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留守兒童,還是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漂泊,你會選哪一個

2020-12-24 沛澤媽讀心理

在孩子眼裡,什麼是幸福?不是吃得有多好,穿得有多暖,而是有爸爸媽媽在,爸爸媽媽就是寶貝的家,可「搬起磚我抱不了你,放下磚我養不起你」的無奈,又讓多少父母不得不背起行囊,背井離鄉,離開孩子和家人,為生活奔波。

在外務工的常先生在網上發布了一段女兒對著攝像頭呼喊爸爸媽媽的視頻,看哭了不少網友,常先生的女兒1歲半,在安徽安慶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他和妻子在江蘇無錫打工。

在視頻中,小女孩靠著牆角不斷對著攝像頭呼喊:「爸爸,回家,媽媽。」有好吃的,小女孩也會拿到監控下面說:「給爸爸媽媽吃。」

成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兩字。吉林一位31歲的單親爸爸帶著兩歲的女兒跑貨車,女孩乖巧懂事,不哭不鬧,還幫著爸爸幹活,女孩的爸爸說再幹一個月,賺一個月的錢,就把孩子帶回老家,找一個可以陪伴孩子的工作,陪孩子慢慢長大。

留守兒童和隨父母漂泊的孩子,哪個更苦

文中開頭的兩個小女孩,各有各的心酸,安徽安慶1歲半的女孩是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父母,與奶奶生活在一起,雖然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吃穿不愁,但難解對父母的思念之苦。跟爸爸一起跑運輸的2歲女孩,風吹日曬,困了都睡在車上,生活雖然艱苦了點,但時時有爸爸的陪伴。

如果換做我們,我們是願意讓孩子做留守兒童,還是跟我們一起漂泊呢?或許我們會認為做留守兒童,雖然我們不能陪伴他,當他的吃穿住行是有保障的,應該更幸福和快樂。可我們卻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艱苦,只要有爸爸媽媽陪伴,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

我家姐弟三人,妹妹排行老二,出生一個月,就送去了姥姥家撫養,姥爺有退休工資。姥姥姥爺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妹妹在姥姥姥爺手裡,絕對是掌中寶,她在姥姥家生活的四五年,要比我和弟弟在家吃得好,穿得暖。妹妹五歲的時候,會到了父母身邊,妹妹大一些的時候,總會抱怨當年為什麼把她送到姥姥家,為什麼不讓她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

每每這時,我和媽媽都會說妹妹生在福中不知福,絮絮叨叨說她在姥姥家多麼享福,現在想來,有爸爸媽媽陪伴才是最幸福的,對妹妹來說,這比吃好穿好更重要。

有些東西錯過了,就很難在彌補,比如安全感。幸福一生的基礎就是安全感,心理學家認為,03歲是心理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孩子在四個月左右就逐漸認識媽媽了,但他還無法與媽媽真正分離,每時每刻都要有媽媽的陪伴,分開一會兒他就會恐慌,會哭鬧,即便有媽媽陪伴在身邊,他也會不停地回頭看媽媽,有媽媽在,他才安心。在三歲之前,媽媽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一生中都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和親密關係的能力。成年後會表現出對他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對環境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等。

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滋養,一個從小得到充分的愛的滋養的孩子,長大後,才能生活得幸福快樂。

相關焦點

  • 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對於孩子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留守兒童的父母們總喜歡用一句話去平復孩子的內心,「你在家要聽爺爺奶奶的話,爸爸媽媽出去掙錢給你們買好吃的,很快就會回來了。」於是寒來暑往,一年一見甚至一年未必能見的親子關係佔據了孩子的童年。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對世界的看法,他們也會幻想當大俠拯救世界,飛上太空和外星人牽手;作為父母應該鼓勵他們積極幻想,旁人一般會責怪孩子異想天開,這會挫傷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使孩子產生內疚感。
  • 孩子學習壓力大,怎麼辦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
    留守兒童為此,縣婦聯聯合縣檢察院特別推出『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對全縣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第十五期本期內容(中學篇)■孩子學習壓力大留守學生的父母長期不在家,對孩子的學業監督較為缺乏,學習的基礎比非留守學生的基礎差一些,因此他們在學習上的壓力往往大於其他同學。留守高中生來自家庭的壓力普遍高於非留守學生,父母在外面辛苦勞動賺錢供他們讀書,部分學生會因此感到內疚,並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 翟穎:創辦"留守兒童大院" 給80多名孩子一個家
    她是一名家在城裡的退休職工,卻用一輩子的積蓄在鄉下創辦了一座專門收留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院」;她又是一名「老師」,除了照看「大院」裡的「留守兒童」做作業外,還經常邀請外面的舞蹈美術老師,教孩子們唱歌、跳舞、繪畫。每學期,她至少還會帶孩子們去市區參觀遊玩一次;她更是一個媽媽,用自己的退休工資支撐著這個有80多名「留守兒童」組成的「家」。
  • 彌補「留守兒童」,父母們做到這4點,和孩子培養感情
    很多的爸爸媽媽們因為工作的原因,要外出上班,孩子就交給家裡面的老人帶。這就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出現。這些孩子由於和爺爺奶奶長期生活在一起,和父母關係冷淡,孩子的內心可能會越來越孤單,帶來很多的心理問題,這個時候父母們就應該學會這4點,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 跨國夫妻紮根山寨培養留守兒童:每一個孩子,都該有樂園和春天!
    因為,在這對跨國夫妻的幫助下,雲南景頗山寨的一些留守兒童們,又重新變得活潑調皮、充滿孩子氣。 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變得自信積極、對未來充滿了熱情和希望。 十年前,北京姑娘李暘和他的荷蘭籍丈夫,一起在雲南景頗的一個山寨裡創辦了公益組織「榕樹根」。 十年來,夫妻倆用攝影、繪畫、英語營等形式,融入了職業教育,為山寨兒童們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 留守兒童的一千零一個晚安故事
    梅冬是公益組織歌路營的秘書長,關注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問題。民政部2018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其中,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6-13歲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
  • 孩子上中學了,父母不在身邊怎麼辦?|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兒童
  • 馬伊琍為留守兒童發聲背後,是中國697萬兒童的悲劇人生
    01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上,馬伊琍曾說:「所有打工父母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對於常年為生計在外漂泊的人們,親情抵不過生存的欲望。」剛獨居那會,梁訓幾乎每天夜裡都哭,哭了一年以後便也習慣了。一到睡覺的點,他就大聲唱歌,用歌聲趕跑恐懼和孤獨,也用歌聲哄自己入睡。一碟酸菜,一盆苞米飯,就是梁訓每天的夥食。他說,豆腐和豆腐皮是他吃過最好吃的東西。
  • 父母在外打工:一雙雙守望的眼睛是留守兒童對父母愛的期盼與等待
    為了生活他們選擇背井離鄉,一串印在大地上的腳印就是漂泊者遠行的符號;在故鄉的土地上,孩子成了候鳥,一雙雙守望的眼睛是留守兒童對父母愛的期盼與等待。香秀(化名)是我的老鄉,也是我的長輩。她既是漂泊者,也是守望者。
  • 留守兒童的悲哀
    爺爺是孩子最好的陪伴,可惜爺爺走了!我想說 「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這句話雖然是現實問題,可是我們不能把自己忙著掙錢養家當成漠不關心孩子的藉口吧!難道真的忙到連自己的孩子都忘了嗎,這麼冷的天氣,都沒有關心一下自己的孩子,都不能網購給孩子買一件棉衣嗎,這總不能說辦不到吧!看到孩子凍的小手我真的很心疼孩子。這些做父母的真的太自私了!
  • 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留守兒童的老師 他從不給孩子的作業打叉
    2015年,陳偉放棄了城裡的教師工作,回到了兒時的母校教英語,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些山裡娃的命運。5年間,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為孩子們做好英語啟蒙教育,引領他們飛向更高的天空。近日,他被評為2020年重慶市「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
  • 微矩陣丨莆田:關愛留守兒童 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春天」
    為加強父母不在身邊過年的孩子的關愛服務工作,連日來,莆田市多舉措關愛留守兒童,讓這些孩子生活有保障,能開心,在特殊的春節裡留下美好回憶,朝氣蓬勃奔向嶄新的春天。城廂區這場暖冬行動為山裡娃送物送溫暖愛心人士把愛心物資親手交到孩子手上 圖片來源:今日城廂山區的冬日,寒風凜冽,陽光溫暖地鋪滿大地。
  • 留守兒童,你也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外行會說,年度考核扣3分怕啥,又不會少身上一塊肉,可教師們明白,一個年度考核扣3份就意味著你,年度考核名次靠後,績效工資就要少拿幾百,若還有其他扣分加在一起,極有可能回年度考核不合格。假如年度考核不及格,評優選先會沒資格,年終獎勵性績效就會被取消,到那時影響的可不是幾百元的事情。被通報丟人事小,扣分失去評優資格獎勵性績效工資事大。教師們誰敢不注重每一次的大型考試?
  • 關於留守兒童和老人想到的生命中光陰的故事
    說起留守兒童,可能我們想起的就是父母在外,留在農村的兒童,其實我今天想說的是現在城市裡和農村都存在這種現象,在城市裡,可能因為工作原因,距離家比較遠,父母雙方或者一方要一周或者一月又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回來家裡,孩子由老人看管的,這也算是新時代的留守兒童了吧!比如說我,我是周末才回家的,也算是父愛缺失的留守了吧!
  • 4個孩子的「媽媽」只有13歲,太忙沒機會一起和孩子吃飯,心酸
    留守兒童的普遍存在,造就了很多問題,但面對現實,我們又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最近網上有一個13歲的留守「媽媽」日常,感動了萬千網友。這個留守「媽媽」的名字我們不得而知,但她今年只有13歲,下面還有四個弟弟妹妹。因為家裡有5個孩子要養活,他們的父母選擇外出打工。但是家裡的弟弟妹妹都還小,於是家裡看護弟弟妹妹的重擔就壓到了她的身上。
  • 愛心奶—— 溫暖留守兒童的心
    孩子被拍照的時候,身體直直地站著,一臉懵懂,拍完照還和同學們做了鬼臉。 儘管身後的同學們看到他的造型笑得東倒西歪,但他卻筆直地站著,沒有哭,也沒有笑,一臉呆萌和堅決。 從後續的報導來看,他是留守兒童,母親很早就走掉了,父親在很遠的地方打工,四五個月才回來一次,這個男孩和他的姐姐,由奶奶撫養。
  • 「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
    一:「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三歲的彤彤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她的父母是一對85後小夫妻,在女兒彤彤三歲前,小夫妻兩人一直將孩子帶在工作的城市廣州,過著普通家庭孩子擁有的幸福與美好生活。到了彤彤三歲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小麗也不想一直不上班做全職媽媽,於是選擇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帶。
  • 6000萬留守兒童中的幸運兒
    少年》無法與《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這些經典少年群像電影相比,但陳可辛直言「它是今年FIRST電影節做評委時,最令自己感動的電影」。這部由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歷時三年完成,講述了一群父母早逝、離異的留守兒童在棒球前國手孫嶺峰和70歲傳奇教練張錦新帶領下,揮棒抗爭命運的故事。不幸「人生總是這麼痛苦麼,還是只有小時候這樣?」「總是如此。」
  • 雲陽泥溪小學留守兒童集體生日會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12月29日,雲陽縣迪馬-泥溪兒童關愛服務中心充滿了歡聲笑語,更洋溢著溫暖和感動,一陣陣來自遠方的祝福、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溫暖瞬間,不斷出現在服務中心的活動室內。這是企航社工在泥溪小學為31名留守兒童開展12月集體生日會中的一幕。
  • 孩子迷上了網絡,怎麼辦?| 『讓愛留守』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兒童今天沙灣區婦聯特別推送>『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對全區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第六期本期內容(小學篇)■孩子迷上了網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