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二月十五,時值花朝,木棉怒放,樟樹飄香,我和@連幼希 從廣州奔往潮州庵埠,赴一場傳統潮州菜主題的春筵。潮汕最騷的廚師@廚心獨運 坐鎮主場掌勺主廚,上過央視的明星廚師@庵埠濤大廚 任副手,澄海著名吃貨@幸福妮子 客串洗碗妹和服務員。是夜月朗星稀,惠風和暢,佳餚美饌,酒逢知己,自然是相談甚歡,而老式潮州菜的做法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什錦冬瓜盅
當晚菜式有:
鹹蝶:錢螺鮭、醃蟟蛁;
涼菜:冰鎮芥藍、生醃膏蟹;
熱菜:龍穿虎肚、糯米酥雞、石榴雞、芋泥鴨拼盤、生炊麒麟魚、韭菜花炒紅肉米、合浦珠還;
湯羹:什錦冬瓜盅、護國菜羹;
甜品:陳皮紅豆沙。
錢螺鮭
醃蟟蛁
韭菜花炒紅肉米
錢螺鮭(潮音【雞5】)、醃蟟蛁(小刀蟶)市面上已經少見,難得的是錢螺做法不是簡單的醃黃豆,而是最傳統、最純正的醃蒜苗,俗稱「卷蒜囝」。冰鎮芥藍算是現代創新菜,用的是潮汕人喜愛的芥藍頭,做法簡單,切片汆水,涼卻後擺上冰盤即成,爽脆冰涼,清新解膩。生醃膏蟹早已名聲在外,「毒藥」幾成潮菜標配,無需贅述。冬瓜盅用雞丁、蟹腿肉、草菇丁、乾貝、筍丁等汆熟後,盛放在冬瓜臼中,撞入沸騰的上湯,味道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清」。韭菜花炒紅肉米是當下時令的應節菜,也是常見的潮汕家常菜。陳皮紅豆沙雖然是粵式甜品,卻也毫無違和感。
冰鎮芥藍
生醃膏蟹
由於不同時代食材、技術、工具的變化,老菜新做,保留傳統的同時,或改良、或創新、或簡化,幸能留得真味,不失精髓,可謂不辱傳統,重現經典。令我嘆服的是,幾乎有一半是瀕臨失傳的潮式手工菜,許多菜品,若非@廚心獨運 提議組局,恐怕難以有機會吃到了。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幾樣少見的菜式記錄一下,以作分享。
龍穿虎肚
「龍穿虎肚」最早為人熟知始於TVB節目《蔡瀾嘆名菜》中新加坡李長豪的做法,將鰻魚切塊油炸後去骨切丁,同炸的花肉也切丁,再加香菇丁做餡填入豬大腸,用水草紮緊,入鍋加配料燜煮,煮熟再入油鍋炸,切段擺盤,原汁勾芡淋上即成。而朱彪初在《潮州菜譜》中記錄的「燒力耳鰻」要早得多,不同之處在於鰻魚不經油炸,火腿絲、香菇絲、白肉絲略醃製後做餡,用生鰻魚包裹後整段塞進豬腸裡用水草紮緊,加配料入燉缽燉熟,撈起後敷生粉入油鍋炸,同樣切段後淋上原汁。張新民老師專門撰寫過一篇文章叫《龍穿虎肚》,並改良朱彪初版的做法,成為「潮菜研究所」的主打菜式,與原版的最大差別是不淋原汁。@廚心獨運 同樣改良朱彪初的方子,裝入大腸後放入滷汁滷十幾分鐘,涼卻後斜切片,煎至兩面金黃即可,也不淋汁。不過這次吃到的龍穿虎肚又與上次不同,算是個小驚喜,不再切段油煎,而是整條入油鍋炸至金黃起酥,再切開擺盤,賣相更加討喜,外脆裡嫩,餡料香濃,既有脆皮大腸的酥香,又保留鰻魚的豐腴鮮美,整體口感豐盈,令人飽足。
糯米酥雞
起全雞,光雞整隻從脖子殺雞處用小刀剔骨,整副腹內(內臟)和雞骨從切口處取出,脖子留皮去骨,同時要保證整雞外皮完好無損。浸過的糯米蒸至九成熟,香菇、蝦米、筍丁、蓮子等略炒後和糯米飯加麻油、胡椒粉等拌勻,填入雞中,用脖子皮打個結綁住封口,入蒸籠蒸熟,再裹生粉入油鍋炸至金黃色。裝盤時縱向切開,再橫切數刀,連爪翼拼成雞形,吃時淋糖油、蔥油(或胡椒油)。雞肉和糯米融為一體,口感酥、香、甜、滑。
芋泥鴨拼盤
這盤不起眼的四拼盤中分別是油炸的粿肉、蝦棗、百花幹魷、芋泥鴨,幸好現在有現成的「桌腳」(加工好的半成品),否則一個個從頭做的話起碼要做四個小時。撇開常見的粿肉、蝦棗不說,單一個「百花幹魷」就夠折騰,魷魚脯用酒精烤熟,再用刀背敲軟,鮮蝦打成蝦膠,加錢蔥丁、白肉丁,落鹽、胡椒粉、味精拌勻打至起膠,釀在魷魚上油炸而成。當初在廣州吃芋泥鴨,咬開後芋泥裡面一整塊鴨肉,味道相當違和,感覺是拉郎配,不明白這兩個毫不相干的東西為什麼要放在一起。為此還特意跟幾個廚師朋友討論是否把鴨肉拆絲好一些,後來果然在張新民的《手工菜》一文中讀到類似的論述。這次芋泥鴨雖然用了「桌腳」的材料,鴨肉拆絲與芋泥水乳交融,油炸後外表酥脆,內裡香滑,足以秒殺廣州某米其林一星出品的芋泥鴨。
麒麟魚
按老譜,桂花魚起肉切片留頭尾,魚肉切成兩片相連,肥肉片、冬菇片、火腿片略加醃製,夾在魚肉中間,盤底抹豬油,蒸熟後加菜薳拌碟,魚頭魚尾要提前蒸熟擺盤,原汁再加上湯下鍋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顏色鮮豔奪目,造型美觀有如麒麟,故稱「麒麟魚」。當晚大廚用筍片替代肥肉片,少了些油膩,多了份爽脆,魚肉滑嫩、香菇濃鬱、筍片爽脆,可謂色香味俱全。
石榴雞
蛋清煎得薄到透明備用,筍丁、雞丁、香菇丁、胡蘿蔔丁過油略炒,加鹽、胡椒粉、麻油調味、雞汁調味後勾薄芡,再放鰈脯麩、芹菜末拌勻做餡,放入蛋皮包裹後,用芹菜骨汆水後撕成細絲做繩,捆住封口(嚴格來講封口須疊加紅色的蟹子點綴),蒸熟即成,因狀如石榴,故稱石榴雞。之前在廣州某潮汕小吃店吃到的石榴雞,一股腥味,不堪入口。這次用明爐,淋上上湯,下極重的胡椒粉,吃起來十分過癮,入口感覺辣勁太衝,過後卻回甘返甜,妙不可言。爽脆之餘,如果餡料加點油朥潤滑,口感更佳。
合浦珠還
「合浦珠還」其實是一道粵式手工菜,記載於陳夢因的《食經》,做法是用中蝦開成薄片,卷核桃粒和白肉粒,蘸卵清、生粉油炸,用芫荽拌碟裝盤,蘸喼汁食用。蝦肉鮮甜、核桃酥香、白肉爽脆,吃起來層次分明,相得益彰,其中最好吃竟然是白豬肉粒,那種爽彈的口感無以言喻。當晚改用珍珠花菜替代芫荽,桔油替代喼汁,瞬間賦予了潮菜元素。經典潮菜油泡魷魚、油泡明蝦就用珍珠花菜拌碟,珍珠花菜需要復炸兩次,才能保證酥脆異香。我樂見這種不同流派做法的碰撞借鑑,這正是潮菜不斷創新、歷久不衰的根本。粵菜喜歡用與食材諧音的吉利字詞命名,核桃、豬肉用蝦肉環繞,便叫「合浦珠還」。這道菜還可以多種變化,比如蝦可以用雞胸肉替代,這時候就叫「鳳入桃源」;如果用豬肉片來包的話,就叫「玉卷珠簾」了。
護國菜羮
陳皮紅豆沙
現代潮州菜因為受港派潮州菜影響較大,燕翅鮑龍蝦等名貴食材橫行,吃食材多於吃手藝,傳統手工菜因為利潤微薄,加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已經越來越少人做,甚至瀕於失傳。本土手工菜是歷代潮菜師傅智慧與技巧的凝結,普通食材粗料細作才是潮州菜的精髓所在。儘管現在有一些年輕廚師在做努力,卻難擋時代大流,大概只有當食客願意為手藝買單的時候,傳統潮菜才能真正得到傳承。
做個小調查
歡迎關注「潮州菜裡的鄉愁」公眾號,微信號:czcldxc。
如果你有相關的潮汕美食故事,歡迎回覆信息提供素材:)
關注後回復【辣】、【鹹】、【苦】、【酸】、【薄殼】、【蠔烙】、【巴浪】、【菜脯】、【跳魚】、【滷鵝】、【𠕇魚】、【鯉姑】、【鼠曲粿】、【粿條】、【血蚶】等關鍵詞可以閱讀相關文章。