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群誇小贊恩的演技逆天,但那本就是他的真實經歷

2020-08-28 糖糖影視解說

你認為什麼樣的一部電影,才能被稱之為好電影?

是豆瓣高分?

還是遙遙領先的收視率?

亦或是觀眾普遍認可的好口碑?

或者只要是自己喜歡的?

都是。

但也並不全面。

糖糖認為,一部好的電影,就如同嘴裡可口的食物。

即使吃完後,依然會回味無窮。

何以為家

1 11歲的薩哈嫁人

問你啊?

你願意去看,一個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12歲小孩,主演的電影嗎?

或許大多數人都被勸退了。

但,下一秒的觀感立馬啪啪打臉。

你甚至很難想像。

一個孩子的演技水準,居然能達到這種程度。

這不是在打國內某些科班出身,卻沒有演技的流量明星的臉嗎?

贊恩的演技之所以這麼好。

沒有別的原因。

只因為這是他的本色出演。

與海報相同。

故事的開頭,是由一個叫贊恩的12歲男孩起訴父母而展開。

而他為什麼要起訴自己的親身父母呢?

理由說來有些奇葩: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第一印象?

你肯定是覺得,這孩子腦殼有包吧?

要不。

就是編劇故弄玄虛?

別急。

了解了前因後果,你或許就不會這麼想了。

本片採用倒敘的紀實手法。

一點點帶你剝開,作為父母的人性,能麻木到什麼程度。

12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

大部分人這個時候,應該在上學。

而贊恩呢?

同樣的年齡。

別的孩子在無憂無慮地,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和照拂。

12歲的他,卻已經承擔起了賺錢養家的重擔。

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對比。

或許也就沒有那麼多煩惱了。

誠然,如你所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贊恩之所以小小年紀就過得這麼辛苦。

是因為他出身在一個貧民窟的家庭。

家裡的條件,可謂是糟糕透了。

大一點的孩子,都在幫著把家裡的水掃出去。

小的孩子,就坐在地上無助的哇哇大哭。

到了晚上。

睡個覺也跟下餃子似的。

家裡兄弟姐妹眾多。

是這個家庭窮困的根本原因。

為了生計,到了白天之後。

就得大娃帶小娃。

兄弟姐妹幾個,全部都得出去賺錢。

小小年紀的他們,懂事得讓人心疼,又心酸。

卻又無可奈何。

2 泰格斯特收留贊恩

如果生活能一直這麼平靜地度過。

也可以接受。

偏偏天有不測風雲。

小贊恩一歲的妹妹薩哈,突然來了例假。

贊恩清醒地意識到,這件事情絕對不能讓父母知道。

他關心妹妹,替她解決了初潮的困擾。

一面叫妹妹瞞住其他人。

一面又擔心起妹妹的未來。

尤其叫她小心阿薩德。

妹妹心思單純,

「阿薩德是個好人,他還給我免費吃好吃的東西。」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薩哈很快迎來了一個命運的轉折點。

贊恩和薩哈的苦苦哀求和掙扎,並沒有改變什麼。

父母強拉硬拽地,把她送上了阿薩德的摩託車。

最終,11歲的薩哈嫁人了。

贊恩傷心不已。

貧民窟出生的他,仿佛已經預見了妹妹的命運軌跡。

對父母失望至極的他,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了。

途中,贊恩坐著摩天輪飛到了頂端。

看到了海平線和晚霞。

眼前是希翼中的美好天堂。

下一秒,又落入凡間。

嘈雜襲來,滿目瘡痍。

就如同他眼睜睜的看著妹妹被父母推入火坑,卻無能為力一樣。

之後,贊恩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黑人泰格斯特。

以及她年幼的兒子約納斯。

善良的泰格斯特收留了贊恩。

給他吃飯和洗澡。

贊恩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母愛和溫柔對待。

泰格斯特去上班的時候。

贊恩就在家幫忙照看約納斯。

按時給他餵奶。

幫他換尿不溼。

哄他睡覺。

明明自己也是個孩子。

帶起孩子來,卻有模有樣的。

3 薩哈之死,泰格斯特離開

然而,好景不長。

泰格斯特自己也收入有限。

且是個黑戶。

她在辦證的時候,被人訛詐。(泰格斯特原名拉赫。)

因錢不夠,沒有辦成。

後被有關單位發現,強行拘留。

最為心酸的是:

辦證那人說的話句句扎心。

泰格斯特這個保護傘離開之後。

贊恩和約納斯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家裡沒了吃的東西。

哥倆一開始只能吃冰解餓。

想喝口水,也只剩一杯夾雜泥漿的「水」。

生活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為了生計,贊恩只得「重操舊業」。

學著母親的樣子,製作了「飲料」去賣。

又免不了被小混混欺負。

好不容易攢了一點錢。

贊恩興奮的和還不會說話的約納斯,計劃去一個好一點的國家。

過能被人尊敬的平靜生活。

第二天,這錢換了奶粉。

又所剩無幾。

贊恩又只好去賣鍋。

好在遇到了朋友易卜拉欣。

在她的告知下,贊恩到救助站領到了一點點吃食。

回去之後,卻突然發現東西都被人扔了出來。

連門都進不去了。

走投無路之下,贊恩實在無力撫養約納斯。

只能選擇把約納斯賣給條件好一點的人。

換得500美元的他,計劃要去其他地方獨自生活。

回家拿證件,又被父親狠狠訓了一通。

最讓他絕望的是:

嫁過去沒多久的薩哈死了!

悲憤交加的他,因捅傷了阿薩德被刑事拘留。

母親探監的時候。

告訴贊恩:

我懷孕了。

你就要有個弟弟或者妹妹了。

並興奮地和他討論:

希望會是個女孩。

這樣就能給她取名叫薩哈了。

贊恩聽完,只覺得心涼。

句句都在扎他的心。

最終。

贊恩在刑事處罰期間,起訴父母。

於是,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贊恩雖然是一個孩子,卻活得極其通透。

法庭上,他麻木地對父母說:

「你肚子裡的孩子會跟我一樣。」

結尾。

唯一讓人愉快的一件事就是:

泰格斯特與兒子團聚。

糖糖影視解說

已關注

《何以為家》:群誇小贊恩的演技逆天,但那本就是他的真實經歷

糖糖影視解說

07-23 22:43

已關注

你認為什麼樣的一部電影,才能被稱之為好電影?

是豆瓣高分?

還是遙遙領先的收視率?

亦或是觀眾普遍認可的好口碑?

或者只要是自己喜歡的?

都是。

但也並不全面。

糖糖認為,一部好的電影,就如同嘴裡可口的食物。

即使吃完後,依然會回味無窮。

《何以為家》

1 11歲的薩哈嫁人

問你啊?

你願意去看,一個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12歲小孩,主演的電影嗎?

或許大多數人都被勸退了。

但,下一秒的觀感立馬啪啪打臉。

你甚至很難想像。

一個孩子的演技水準,居然能達到這種程度。

這不是在打國內某些科班出身,卻沒有演技的流量明星的臉嗎?

贊恩的演技之所以這麼好。

沒有別的原因。

只因為這是他的本色出演。

與海報相同。

故事的開頭,是由一個叫贊恩的12歲男孩起訴父母而展開。

而他為什麼要起訴自己的親身父母呢?

理由說來有些奇葩: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第一印象?

你肯定是覺得,這孩子腦殼有包吧?

要不。

就是編劇故弄玄虛?

別急。

了解了前因後果,你或許就不會這麼想了。

本片採用倒敘的紀實手法。

一點點帶你剝開,作為父母的人性,能麻木到什麼程度。

12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

大部分人這個時候,應該在上學。

而贊恩呢?

同樣的年齡。

別的孩子在無憂無慮地,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和照拂。

12歲的他,卻已經承擔起了賺錢養家的重擔。

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對比。

或許也就沒有那麼多煩惱了。

誠然,如你所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贊恩之所以小小年紀就過得這麼辛苦。

是因為他出身在一個貧民窟的家庭。

家裡的條件,可謂是糟糕透了。

大一點的孩子,都在幫著把家裡的水掃出去。

小的孩子,就坐在地上無助的哇哇大哭。

到了晚上。

睡個覺也跟下餃子似的。

家裡兄弟姐妹眾多。

是這個家庭窮困的根本原因。

為了生計,到了白天之後。

就得大娃帶小娃。

兄弟姐妹幾個,全部都得出去賺錢。

小小年紀的他們,懂事得讓人心疼,又心酸。

卻又無可奈何。

2 泰格斯特收留贊恩

如果生活能一直這麼平靜地度過。

也可以接受。

偏偏天有不測風雲。

小贊恩一歲的妹妹薩哈,突然來了例假。

贊恩清醒地意識到,這件事情絕對不能讓父母知道。

他關心妹妹,替她解決了初潮的困擾。

一面叫妹妹瞞住其他人。

一面又擔心起妹妹的未來。

尤其叫她小心阿薩德。

妹妹心思單純,

「阿薩德是個好人,他還給我免費吃好吃的東西。」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薩哈很快迎來了一個命運的轉折點。

贊恩和薩哈的苦苦哀求和掙扎,並沒有改變什麼。

父母強拉硬拽地,把她送上了阿薩德的摩託車。

最終,11歲的薩哈嫁人了。

贊恩傷心不已。

貧民窟出生的他,仿佛已經預見了妹妹的命運軌跡。

對父母失望至極的他,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了。

途中,贊恩坐著摩天輪飛到了頂端。

看到了海平線和晚霞。

眼前是希翼中的美好天堂。

下一秒,又落入凡間。

嘈雜襲來,滿目瘡痍。

就如同他眼睜睜的看著妹妹被父母推入火坑,卻無能為力一樣。

之後,贊恩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黑人泰格斯特。

以及她年幼的兒子約納斯。

善良的泰格斯特收留了贊恩。

給他吃飯和洗澡。

贊恩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母愛和溫柔對待。

泰格斯特去上班的時候。

贊恩就在家幫忙照看約納斯。

按時給他餵奶。

幫他換尿不溼。

哄他睡覺。

明明自己也是個孩子。

帶起孩子來,卻有模有樣的。

3 薩哈之死,泰格斯特離開

然而,好景不長。

泰格斯特自己也收入有限。

且是個黑戶。

她在辦證的時候,被人訛詐。(泰格斯特原名拉赫。)

因錢不夠,沒有辦成。

後被有關單位發現,強行拘留。

最為心酸的是:

辦證那人說的話句句扎心。

泰格斯特這個保護傘離開之後。

贊恩和約納斯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家裡沒了吃的東西。

哥倆一開始只能吃冰解餓。

想喝口水,也只剩一杯夾雜泥漿的「水」。

生活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為了生計,贊恩只得「重操舊業」。

學著母親的樣子,製作了「飲料」去賣。

又免不了被小混混欺負。

好不容易攢了一點錢。

贊恩興奮的和還不會說話的約納斯,計劃去一個好一點的國家。

過能被人尊敬的平靜生活。

第二天,這錢換了奶粉。

又所剩無幾。

贊恩又只好去賣鍋。

好在遇到了朋友易卜拉欣。

在她的告知下,贊恩到救助站領到了一點點吃食。

回去之後,卻突然發現東西都被人扔了出來。

連門都進不去了。

走投無路之下,贊恩實在無力撫養約納斯。

只能選擇把約納斯賣給條件好一點的人。

換得500美元的他,計劃要去其他地方獨自生活。

回家拿證件,又被父親狠狠訓了一通。

最讓他絕望的是:

嫁過去沒多久的薩哈死了!

悲憤交加的他,因捅傷了阿薩德被刑事拘留。

母親探監的時候。

告訴贊恩:

我懷孕了。

你就要有個弟弟或者妹妹了。

並興奮地和他討論:

希望會是個女孩。

這樣就能給她取名叫薩哈了。

贊恩聽完,只覺得心涼。

句句都在扎他的心。

最終。

贊恩在刑事處罰期間,起訴父母。

於是,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贊恩雖然是一個孩子,卻活得極

劇中贊恩的一番話,也引人深思:

「我想讓大人們都聽一聽我的話,

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

否則孩子長大後能回憶的是什麼?

是暴力,虐待,

侮辱,或者毆打嗎?

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

我聽過最親暱的話就是,

給我滾臭小子,

或者走開混蛋。

我的生活,就像一坨狗屎。

比我腳上的鞋還髒嗎?

我天天都活在地獄裡。

受著煎熬。

就像我做夢都想吃雞肉一樣。

我原本以為,我們會長大。

長成個好人。

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

但是,真主不想讓我變成這樣。

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劇末。

贊恩那個勉強的笑容,充滿了心酸感。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12歲男孩演繹自己親身經歷,這演技絕了
    《何以為家》是一部真人故事改編而來的電影,讓人驚訝的是——電影的主角贊恩·阿爾·哈吉,就是贊恩·阿爾·拉菲亞本人出演——電影講的就是12歲拉菲亞的親身經歷。影片講述的是黎巴嫩的一個小鎮,主角12歲小贊恩因持刀傷人被判入獄。
  • 《何以為家》引深思:非職業演員的真實經歷,折射現實國情的困境
    電影講述的故事簡單而又充滿辛酸:一位年僅12歲的小男孩在經歷一段悲慘的人生經歷後,不得已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父母將他生下之後沒有盡到盡到養育的責任,讓他經歷了屬於他這個年齡本不該經歷的絕望命運過程。一個已經懂事了的孩子怎能毅然決然將自己的父母推上法律的審判庭,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據影片結尾描述,贊恩並非專業的演員,而是本片導演娜丁·拉巴基在選角的過程中偶遇的一個典型人物,現實中的贊恩也確確實實經歷過電影中類似的生活。
  • 演員即角色 比真實還真實的《何以為家》
    「我願意用我的職業作為武器,用電影讓人們反思」 《何以為家》講述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卻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不停生育,作為家中長子的贊恩用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生活重壓。
  • 豆瓣9.1《何以為家》:贊恩三次逃離其實就是成長最真實的狀態
    最近很多人都在追這部《何以為家》的電影,因為這部電影揭露了原生家庭的醜惡,父母充滿了暴力操縱,並認為子女只是附屬品的家庭倫理與道德認知。我也應景地看了這部影片,但是我更好奇贊恩是如何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他的成長經歷會對我們有什麼啟發。這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片中的所有演員都是當地的難民。
  • 《何以為家》真實反映為人父母,卻生而不養.
    今天看了一遍豆瓣評分9.7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剛上映的時候,這部電影就獲得了一致好評,當時也很想去影院看的,無奈我是一個不管電影極其精彩,進了影院就會昏昏欲睡的人。今天看完之後,頗有感觸,我覺得越真實的東西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越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吧。
  • 《何以為家》讓人心疼又唏噓,驚訝於小演員的演技
    《何以為家》讓人心疼又唏噓,驚訝於小演員的演技昨日一時興起買了一張《何以為家》的電影票,準備給自己這麼久以來的堅持一個禮物,從前幾天一直期待,想著看了怎麼控制著不哭,腦補畫面,然後去看了,全場就我和另一個女孩兩人,我後面那個女孩時不時在抽泣,我沒想到我居然哭不出來,一滴眼淚都沒流
  • 《何以為家》:他一共演了6秒的戲,狂攬3.7億票房,看完讓人淚崩
    它就是看哭了無數人的小眾文藝片、當年的票房黑馬,從《復聯》手下奪走1.89億票房,並且總票房達3.7億的《何以為家》。早熟的贊恩預見了妹妹悲慘的生活,可是才12歲的他無力改變這一切。薩哈從家裡消失後,贊恩也離開了那個家。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故事。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導演娜丁·拉巴基有意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讓《何以為家》看起來像紀錄片一樣將黎巴嫩街頭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在拍攝時並沒有劇本,贊恩的名字就來自小男孩的原名。就算有劇本,參演的大多數兒童都不識字。所以她會指導她的孩子們該做什麼,該說什麼。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 《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是為罪
    ——電影《何以為家》文/小曹今天小曹看了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原本以為這是印度拍的,因為感覺生活條件很差,而且孩子很多,後來了解是黎巴嫩的難民區。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
  • 《何以為家》,如果生下了我,那能不能讓我活下去?
    11歲的新娘,12歲的殺人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奧斯卡虐心神作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何以為家》,這是一部讓人看了會壓抑沉默的電影,12歲的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控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生下了他,卻不養他?
  • 電影《何以為家》: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MOVIE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何以為家》 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 ★★★★★8.8 ★★★★★51.1%《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裡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讚恩一樣的孩子。 《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
  • 《何以為家》小演員14歲了,出生貧民窟的他上學了,還走上了紅毯
    電影《何以為家》在國內上映後,獲得了極大的關注,這部走遍了各大國際電影節,豆瓣評分高達8.8分,電影中國版宣傳海報上,影片的主人公,也就是小男孩贊恩面露微笑,海報底部的幾個大字極為醒目: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事件演員親身經歷嗎 小男孩現狀怎樣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事件演員親身經歷嗎 小男孩現狀怎樣  《何以為家》裡面的小男孩真是太可憐了,真的有這樣的人嗎?還有《何以為家》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嗎?小男孩現狀怎麼樣了?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沒有過多地煽情,過度地博取觀眾的淚點,但每一個片段都讓人哽咽,尤其是扎因狀告父母的時候,他狀告父母讓他們「別生了」,那一幕動人心弦,讓人引發無盡的思考。
  • 《何以為家》非職業演員的真實經歷,折射現實國情的困境(上)
    導語:在2019年4月內地電影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有一部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對外介紹,卻在不利的趨勢下贏得了觀眾的眼球。豆瓣不僅獲得了高分,而且還獲得了超過3億元的票房,使其成為小成本電影捲土重來的代表。沒有著名的演員,沒有大製作,一切都是真實的故事,讓觀眾哭了。
  • 十二歲男孩將父母告上法庭,《何以為家》,六歲影帝贊恩的控訴
    文/24號今天我們要說的電影是《何以為家》這部看哭了無數人的生存電影,該片拍攝於黎巴嫩。影片真實反映了在 黎巴嫩 人們生活的最真實的場景。該片豆瓣評分高達9.1分位於豆瓣電影 Top 250中的第三十二位。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黎巴嫩貝魯特,圖源:紐約時報贊恩也是街頭那群孩子中的一員——他來自敘利亞達拉,2012年和家人一起逃離敘利亞,來到黎巴嫩避難。由於沒有身份不能上學,贊恩只能在私人老闆那裡打一些零工、送送外賣補貼家用。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