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臺階顯露出弧形曲線、健身器材確定好了安裝位置、無障礙坡道也在鋪設當中……本周,雙井街道的「井點小微空間」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6月底前,這處300餘平方米的場地,將擁有遊樂區、健身區、休憩交談區等5大功能空間。接下來,朝陽區還有4處小微空間,都將陸續迎來自己的「變身」。
這5處小微空間場地,改造後將更為精準地承載起各自的功能。而項目推動過程中,設計團隊、居民對公眾參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清晨,吃過早餐的老年人來到場地上晨練,有些還會將健身與遛狗的活動合二為一;到了9點,陸續有年輕人經過,去附近藝術區上班……傍晚,小朋友陸續放學,總是戀戀不捨地想再多停留一會兒。」
以上描述,是對雙井街道九龍社區蘋果小區東北部一處健身場地以往使用場景的大致概括。作為「微空間·向陽而生」項目最終入圍的5處場地之一,它最先迎來了自己的動工改造,並獲得了「井點」這個新名字。
能夠對場地使用給出如此具象化的呈現,離不開細緻的活動調研。雙井街道責任規劃師團隊成員、來自城市象限責任有限公司的韓亞楠展示了兩張表格,上面標出了工作日和周末,從清晨6點到晚上8點,每個小時場地所停留的具體人數以及人們所從事最多的「鍛鍊」「休憩」等活動發生次數、持續時間等信息。
韓亞楠透露,這是利用街道給的視頻資料,結合人像識別軟體,並經人工篩查後所得到的數據。設計師通過「不動聲色」收集人們的活動狀態,能更好梳理出最旺盛的需求並予以改進。例如團隊發現人們常常席地而坐,便增添了可移動桌椅、圍合型座椅、條椅等多種休憩設施。針對孩子「沒得玩」這一點,設置了蹦床、鞦韆、陀螺椅等安全、有趣的遊樂設施。
除了描摹出場地運轉的基本狀態,為改造提供發力點,規劃方往往還能通過活動調研環節挖掘出「非常規」需求,甚至成為項目改造的亮眼之處。
例如,韓亞楠團隊注意到,時常有一些年輕人在場地上拍照,經過詢問得知他們在拍「天際線」。原來,「井點」距北側國貿CBD約1.5公裡,中間是通惠河和北京東站,與國貿之間沒有遮擋,視覺連廊比較清晰。
年輕人喜歡與「北京最有特徵的天際線」合影,當團隊意識到這一點後,便新增了一處反光不鏽鋼裝置,將天際線映射在內。韓亞楠笑言,這項設計將增強場地趣味性,並衍生出一系列互動行為,「沒準能成為新的『網紅打卡處』!」
常營地區北辰福第社區2號院公共綠地,是此次待改造的另一個項目,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17工作室的侯曉蕾團隊擔任設計方。這是一片幾近荒蕪的樓間簡易綠化帶,佔地超過1000平方米,是5個入圍項目中最開闊的。侯曉蕾敏銳注意到,只要天氣好,這裡總會「飄揚」著花花綠綠的被子。基於此,「晾曬」是一定要保留的功能,且承載量還必須得夠。團隊特意做了一周記錄,對晾曬被子的數量有了大致掌握。
在最終的設計方案「玫瑰童話花園」裡,一條健身步道貫通南北,相當於「花梗」。幾條分支小路發散出來,連接著遊樂區、休憩區、室外課堂等幾個小區塊,它們是「葉片」。頂頭原有的一處薔薇科種植園,將保留下來作為「花朵」。
最受矚目的,則是高低起伏、蜿蜒延伸於整個場地的藝術管道。矮的地方,可以用於倚靠、健身,高的地方則可承擔晾曬功能。為了讓管道與居民的被子更「搭」,它所用的顏色是從被子上「熱門」色彩截取而來。侯曉蕾認為,當居民「按要求」曬上被子,雜亂會奇妙地演化為一種活潑的秩序感。小孩甚至可以在前後捉迷藏,呈現出很酷很好玩的景觀。不出所料,居民對這個設計非常喜歡。
無論項目面積大小繁易,所有團隊都極為重視與居民之間的溝通。在與諸多「甲方」磨合的過程中,方案的性價比、可持續、接受度也在不斷增強。
例如,常營「玫瑰童話花園」方案中,原本還設計了下棋的地方。但有居民提出下棋容易造成「裡三層外三層」人員聚集,會比較吵,就將這一功能去掉了。「因為場地位於兩個居民樓之間,大家對於噪音問題確實特別關注。」侯曉蕾介紹,出於這種考慮,為孩子設計的也是跳格子、土丘爬行等比較靜態的設施,沒有滑梯這種大型器械。
作為小關街道責任規劃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唐燕此次負責安苑路街頭廣場微空間的設計改造。這是5個入圍項目中面積最小的「邊角地」,不足200平方米。綠化破碎、電桿林立、鋪裝雜糅,問題尤為突出。
而與其他需要承載休憩、鍛鍊等功能的場地不同,這裡更早時已經有了一處利用棄置房屋改建而成的社區服務中心,活動室、議事廳等空間可以讓居民來此娛樂、聚會。因此唐燕將改造目標聚焦在無障礙出行、提升通行便利性、可達性上。
「相當於圍繞著這座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外部設計,所以叫『幸福甜甜圈』。」她舉例,比如門前擋著的這根電線桿能不能協調移走,解決道路坑坑窪窪問題,還有在房子北側次入口開一處無障礙通道,滿足惠新東街132位殘疾人的使用需求。
「都特別實用」,唐燕笑言,而這也是經過了一番磨合的。起初方案中曾有些偏藝術的內容,比如在綠化叢中放置一些彩色玻璃球,造型很漂亮,白天可以倚靠,晚上能夠發光。「亮起來很有意境,也能呼應『幸福甜甜圈』這一主題,從設計角度我們其實很喜歡這個想法。但在居民看來,這處設計不那麼必要,而且還費錢。我們理解了居民最重視的『點』,後面減掉了很多裝飾性的東西。」
侯曉蕾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探討對老舊小區的設計思路。以常營項目為例,「曬被子」感覺有點不雅觀,似乎與藝術沾不上邊兒。但不將這一需求整理進去,將來繩子依然會亂拉,再美的設計也會讓這些被子「打倒」。「傳統景觀設計偏向於目標導向,追求做得多美多漂亮。老舊小區可能更偏問題導向,針對問題來想解決辦法。這樣才能低造價、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