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粉墨留痕——新中國節目單和入場券珍藏故事(1949-2014年)》是嶽春生以1949-2014年觀看或參與的演出為線索,以一張張節目單和入場券為縮影,折射出北京乃至新中國建立65年的文藝演出史。
《粉墨留痕——新中國節目單和入場券珍藏故事(1949-2014年)》,嶽春生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
本文摘自《粉墨留痕——新中國節目單和入場券珍藏故事(1949-2014年)》,嶽春生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7月。
騎車連聽三天評劇
老伴喜歡聽評劇,尤愛「白派」和「新派」。2001年中國評劇院新劇場在西羅園落成後,我很想陪她好好地看幾齣戲。遺憾的是,她因病弱已不適前往。但她鼓勵我去。思想鬥爭許久,多方考慮,還是買了票,三天的——因為這是慶祝演出活動,全國名角薈萃,難得一觀。於是,一連三天的晚上,我騎車獨自往返交道口到西羅園的路上,在現代化的大劇院內,欣賞到全國各個評劇流派的頂尖的演出,真是大開眼界、大飽耳福。第三天,我還拿著節目單,請外地難得一見的資深演員籤名留念。張百發同志也在座——他和李瑞環同志為京劇和評劇的振興、發展幫了不少忙。每晚歸來,我都向老伴「匯報」所見所聞所感,她興致勃勃地聽著,和我分享著看戲的愉悅和感悟。
2001年,我虛歲六十。我竟還能冒黑夜、獨騎車,往返六次對我來說不算近的路,還有這份激情、這份執著、這份體力——我還真有點了不起!
致歉張火丁
2001年6月14日下午,作為普通觀眾,我在看罷新編京劇《江姐》彩排後,參加了《晨報》組織的和劇組的座談會。也許是我們這代人有著太濃重的「紅巖」情結的緣故,也許是前不久才和楊益言同志有一次關於《紅巖》深談的緣故,我在發言中,除了充分肯定劇院創用程派排演《江姐》的藝術勇氣、張火丁飾演的江姐成功且到位和全劇組「一棵菜」的精神外,還對火丁的表演提出了一些看法,有的話還比較尖銳。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聽到我發言後,火丁望著我,又看了看大家,似乎想說什麼,似乎想解釋什麼,遲疑了一會兒最後還是欲言又止。回到家中,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看法,感到有些偏頗和欠妥,甚至多是外行之見。
後來,每次再看京劇《江姐》或聽火丁演唱時,很是不自在,心中總是湧出一股歉意來。好吧,現藉此機會,公開地向火丁表示自己的歉意吧,儘管是遲到的。
之後,京劇《江姐》被拍成電影;之後火丁破天荒般地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個人京劇演唱會,引起轟動;之後,凡火丁的演出便一票難求。在我看來,對於她,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火丁藝高,人更好。
我慕侯大師
「侯大師」,是藝術圈內外特別是普通老百姓對侯寶林先生都認可的贊稱。
我仰慕侯大師!
依我見,侯先生的相聲表演藝術有「三高」:
一、品位高雅——健康、幽默、詼諧、講究、含蓄;
二、演技高超——說、學、逗、唱、表無一不精,特別是「說」、「唱」,無人出其右;語言凝練、鮮明、生動,無人可及;
三、達到藝術高峰——侯先生把相聲這門語言藝術,從藝術實踐到藝術理論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峰。
侯先生一輩子把普通百姓這個「衣食父母」放在尊位;侯氏相聲雅俗共賞、百聽不厭、回味無窮;侯氏相聲飽含極豐富的喜劇元素和美學內涵。侯先生的相聲表演藝術和理論貢獻,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寶藏,侯寶林先生是中國表演藝術史上的一位大師級人物。隨著歷史的推移,他在中國相聲事業發展的作用,將越來越顯示出來。
我慕侯大師!
現在,有人杜撰出「侯寶林力圖將相聲高層化」的歪論,並強加給侯先生,實在是以卵擊石,不值一駁。
薛寶琨先生對侯氏相聲的研究達到了最權威的高度,他研究的獨特視角、深遠的思考、高水平的文字表達,是我非常敬佩的。
侯錱(珍)女士滿懷對父親的深情和深深的理解,克服了種種困難,在侯先生的生平歷史、作品創作、表演藝術、理論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讓我由衷地感動。
相聲產生於貧困、發展於責任,如果富足、貪慾代替了貧困,名利、爭鬥代替了責任,那麼,相聲便會只剩下表面的熱鬧了。
這是我不願看到的。
羅列「關係」,留此存念
我慕侯大師,除主要因侯先生的藝術成就外,還因多多少少與侯家的一些「關係」,現羅列如下,留此存念吧。
解放初,和侯先生同住宣外香爐營胡同,是大街坊;後喜侯先生相聲,在小學畢業聯歡會上與同伴學說《夜行記》;國慶十周年,與侯先生、郭啟儒先生同是文藝大軍成員,且彼此的方陣相鄰;購買大量有關侯先生的著述和音像資料,反覆聽讀;挑出《毛主席聽我說相聲》一書200多個文字和標點上的錯,再版時侯錱(珍)女士一一對照訂正;後侯錱(珍)女士致信並贈《侯寶林相聲精選》一書,我又回贈我校作文選一書;後耀文及馬季等侯門眾弟子在《精選》上簽名留念;後耀華作為嘉賓到我家主持大型直播節目;後我寫《讓人感動的侯家人》在《北京晚報》顯著位置發表,後侯錱(珍)女士在編輯出版《七嘴八舌侯家事兒》一書時,將此文選編其中,且在後記中言李燕先生、蘇叔陽先生和我皆是「侯家世交」;後在侯寶林故居開館日及以後多次參觀緬懷;後給有關管理部門去信提出改進故居管理工作幾點建議,和負責人交換看法;採錄老街坊憶侯老當年事;2009年7月就侯先生成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一事致信《曲藝》雜誌、致電廣播說唱團敘談看法和建議;後參加在世紀劇院舉行的紀念耀文大型演出活動;後我每次到天壽陵園悼念看望我父母時都要到耀文那裡去,向侯大師夫婦表敬意,在耀文塑像前念叨幾句??
耀華到我家主持節目
我家成員中原有六位從事教育工作,被人稱為「教師之家」。為慶祝建國55周年,2004年9月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首都生活廣播舉辦了「家和國興」專題節目,形式是進入被訪者家庭搞大型直播。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我家光榮地以「教師之家」之名入選。
讓我驚喜的是,作為嘉賓主持,那天耀華來到我家,而且是整整一個下午。
在做節目時,他態度誠懇、平和,充分地尊重你,適時地激勵你,使我們一家很快融入節目中。在不知不覺中,順利地完成了一個多小時的直播節目。
節目做完後,我們有如故交,熱聊家事國情、異趣見聞,一聊就半個多小時,而且一直是站著。
他喜歡我參與編寫的《課本中的作家像》一書,送給他,他相當高興。我請他在《侯寶林相聲精選》扉頁上題字,他二話不說,欣然命筆,寫下了遒勁的「尊師重教」四字。
送他出大門口時,恰遇我的一位做鍋爐工的朋友李根柱師傅,我又把已走出十多步遠的耀華喚請回來,做一引見。他熱情地走過去,握手,問好,道辛苦,祝健康,不敷衍,不做作,我的這位鍋爐工朋友不知說什麼好了,只是憨厚地笑著??
之前,我們還互留了電話,約定以後有機會一塊兒吃一頓兩樣面的老北京炸醬麵,並且好好聊聊??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