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治療的同性戀,最後能變「正常」嗎?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丁香醫生(DingXiangYiSheng)

作者:Jame

1990 年,「同性戀」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移除疾病範疇,而國內也已在 2001 年將其從「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中移出。

「同性戀不是病」已是醫學界的共識。

但直到現在,同性戀在很多人眼裡是「不正常」的。

國內依舊有多家機構在開展同性戀治療,其中有些還是公立三甲醫院。

今天是國際不再恐同日,我們找到幾位同志聊了聊。

現實版的「飛越瘋人院」
讓他做了整整一個月的噩夢

張可 男 40 歲

曾接受強制住院治療

2015 年,張可結婚的第 12 年,兒子當時也已經 11 歲了。

他鼓足了勇氣,對老婆坦白了:

他其實喜歡的是男的。他希望跟老婆離婚。

張可早就知道自己的取向偏好,但他出生在小城鎮,同性戀是不被接受的。張可年輕的時候,更是沒期望能與男性一起生活。

於是在父母的安排之下,他像很多人一樣,相親、結婚、生孩子......他希望自己能因此變直。

但在 2013 年,他在網上認識了現在的男友大偉 ,進而相戀,他決定不再逃避自己真實的取向。

但張可的老婆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第二天,她和張可的哥哥,強行將張可送到了某精神病醫院。

醫院以「性偏好障礙」為名,將張可強制收住院。住院單上,標註了「預防出走」。

那是一棟嶄新高大的住院樓,病房卻似戒備森嚴的牢房。

張可與其他精神疾病患者被關在了一起,每一層樓都是一個隔絕的世界。

入住的第一晚,張可被綁在了病床上,綁了整整一夜,第二天「知道厲害了」,才被鬆綁。病房裡有專門的人員負責看守,他們對病人兇道:「好好聽話」。

張可看到,那些「不聽話」的病人,會被拳腳相向。

在病房裡面,每天要和醫生談話、定時定點地服藥。

張可當時被迫服用的藥之一

不止如此,張可的手機也被收了起來,所有與外界的聯繫都被切斷,哪怕是親戚朋友也無法探視。想要聯繫外界,唯一辦法是向主治醫師申請,讓他幫忙打電話,但若是醫生覺得你「狀態不好」,連電話都沒得打。

整層病房有澡堂、衛生間、食堂,衣食住行全都不用離開一層樓,唯獨一周有一次「放風」。

但所謂「放風」,也只是從住院樓的一層到了另一層,活動範圍也依舊被圍欄圍住,生怕「病人」逃了。

同樣的,不聽話的人,連「放風」也去不得。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張可不敢反抗,每天準時地服藥、談話。但最令人絕望的是,在與世隔絕的生活中,日復一日,看不到頭。

所幸的是, 張可在醫院裡時,男友大偉四處奔波,找到了張可所在的醫院,又四處聯繫公益組織、律師、公安部門等。

在張可入院的第 19 天,大偉成功地將張可「解救」的出來。

但說是「解救」,其實也是被家人接了回家。

出院後的整整一個月內,張可時常會在夜裡做噩夢,夢見自己仍在醫院裡被拘禁著,被嚇得醒來。

回家於張可而言,也只是程度輕一些的煎熬。

在出院後的第 7 天,大偉和張可做了一個決定——他們「私奔」了。

他們跑到了南方的一座城市去打工,遠離了「家鄉」。

一個不存在的病卻讓媽媽得了焦慮症

小夏 男 25 歲

曾接受同性戀「診斷」

「同性戀治療」的這門生意,主要的「客戶」倒不是同性戀者本人,而是他們的家人,尤其是父母。

一位未向父母「出櫃」(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同志說,「如果我爸媽知道了,大概也要送我去醫院吧。」

在國內,很多的同志都不敢向家人出櫃,畢竟「結婚生子,天經地義」的觀念太普遍了。

小夏的母親就是其中一員。

大四寒假的某個晚上,小夏洗澡出來,就感覺氛圍不對勁,看見了一臉慍怒的的媽媽。媽媽徑直問他:「這個是誰?」

桌上是小夏的手機,此刻手機屏幕亮著,正是小夏和男朋友的微信聊天界面。小夏的媽媽向來強勢,以前也曾拆過小夏的信件。

小夏知道,媽媽已經對他的取向有過懷疑,這次他也不再隱瞞了:「就是這樣的,我喜歡男孩子。」

這份坦誠換來的卻是媽媽的暴怒。她罵他,說就不應該讓他去那麼遠上大學,去外面學壞了,還問他「有沒有得愛滋,或者什麼亂七八糟的」。(註:同性戀與愛滋病沒有必然聯繫。

但暴怒之後緊接著是崩潰,她哭著求小夏說:「你為什麼不能做個正常人?變回來吧!

但其實對於小夏,壓根兒沒有「變過」,又如何「變回來」呢?

他也曾經嘗試交女朋友,但交往的兩三個月裡,完全對女生提不起興趣,牽手、擁抱等步驟對他來說像是打遊戲時的一個個關卡。

他牽手的時候甚至是掐著時間,感覺「牽了一分鐘,應該夠了」就趕緊鬆了手。

小夏的大部分生活軌跡都和大部分人差不多,求學找工作,更沒有給社會添過堵,他嘗試解釋同性戀很正常、不是變態。

但媽媽沒能接受。

第二天,媽媽立刻帶著小夏去醫院查了病毒全套等檢查。

但哪怕結果證明沒有染上病,媽媽依舊覺得自己的兒子「很髒」。

頭幾天在家裡,小夏碰過的東西,媽媽甚至要用醫用酒精擦一遍消毒,再往後幾天,甚至徑直搬了出去住賓館。

到了第七天,她更是找到了某大學的附屬醫院精神衛生科的副教授,她聽說這位醫生能幫人治療同性戀。

在父母的軟硬兼施之下,小夏答應去看看。

在那位副教授的私人診所裡,副教授告訴小夏一家人:同性戀分 0 至 7 級。

「0 是最接近異性戀,7 是完全的同性戀。但是,可以進行幹預。

副教授一直沒用「治療」兩個字,但介紹方法時,說的都是激素、藥物注射等。這些仍處於試驗階段。

小夏的父親有一些懷疑,他向副教授問到:「同性戀不是正常的嗎?而且在一些國家都婚姻合法化了。」

這位副教授也不否定同性戀,但「有些人接受不了自己是同性戀,或者是家人排斥他,他受不了了,就到我這裡來接受幹預。

小夏在醫生的安排下,做了抽血查生殖激素、問卷、腦部核磁共振等檢查。

而有些問卷和小夏做過的測 IQ 的問卷幾乎一樣。

一道小夏和編輯都沒讀懂的題

還有一個檢查項目是:讓小夏快速地念出字體的顏色(不是字的本意),類似這樣:

紅 橙 黃 綠 

小夏雖然不明白這是為了什麼,但一一跟著做了。

直到第二天,小夏做完了最後一項檢查出來之後,副教授給他下了一個診斷——「假性同性戀」。

根據副教授的說法,小夏的腦子跟大多數同性戀不一樣,邏輯感比較強,對色彩不是很敏感,而一般同性戀對色彩是很敏感的。

並且告訴小夏一家,這個「假性同性戀」是可以被幹預的。讓他們回家考慮考慮。

正是副教授的一句「考慮考慮」,成了小夏一家新矛盾的導火索。

原本在檢查之前,小夏媽媽已經不那麼生氣了,對同性戀的偏見也有些許鬆動了。

結果檢查回來之後,當小夏表現出堅決地反對治療之後,他們又開始新的爭吵。

「一開始我爸跟她說,兒子這是天生的,他也沒得選。

但現在,我媽覺得我至少可以選擇減輕同性戀的程度。我拒絕的話,是我做的選擇,放棄變直。

我媽就說那是你自己不選,你為什麼不選擇?是你自己不想要跟大多數人一樣,你自己不選擇接受他們的幹預,

反正就變成是我的錯了。

醫生這麼一句話,就變成了,我生而如此還是我選擇去當同性戀。

原本平靜的小夏,說到這番話突然語速快了起來,最後又突然沮喪地說到:

「直到現在兩年多過去,我媽還是認為,是我不願意選擇過正常人的生活。」

在剛出櫃的那段時間,小夏的媽媽患上了焦慮症,常常失眠,一度需要吃藥。

而當小夏拒絕了醫生的方案,媽媽一怒之下把小夏的身份證等藏了起來,不讓小夏回去學校完成最後半年的學業,小夏幾次撞牆、割腕,以死相逼,才能回學校。

然而即便回到學校,媽媽也偶爾會打電話給輔導員,讓他幫忙半夜到小夏宿舍「查房」,唯恐小夏半夜與男友出去。

兩年多裡,母子二人時常因這件事兒吵起來。

同性戀不是病不需要被治療

除了張可和小夏,我也還找到了燕子。

燕子本人

2014 年,他接受了重慶一家同性戀治療機構的電擊治療,後來他對這個機構提起訴訟,並勝訴了。

這是國內同類案件中,第一例成功勝訴的。

在燕子的民事判決書中,法院也寫下了:「同性戀並非精神疾病」。

而張可現在也已經和妻子離婚。

他的兒子跟著他倆生活,平時在學校住宿,一個月回家兩天,對張可和大偉的關係,只淡淡說一句:「我不管」。

張可不願回憶起當時被治療的經歷,他的故事是由他的男友大偉向我們講述的。

一家人只希望生活不再被打擾。他和男友大偉兩人現在則在家鄉搭夥生活,兩人在鎮上擺個小攤,相互扶持。

但現實是,「同性戀治療」依舊存在在許多地方。

今年行為藝術家吳老白暗訪了多家醫院、診所,發現至少仍有 96 家機構在開展這樣的治療。其中不乏公立醫院,有一間就是小夏當時去的某大學附屬醫院。

事實上,「同性戀不是病,不需要治療。」已是醫學界的共識。

2019 年 2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編譯發布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中文版》,其中依舊沒有將同性戀列為疾病。

所以,推廣同性戀治療的機構都屬於虛假宣傳。

同性戀治療或許離大部分人很遠,但其實正是每一個非同性戀者的不接受、嘲笑、排擠......讓這些治療的需求源源不斷。

越是害怕同性戀,就越是可怕。

曾經,膚色、種族、宗教信仰都成為過被迫害的理由。

今天,同性戀會被強行「矯正」。

說不定,某一天你我也可能因為身上某個標籤,而成為少數人,需要被「矯正」的一員。

但是,「大多數人」就等於「正常人」嗎?在不對他人社會造成影響的前提下,我們有沒有當「少數人」的權力呢?

*文章中張可、大偉、小夏、燕子為化名。這幾年,燕子所在的公益機構在幫助被治療的同志們,推薦更專業的醫生跟家人溝通,他們也更期待,這些違規的扭轉治療能儘早被禁止,以免更多人受到這樣的傷害。

本文經由明尼蘇達大學

心理諮詢博士 周翔 審核

—  參考資料  —

[1] 中國精神疾病障礙與診斷標準第 3 版 (CCMD-3)

[2]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中文版 (ICD-11)

本文授權轉載自丁香醫生(DingXiangYiSheng),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health@dxy.cn。

有知識、有意思、有態度。丁香醫生,新一代大眾健康媒體。

微信編輯:BikaBika


這事兒我藏了六十年,死前讓個騙子實現了

 並非每個人都能平穩的度過一生。

相關焦點

  • 你想對父母坦白和同志男友出櫃,但連「奇葩說」最好的辯手都……
    想好給爸媽多少紅包了嗎?想好帶什麼吃的穿的用的給老家的親戚朋友了嗎?如果你都準備好了,那你準備好了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嗎?——「找著女朋友了嗎?」、「啥時候能抱個孫子回家?」沒錯,像你去年那樣打個呼呼,糊弄過去也不是不行,但萬一今年糊弄不過去呢?畢竟年齡比去年又大了一歲。父母應該比去年更著急了。
  • 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是怎樣看待「同性戀」這件事呢?
    另,宗教勢力深入財閥、政治圈,因此絕大多數政治人物皆公開反對同性戀,以彰顯固有立場,並吸收大部分的傳統票倉。韓國的社會對多數韓國人而言,同志是個不能提及的存在,於是漠視與否認,遺忘確實有個「少數群體」生活在自己的國家裡這個事實(韓國人稱同志等群體為「性少數」)。
  • 病態,次等,正常:一位精神病學家與同性戀的30年
    然而,在2003年,他卻發表了一項研究公開為扭轉治療背書,他研究了200多個聲稱已經 「戒除」 同性戀超過5年的人,表示一些有意願的同性戀可以通過心理治療或宗教活動,重新變成異性戀。研究發表後,一時間輿論譁然,人們紛紛不解,為何曾經的友同精神病學家會在30年後倒戈。
  • 「六駕馬車」治療糖尿病
    陰虧了,人體的津液自然就會幹涸,津液乾涸了,陽氣就會上升,陽氣過分上升就成了熱淫,熱淫纏身,人就會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少,這就是著名的「三多一少」。明白了吧,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體津液的乾涸,那如何治療呢?如果你問十個人,恐怕有九個人都會回答:注射胰島素。既然是津液乾涸了,從外面注射一些不就行了嗎?這就是西醫的思路,一旦注射上了,就得終生依賴。
  • 英國新出紀錄片講述中國用電擊治療同性戀 稱中國認識「同性戀不是...
    (口氣很糾結) 這位暗訪者自己來到精神疾病科,一副很困擾求治療的樣子……醫生支招那是盡責,怎麼就被說是不能接受同性戀?關鍵是,這位暗訪者John他是有身份的人!——有名的同性戀人權鬥士,這次Channel 4拍攝紀錄片的合作者。這還不是赤裸裸地釣魚嗎?
  • AirPods Max「傷錢包」,這對耳機卻能「治病」
    這些 UP 主太會開玩笑了,4399 元的蘋果耳機還要討論音質,最主要的作用不是「身份象徵」嗎。相對於讓你錢包「很受傷」的蘋果耳機,近日一家創業公司 Nēsos 推出的一款耳塞,卻能在不打針不吃藥的情況下,給用戶「治病」。
  • 多個城市驚現「三塊廣告牌」,這一群體受到的屈辱,正浮出水面
    這些天,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段"同志版「三塊廣告牌」"短視頻刷爆。只見三輛紅色箱貨車低速行駛在城市寬闊的街道上,每輛車子的箱體上印著一句話:為一種"不存在的疾病"治療《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仍保留"性指向障礙"19年了,為什麼
  • 君不見,麥當勞廣告外的同性戀
    不論店家本身是不是同志、企業主出不出櫃,把「同性戀」當成葬話或是禁忌語的力道減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廣告裡的「同志」變多了,同志友善、性別平權,轉化為具有促銷功能的實用金句。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公開支持同志平權,導致護家盟加入拒買名單的也越來越長(可惜並不含頂新):臉書推出友善同志貼圖,星巴克聲稱同性戀是品牌的核心價值,美國漢堡王也曾經推出「驕傲華堡」,藉由六色彩虹包裝的華堡,傳達「我們其實都一樣(We are all the same)」的訊息。
  • 「啪」太多會讓精子變少?
    他倆愁眉苦臉地向我傾訴了最近的苦惱——倆人加班加點,勵精圖「子」,做了不少努力,卻一直沒有結果。輾轉多家醫院,進行了米青液分析,原來導致他們不孕的罪魁禍首是精子太少……這種情況在臨床上被稱為「少精子症」,今天滴滴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種病症。其實人類與精子真正相識並沒有多少年。
  • 加拿大華人傾訴:同性戀兒子向我出櫃 我該怎麼辦?
    聽他講得頭頭是道,我馬上表示,對性別的傾向是會隨著時間及環境而有所改 變,因此用不著過急去畫清界線,或需把自己列入同性戀類,目下我們是對這方面的認識極之有限,無法作更深一步的探討。比我更不懂事的太太,終於忍不住單刀 直入地問道:「在你的眼中,你的室友是女的嗎?」兒子微笑地試向我們解釋著我們都不願聽的「室友關係」。
  • 愛滋病跟同性戀的關係才不是你想的那樣呢!| A級寶寶樂園
    尤其是把「同性戀」和「愛滋病」兩者劃上等號的風氣也不見消散,但實情真的是這樣嗎?Who Una 為此製作了一系列圖文並茂的影片 ,利用可愛的圖解,解釋愛滋來龍去脈,並且去除汙名化。讓我們從頭一起來看愛滋病,建立正確觀念之後,好好打臉「讓同婚合法根本是加速愛滋生長」的說法。愛滋病是什麼?
  • 【開心速遞】池子孝佐治雖被踢爆扮同性戀 但「孝國線」仍有發展機會
    最近就講到兩人被揭發假扮同性戀情侶,令觀眾擔心「孝國線」會因此戛然而止,不過據昨晚的劇情走向,「孝國線」似乎仍可以繼續發展。雖然池子孝與佐治被踢爆假扮情侶,但公司同事並不知情,仍然覺得池子孝與佐治是一對恩愛情侶。無論池子孝如何解釋,眾人亦不理會。
  • 日本「斷袖」簡考
    作為直男的春田田還沒反應過來,就見部長九十度彎腰行禮,煞有介事地說,「我結婚了,還有老婆,所以我希望你能等我處理好一切。」沒想到,朋友聽完以後,竟一臉稀鬆地說,「喜歡這件事,跟性別無關啊。」本身就是一部「男男男劇」,劇中人的三觀還如此之正,令同為東亞人的我萬分疑惑——在日本,同性戀這麼廣為接受嗎?
  • 「掰直」同性戀?10部lgbt影片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我!
    與《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等等獲頒奧斯卡獎及入圍提名的電影所取得的成功-這些電影全都在描繪擁有不同程度的成就、並且是 LGBTQ+ 族群的角色;另一方面,《波西米亞狂想曲》則因為將 Freddy Mercury 的同性戀取向「掰直」而最受批評-希望這個數字在 2019 年能開始增長。
  • 治療同性戀?!它或許是今年最催淚的電影
    映後反響非常熱烈,片中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母親原型,在臺上激動落淚,她感謝埃哲頓忠實地還原了兒子的抗爭故事,並將同性戀治療這一折磨著數萬青年的議題,生動地帶入到更多人的視線中。(字幕 & 視頻來源:@角落品)在影片開始, 19歲少年傑瑞德(盧卡斯·赫奇斯飾)和母親南茜(妮可·基德曼飾)來到由治療師維克多(喬爾·埃哲頓飾)開辦的同性戀治療中心報到。
  • 蘋果CEO庫克以同性戀身份而自豪
    但昨天,兒子把我和他媽叫到一起,認真的和我們說,他是同性戀,希望我們不要再催他找女朋友了。我老婆聽了後哭的已經不行了,我也崩潰了。我就這一個孩子,這諾大的家業還指望子孫繼承呢,誰知我將要面臨絕孫的地步了。田校長,你能和我兒子談談嗎,讓他樹立正確的性取向。」我說:「我要幫助的不是你的兒子,而是你,我要幫助你接受這個現實」。
  • 從《大叔之愛》看日本「斷袖」簡考
    作為直男的春田田還沒反應過來,就見部長九十度彎腰行禮,煞有介事地說,「我結婚了,還有老婆,所以我希望你能等我處理好一切。」沒想到,朋友聽完以後,竟一臉稀鬆地說,「喜歡這件事,跟性別無關啊。」本身就是一部「男男男劇」,劇中人的三觀還如此之正,令同為東亞人的我萬分疑惑——在日本,同性戀這麼廣為接受嗎?
  • 網紅沉屍紐約東河 「但願我的存在,能警惕想當YouTuber的人」
    「但願我的存在,能給想當YouTuber的人有所警惕。」
  • 佛教對「同性戀」的立場與應對
    文/寂慧對於同性戀的立場是同情,不贊成。同性戀是一種畸戀。不正常的愛戀。在佛教的戒律中,一切畸戀如獸戀,近親戀,婚外戀等都 是禁止的。同性戀是一種畸戀,不健康的愛戀,違反生理心理衛生,禍害很大,產生的問題也多也大,使 當事人及其他人皆痛苦,影響深遠,因此不能說成私人事,對旁人沒有影響。其苦況當事人及親人 自能深刻體會,不用多言。但無奈不能自拔,不被認同,受到排擠,孤立。只有在惶恐戰慄中 度日。
  •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同性戀那麼重要嗎?
    每次林導的劇上演,都有好奇者想詢問這個著名的「同志」導演對感情的態度,其實,異性戀,同性戀,性別真的不重要,在我眼中,他就是雌雄同體的。梁祝是同性戀有那麼重要嗎?如果他們不喜歡對方。我喜歡林奕華超越性別的生活態度以及創作的態度。——程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