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刺死霸凌者獲刑8年背後,面對校園霸凌,我們該如何反抗

2021-01-18 騰訊網

近日,#初中生刺死霸凌者獲刑8年#的事件一直在網上發酵。2014年4月30日,李小東等人在校毆打陳泗翰兩次,放學後又將其強行拉到校外「單殺」,結果一死一傷,倖存下來的陳泗翰以故意傷害罪被判刑8年。

今年8月25日,21歲的陳泗翰出獄。走出未管所的那一刻,他沒有開心的感覺,只感到一種「解脫」。他很想忘掉過去,卻不知該如何重啟人生。

《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中部地區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率最高。在校園欺凌行為調查的樣本數據看,中部地區學生的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率最高,佔46.23%。且校園欺凌行為呈現出以「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的地理空間分布形態。

就在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

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歧視,都會危害到每一個公民的利益。當我們關注一種形式欺凌的時候,有什麼理由對其他形式的欺凌坐視不理呢?

在校園欺凌中,基於性別和性傾向的欺凌十分常見。如果避談性傾向,校園欺凌真的能有效解決嗎?

人們通常都說,幾句話而已,言語不會傷人。

取笑,創傷反應,心理情結。前不久有一位女性有人對我說,有些基友很令人討厭,為什麼嘴都那麼毒,都是女人,何必言語上不放過其他人。

我們生活在英語的環境中學會了英語,我們生活在漢語的環境中學會了漢語,我們在言語暴力的環境中學會了……我們是鏡面麼?是回聲嗎?我們是否擁有自我意志,嘲笑過來,嘲笑過去,形成一片無意識的嘲笑的海洋。小白說,「我是絕對不會因為什麼而嘲笑別人的,因為我知道被嘲笑的那種很難受的感覺。」

小學的時候長得比較矮小,聲音也比較偏細,偏娘,動作走路比較陰柔,其實從小學的時候就有一些男生欺負過我,但是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因為什麼,是上初中,在初中的時候,有時候因為自己有一點點,也不是一點點,有一些偏娘。有人在背地裡議論你。

那種不是聲音很大的,會讓你聽到的那種。所以就感覺挺不好的。而且因為被嘲笑得多有一點病根,如果有人,陌生人在我背後嘲笑的話。我自己就會突然打一個冷戰的那種感覺。會緊張,特別不舒服。

上高中會好一些。

他們會在背後議論你,會小聲說,但聲音不會很小。能聽見,所以就很不舒服。

小學剛上學,班上比較痞的那些男生,蔫一些的男生女生,他都會欺負。可能不會特定的是因為你比較娘而欺負你,但是如果比較內向,天天就知道悶在屋裡學習的那種,一般就會欺負他們。

三年級開始,三字金滿嘴飛,變得比較剽悍,國罵啊什麼的。沒有告過狀。唯一一次老師知道被欺負的,是小學二年級,被欺負摔到地上,臉上拉了一道血口子,回家老媽就知道了。老媽就到學校告到老師哪裡去了。

因為娘被霸凌比較少,因為娘被嘲笑得多。大家會嘲笑你。

會叫的狗不咬人。很多男生在背後嘲笑你,但不一定會下手。

但有時候,語言的中傷力要比行動厲害得多。

更多的要看自己,小時候長得又瘦又小的,黑黑瘦瘦的,看著就很好欺負,就是軟柿子。

但是有那些經歷之後,第一你以後肯定不會嘲笑別人,也不排除有些被人嘲笑之後會嘲笑別人。更多的還是說,自己內心會變強大。過去了這一段,你就會感覺自己的內心變強大了。

對我來說,雖然小時候過的挺不開心,但是長大之後回顧來,覺得對自己來說還是有幫助的。反正我是絕對不會因為什麼而嘲笑別人的,因為我知道被嘲笑的那種很難受的感覺。第二是變成強心臟。不會因為別人鬧一些小的矛盾就反應過度。

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對自己都會是有幫助的,就算他們會嘲笑你,會欺負你,但其實更多的我是比較偏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人,你改變的機會也比較少,你只能改變你自己。在悲痛中成長,是不是太心靈雞湯了。

相關焦點

  • 初中生「反殺」霸凌者獲刑8年,這樣的校園霸凌,實在讓人氣到瑟瑟發抖!
    #初中生刺死霸凌者獲刑8年#的案情回顧:2014年4月30日,李景全等人在校毆打陳泗翰多次,放學後又將其強行拉到校外「單殺」,造成一死一傷。倖存下來的陳泗翰以故意傷害罪被判刑8年。此案中的刺死霸凌者獲刑當事人陳泗翰於今年8月出獄,案情再一次引發大家的關注,陳泗翰母親近日發聲:「想還孩子公道!」這一事件曝光後被全網喊冤!群眾反應劇烈:這是什麼世道、難道那個霸凌者他不該死嗎、難不成法律是用來保護壞人的……被告陳泗翰與被害人李景全系甕安四中在校初中生。
  • 影后馬思純曾遭校園霸凌:面對霸凌,如何拯救少年的你?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下校園霸凌背後的原因及措施,但願這樣的悲劇以後不要再發生了!1.充滿忽視和敵意的成長環境,容易讓天使變成魔鬼本應是天使的孩子,怎麼會變成可怕的魔鬼呢?研究表明,這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 作為父母,我們如何應對校園暴力?
    來源:新浪財經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校園暴力處理結果都是無疾而終,因為不充分的證據和霸凌者的年紀,往往沒有辦法獲得一個公正的結果,而在2014年的時候,卻有這樣一起校園暴力案件,受害者反殺了霸凌者,正當防衛卻因為故意傷害罪被捕入獄,這樣的結果令無數人心寒
  • 刺死校園霸凌者,不是正當防衛?
    2020年7月6日,吉首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為蔣華是在被他人毆打、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被迫實施的自衛反擊。判決書中提到,這是一起以多欺少、以眾凌寡的校園暴力案件,蔣華行為構成正當防衛。法院認定該案屬正當防衛不存在問題,如若本案都不能認定為正當防衛,那還能有什麼案件被認定為正當防衛?
  • 校園霸凌or普通衝突?家長該如何分辨?
    當然,這完全不代表沒有這種行為,一般都被籠統地概括為「在學校被欺負了」,當下也有用「校園暴力」來形容的。「霸凌」音譯自英文「bully」一詞,其本意是「恃強凌弱」。最早由臺灣地區翻譯,然後再傳入大陸。臺灣地區教育行政部門甚至還在2012年,出臺了一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從制度上重視霸凌行為的同時,也讓這個譯名得以登堂入室。
  • 孩子被「霸凌」,忍耐還是反抗,怎樣用力量與智慧解決校園霸凌
    因此,預防和杜絕校園霸凌,家長也應該行動起來,用力量與智慧武裝孩子。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是否有被「霸凌」或被欺負的經歷呢?「霸凌」也許沒到這種程度,但或多或少都有被人「欺負」的經歷。比如同桌的故意捉弄,拿原子筆戳人,這時候是選擇忍耐、反抗還是告老師呢?方法有很多,但不同人的不同做法結果也不盡相同。
  • 金馬影后被灌拖布水粉筆灰、戀愛中地位卑微|我們如何應對校園霸凌
    近日,在綜藝節目《我的生活》中,金馬影后馬思純與老友敘舊,曝出自己曾經遭遇校園霸凌的經歷。
  • 對校園霸凌說不,還孩子純淨校園
    但是在性善論的對面還存在著性惡論,從古至今,圍繞著兩個觀點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過,一個成人的善惡會受到成長過程中非常多的因素影響,而小孩子大部分時候就是純真的代名詞,雖然偶爾有「熊孩子」的稱呼,但是到底還是帶著善意的調侃意味,而最近越來越多的校園霸凌的新聞充斥在每一個新聞網站,有些內容殘酷得令人吃驚,甚至讓人背後一涼。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孩子是否真的是善良的呢?
  • 女孩被逼下跪喊爸爸:校園霸凌者,既侮辱了道德,又打敗了法律
    又是一起未成年人校園霸凌事件,而且霸凌者有恃無恐,態度還十分囂張。聯合國2018年的報告中提到,全球每年有2.46億學生遭遇校園霸凌,致使他們的身心備受傷害,甚至成為其一生最痛苦的記憶。2.46億是什麼概念?全球所有的學生加起來還不到24.6億,也就是說平均至少每10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曾經在學生時代裡遭受過校園霸凌...
  • 關於校園霸凌
    也許傷口會結痂,會癒合,噩夢卻永無休止,五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遭受欺凌的創傷會永遠烙印在心底深處,也許就像「攔路打老師」事件一樣,在某一刻爆發。有人開始納悶了:「為什麼不反抗,他在顧慮什麼?」「為什麼不告訴家長和老師?沒同學知道?」「蒼蠅不叮無縫蛋,你自己肯定也做錯了什麼吧?」
  • 面對校園霸凌,孩子還手反抗其實並不過分,可怕的是父母蠻不講理
    兩年前,一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將校園霸凌事件在大熒幕上赤裸裸地展示了出來,去年一部《少年的你》也讓更直觀地將校園暴力事件擺在了人們面前。拋卻大熒幕的展現,很多社會新聞中也經常能夠看到「校園霸凌」這樣的字眼。
  • 遭遇「霸凌」,我們該怎麼辦?
    可以想見,隨著霸凌引起的關注越來越多,霸凌者以及旁觀者的心理狀態也會越來越複雜,在類似於「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民粹主義挾持下,懲罰不良少年的新霸凌以及「自我放棄」的自我霸凌,都會成為未成年人霸凌問題的複製和延續。
  • 校園霸凌與年齡無關,還美麗校園一片藍天
    我認為校園霸凌其實一直存在,近日,發生在學生之間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斷增多。輕者致人傷殘,重者丟掉性命。原因僅僅是因為一些小事情。我看過電影《少年的你》,主人公再次回憶起在校園裡經歷的校園欺凌事件。時至今日,想到曾經的人和事,還是會有想要報復的衝動。欺凌出現最多的,是肢體暴力,其次是語言暴力。更可怕的是,花一樣的年紀,卻做出令人膽寒的事。
  • 被霸凌、被欺侮、被羞辱……面對人生晦暗,我們到底如何走出深淵
    可以說被霸凌者被這樣的陰霾籠罩著,短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都無法走出陰影與傷害,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只能待在這暗無天日的深淵裡。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面對校園霸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思。 10月21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出爐,7年來的首次大修彌補了先前立法的缺陷與短板,更是高度體現了「保護優先」的原則。 或許一時半日我們無法完全消除校園霸凌,但能做到一點推動也是進步之姿。有更多的人不再袖手旁觀,一切就會有好起來的可能。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都是如何做的,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旁觀者也是兇手
    這部作品原作者是郭敬明,算得上是小四難得的霸凌作品。小四的這部作品,看似用了一個最極端的例子,各種不幸都發生在了她身上,但是很充分的反應了我過初高中校園霸凌的現實。加之唐小米對易遙的嫉妒,和班裡其他女生對易遙的厭惡,對易遙的霸凌就變得順理成章了。或許換了別人,被霸凌了告訴父母老師,那還不至於到了最後的結局,但是易遙倔強而又怯懦的性格成了她致命的缺點,面對霸凌,她想告訴母親,但是母親對她的不管不顧,讓她認為母親根本不會管自己的死活,她沒有向母親開口,而老師,在她因為生病常常遲到的情況下,她的怯懦讓她不敢開口更不敢反抗霸凌。
  • 又是校園霸凌?小學六年級男生從4樓跳下,已進ICU治療5天
    其中,女性在霸凌者中的比重也顛覆了我們的思想認知。我們通常認為女性是弱勢群體,在校園霸凌中充當的大部分是被欺負的角色。但是實際上,仍有許多純女性霸凌者在校園裡橫行霸道,她們的性別以及形象給她們帶來隱蔽性,讓她們可以更隱秘地傷害他人。校園霸凌給孩子們帶來的傷害毋庸置疑,除了身體上的傷害外,精神上受到的傷害其實更為嚴重。
  • 深度 | 從紀錄片到數據,這些研究告訴你:面對霸凌該怎麼辦?
    大多情況下,因為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有權力、體型、體能等方面的不對等因素,受害者無力進行有效反抗。 霸凌通常分為三種形式:1. 肢體霸凌,2.言語霸凌, 3. 關係霸凌,也稱為非直接霸凌,即攻擊和受害者有關的人,藉以孤立受害者。
  • 校園霸凌電影《少年的你》不是每一個女孩都能遇到小北!
    2018年6月8日,廣西柳州發生校園欺凌:兩男子用鐵鎖狂砸踢打女生。是不是比電影裡誇張多了?換個說法:少年是如何變成施暴者、霸凌者?一個孩子的個性,是家庭、社會、學校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未成年犯罪的根源,往往來自家庭教育的失敗,這需要給我們父母好好提個醒。在這些一個暴力事件的背後,有很多問題亟需我們思考——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在犯罪?為什麼孩子會充滿暴力?
  • 校園霸凌背後的深度心理分析,細思極恐!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審閱者: 湯亞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現實世界中,校園霸凌事件仍不少見,而且很多都比影視劇中的情節更加惡劣。 除了對受害人的同情和對施暴者的強烈憤恨,我們更要反思:校園霸凌為什麼還在頻繁發生?
  • 校園霸凌:脫韁的原生之惡-虎嗅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6年發布的校園霸凌報告稱,全球學生中,每4個學生中就有1個曾遭遇過霸凌。在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提請批准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2017年同期,這個數字翻了一倍。在我們看到或看不到的角落,少年對著少年揮起了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