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眼裡,什麼是幸福?不是吃得有多好,穿得有多暖,而是有爸爸媽媽在,爸爸媽媽就是寶貝的家,可「搬起磚我抱不了你,放下磚我養不起你」的無奈,又讓多少父母不得不背起行囊,背井離鄉,離開孩子和家人,為生活奔波。
在外務工的常先生在網上發布了一段女兒對著攝像頭呼喊爸爸媽媽的視頻,看哭了不少網友,常先生的女兒1歲半,在安徽安慶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他和妻子在江蘇無錫打工。
在視頻中,小女孩靠著牆角不斷對著攝像頭呼喊:「爸爸,回家,媽媽。」有好吃的,小女孩也會拿到監控下面說:「給爸爸媽媽吃。」
成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兩字。吉林一位31歲的單親爸爸帶著兩歲的女兒跑貨車,女孩乖巧懂事,不哭不鬧,還幫著爸爸幹活,女孩的爸爸說再幹一個月,賺一個月的錢,就把孩子帶回老家,找一個可以陪伴孩子的工作,陪孩子慢慢長大。
留守兒童和隨父母漂泊的孩子,哪個更苦
文中開頭的兩個小女孩,各有各的心酸,安徽安慶1歲半的女孩是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父母,與奶奶生活在一起,雖然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吃穿不愁,但難解對父母的思念之苦。跟爸爸一起跑運輸的2歲女孩,風吹日曬,困了都睡在車上,生活雖然艱苦了點,但時時有爸爸的陪伴。
如果換做我們,我們是願意讓孩子做留守兒童,還是跟我們一起漂泊呢?或許我們會認為做留守兒童,雖然我們不能陪伴他,當他的吃穿住行是有保障的,應該更幸福和快樂。可我們卻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艱苦,只要有爸爸媽媽陪伴,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
我家姐弟三人,妹妹排行老二,出生一個月,就送去了姥姥家撫養,姥爺有退休工資。姥姥姥爺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妹妹在姥姥姥爺手裡,絕對是掌中寶,她在姥姥家生活的四五年,要比我和弟弟在家吃得好,穿得暖。妹妹五歲的時候,會到了父母身邊,妹妹大一些的時候,總會抱怨當年為什麼把她送到姥姥家,為什麼不讓她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
每每這時,我和媽媽都會說妹妹生在福中不知福,絮絮叨叨說她在姥姥家多麼享福,現在想來,有爸爸媽媽陪伴才是最幸福的,對妹妹來說,這比吃好穿好更重要。
有些東西錯過了,就很難在彌補,比如安全感。幸福一生的基礎就是安全感,心理學家認為,0—3歲是心理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孩子在四個月左右就逐漸認識媽媽了,但他還無法與媽媽真正分離,每時每刻都要有媽媽的陪伴,分開一會兒他就會恐慌,會哭鬧,即便有媽媽陪伴在身邊,他也會不停地回頭看媽媽,有媽媽在,他才安心。在三歲之前,媽媽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一生中都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和親密關係的能力。成年後會表現出對他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對環境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等。
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滋養,一個從小得到充分的愛的滋養的孩子,長大後,才能生活得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