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微空間改造樣本調查:曬被子成藝術,設計尊重「甲方」意見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三級臺階顯露出弧形曲線、健身器材確定好了安裝位置、無障礙坡道也在鋪設當中……本周,雙井街道的「井點小微空間」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6月底前,這處300餘平方米的場地,將擁有遊樂區、健身區、休憩交談區等5大功能空間。接下來,朝陽區還有4處小微空間,都將陸續迎來自己的「變身」。

這5處小微空間場地,改造後將更為精準地承載起各自的功能。而項目推動過程中,設計團隊、居民對公眾參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常營小微空間「藝術晾曬」的管道形態示意

「不動聲色」收集用戶需求

「清晨,吃過早餐的老年人來到場地上晨練,有些還會將健身與遛狗的活動合二為一;到了9點,陸續有年輕人經過,去附近藝術區上班……傍晚,小朋友陸續放學,總是戀戀不捨地想再多停留一會兒。」

以上描述,是對雙井街道九龍社區蘋果小區東北部一處健身場地以往使用場景的大致概括。作為「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最終入圍的5處場地之一,它最先迎來了自己的動工改造,並獲得了「井點」這個新名字。

能夠對場地使用給出如此具象化的呈現,離不開細緻的活動調研。雙井街道責任規劃師團隊成員、來自城市象限責任有限公司的韓亞楠展示了兩張表格,上面標出了工作日和周末,從清晨6點到晚上8點,每個小時場地所停留的具體人數以及人們所從事最多的「鍛鍊」「休憩」等活動發生次數、持續時間等信息。

韓亞楠透露,這是利用街道給的視頻資料,結合人像識別軟體,並經人工篩查後所得到的數據。設計師通過「不動聲色」收集人們的活動狀態,能更好梳理出最旺盛的需求並予以改進。例如團隊發現人們常常席地而坐,便增添了可移動桌椅、圍合型座椅、條椅等多種休憩設施。針對孩子「沒得玩」這一點,設置了蹦床、鞦韆、陀螺椅等安全、有趣的遊樂設施。

拍照板曬被架成改造亮點

除了描摹出場地運轉的基本狀態,為改造提供發力點,規劃方往往還能通過活動調研環節挖掘出「非常規」需求,甚至成為項目改造的亮眼之處。

例如,韓亞楠團隊注意到,時常有一些年輕人在場地上拍照,經過詢問得知他們在拍「天際線」。原來,「井點」距北側國貿CBD約1.5公裡,中間是通惠河和北京東站,與國貿之間沒有遮擋,視覺連廊比較清晰。

年輕人喜歡與「北京最有特徵的天際線」合影,當團隊意識到這一點後,便新增了一處反光不鏽鋼裝置,將天際線映射在內。韓亞楠笑言,這項設計將增強場地趣味性,並衍生出一系列互動行為,「沒準能成為新的『網紅打卡處』!」

常營地區北辰福第社區2號院公共綠地,是此次待改造的另一個項目,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17工作室的侯曉蕾團隊擔任設計方。這是一片幾近荒蕪的樓間簡易綠化帶,佔地超過1000平方米,是5個入圍項目中最開闊的。侯曉蕾敏銳注意到,只要天氣好,這裡總會「飄揚」著花花綠綠的被子。基於此,「晾曬」是一定要保留的功能,且承載量還必須得夠。團隊特意做了一周記錄,對晾曬被子的數量有了大致掌握。

在最終的設計方案「玫瑰童話花園」裡,一條健身步道貫通南北,相當於「花梗」。幾條分支小路發散出來,連接著遊樂區、休憩區、室外課堂等幾個小區塊,它們是「葉片」。頂頭原有的一處薔薇科種植園,將保留下來作為「花朵」。

最受矚目的,則是高低起伏、蜿蜒延伸於整個場地的藝術管道。矮的地方,可以用於倚靠、健身,高的地方則可承擔晾曬功能。為了讓管道與居民的被子更「搭」,它所用的顏色是從被子上「熱門」色彩截取而來。侯曉蕾認為,當居民「按要求」曬上被子,雜亂會奇妙地演化為一種活潑的秩序感。小孩甚至可以在前後捉迷藏,呈現出很酷很好玩的景觀。不出所料,居民對這個設計非常喜歡。

設計細節

尊重「甲方」意見

無論項目面積大小繁易,所有團隊都極為重視與居民之間的溝通。在與諸多「甲方」磨合的過程中,方案的性價比、可持續、接受度也在不斷增強。

例如,常營「玫瑰童話花園」方案中,原本還設計了下棋的地方。但有居民提出下棋容易造成「裡三層外三層」人員聚集,會比較吵,就將這一功能去掉了。「因為場地位於兩個居民樓之間,大家對於噪音問題確實特別關注。」侯曉蕾介紹,出於這種考慮,為孩子設計的也是跳格子、土丘爬行等比較靜態的設施,沒有滑梯這種大型器械。

作為小關街道責任規劃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唐燕此次負責安苑路街頭廣場微空間的設計改造。這是5個入圍項目中面積最小的「邊角地」,不足200平方米。綠化破碎、電桿林立、鋪裝雜糅,問題尤為突出。

而與其他需要承載休憩、鍛鍊等功能的場地不同,這裡更早時已經有了一處利用棄置房屋改建而成的社區服務中心,活動室、議事廳等空間可以讓居民來此娛樂、聚會。因此唐燕將改造目標聚焦在無障礙出行、提升通行便利性、可達性上。

「相當於圍繞著這座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外部設計,所以叫『幸福甜甜圈』。」她舉例,比如門前擋著的這根電線桿能不能協調移走,解決道路坑坑窪窪問題,還有在房子北側次入口開一處無障礙通道,滿足惠新東街132位殘疾人的使用需求。

「都特別實用」,唐燕笑言,而這也是經過了一番磨合的。起初方案中曾有些偏藝術的內容,比如在綠化叢中放置一些彩色玻璃球,造型很漂亮,白天可以倚靠,晚上能夠發光。「亮起來很有意境,也能呼應『幸福甜甜圈』這一主題,從設計角度我們其實很喜歡這個想法。但在居民看來,這處設計不那麼必要,而且還費錢。我們理解了居民最重視的『點』,後面減掉了很多裝飾性的東西。」

侯曉蕾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探討對老舊小區的設計思路。以常營項目為例,「曬被子」感覺有點不雅觀,似乎與藝術沾不上邊兒。但不將這一需求整理進去,將來繩子依然會亂拉,再美的設計也會讓這些被子「打倒」。「傳統景觀設計偏向於目標導向,追求做得多美多漂亮。老舊小區可能更偏問題導向,針對問題來想解決辦法。這樣才能低造價、可持續。」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魏婧

流程編輯:TF024

相關焦點

  • 微空間改造提升變社區休閒中心 常營「玫瑰童話花園」亮相
    施工圍擋一拆,社區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來到場地上體驗新建成的兒童娛樂設施,老人坐在場地的座椅上曬著太陽愜意聊天。原本幾近荒蕪的樓間簡易綠化帶變身社區休閒中心,居民們共同感受著充滿歡聲笑語的「玫瑰童話花園」。
  • 朝陽5處小微空間將變成這樣
    13日,朝陽區小微空間再生計劃舉行實施方案選拔大會。經過精彩生動的項目路演和最終評選,常營鄉、南磨房鄉、小關街道、雙井街道和太陽宮鄉5個項目脫穎而出,分別獲得約10萬元的實施資金支持及1萬元的設計補助。常營福第社區:玫瑰童話花園常營福第社區2號院的6、7號樓之間,有一處小花園。
  • 微空間大變樣帶來不同的生活場景城市家具設計 成都新都區邀請你來...
    12月23日,記者了解到,由成都市新都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主辦,新都區溫暖家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協辦的「愛成都迎大運」2020年全國「藝術點亮香城」設計方案徵集已正式拉開大幕。「以人為本提升公園城市建設,在繼承優秀城市文化的基礎上,實現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從加快城市功能完善著力營建城市生態入手, 促進城市品質不斷「提檔升級」 。
  • 楊行老集鎮啟動城市微更新設計競賽
    上海的「城市更新」已進入4.0階段,逐步實現「向存量要空間、以質量求發展」。看清使用者的清晰畫像,需要更精準細緻的設計方案。寶山楊行老集鎮美好杜區城市微更新設計競賽近日正式啟動。經過前期的調研,位於楊行中心板塊的老集鎮發展不均勻,另外存在城市形象界面欠佳、市政路網不完整、公共空間尚未形成體系、商業配套不足等問題。寶山區自2018年起打響「繡美寶山」的三年行動計劃發令槍、統籌推進「美麗鄉村、美麗家園、美麗街區」的三大建設,楊行老集鎮迎來一輪「城市再生長」的新可能。
  • 雙城記·上海丨橋下空間微更新 土地集約開發新空間
    新增的遊樂設施、兒童攀爬牆、西瓜傘裝置、藝術燈光,也為橋洞聚集了人氣。這兩處橋洞的改造有著深層次含義。根據上海市道運局的數據,全市公路橋、高架橋、城市橋梁等橋洞共計3.2萬個。上海正在探索土地複合利用、高質量發展,針對數量充足的橋下空間進行微更新,可以成為土地集約開發、激發新活力、縫合交通阻隔的創新方式。
  • 北京:小微空間改造讓低效邊角地有了新用途
    http://v.xinhua-news.com/bro-view-xgg/store_attachment/xhaudio/2020/12/21/XxjfypC440003_20201221_AEAFN0A001.mp3 北京:小微空間改造讓低效邊角地有了新用途
  • 小微空間DIY,朝陽群眾親手繪製「幸福甜甜圈」
    還記得之前小編提過的朝陽區5個小微公共空間改造的事嘛~咱朝陽於2019年啟動「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由「葵花籽兒」責任規劃師團隊搭建平臺,聯合多方力量在太陽宮鄉、雙井街道、小關街道南磨房鄉、常營鄉進行試點改造
  • G-MARK 64期 | 從臺北網紅拍照打卡點,到創意集市,這個團隊一點點在改造臺灣的公共空間……
    如果遇到大晴天還會看到附近的居民將被子拿出來曬無計劃的城市擴張破壞了城市的復原力和可持續性臺灣人均開放空間僅為5.32m²卻有1萬4千多個國有閒置土地很多零碎的土地沒有規整,面臨著荒廢Plan b對臺北的空閒地進行了調查研究進一步向政府提出了「都市再生」方案
  • 秋冬曬被子神器,一個螺旋衣架幫你搞定,再也不怕晾曬空間小啦!
    假如懶惰不曬被子直接用,會被蟎蟲盯上,全身痒痒難忍。而且更加嚴重的是臉上不時長痘痘,起紅疹子老打噴嚏,鼻炎反覆發作,總是莫名的溼疹,全身發癢……於是就要勤洗被褥勤曬被褥,不過說真的很多小夥伴沒辦法曬被褥家,陽臺太小曬不開。
  • 城市煥新,賦能未來
    作為廣州城市更新的知名樣本,永慶坊已為舊城微改造探索出一條可持續、可複製的路子。舊南海縣社區也成立了「微改造建設委員會」,成員通過社區張貼宣傳資料、召開黨員會議、群眾座談會、派發調查問卷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見建議500餘條,最終提煉為48條建議。設計師拿方案-居民提建議-設計師修改,幾輪下來,微改造定製方案出爐。
  • 近百位建築界頂級專家圍繞「韌性城市·健康人居」論道城市設計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柴培根以這片區域為樣本,回溯自己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對時間和秩序的思考與探索。過去八年間,圍繞隆福寺地區,他們以陪伴式設計的方式,秉持本土設計理念,形成了一種漸進式、不斷修補完善的改造模式。他說,「對於老城而言,相較於風貌保護,我們更傾向於尊重城市的真實演變,並在演變的過程中,尋找和發現這個場所中時間的痕跡,把它作為設計的依據。」
  • 空間印象存量改造專輯:策略+設計,讓存量改造有「計」可循
    黃埔印象的改造設計,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內涵,建築中有歐式的柱子,拱券的梁,中式的青磚,展現民國時期「西風東漸,洋為中用」的精神。舊工業建築經過修整、翻新、改造直至改變功能後,重新煥發活力,有利於城市生態環境,益於保持城市的固有文脈,並創造與時代感相符的城市新空間。改造方案出來後,自然是政府、投資方、市場三方皆大歡喜。項目圍牆還沒打出,鋪面已經預訂一空。
  • 蘇州河普陀段改造丨城市更新與當代藝術
    離家近,空間又夠,然後房租也要能接受。在周邊找了一年多,隨後決定入駐這裡。」但是隨著蘇州河兩岸改造,人氣逐漸帶動,兩岸商鋪房租漲幅明顯,壓縮了藝術家們的生存空間,不少藝術家因此搬離,遷往郊區。薛松作為第一批入駐M50的藝術家,在這裡駐紮了整整20年,卻也見證了不少人的離開。
  • 微改造居民意見多?傾完再改! 寶賢社區居委會積極搭建協商平臺收集...
    居委會供圖外立面修葺一新,頭頂的蛛網般的管線消失不見,小區道路平整寬敞,不少居民窗戶都加裝了雨棚……走進海珠區海幢街寶賢社區寶山裡,小區環境已煥然一新,這份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了「小幸福」可是來之不易。在微改造過程中,居民對三線整治、雨棚搭建、防盜門和窗戶更換以及施工進度等存在諸多意見,寶賢社區居委會積極搭建協商平臺,收集居民意見,最終讓居民滿意。
  • 打造城市有機更新的「杭州樣本」 老房子「改」出新生活
    一場涉及「950個老舊小區、改造面積達3300萬平方米,受惠居民上百萬人」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行動,迅速在杭州全市落地。  兩年時間過去,杭州已有456個小區開工實施改造,334個小區完成改造,受益住戶約27萬戶,並成為城市有機更新的「杭州樣本」,奮力展現「重要窗口」的「頭雁風採」。
  • 百姓身邊的微空間改造,讓居民做主!老胡同裡擠出「歡樂空間」
    今年,北京建築大學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組織「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為該小區量身打造「黨群共建歡樂之家」改造項目。項目已施工兩個月,未來這裡將添置老年餐廳、自習室、黨群活動室、兒童樂園、慢行步道等,為胡同居民們打造一方定製版「歡樂空間」。
  • 陽臺改造休閒空間,這點首要解決
    2、豎式晾衣架只需要隔出來一個小空間來安裝,就解決了晾衣服的問題,其他空間可以更好地利用起來,來打造我們想要的陽臺效果!寶優妮陽臺晾衣架升降伸縮單杆衣架室內不鏽鋼頂天立地簡易曬衣架免打孔的設計,方便實用,同時不傷牆面,想怎麼放就可以放,可以360度自由旋轉,方便實用,同時佔地小。
  • 知新丨從「網紅拍照打卡點」到「創意集市」,這樣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間實力圈粉!
    如果遇到大晴天還會看到附近的居民將被子拿出來曬b團隊下的ParkUp品牌還發起一項共同創作計劃概念源自街頭藝術「Sticker Bomb」中塗鴉客佔領公共空間的行為比如牆上噴的5.32m²代表的是臺北市民每人平均享有的開放空間
  • 畢業設計作品專題 |城市空間設計系室內設計專業
    設計以寧海為設計大背景,研究當地傳統建築空間形式,以院落為著手點,分析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創新的現代院落形式,並應用於建築設計中,從對山地的改造打造依山而建、自然輕鬆的氛圍。室內設計以複合功能的形式打造具有活力的生態園,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時段的需求,從悼念空間、紀念館等室內空間出發詮釋對生命的禮讚,通過景觀設計及增加室外裝置等讓人們更好的接近自然、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自然之美。
  • 上海:城市「微更新」閃現臺灣設計師身影
    新華社上海10月16日電(記者潘清)一個月前,在上海落戶近10年的臺灣設計師劉家昌接到了一個特殊任務:為華陽路街道獨居老人虞先生的住房進行適老化居家改造。  華陽路街道是一個典型的「老城區」社區,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達41%。老公房年代久遠,給老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