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場傳統潮州菜主題春筵——兼記幾味或將失傳的手工菜

2021-02-16 潮州菜裡的鄉愁

戊戌年二月十五,時值花朝,木棉怒放,樟樹飄香,我和@連幼希 從廣州奔往潮州庵埠,赴一場傳統潮州菜主題的春筵。潮汕最騷的廚師@廚心獨運 坐鎮主場掌勺主廚,上過央視的明星廚師@庵埠濤大廚 任副手,澄海著名吃貨@幸福妮子 客串洗碗妹和服務員。是夜月朗星稀,惠風和暢,佳餚美饌,酒逢知己,自然是相談甚歡,而老式潮州菜的做法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什錦冬瓜盅

當晚菜式有:

鹹蝶:錢螺鮭、醃蟟蛁;
涼菜:冰鎮芥藍、生醃膏蟹;
熱菜:龍穿虎肚、糯米酥雞、石榴雞、芋泥鴨拼盤、生炊麒麟魚、韭菜花炒紅肉米、合浦珠還;
湯羹:什錦冬瓜盅、護國菜羹;
甜品:陳皮紅豆沙。

錢螺鮭

醃蟟蛁

韭菜花炒紅肉米

錢螺鮭(潮音【雞5】)、醃蟟蛁(小刀蟶)市面上已經少見,難得的是錢螺做法不是簡單的醃黃豆,而是最傳統、最純正的醃蒜苗,俗稱「卷蒜囝」。冰鎮芥藍算是現代創新菜,用的是潮汕人喜愛的芥藍頭,做法簡單,切片汆水,涼卻後擺上冰盤即成,爽脆冰涼,清新解膩。生醃膏蟹早已名聲在外,「毒藥」幾成潮菜標配,無需贅述。冬瓜盅用雞丁、蟹腿肉、草菇丁、乾貝、筍丁等汆熟後,盛放在冬瓜臼中,撞入沸騰的上湯,味道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清」。韭菜花炒紅肉米是當下時令的應節菜,也是常見的潮汕家常菜。陳皮紅豆沙雖然是粵式甜品,卻也毫無違和感。

冰鎮芥藍

生醃膏蟹

由於不同時代食材、技術、工具的變化,老菜新做,保留傳統的同時,或改良、或創新、或簡化,幸能留得真味,不失精髓,可謂不辱傳統,重現經典。令我嘆服的是,幾乎有一半是瀕臨失傳的潮式手工菜,許多菜品,若非@廚心獨運 提議組局,恐怕難以有機會吃到了。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幾樣少見的菜式記錄一下,以作分享。

龍穿虎肚

「龍穿虎肚」最早為人熟知始於TVB節目《蔡瀾嘆名菜》中新加坡李長豪的做法,將鰻魚切塊油炸後去骨切丁,同炸的花肉也切丁,再加香菇丁做餡填入豬大腸,用水草紮緊,入鍋加配料燜煮,煮熟再入油鍋炸,切段擺盤,原汁勾芡淋上即成。而朱彪初在《潮州菜譜》中記錄的「燒力耳鰻」要早得多,不同之處在於鰻魚不經油炸,火腿絲、香菇絲、白肉絲略醃製後做餡,用生鰻魚包裹後整段塞進豬腸裡用水草紮緊,加配料入燉缽燉熟,撈起後敷生粉入油鍋炸,同樣切段後淋上原汁。張新民老師專門撰寫過一篇文章叫《龍穿虎肚》,並改良朱彪初版的做法,成為「潮菜研究所」的主打菜式,與原版的最大差別是不淋原汁。@廚心獨運 同樣改良朱彪初的方子,裝入大腸後放入滷汁滷十幾分鐘,涼卻後斜切片,煎至兩面金黃即可,也不淋汁。不過這次吃到的龍穿虎肚又與上次不同,算是個小驚喜,不再切段油煎,而是整條入油鍋炸至金黃起酥,再切開擺盤,賣相更加討喜,外脆裡嫩,餡料香濃,既有脆皮大腸的酥香,又保留鰻魚的豐腴鮮美,整體口感豐盈,令人飽足。

糯米酥雞

起全雞,光雞整隻從脖子殺雞處用小刀剔骨,整副腹內(內臟)和雞骨從切口處取出,脖子留皮去骨,同時要保證整雞外皮完好無損。浸過的糯米蒸至九成熟,香菇、蝦米、筍丁、蓮子等略炒後和糯米飯加麻油、胡椒粉等拌勻,填入雞中,用脖子皮打個結綁住封口,入蒸籠蒸熟,再裹生粉入油鍋炸至金黃色。裝盤時縱向切開,再橫切數刀,連爪翼拼成雞形,吃時淋糖油、蔥油(或胡椒油)。雞肉和糯米融為一體,口感酥、香、甜、滑。

芋泥鴨拼盤

這盤不起眼的四拼盤中分別是油炸的粿肉、蝦棗、百花幹魷、芋泥鴨,幸好現在有現成的「桌腳」(加工好的半成品),否則一個個從頭做的話起碼要做四個小時。撇開常見的粿肉、蝦棗不說,單一個「百花幹魷」就夠折騰,魷魚脯用酒精烤熟,再用刀背敲軟,鮮蝦打成蝦膠,加錢蔥丁、白肉丁,落鹽、胡椒粉、味精拌勻打至起膠,釀在魷魚上油炸而成。當初在廣州吃芋泥鴨,咬開後芋泥裡面一整塊鴨肉,味道相當違和,感覺是拉郎配,不明白這兩個毫不相干的東西為什麼要放在一起。為此還特意跟幾個廚師朋友討論是否把鴨肉拆絲好一些,後來果然在張新民的《手工菜》一文中讀到類似的論述。這次芋泥鴨雖然用了「桌腳」的材料,鴨肉拆絲與芋泥水乳交融,油炸後外表酥脆,內裡香滑,足以秒殺廣州某米其林一星出品的芋泥鴨。

麒麟魚

按老譜,桂花魚起肉切片留頭尾,魚肉切成兩片相連,肥肉片、冬菇片、火腿片略加醃製,夾在魚肉中間,盤底抹豬油,蒸熟後加菜薳拌碟,魚頭魚尾要提前蒸熟擺盤,原汁再加上湯下鍋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顏色鮮豔奪目,造型美觀有如麒麟,故稱「麒麟魚」。當晚大廚用筍片替代肥肉片,少了些油膩,多了份爽脆,魚肉滑嫩、香菇濃鬱、筍片爽脆,可謂色香味俱全。

石榴雞

蛋清煎得薄到透明備用,筍丁、雞丁、香菇丁、胡蘿蔔丁過油略炒,加鹽、胡椒粉、麻油調味、雞汁調味後勾薄芡,再放鰈脯麩、芹菜末拌勻做餡,放入蛋皮包裹後,用芹菜骨汆水後撕成細絲做繩,捆住封口(嚴格來講封口須疊加紅色的蟹子點綴),蒸熟即成,因狀如石榴,故稱石榴雞。之前在廣州某潮汕小吃店吃到的石榴雞,一股腥味,不堪入口。這次用明爐,淋上上湯,下極重的胡椒粉,吃起來十分過癮,入口感覺辣勁太衝,過後卻回甘返甜,妙不可言。爽脆之餘,如果餡料加點油朥潤滑,口感更佳。

合浦珠還

「合浦珠還」其實是一道粵式手工菜,記載於陳夢因的《食經》,做法是用中蝦開成薄片,卷核桃粒和白肉粒,蘸卵清、生粉油炸,用芫荽拌碟裝盤,蘸喼汁食用。蝦肉鮮甜、核桃酥香、白肉爽脆,吃起來層次分明,相得益彰,其中最好吃竟然是白豬肉粒,那種爽彈的口感無以言喻。當晚改用珍珠花菜替代芫荽,桔油替代喼汁,瞬間賦予了潮菜元素。經典潮菜油泡魷魚、油泡明蝦就用珍珠花菜拌碟,珍珠花菜需要復炸兩次,才能保證酥脆異香。我樂見這種不同流派做法的碰撞借鑑,這正是潮菜不斷創新、歷久不衰的根本。粵菜喜歡用與食材諧音的吉利字詞命名,核桃、豬肉用蝦肉環繞,便叫「合浦珠還」。這道菜還可以多種變化,比如蝦可以用雞胸肉替代,這時候就叫「鳳入桃源」;如果用豬肉片來包的話,就叫「玉卷珠簾」了。

護國菜羮

陳皮紅豆沙

現代潮州菜因為受港派潮州菜影響較大,燕翅鮑龍蝦等名貴食材橫行,吃食材多於吃手藝,傳統手工菜因為利潤微薄,加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已經越來越少人做,甚至瀕於失傳。本土手工菜是歷代潮菜師傅智慧與技巧的凝結,普通食材粗料細作才是潮州菜的精髓所在。儘管現在有一些年輕廚師在做努力,卻難擋時代大流,大概只有當食客願意為手藝買單的時候,傳統潮菜才能真正得到傳承。

做個小調查

歡迎關注「潮州菜裡的鄉愁」公眾號,微信號:czcldxc。
如果你有相關的潮汕美食故事,歡迎回覆信息提供素材:)


關注後回復【辣】、【鹹】、【苦】、【酸】、【薄殼】、【蠔烙】、【巴浪】、【菜脯】、【跳魚】、【滷鵝】、【𠕇魚】、【鯉姑】、【鼠曲粿】、【粿條】、【血蚶】等關鍵詞可以閱讀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臺灣南部傳統味「辦桌菜」恐失傳(圖)
    臺灣南部傳統味「辦桌菜」恐失傳(圖)     辦桌文化正在消逝中,許多古早辦桌名菜面臨失傳。臺南市政府7月11日展示1桌辦桌菜,希望喚醒民眾對古早佳餚的記憶。
  • 潮州菜為什麼會成為「最好的中華料理」
    晚上9點40分,官塘鱻鱻魚生的老闆吳東濤掛出剖好的魚,「魚雅雅白白,夜宵安排」,對於潮州的食客,夜晚是另一場盛宴的開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的「膾」指的便是魚生。吃生魚肉在古代中國是普遍存在的習俗,「運肘風生看斫膾,隨刀雪落驚飛縷。」
  • 流金歲月:香港人與潮州菜
    每一道菜的烹飪時間都要精確到秒。將時間精確化所帶來的,便是恰到好處的火候與味道。因此,好酒好蔡所出品的菜式,才好吃得恰到好處,令人回味無窮。當53歲的蔡昊,以標準的「港普」,在香港最繁華的中環接受《風味人間》採訪時。
  • 上海 | 潮州菜 | 時髦魔都的小確幸,喧囂鬧市裡的倔強潮州菜!
    粵菜主要分為三大流派,分別為廣府菜、潮州菜和客家菜。廣州菜又稱廣府菜,追求色香味俱全,眾人心目中的粵菜代表。潮州菜,亦可以理解為潮汕菜,以烹飪海鮮見長,匯閩、粵兩家之長,特別重視配醬調味。客家菜如同客家話一樣古老,在粵菜的三大流派中,可謂是最原始的廣東土菜,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煎釀菜聞名。當代由於港澳精緻粵菜大行其道,港式粵菜逐漸成為另一獨立分支。
  • 即將失傳的中國傳統名菜
    橫山鴨腳扎它雖然一度退出江湖,但江湖中一直有它的傳說,因為其手工複雜,昔日只有在一些高檔酒樓才有出品,如今也只能在一些「懷舊範兒」的酒樓才能吃到。實際上,鴨腳扎的原料隨處可取,是最普通的鴨腳、鴨腸和叉燒而已,不過需要師傅長時間細心熬製,屬於粗材精做的傳統手工菜。
  • 粵菜圖書館183:《名廚名菜潮州菜》
    《名廚名菜潮州菜》的「編輯推薦」:這是一本傳承潮州菜文化的菜譜。許美德名廚傾力教授,從高檔菜到家常菜,從選食材、煮滷水、發乾貨等基本功到烹飪上菜的注意事項都一應俱全,許美德師傅既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又有大量的教學實踐,用清晰易懂的圖文向讀者傳授潮州菜製作的秘密。家庭與業內行家皆可閱讀使用。
  • 全世界第一家米其林星級潮州菜:杜建青的新潮菜之路 | TastyTrip
    這些海歸人士對於傳統潮州菜的菜式,例如生醃蟹、老鵝頭等,都能立馬找到強烈的共鳴,」杜建青說。他最初創業時,基於對於行業非常深入的了解,對於各種菜系的認知和各地域主廚的熟悉,第一家店開業時,他對菜系定位非常糾結。當時比較流行的是創意中國菜、潮粵菜、融合菜等等。
  • 瀕臨失傳的傳統川菜這裡皆能品嘗到
    這家餐廳的裝修初看並不起眼,一樓是火鍋店;二層有幾間中式包房和一些散座,但在這裡,食客卻能吃到真正經典的傳統做法是將雞胸肉用刀背不斷敲擊成泥狀,再加入蛋清、高湯和生粉打勻,然後用豬油炒散成雪花狀,是南堂川菜中「吃雞不見雞」的代表菜式。這道菜入口輕柔嫩滑,真如吃下一口雪花,品賞的是廚師的手藝和菜餚的意境: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考驗廚師的技術。雞胸肉去掉表麵筋膜後,得用刀背慢慢敲松,去除肉中細小的筋,確保最後成菜毫無顆粒物。
  • 上海 | 菁禧薈,唯一米其林潮州菜
    而潮式家燒用到潮汕傳統的普寧豆醬與五年菜脯調味,湯汁鹹鮮醇厚,有漁家海風之味。與常見軟啪啪的蠔烙不一樣,這裡的版本是堅挺酥脆的,外層金黃酥殼真是太香太好吃了。內部的生蠔選料也好,大而完整,飽滿肥碩,算是小吃蠔烙的升級版。魚飯是潮汕的傳統技法,以海鹽制滷,煮熟鮮魚後冷卻。本是漁民的家常菜,菁禧薈卻取其精髓,將其做了高級化的呈現。
  • 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其祖上是做木梳的手藝人,幼小就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手工梳子製作技藝。17歲時,便可以熟練地製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時期,隨著師家後裔的遷移,曾流傳到山西文水和陝西韓城一帶,甚至傳到了內蒙、甘肅,並在當地發展成業。如今,師貴生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保持著祖祖輩輩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為的就是讓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 【美食記】愛麻辣,不將就——蔴將精品川菜料理
    穿過螢光閃爍的過道,便來到了蔴將的餐區。餐廳整體光線較暗,但所有的聚光都在每張餐桌的正中,讓人直撲「吃」的主題。手工皮蛋很有意思,給你一個小杵可以自己搗皮蛋玩。素三樣分別是豇豆、萵筍及藕片,冰鎮的底菜澆上濃厚的辣油,比較爽口。
  • 永記深海石斑魚·打邊爐 | 深海主題餐廳,宛如身處海底世界!
    2007年,永記深海魚餐廳開業,專注料理「龍膽石斑魚」歷經十三載,現永記深海石斑魚·打邊爐全新升級,保留以深海魚料理的傳統,創新打邊爐方式,將美味再度升級。永記深海魚自創立之初,便別具匠心,以深海龍膽石斑魚為主題烹飪元素,融合健康理念,極致般地將一條魚料理得恰到好處。永記深海魚餐廳的大廚,個個有著出神入化般地廚藝,他們深諳海中珍品烹飪為人間佳餚之道。永記深海魚對龍膽石斑的最佳升華,當屬這一鍋熱氣騰騰的打邊爐。
  • 潮州菜烹飪技藝入選國級非遺!其實潮菜好吃是拜「省尾國角」所賜
    近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推薦項目名單正在向社會公示,潮州申報的「潮州菜烹飪技藝」入選。  ,區別不同菜餚下鍋,另有多種「味碟」為上蘸料;火候有猛、旺、中、慢、小之分,因料而異。
  • 【文藝星座】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 ——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味美鮮甜貢魷魚  百年老鋪福隆益——記廈門市「非遺」項目貢魷魚手工技藝傳承人吳偉棟
  • 汕頭記錄|汕頭之行見識了更多的潮州菜
    黃魚更是和我說了很多次,說單眼的菜做的很不錯。單眼不是廚師,只是對烹飪有著強烈的興趣,喜歡吃,更愛做。她不惜成本打造了潮州菜頂級會所吳club,就是想把自己對潮州菜的理解呈現出來。很多人來過誇讚不已,我這次來汕頭,單眼更是早早訂了時間。不過菜單卻是在晚飯前才最後確定的,大部分是單眼的設計。
  • 老曼食記|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壹)
    舊時成都餐館,高級的叫「南堂包席」,所謂「包席」,是指必須事先預訂,前廳的師爺和客人商議後決定菜單,菜式多數要提前準備,季節、味型、烹製、刀法都要考慮進去,絕無當場點菜或換菜之理。鄧師傅做的正是傳統川菜「南堂包席」。很多人要問了為什麼稱之為南堂呢?
  • 盤點快失傳的廣州懷舊名菜 再不去就吃不到啦!
    幾乎失傳名菜:桂花扎  推薦理由:廣州老字號,沒有哪個老廣州不知道,如今雖已勢微,但有那麼一些傳統的手工菜卻是只能在這類的酒樓裡才吃到,就如桂花扎,幾近失傳。或者雲香的出品味道已不是現在標準裡的好,但吃的更多是一種回憶,為那份手藝埋單。
  • 莫大己亥深夜食記其一
    莫大己亥深夜食記其一 菜前開胃菜譜很多,莫大菜譜不常有,莫大古法菜將成為一個奢侈的標誌。2020年的春節將至,請您隨本菜譜開啟欣賞奢侈菜品的旅行。
  • 幾已失傳的粵式點心,這裡全部吃得到
    仔細研究就發現不少本地罕見的手工懷舊粵式點心,久未吃到的老味道:魚翅灌湯餃、滑雞球大包、四寶滑雞扎等等,大多在本地粵菜館中罕見。手工懷舊點心錦滷炸雲吞,廣東土菜中的傳統名點,又叫「錦繡良緣」,曾經風靡西關、遍及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