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門傳統手工技藝的背後,都閃現著手工藝人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精美絕倫的瞬間都凝聚著歲月與人生的坎坷滄桑。尋找最東方千名手藝人,續一段時光在此傳揚。
以物動人· 以手言心
1950年代的香港人民
生活水平相較現在來說要低一些
那時候人們就發明了許多便宜又好吃的美食
「車仔面」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車仔面
基本以流動攤販的形式出現
以鹼水細面,牛腩,魚丸,
咖喱魚丸,豬腸,蘿蔔及青菜等為主要食材
你想吃什麼就自己加
車仔面一出現
便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香港的車仔面鋪
也一家接著一家開了起來
△可以自己選擇加料的車仔面
1968年開業的華記小食店
至今已有51年的歷史了
這家位於九龍尖沙咀寶勒巷的車仔麵館
深得當地人的心
現在經營這家店的是首代店主的二兒子
被香港人稱為
「車仔面王子」的周子嵐
和他的妻子「王妃」
如今這家看起來生意紅火的店
實際上在前不久發生了一個
令人唏噓的故事
幾年前
麵館的創始人周華記身染重病
於是他的兩個兒子被叫回來
幫助他們母親經營小店
△周華記生前照片
△周華記妻子 劉敏玲
大兒子周子桓
原來在機場工作
但是工作上卻不是那麼順利
於是母親叫他回家來店裡幫忙
此後跟在父親身邊幫忙已經十年有餘
他將父親的手藝學了個七七八八
二兒子也就是現任店主周子嵐
原先開過護膚品公司
但也是經營狀況不太理想
於是在之後周華記重病入院之時
也回來一起幫忙
他非常喜歡研究新的菜式
兄弟二人一起幫忙的時期
店裡就有近九成的菜式都出自他手
△弟弟在後廚忙碌著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想
既然大部分的菜式都是弟弟做的
那大哥呢?
「我沒有動手,全都交給他做的
但是發現味道方面根本不是我爸的味道」
△大哥在後院做開店的準備
兄弟二人因觀念原因長期不和
而母親夾在兩人中間
卻是左右為難
白天店裡營業的時候
兄弟兩人也是各做各的事
全程「零交流」
「我曾經問過我媽媽
店裡的味道變了怎麼辦」
大兒子說道
而母親則表示
自己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華記在的時候
除了咖喱汁和辣椒油是他煮的以外
其他所有菜的味道都是我調的
現在小兒子有他自己的一套
所以有些菜的味道就不同了」
自從周華記去世了以後
倆兄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刻
甚至兩人都推出了自己的辣醬放在店裡
讓客人來評個高下
△兩人的辣椒醬
大兒子說:
「我這個是用老手法原樣製作而成的
這個辣椒醬的名字
都是我和我爸一起取的
叫『宗極』」
而小兒子則說:
「我做的辣醬選材和燒制手法上都經過了改良
烹煮時間是原來華記辣椒醬的一倍長」
「爸爸還在住院的時候我經常
去向他請教各種菜式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我做的才是正宗的華記辣椒醬」
為此弟弟還特地寫了一張「道歉聲明」
希望大家不要被哥哥騙了
「經理(哥哥)說我做的
不是正宗的華記味道
甚至不願意幫我收我做的菜的錢」
△小兒子寫的道歉聲明
客人經常會猶豫
不知道該用哪個醬好
於是去問劉敏玲
劉敏玲只得苦笑著
讓客人兩種醬都試一下
「客人問我
難道還要讓我說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嗎」
「我非常失望
我和華記當初開這家店
是為了讓幾個孩子都過上好日子
但是他們兩個現在鬧成這樣
完全地辜負了我們」
「我有什麼好偏心的
夾在中間不管誰對誰錯我都不能說」
後來母親劉敏玲
因為年事已高加之長期的站立工作
導致了腿部的疾病
於是決定放手這家店讓孩子們去經營
大兒子卻也趁此機會離開了麵店
「他(弟弟)說要做就給他做了」
接手了店鋪的周子嵐
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幾乎全年無休
犧牲了睡眠時間
和幾乎全部的私人時間
他不停研發新菜式改良現有菜品
後來他的妻子也開始來店裡幫忙
倆兄弟想法不同
一個希望守舊,
一個則希望創新
兩人沒有誰對誰錯
然而一家人始終是一家人
家人之間又何必爭來爭去的呢
△華記一家的全家福
幸而現在二兒子靠自己的努力
把店經營的日益紅火起來
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
也希望重新振作起來的華記小食店
能夠讓一家人的心
重新團聚在一起
圖片來源:《飲食男女》「華記小食店 難為車仔面」
- END -
寫在最後:手藝人經過這一年多的發展
感謝各位粉絲的支持與厚愛
現滿足各位粉絲的強烈願望
開放粉絲三群給大家交流
現在識別下方二維碼添加運營微信即可進群
勾搭小編比看文章更有趣
| 我們期待您的投稿 |
如果你有手工藝經歷或這方面的資訊
那麼聯繫小編日美醬(加微信:rsshmx)
記得在微信置頂我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