規出臺已近2年,但各類機構的監管規則仍差異很大。比如基金免稅但銀行理財不免稅、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比貨幣基金約束小很多等。您對此如何看,對後續安排有何建議?吳曉靈:資管新規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的監管標準。
  • 銀行資管盈利模式重塑 淨值型產品費率趨降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彭妍自資管新規頒布以來,銀行加速資管業務轉型,在盈利方式上,從利差模式向管理費模式轉變。據悉,資管新規頒布之前,銀行理財盈利模式以資金池與預期收益型運作支持下的利差模式為主。
  • 銀行理財產品之後 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投什麼?
    在絕對收益領域深耕多年的中銀基金認為,絕對收益基金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不僅適合風險偏好不高且追求一定預期收益的投資者,對於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而言,也可在組合中適當配置,以平衡組合風險。2018年推出並實施的資管新規,其過渡期已延至2021年底結束,體現了監管部門「寬嚴相濟」的態度。儘管過渡期延長了一年,但過渡期本身和執行過程中的剛性約束不會改變。
  • 鄧寰樂:資管行業如何產生中國的黑石和橋水?
    從業務品種來說,2012年時還沒有基金公司子公司,也沒有私募基金;2012年之後,我們的證券監管部門開展了一次資管業務的創新,對我們的證券基金行業的資產管理業務實施了大幅度的鬆綁,設立了基金公司子公司。而到2013年的時候,整個的資產管理行業的業務規模已經比較龐大,這引起了當時的銀行監管部門的警覺。所以當時的銀監會出臺了非標的8號文。
  • 去年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數量達27542款 頭部集中效應明顯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彭妍隨著銀行理財轉型的不斷推進,傳統「老產品」正逐步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則是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的異軍突起,資管新規落地以來,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不斷增加,該類產品去年全年的發行數量為20595款。
  • 資管新規發威 785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對此,普益標準研究員於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業銀行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運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布以後,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實施淨值化管理運作,並對理財產品的非標債權資產配置比例進行了嚴格限制,隨著轉型過渡期的臨近,銀行加快了傳統不合規老產品的清退,推進淨值化轉型;二是存續老產品定價較高,該部分產品大多仍存在「剛性兌付」問題,而當前市場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資金成本較低
  • 21資管研究丨互相代銷產品、打破規模崇拜、標準化資產也要整改...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進入資管新規時代以後,銀行資管的轉型和整改仍是資管行業的重要課題。新規過渡期明確延長一年,為整改創造了窗口期,也從側面表明,資管轉型工作確實任重道遠。資管新規正式問世已過去兩年半,距離第一家理財子公司成立也已一年半。
  • 大資管新時代 債券指數基金大有可為
    作為國內較早開發債券指數基金的基金公司,南方基金近年來債券指數基金的規模也不斷攀升,一季度旗下債券指數基金規模突破300億元,位居全市場前列。南方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固定收益)李海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資管行業新業態下,債券指數基金的市場容量和工具化屬性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和加強,而南方基金將基於客戶需求,進一步完善指數基金產品線,給客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工具化產品。
  • 阮健弘:資管產品有序轉型 形成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並重配置
    國際金融危機以後,隨著金融業態的擴展和跨行業、跨市場經營的擴張,以銀行理財、資金信託為代表的金融機構資管產品體量逐漸增大;2012年以後,券商資管、基金專戶等證券業資管產品也加入快速增長的行列,逐漸形成了由銀行理財、信託公司資管產品、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管產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管產品、保險資管產品、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資管產品和公募基金八大類產品組成的資管產品市場
  • 國開行、工商銀行、郵儲銀行、長城資管合計被罰近2億元
    中華網財經訊,1月8日,銀保監會披露,近期,銀保監會嚴肅查處一批違法違規案件,對國家開發銀行、國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銀租賃)、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郵儲銀行)、中國長城(000066,股吧)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資管)、長城新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城新盛信託)、長城華西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拆解新基金3萬億:爆款和攤餘債基扛大旗,還有無硝煙的廝殺與中小...
    二是,資管新規及配套規則陸續發布後,部分資金需要高收益資產替代,股票市場和權益基金成為較好的承接品種。三是,A股機構化、國際化、市場化提速,市場形勢發生明顯變化,普通投資者的投資難度增加,定價優勢明顯向專業機構投資者轉移,個人投資者更願意藉助資管產品入市分享股市紅利,而公募基金整體專業價值充分體現,為投資者提供較多普惠型的權益類投資工具。
  • 銀行理財子公司暗戰再起:各家都有什麼新打法?信銀理財首次全揭秘
    12月3日,中信銀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副總裁賀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詳解了信銀理財「371016」產品體系和業務布局,如何依託母行、中信集團實現資源協同的化學反應,在資管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中走好差異化之路;對外界關注的信用債違約事件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影響,分享了其在風控等方面的心得。「預計至今年末,信銀理財新老產品之比將達7:3。可以說,我們的產品轉型已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