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黃瓜作文」認為,汙點明星是影片的「票房毒藥」,失誤敗筆是作文的「高分毒藥」。一般而言,描寫是記敘文達到形象動人的有效武器,說它是「漲粉王」一點也不錯。但是,有道是「過猶不及」「亂用有害」,如果描寫用得不當,成為敗筆,就會拖文章的後腿。
記敘文應以情感人,而描寫是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把人、物的狀態具體、真切地勾畫出來,訴諸讀者的感官,以引起讀者的美感或快感,進而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從這一點上看,記敘文離不開描寫。
然而,在實際寫作中,不少同學卻走進了描寫的誤區,致使描寫成為敗筆,影響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嫩黃瓜作文」特意為大家梳理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偏離中心的描寫,好比是「砒霜」
描寫是用來表現文章中心的一種方式,它必須「降落」在最能表現文章中心的那塊土地上。可不少同學出於偏愛,常根據個人喜好,隨意地選擇「土地」,細細地進行修飾、描繪,殊不知這樣的描寫常常是偏離主題、有害無益的。
請看下文:
金風吹來的時候,田野裡可好看了!你瞧,飽滿的豆莢迎風點頭,雪白的棉花競相開放,那金黃色的谷穗呢,含羞地低下了頭,像待嫁的新娘。農民們都在緊張地勞動著,有的在採摘棉花,有的在收割稻子,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描繪豐收美景的角度看,這段描寫是成功的。但它出現在《愛廠如家的爸爸》一文中,說的是爸爸星期天在家休息,突然接到廠裡電話而匆匆趕往廠裡,在路上看到了以上景物。「嫩黃瓜作文」提請大家想想,文章要表現的是爸爸「愛廠如家」的精神,這與農村的豐收景象有何聯繫?再說,他急速前行,又哪有心思去賞景呢?這說明,作者緊扣中心寫作的意識不強,選材剪裁能力差,不加節制地隨意炫耀自己的「文採」。這段「描寫」,成為讀者看輕文章、批評作者的「活靶子」。
「嫩黃瓜作文」強調一下,文章中,所有的表達方式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記敘文中,用來響鼓重錘的描寫,必須用在最能表現主題的地方;對那些次要內容,運用敘述或說明,足矣。
二、不合情理的描寫,好比是「鴆酒」
描寫該安排在何處?描寫的內容有何要求?我們說,首先要保證的就是合乎常理,否則就會使描寫生硬、悖謬。如寫「我」興衝衝闖進家裡報告一個好消息,後面跟進了一個人,緊接著就對此人外貌細加描寫一番。試想,「我」還沒回頭,怎知他長相如何?此時「我」的興奮難以抑制,能靜下心來細看他的外貌嗎?這樣描寫,再形象生動都會顯得生硬,表達效果不佳,因為它不合情理。又如:
滿山的映山紅都開放了,朵朵鮮花似張張笑臉。金風吹來,他們微微點頭,就像微醉的少女迎風舞動。就在這霞染青山的季節裡,她收到了入學通知書。
這段寫景很美。但細一琢磨,「入學通知書」、「金風」不都是九月份的事兒嗎?可映山紅呢,花開在春天啊!作者只顧寫其美,而不顧常情常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知識面窄和思考欠缺,「畫虎不成反類犬」,讓人笑掉了大牙不是?因此,動筆描寫某一事物或情景時,事先要想一想,這樣的描寫是否合乎常情常理,是否合乎此情此景。
三、似是而非的描寫,好比是「硃砂」
「敘述」是指作者對人物、事件、環境、物件作講述,以便讓讀者明白。不少同學慣於敘述,以為把事物一一羅列出來就是描寫。這種似是而非的「描寫」,常在參觀記、遊記等文章出現,且較為普遍。請看下文:
大家先觀看了高大的門樓、門樓正上方有徐向前元帥寫的「青史永垂」四個字,我注目久望。接著,我們又跨進了主樓,來到一樓大廳,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油畫。油畫上,賀龍、周逸群等正在商量著什麼。半小時後,我們登上二樓,觀看數目繁多的革命文物:有蘇維埃政府的印鑑、文件、錢幣,紅軍的梭鏢、鳥槍,還有從日寇手中繳獲的大炮、手槍等等。大約半小時後,我們還觀賞了古今名人書畫……
這是《博物館參觀記》中的主體段落——主體段落都長得像「豆芽菜」,咱們用腳都想得到,全文的篇幅肯定是「骨瘦如柴」的了。什麼原因呢?
「嫩黃瓜作文」指出,跟前面兩個例子不同,本文是本沒用描寫,或者說沒有細緻的描述,作者卻誤以為用了描寫。——作者錯誤地認為,只要把文物、景觀多說上一兩句,就是描寫。其實,本段中全都是輕描淡寫的敘述、說明,參觀的過程固然清楚明白,但文章不具體,不感人。
描寫講究的是工筆細描、繪聲繪色。比如觀賞油畫,就可以描述一下畫面上人物的服飾、表情、動作等,以喚起讀者的想像,走進這個最能教育人的情景中。
「嫩黃瓜作文」提請大家注意,只有圍繞重點動作神態、重點場景、重點部位等,寫細一點、描深一些,才能醫治好以敘述代替描寫的「似是而非症」。
最後,我們用「嫩黃瓜作文」秘制導圖來總結今天的授課內容,希望大家寫記敘文時能多用描寫、善用描寫。
(「天下網友愛吃瓜,吃瓜首選嫩黃瓜。」關注@嫩黃瓜作文,你將持續獲得滿分作文、優秀作文,得到最有效的寫作指導。)
本文由「嫩黃瓜作文」原創發布。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本文配圖多數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