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畢雲 雲南中醫
本公眾號由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
頭暈、頭痛、頭脹、失眠反覆出現,別以為只是工作勞累,休息一下就好,專家提醒您別大意,您有可能患上了高血壓,請儘快檢查、及時治療。
近年來,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富貴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約有2.45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大量臨床實踐證明,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患有高血壓,有的患者才有20多歲。
如果您覺得血壓高一點沒關係的話,那就錯了。
高血壓有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初期只是頭暈、頭痛等不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血壓水平的上升,危險性逐漸加大,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會引起嚴重心腎腦的併發症,如中風、心力衰竭、腎衰等而危及生命。現在我們就來說道說道高血壓。
什麼是高血壓
表:血壓水平分類和定義
高血壓是指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 次測量診室血壓,高壓≧140 mmHg 和(或)低壓≧90 mmHg。當高壓≧140 mmHg和低壓<90 mmHg 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如果您過去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低於 140/90 mmHg,也是高血壓。根據血壓升高水平,醫生會將高血壓分為1級、2級和3級;根據你存在的危險因素,又會將病情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個層次。
這些因素容易引起高血壓
在我國,高血壓發病重要的危險因素是:
①高鈉、低鉀膳食,也就是食鹽過多,食鉀過少;
②超重和肥胖(尤其是內臟型肥胖);
③過量飲酒;
④長期精神緊張;
⑤年齡因素(年紀越大危險越高);
⑥高血壓家族史;
⑦缺乏體力活動;
⑧糖尿病、血脂異常等。
註:近年來大氣汙染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如果您是高血壓患者,且具備以下條件,一定要及時治療防止發生嚴重併發症,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男性55 歲,女性65 歲;吸菸或被動吸菸;糖耐量受損;血脂異常;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腹型肥胖或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高血壓能治嗎?要常年服藥?
一旦確診為高血壓,尤其是新確診的患者,應按如下步驟治療:
1、改變生活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管住嘴,邁開腿」6字生活方式對於高血壓的預防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這些生活方式是:
①減少鈉鹽攝入(低鹽適當補鉀);
②合理膳食,平衡膳食(飲食無過飽,粗纖維,少脂肪);
③控制體重,使 BMI(體格指數)<24;
④不吸菸,徹底戒菸,避免被動吸菸;
⑤不飲或限制飲酒;
⑥增加運動,中等強度;每周 4~7 次,每次持續 30~60 分鐘(宜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及喜好選擇);
⑦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遇事不急不躁,沉著冷靜,豁達開朗)。
2、儘早中醫藥治療
藥物治療建議首先服用中藥治療。
中醫沒有高血壓之說。根據高血壓的常見症狀,多屬於「眩暈」、「頭痛」等病證的範疇。眩是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頭暈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頭痛指的是自覺頭部疼痛。在患高血壓時這兩個症狀最常見,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
中醫認為,高血壓的病因主要有外邪、情志、飲食、體質、年齡、作息等。這與現代醫學的認識基本一致。《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說明眩暈與肝的關係極為密切;《丹溪心法.頭眩》認為「無痰不作眩」,而《景嶽全書.眩運》又指出「無虛不作眩」,說明了眩暈的病機有虛、有痰。腦為髓海,依賴肝腎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質的充養,所以高血壓導致的眩暈及頭痛病機與肝脾腎的功能失調有關;其病位在腦竅,病性虛證居多;風、火、痰、瘀是其常見的病理因素。
根據高血壓的臨床表現,常規分為肝火亢盛證,陰虛陽亢證,痰溼壅盛證和陰陽兩虛證等進行辨證論治。臨床上因天時、地域、體質的不同,還有醫者從肝陽上亢、腎氣虧虛、腎陰不足、肝風內動、肝氣鬱滯、瘀血內停、脾氣虧虛等方面進行辨治。
(1)辨證治療:根據本人近40年的臨床治療所見,認為高血壓的病機主要是肝腎失調及痰溼瘀血阻滯經脈。通過多年實踐的不斷探索,本人用中醫藥辨證治加生活方式的幹預治療高血壓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壓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最常使用的方劑有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欽、杞菊地黃湯、烏精地黃湯、半夏白朮天麻湯、活絡效靈丹等,隨證加減,常可收到血壓下降或正常,併發症較少發生的臨床療效。
(2)針灸療法:常用針刺療法、耳穴埋豆、穴位貼敷、用溫針灸配合耳針等,建議找專業針灸醫生。
(3)其它療法:葛根、杜仲、當歸、黃芪、人參、銀杏葉等單味藥具有降壓的作用;降壓成藥有松齡血脈康、清腦降壓片、珍菊降壓片、六味地黃丸等。
(4)有降壓作用的食物:五穀雜糧、蔬菜、肉食和水產品、水果、乾果、飲品和調味品中許多具有降壓的作用。比較公認的降壓食品為芹菜、洋蔥、靈芝、黃豆、玉米、黑木耳、綠豆、蕎麥、海帶、波菜、薺菜、茼蒿、苦瓜、醋、蔥、大蒜、酸奶、鯽魚、海蜇、海參、香蕉、蘋果、柿子、獼猴桃、山楂、花生等。患者可以根據個人愛好及身體狀況選擇食用。
(5)降壓小偏方:
甘菊粳米粥:取甘菊新鮮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淨,與粳米60克、冰糖適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連服7日。適用於高血壓肝火亢盛之頭暈。
芹菜苦瓜湯: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湯飲用。或用芹菜250克、苦瓜30克,用沸水燙2分鐘,切碎絞汁,加砂糖適量,開水衝服,每日1劑,連服數日。適用於高血壓陰虛陽亢之頭暈目眩。
葛根粳米粥:鮮葛根適量洗淨切片,沙參、麥冬各20克,經水磨後澄取澱粉,曬乾,每次用葛根沙參麥冬粉30克與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劑,可以常食。適用於高血壓陰陽兩虛之頭暈。
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藥防治高血壓臨床療效明確,其中辨證論治是關鍵,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3、必要時加服西藥
西醫認為,如果已經改善了生活方式,血壓仍大於等於140/90 mmHg ,和(或)高於目標血壓的患者,就應啟動藥物治療。根據病情選擇藥物得當,許多病人能在短時間內血壓被控制到較好的水平。
西醫主張,高血壓必須長期服用降壓西藥,甚至終身服用。但我們知道,大部分降壓西藥皆有副作用,且長期服用容易導致肝腎功能的損傷。因而,許多患者求助於中醫藥治療。
臨床實踐證明,對於新發生的中青年高血壓,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時堅持半年以上的中醫藥治療,患者血壓大部分能降低到正常高值,有的可完全正常。我們主張:先中後西,能中不西,貴在堅持。若患者未曾服用過降壓西藥,則療效更佳;如果已經服用了西藥,能在中醫治療的基礎上逐漸減少西藥量甚至停用西藥。
中醫藥治療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儘管用藥次數多,煎藥較為麻煩,但可選擇方便服用的「配方顆粒」。中醫主張的精神養生、社交養生、飲食養生、起居養生、雅趣養生、傳統運動養生等方法對高血壓病也是非常重要的輔助療法。
典型病案二則
✍病案一:
患者:李某,男,39歲
初診:2018年12月25日
主訴:反覆頭昏頭痛一年餘。
病史:一年來反覆發作頭昏頭痛,多在勞累或緊張後發生,經就診西醫診斷為高血壓,曾服用中藥治療有所好轉,後因中醫控制不佳而加用降壓西藥。來我處初診時服西藥絡活喜(5mg,qd)及安博維(0.15g,qd)時血壓維持在120~140/90~98mmHg之間,最高達142/110mmHg。
現症:時作頭昏頭痛,與勞累及情緒有關,頭痛位於雙側或單側,伴煩躁易怒,時有口苦,睡眠可,二便調,納佳,舌質偏紅,苔白,脈細滑。有家族高血壓病史。查:BP130/92mmHg。
西醫診斷:高血壓病Ⅱ級,高危組。
中醫診斷:眩暈,頭痛。
證候: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治法:補益肝腎,平肝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3劑。
二診:2018年11月28日,述頭昏減輕,頭痛好轉,情緒較安,口乾苦不顯,納食可,二便調,眠佳,舌偏紅,苔白,脈細弦。
查:BP136/91mmHg。自測血壓在120~142/80~108mmHg之間。守原方加減。
四診:2018年12月2日,此時諸症不顯,以晨起緊張忙碌後血壓偏高,白天血壓大部分正常,查BP122/86mmHg。仍守原方加減。
之後患者堅持治療,從1周兩次至一次,後至兩周一次就診,根據血壓囑其漸減降壓西藥劑量,血壓逐漸下降並穩定。
二十一診:2019年5月23日,無頭昏,夜晚偶有後腦部不適,其血壓維持在110~120/80~86mmHg之間。守原方加減,囑降壓西藥服絡活喜2.5mg,qd,安博維0.1g,qd。臨床結果:顯效。
✍病案二:
患者;陶某某,女,44歲
初診:2019年2月21日
主訴:反覆頭昏月餘。
病史:患者壹月半前感冒後出現頭昏明顯,經測血壓發現高於正常,經治療感冒後表證解,但頭昏持續,血壓壹月來持續升高,最高血壓160/100mmHg,無明顯頭痛。就診後西醫診斷為高血壓,處方以降壓西藥,因其不願服西藥而到我處尋求中醫診治。父親有高血壓病史。
現症:頭昏時時發作,睡眠欠佳,入睡困難,煩躁易怒,口乾夜甚伴口苦,多飲,納食可,二便調。舌淡紅夾瘀斑,苔白膩,脈弦。查:BP140/86mmHg。
西醫診斷:高血壓病Ⅰ級,中危組。
中醫診斷:眩暈
證候:肝陽上亢
治法:平肝潛陽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白蒺藜湯加減。5劑。
二診:2019年2月28日。述頭昏減輕,午後有輕微頭昏,因頭一日行經夜臥欠安,今頭昏顯,煩躁稍好轉,納食可,二便調。舌淡紅夾瘀斑,苔白膩,脈細緩。查:BP136/82mmHg。自測血壓較前下降。守原方加養心安神之劑,5劑。
之後患者堅持每周複診,在原方基礎上每次處方5劑。血壓基本在正常範圍。
六診:2019年4月4日。頭昏僅在情緒緊張時或就診時有,但輕微,睡眠好轉,納食可,二便調。舌淡紅夾青,苔白,脈弦數,自測血壓正常。查:BP130/80mmHg。查血脂、血糖及肝腎功能正常。予龍膽瀉肝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
九診:2019年4月25日。無頭昏頭痛等症狀,情緒平穩舒暢,睡眠好,納食二便正常。舌淡紅夾瘀斑,苔白微膩,脈弦。查:BP116/74mmHg。自測血壓正常。原方加減。
十二診:2019年5月23日。無頭昏頭痛症狀,睡眠好轉,時腹脹,納食二便調。舌淡紅夾青,苔白,脈弦緩。自測血壓皆正常。查:BP128/78mmHg。守原方加減。治療結果:臨床治癒。
作者簡介
畢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8年,雲南省優秀青年中醫,現任中國中醫藥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理事,教育部學位中心專家庫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中醫藥學評議專家,雲南省科技廳科技專家庫專家等。
擅長診治:高血壓、冠心病、咳嗽、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腦出血、腦梗塞、高脂血症、肺心病、婦科月經病、更年期綜合症,小兒發熱、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厭食症等。
責任編輯丨陳思思 排版丨高菁徽
原標題:《高血壓終身服藥啥時候是個頭?聽聽中醫專家怎麼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