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罵他們是「垃圾」!面對性侵兒童的人,除了憤怒,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2021-02-17 什麼老闆娘


 我們無法將世界變得更好,

但也絕不能任由它變得更壞 。

7月4日,央視新聞《新聞1+1》白巖松發表時評,言辭頗為犀利:上海這幾天熱熱鬧鬧地關注垃圾分類,我今天只關註上海警方抓到的一個「垃圾」。

 

被白巖松罵為「垃圾」的是新城控股的董事長王某某。

白巖松發表評論 截圖自新浪視頻

時間回到6月29日下午,上海萬航渡路。

 

9歲的未成年女孩,被媽媽的「朋友」領到了一家五星級酒店,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或許都不敢想像孩子在陌生人的房間裡發生了什麼,也不忍去想她是如何帶著哭腔向媽媽哭訴自己的遭遇的。

經過傷情查驗,被猥褻女童私處有撕裂傷,構成輕傷。寥寥一行字,卻是如此沉重,纖弱的孩子不得不消化和承受這已成事實的一切。

微博@頭條新聞

事情發生後第四天,7月3日晚,新城控股王姓董事長被上海警方刑拘,逮捕理由是:涉嫌猥褻女童。

白巖松說,「很多人不知道,即便在監獄裡頭的犯人,也有一個長長的歧視鏈,在這個歧視鏈排在最底端的,那就是強姦或猥褻幼女的這樣的罪犯。

如果這樣的罪犯進了號裡頭,幾乎號裡所有的人的心裡都會人人喊打,最後他只能住在馬桶的邊上。」

天真爛漫的孩童如同一張白紙,是世界上最純淨的存在,當他們的世界與「被性侵」這個詞聯繫在一起,受到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兒童被性侵併非偶然事件,它存在於世界的每一個國家。

美國疾控中心曾對

全國的性侵情況做了一次調查和整理,

結果發現在美國每6個男孩中

就有1個遭受過性侵犯,

每4個女孩中就有1個遭受過性侵犯;

在法國每天發生20起兒童被強姦案件;

在德國,每年有超過 30 萬的兒童遭遇性侵 .

法國公益組織 INNOCENCE in DANGER

曾為性侵事件設計的公益海報,

在這組意象海報上,

三個體型嬌小的孩子背上、腰間、肩膀上

都留下了凹陷的大手掌印。觸目驚心。

INNOCENCE in DANGER公益海報

被性侵害後,儘管這些孩子從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什麼異常,但心理受到的影響卻會像這些大手掌印一樣,永遠停留在他們的身上,再也揭不下來。

 

在美國統計的數據中有高達90%-95%性侵事件,犯罪者都是孩子們信任的人,也就是熟人作案。這個概率在中國是80%以上,還未將隱性被害者統計在內,此次上海發生的猥褻兒童案就是熟人牽頭作的案。

在公益直播節目《不沉默大聲說》裡,孩童時期遭受過性侵的人,成年後接受採訪,他們依然能清晰地回憶起自己是幾歲被侵害,以及,是誰侵害了他們。

 

「19年前被侵犯,

那個人我不認識,但是住在我家附近。

「5、6歲的時候,被鄰居家的大哥哥」

「14歲的時候,受到養父的侵犯」.

圖片源自《不沉默大聲說》預告片

至於,孩子們被侵害的地點,多是在僻靜的角落或是封閉的空間,絕大多數情況是只有當事人和孩子獨處時。比如「學校附近的垃圾房」,「在那個人家的臥室」,甚至「在家裡」……

 

在被侵害女孩小草的描述中,3歲起她就被所在學校的體操教練長期性侵,直到6、7歲時回家一切才結束;10歲時和姥爺單獨在家,她被姥爺抱著猛親,「多年後回憶起來都感覺口裡有股大蔥味兒」;13歲被小姑帶到北京去玩,在小姑的許可下被小姑男友性侵.

 

時隔多年以後,小草還是不可抑制地落淚:「有時候我回憶為什麼會是我,是我做錯了什麼,每次都是針對我一個人。

在幕布後面的是小草

節目中有位名叫小竹的女孩沒來到直播間,她被親生父親性侵了四年,第一時間告訴了母親後,換來的卻是母親的打,因為父親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結果女孩報案,整個家庭包括同為女性的奶奶和姥姥卻都罵她「不害臊」,最後女孩搬離了家,選擇了住校。

 

這也是兒童性侵案隱匿性極高的原因之一,犯罪者往往並非窮兇極惡的樣子,而可能是面目可親的親戚或者熟人,甚至朝夕相處的家人,所以報案率可想而知。

 INNOCENCE in DANGER的另一組海報便揭穿了這個真相——

孩子懷裡抱著的,是和那些曾經侵害他們的人長得一模一樣的洋娃娃。孩子們如此信任他們,他們卻辜負和利用了這份信任,還在上邊抹了黑。

 八成以上的兒童性侵案是熟人作案

絕大多數的孩子受到侵害時,不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懵懂到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受到了懲罰,或者只是遊戲,因為他們努力從腦海中的認知裡搜索,也無法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

就像《不沉默大聲說》裡的被害者描述的那樣:「我沒有意識發生什麼,就是覺得被人打了」;

「我覺得那就是他口中所謂的遊戲」;

「感覺非常恐慌和奇怪,

我知道這是我很不願意做的事情」。

部分孩子在事情發生後會迷惑,但因為不知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多半會什麼都不說,即便嘗試著告訴了身邊的人,也極少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

比如小晴選擇了告訴高中老師,對方第一時間不是關心,而是說了句:「你可能會有心理上的問題」。

若蘭告訴了媽媽,結果被告知:

「你不要說出去,太丟人了!」

而小方選擇不告訴任何人,

「直到現在,

我的父母都不知道我身上發生的事。」

以上均為化名

 

然而,當不諳世事的孩子終於清楚自己身上遭遇的意味著什麼的時候,這些灰色經歷帶來的心理創傷便像頑疾一樣折磨著他們.他們常會反覆去想那件事,不由自己控制,因此還可能患上抑鬱症,甚至輕生。

 

就像發生在臺灣美女作家林奕含身上的悲劇。

 

2017年,在發表了處女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三個月後,林奕含選擇了上吊自殺,年僅26歲。

1991年出生在臺南醫生世家的林奕含,模樣漂亮可愛,成績一直優秀,是高中拿下臺南女中唯一滿級分的女孩。

高中畢業考上臺北醫學院,在所有人看來她會和父親和哥哥一樣未來成為一名醫生,哪知道開學兩周姑娘就因精神病惡化休學,後三度自殺未成,再度考上大學已經是三年後,念的政大中文系。

可大三又因病休學,兜兜轉轉治病好些年後,她終於邂逅了愛情,於2016年結婚,原本以為能從此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婚後一年姑娘還是選擇了自殺。

 

林奕含的父母在女兒去世後發布聲明:「女兒這些日子以來糾纏著她的夢魘,讓她不能治療的主因是發生在8-9年前的誘姦,書是女兒在年輕時,被補習班名師誘姦後引發痛苦憂鬱的真實記錄。

 

一時間,「房思琪式的悲劇」在社會上蔓延開來,世界都為之一聲嘆息:太遺憾了,用這樣的方式遇見你。

 

在林奕含自殺前八天的一次訪談中,談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她如是描述:小說中的房思琪在13歲那年被語文老師「李國華」誘姦,之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被這位老師性虐待,後來她瘋了。

 

「這個故事它折磨、摧毀了我的一生。」

夢魘的開始是那天,當思琪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結果卻被老師逼到了牆角性侵。女孩第一反應是「不行,我不會。」事後還對老師說了句「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這是老師愛你的方式,你懂嗎?」

「一切都是因為你太美了。」

「你現在是曹衣帶水,我就是吳帶當風。」——語句源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如果這些話發生在真正的情侶之間,或許也可以稱之為「美好」,但這是一位狼師面對一個從未受過性教育的女學生說的。

 

書中刻畫了女孩的心理活動:

「我心想,他搞錯了,我不是那種會把性器官誤認成棒棒糖的小孩。老師問我隔周還會再拿一篇作文來吧,不知道怎麼回答大人的時候,最好說好。」 ——語句源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但想了幾天思琪很苦惱:

 

「為什麼是我不會?為什麼不是我不要?為什麼不是你不可以?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整起事件可以化約成這第一幕: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雖然也不是我的功課。」——源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她想為自己尋一個答案,於是在飯桌上感嘆道:「媽,我們的家教好像沒有性教育。」換回媽媽一句:「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女孩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有開學。

 

思琪也曾經試探地跟媽媽說學校裡有老師和其他同學發生性侵這種事,想以此辨認「李國華」跟自己的關係,沒想到媽媽說了一句:

「哪個女生這麼小就這麼騷?女孩馬上封住了自己的嘴巴,不再多言。

她不知與誰訴說,但內心卻很痛苦迷茫,幾番糾結後,終於尋得一個牽強的藉口可以消解身體和內心的痛苦:「我必須得愛上老師,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

於是,便有了那個沉重炸了的「女學生愛上誘姦犯」的總結陳詞。


 

如今,我們只能從林奕含所著的書裡還原當初她遭遇的夢魘。

被侵害後林奕含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幾乎每周都需要到精神科治療,她始終無法想通:「一個讀李杜詩的國文老師,怎麼會做出這樣骯髒的事情?

 

她開始厭食,不想睡覺不想上學,什麼事都不想做,她形容自己「失去了快樂的能力。」兜兜轉轉中因精神病休學、反覆自殺、接受心理治療……

林奕含的精神醫生一開始跟她說:

「你是經歷過越戰的人」,

後來變成「你是經歷過集中營的人」,

最後變成「你是經歷過核爆的人」。

集中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

但林奕含說:「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

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即使婚後林奕含依舊沒有擺脫噩夢的糾纏,她充滿內疚,覺得自己不配被愛,是老公的累贅。

 

「每次精神病發作完,哭泣、囈語、癲癇、咆哮的鬼魂還在家裡灰階斜體地浮遊,我會想如果不是我,他是不是能繼續他明媚、全勤的人生?是否我一直在將他折磨?我好心碎,而他看起來還是那樣清潔。」

 

和老公相處不到一年,她決定和丈夫協議分居,傻傻地想著這或許對老公是一件好事。

 

和丈夫分居的那一剎那,姑娘的結局或許她已心知肚明,只是離開世界之前,毀掉她的人還好好活著,她試圖對自己的人生有個交代。

每當夜深人靜,她就一個人流著淚寫那本小說。

 

直到2017年2月,那部名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終於出版,她在前言寫到「改編自真人真事」,對,是她的真人真事改編的。

 

林奕含最後一條公開的facebook狀態上,

她寫道:「走投無路,出此下策,不是搞笑文。」

如今回味起來,太悽涼了。

 

性侵這件事,讓林奕含的花季變成了噩夢,還搭上了性命。

和大多數受到性侵害的孩子一樣,「性教育」在她的童年裡一直是缺失的。所以當狼師說出,「都是因為是你太美了,是你的錯,才讓我這樣對你。」姑娘無法辨認。

在世界觀還未完全構建起來的時候,她面對「權威」的逼迫,內心的羞恥感直接壓過了披上虛幻愛情外衣的「性暴力」。

 

一個高中女孩尚且無法在性侵害面前全身而退,更何況是纖弱的兒童?

 

以真實性侵兒童事件改編的韓國電影《素媛》裡,被侵害得滿是傷痕,只能帶著尿袋上學的素媛在住院後,開口問大人的話實在太扎心了:「我做錯了什麼嗎?只是想給叔叔撐傘而已,但是沒有一個人誇獎我。


《素媛》被傷害後

美國著名的梅根案,

1994年7月29日的漢密爾頓鎮,

7歲的小女孩梅根在家門口玩耍時,

鄰居傑西過來對她說

「我家有隻小狗,你要不要來看?」

梅根就跟著傑西來到他家。

這一去,梅根的父母再也沒等到女兒回來。

後來新聞報導,傑西將梅根誘拐到家中後,

強姦並殺害了她。

 小女孩梅根

不只女孩,男孩遭遇性侵害的比率並不低,

在美國平均6個男孩裡就有1個遭遇過這樣的事,

還記得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嗎?

他7歲開始遭受一名男子長達6年的性侵,

讓他的一生也被這個陰影困擾,

曾經一度認為自己是怪胎,

不相信任何人,並且多次想要輕生。

 查斯特貝寧頓

壞人不會因為我們的年齡和性別,而去停止做壞事,但某些觸碰帶來的陰影永不會消散,甚至,這些陰影會跟著被傷害的人,到老,至死。

 

世界知名4A廣告公司李·奧貝納曾為泰國曼谷的兒童權利保護基金協會(CPCR) )創作海報,海報標題簡單地以「男孩」「女孩」命名,畫面上,滿臉皺紋,白髮蒼蒼、牙齒掉光的老人一臉痛苦。

那些童年時遭遇的魔爪,成為跟隨他們一生的傷心回憶。

李·奧貝納設計的公益廣告

遺憾的是,受到性侵害的人卻往往成為被羞辱的對象,而那些施展性暴力的人卻在一場未曾經過商量的合謀中,被放過。他們該升學的升學,該升職的升職,甚至後來結婚、生子,像這件事從未發生過一樣。

比如2013年轟動一時的「英國性侵犯變身北京外教」新聞,性侵幼女的英國人尼爾·羅賓森犯事後逃亡到北京某國際學校當外教,還結婚了,後被引渡回國。

每每想起,那所國際學校多名學生指認時說,「我的老師就是那個性侵兒童的通緝犯。」令人不寒而慄。

黑夜並不是真的寧靜,而是你沒有聽到它的聲音。

侵幼女的英國人尼爾·羅賓森在北京當了三年外教,如今已被中國列入黑名單 圖@BBC

也許,在短時間內我們無法將世界變得更好,但也絕不能任由它變得更壞 ,也許,我們無法及時阻止侵害的發生,但每個惡行昭著的人都不應該被放過。

有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性侵兒童者再犯率為各類罪犯之首。

韓國電影《素媛》中的兇手原型趙鬥順2020年將會被得到釋放的消息在今年曾登上熱搜榜,在獄中的趙鬥順曾提交三次請願書,堅稱自己無罪,韓國心理專家分析毫無悔過之心的趙鬥順再犯罪的機率極高。

青瓦臺立馬收到了近60萬份請願書,請願內容包括要求再審、公布犯人長相、反對出獄、化學閹割等等。

圖@微博

依據韓國現有法律,已經無法對其進行延長刑期,而關於其他的請願要求也無法滿足,因為支持公布長相、化學閹割的相關法律在犯罪時間之後,不適用此案例。

 

4月24日,韓國MBC電視臺公布了趙鬥順的真實頭像,理由是國民安全大於罪犯肖像權。

韓國MBC公布的趙鬥順照片 

美國在法律方面相對完善,《梅根案》中對7歲女孩實施性侵害的嫌犯傑西就是有前科的,他曾兩度因猥褻兒童罪被判刑,梅根的父母在心痛之餘,在新澤西州發起一場修改現有法律的運動,要求政府制定法律,強制性犯罪者在出獄後向居住地執法部門登記備案。

 

在梅根失蹤89天後,新澤西州州長籤署美國第一部「梅根法」,強制居住在新澤西州內刑滿釋放的性犯罪者登記備案。



 

浙江省慈谿在2016年開始

公開性侵未成年人罪犯個人信息,

方便公眾隨時查詢,

被稱為中國版「梅根法案」,

後被上海市閔行區,江蘇淮安淮陰區效仿,

雖說也存在一定爭議,

但走在路上,總比沒有出發來得好。

圖片源自新京報網

在與性暴力分子抗衡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阻礙,除了完善法律和嚴懲罪犯外,最基本的是,人們的觀念是時候變一變了。

一談到性,似乎就成了禁忌話題。性本身並不可怕,當它變成了一種施展暴力的工具時,才變成了面目猙獰的魔鬼。

性教育的遮羞布,也該扯下了,正如直播節目《不沉默大聲說》裡有過被侵害經歷的小草說的,「性教育的遮羞布遮的真是『羞』麼?遮住的恐怕是更多的悲劇罷了。

孩子不難學會掌握辨別壞人的能力,難的是從愛護他們的人那裡早日獲得這樣的能力,以及習得對壞人說「不」的勇氣和智慧。

《美國7分鐘兒童防性侵教育短片》點擊查看

「性侵」,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媒體的熱門話題,新聞的熱度終究會散,但被侵害的那個人,卻會背負上一輩子的枷鎖。

 

值得一提的是,「素媛」的原型娜英在企圖自殺三次未成功後,接受心理輔導和治療,目前肉體的傷痛恢復了,但失去了做媽媽的生育力,她在2017年參加完了韓國高考,如今是韓國醫藥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她說,之所以報考醫藥大學是想幫助和自己一樣的受害者。

但「房思琪」的原型當時26歲的林奕含最終選擇了自殺,臨死之前依舊不停道歉惹人心疼惋惜,美麗的生命也永遠地消逝了.

林奕含生前照片 圖片@facebook 林奕含

《熔爐》裡有句經典臺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是為了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

 

希望社會上不要再有第二個房思琪、梅根、素媛.希望天下的父母、善良的男孩、女孩和男人,都能用溫柔和溫暖的心靈來一起保護房思琪、梅根、素媛們。

被性侵的素媛、房思琪們的故事,我不忍再看第二遍。

但對那些曾經受到過性侵害的人,我還是想說,你們並沒有錯,錯的是施暴者,借用《不沉默大聲說》裡一位被害女孩的話:「都會過去的,活下去,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

微博、豆瓣、Facebook、BBC、央視《1+1》、電影《素媛》

有氧和騰訊新聞聯合出品《不沉默大聲說》

央視新聞:白巖松再評"王振華猥褻女童案":憤怒同時彌補短板

Readmoo閱讀最前線關於林奕含的訪談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b5ee7ce5d8b54239873796b

今日互動

你覺得應該如何處理這些罪犯?

熱忱坦率,刀子嘴豆腐心

誓不做男人背後的女人

永遠充滿活力的不惑之年美少女

引領200W女性探索人生美學

長按關注,獲取更多內容

怕錯過好文?怕找不到我?

想第一時間看到推送?

這一次記得把老闆娘設置為星標哦!

相關焦點

  • 韓國N號房事件:除了憤怒,我們還能做什麼
    這幾天除了新冠病毒的疫情, N號事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N號房是韓國最近被曝光超過26萬人觀看的網絡色情聊天室,涉及多起剝削女性甚至未成年人拍攝性侵視頻的犯罪事件。雖然這次的事件發生在韓國,但是暴露出的網絡信息安全漏洞卻讓人背脊發涼。在2015年,我國曾做過一份國內兒童網絡安全研究調查。
  • 被性侵之後,除了沉默,你還能選擇做什麼?
    ,更可怕的是,周圍人帶來的二次傷害。,面對性侵案件,人們開始為施暴者開脫。的特殊展覽,展覽的內容是:被性侵那天,你穿了什麼衣服?因為在性侵事件發生後,受害者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當時穿的什麼?」三個壯漢發現了兩個正欲初嘗禁果的年輕人,他們威脅住林健,當著他的面輪姦了郭曉燕。郭曉燕報了警,去了醫院,但她的慘劇卻成為小城街頭巷尾的談資,「連城郊都有人騎著著自行車,去看看橋下石板凳上的血跡。」
  • 美國史上耗時最長花費最多的兒童性侵案,也許對我們有所啟發.
    頓時,美國陷入了全國性的「兒童性侵恐懼症」。家長兒童人人自危,憤怒恐懼充斥整個國家。除了聲稱該幼兒園的老師們對他們進行裸照拍攝、身體撫摸外,孩子們還提到了很多駭人聽聞的行為,包括老師們會在校園內砍下兔子的耳朵,逼他們喝下兔子血;由馬桶帶他們衝下地下隧道對他們進行性騷擾;還有兒童說在對他進行性侵擾的時候會有一個巫婆在頭上。事情愈演愈烈,後來甚至有人懷疑該事件是被某邪教組織策劃的。
  • 貴州孤兒院兒童被性侵:等待真相!
    昨天,」貴州畢節孤兒院兒童疑被性侵「一爆出,我的朋友圈炸了,微博炸了,明星們也炸了。事情起因是,今天有熱心市民報警,稱貴州畢節孤兒院兒童被性侵。目前警方正在調查,核實此事是否屬實。這個新聞,真的看得人無比憤怒與揪心。我真的希望這是假的假的假的,這些孩子原本沒有親人就夠可憐的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對待他們?!
  • 是誰在向我們的孩子伸出性侵的魔爪 | 刑法19
    我很理解父母們提問的初衷,但是兒童性侵犯並沒有把「危險二字」寫在額頭,而他們出沒的地方往往是孩子們聚集的地方。如果不見一些人,不去一些地方,就可以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那麼也許就沒有「意外事故「這個詞了。兒童性侵的新聞是我最不願聽到的,但是多年的工作經歷告訴我,這個可怕的魔鬼離我們並不是那麼遠。請大家務必保護好自己,和自己愛的人。
  • 面對虐待動物事件,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就是用踢貓這個行為來隱喻人們把自己的憤怒、焦慮等情緒轉嫁到比自己位階更低的人。作為人類社會裡位階更低的動物們,就成了一些人最簡單易得的「出氣筒」。長期生活在虐待環境下或是親眼目睹過虐待行為的兒童也可能產生此類的虐待行為,洛克伍德說,「這些兒童只有通過給自己和他人造成痛苦和折磨,才能獲得安全感和權力。」當無人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隨著他們漸漸長大,很可能會出現新的悲劇。
  • 古代的蠟燭那麼貴,天黑之後他們除了睡覺,還能做些什麼?
    現在的世界,由於科技的興起,許多事情和以前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手機,特別是當智能機出現之後,所有人都不曾想到,這塊四分之一大小的板磚狀物體給未來帶來了多大的變化,如今的夜晚人們除了睡覺,還多了一樣東西——玩手機。
  • 面對攜程親子園虐兒事件我們除了憤怒,還能做什麼?
    昨天爆出的攜程親子園幼兒被虐的視頻,看過的人紛紛表示憤怒,所謂的「老師」怎麼能對天真、無傷害力的孩子下此重手,難道她就沒有孩子嗎?沒有良知嗎?
  • 90%孩童性侵都是熟人作案,我們還能相信誰?
    在他們面臨危險時,如果我們不在身邊,那我們可能什麼都做不了。 哪怕是他們面臨危險之後,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選擇把秘密埋在心底,任由刺慢慢生長,長成他們一生都無法甩掉的陰影。 2017年4月27日,臺灣女作家林奕含被發現在家中上吊自殺,死時僅26歲。
  • 真相 我們如何才能倖免於爆炸?電影人除了祈福捐款,還能做什麼?
    天津衛視仿佛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社交媒體做出最及時的反應,王槍槍所撰寫的《全世界在看天津,天津在看動畫片》一文提出「除了捐款、獻血、祈福、歌頌、感動,我們還可以幹點其他人事」,此文雖然廣泛得到轉發,但是很快就被和諧。直到8月13日中午天津衛視才開始播報大爆炸相關新聞,反映如此遲鈍令所有關注天津的國人質疑,當然所有人也都心照不宣的知道天津衛視的節目播出計劃肯定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
  • 「素媛案」罪犯出獄:預防兒童性侵,青島檢察官發出這些提醒
    >近年來,嶗山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官們辦理過涉及未成年人的性侵案件,他們告訴記者,加強對兒童特別是女童的保護,是一項至關重要卻又常常被家長忽視的工作。兒童防性侵刻不容緩類似案件的「近」「快」「隱」等特點,讓辦案的警察和檢察官們有擔憂,是否還有些受害兒童或家長並未報案。正因為如此,必須用最嚴格的措施、最細緻的教育來保護兒童特別是女童。「這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檢察官告訴記者。
  • 面對無差別的傷害,我們除了憤怒和恐懼之外,應該還可以做些什麼
    怎麼去制止這樣的事件,我們沒有辦法,即便是周圍的群眾快速制止了他繼續施暴,但是代價已經大到慘痛。 或許這樣的事還會更多,或許會更殘忍。   除了憤怒和恐懼,我們其實都應該去做點什麼,而不是只有憤怒和恐懼。
  • 垃圾觀眾多?馮小剛一罵起來全世界都是錯的
    從市場角度來看,只有賣得好或不好,沒人看才是垃圾。 當然,馮小剛和我們所講的「垃圾」,主要是個審美詞彙。好電影、壞電影、垃圾電影,主要是以審美標準來劃分的。 怎麼能讓審美意義上的垃圾電影,在市場上減少?還是只能依賴於市場調節。看垃圾電影的人少了,垃圾電影自然就會變少。《摔跤吧!
  • 白巖松談打工人現象:沒什麼不好 自己更願意做打工人
    原標題:白巖松談打工人現象:沒什麼不好 自己更願意做打工人   2020年,「打工人」成為流行詞。
  • 被性侵那天,你穿了什麼衣服?痛心的回答:校服、襯衫、運動衣
    這簡簡單單的18件衣服,18張小卡片就像是一句句無聲吶喊,讓看到的人說不出一句話來。讓我們回答那個常見的問題:「被性侵時你穿了什麼衣服?」再來看看他們的回答。受害人說:「那天,我得在傳播學課上做一個小演講。當我在醫院做強姦鑑定時,他們拿走了我的衣服。我不明白,這些衣服有什麼問題嗎?」黑色T恤。
  • 王朔的彪悍人生:罵白巖松是肉喇叭,嘲笑趙忠祥是公交車!
    王朔罵白巖松是肉喇叭,其實是一段往事了,當初白巖松出了一本書名叫《痛並快樂著》,那還是2001年。當時那本書很火,王朔也買了一本去讀,但是沒讀下去。不知道是因為心疼錢,還是因為當初白巖松採訪王朔老友餘華時態度做作,反正他是氣不打一處來,對著白巖松的書和人一併開火。
  • 遠離垃圾人,做情緒的主人
    這矛盾已經到了互罵的地步,然後去自己男人面前大倒苦水。男人嘛,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女人在人家那裡受委屈,就去理論,在理論的過程中火氣加重,事件升級,由理論變為打架,對方被鑑定為重傷屬刑事案件,最後打官司除了賠償好幾萬的醫藥費損失費,男人被判刑。我朋友說小區的人都說那家子有病,平時沒人跟他們來往,性格古怪得很。
  • 重慶8名學生溺水遇難:除了呼籲開設遊泳課,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那麼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來減少事故的發生呢?先來看一組數據:澎湃評論:相關統計顯示,溺水已成我國兒童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死因,全國每年約有5.7萬人溺亡,其中14歲以下的佔比高達56.58%。我國每年都有大量兒童死於溺水,關注孩子們的生命安全,防溺水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2020年,性侵兒童的天主教神父們
    如今,麥克卡裡克作為梵蒂岡教廷第一個因兒童性醜聞而被除名的大主教,非但沒有成為一個句號,反而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麼事隔幾十年後,羅馬教廷才願意對兒童性侵醜聞做出公開說明?這究竟是天使玩起了魔鬼的把戲,還是天堂高速公路的收費站太多,信仰疲敝。事情,遠沒我們想得這麼簡單。
  • 撫順「虐童」案未完,又有4歲女童被生父打進ICU:除了憤怒,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但細究爆出來的許多虐童事件,我發現除了部分父母是因為自身沒有人性外,還有很多父母虐待兒童的原因是信奉「打是親,罵是愛」的棍棒教育。他們背後的心理其實並不僅僅只是像他們說的那樣「不小心打重了,失了手」。因為但凡對孩子有丁點愛意的父母都不會不知輕重,往死裡打。他們其實從心底就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一旦孩子忤逆和反抗,那簡直是對他們權威的挑戰,他們怎麼容許。很多人以為重重地毆打、體罰孩子和性虐待,才算得上是虐待兒童。其實,除此之外,比較常見又容易讓人忽視的還有情感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