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 《我愛大北京》免費訂閱!
艾窩窩歷史悠久,據說在元代即已有之,名曰「不落夾」。後明萬曆年間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但為何後世又稱其為「愛窩窩」?
據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說:是因明代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種宮廷美味小吃傳入民間,老百姓不能也不敢說「御」字,因此省卻「御」字簡稱為「愛窩窩」,亦作今日通用的「艾窩窩」。
形如球,軟糯香甜,清涼適口,連皇上也愛的傳統風味小吃哦。
傳統做法的艾窩窩,一定要現吃現做,否則時間一長糯米發硬,就不好吃了
曾有詩云: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這是艾窩窩的雛形,記得還要再放上一粒山楂,就可以上桌和家人一起大快朵頤啦
艾窩窩不僅好吃開胃,而且它清涼涼的口感還能助你消去幾分暑氣呢,很贊吧
外皮:圓粒糯米250克
餡料:白糖150克
做法:
1.把糯米洗淨,用涼水浸泡3小時
2.放入鍋中煮至五成熟(帶些生芯),即可撈出
3.放入小眼的蒸籠內,上鍋蒸15分鐘
4.將蒸好的糯米放入一隻較大的容器中,加入適量的開水
5.用擀麵杖將糯米攪打至上勁即可(不易過爛,以防粘牙)
6.將攪打好的糯米蓋上溼籠布,待其自然晾涼
7.將適量的大米粉放入碗中,上面蓋上一隻盤子,上鍋蒸20分鐘
8.將蒸熟的大米粉均勻的撒在案板上
9.把糯米放在大米粉上,揉搓成長條裝,揪成大小一致的劑子
10.山楂條切成小粒,熟芝麻用擀麵杖碾成粉末狀
11.用擀麵杖把烤熟的花生搗成顆粒裝
12.將山楂粒、熟芝麻粉、花生粒、白砂糖、糖桂花混合均勻
13.將混合均勻的餡料搓成大小一致的餡料團
14.將揪好的劑子依次按順序按扁
15.接著把團好的餡料依次放在按扁的劑子上
16.用手慢慢團成球狀.露出糯米出可補蘸一些熟大米粉
17.在團好的艾窩窩上,放上一顆山楂粒即可
18.傳統做法的艾窩窩要現做現吃,否則會影響口感
製作時的注意事項:
一.先將糯米煮至五成熟(糯米粒中間還有生芯時即為五成熟),然後放入小眼籠屜內上鍋蒸十五分鐘,蒸製時間不可過長,否則糯米過於軟爛會影響口感
二.在蒸好的糯米中加入適量的開水,用擀麵杖進行攪打至上勁即可。(不可將糯米攪打的過爛,否則做出的艾窩窩口感會很黏,就不清爽利口了)
三.大米粉要事先上鍋蒸熟。(可在盛放大米粉的容器上蓋一隻盤子,防止蒸汽滴入大米粉中)
四.白糖的量可根據個人口味來酌情增減,也可在閒聊中加入適量的蜂蜜增加風味
五.這種傳統做法的艾窩窩不宜保存,要先吃先做,否則時間一長糯米會變硬,影響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